📖 ZKIZ Archives


關於複利、公允價值估值與手游(港股那點事) 港股那點事直播間

http://xueqiu.com/4091164142/29795172
目前會員分享的原創、深度研究越來越多,而且很多有相當的參考價值,依靠每週一次的發送已經無法完成這些成果的及時分享。從今日起,格隆將嘗試更高頻率發送「港股那點事」以分享我們這個集體的研究成果,這樣既充分利用了會員研究成果,也免除了大家每週日花兩小時讀兩萬字長文的辛勞——當然,原創、乾貨,足夠的深度與質量是我們一貫的原則。

1、投資本質——複利,還是複利!!

作者:格隆匯會員chenhuaqiang([email protected])

很多人都懂複利,也知道投資本質就是複利,就是做加法,不要做減法(儘量一次也不做)——這就是投資不要虧損的財務術語解釋。但多數人都是口頭說說,並未深入骨髓理解這句話的精髓。

看看下面這張簡單的表吧(表中數據都只保留小數點後一位數,四捨五入)。如果你在18歲高中畢業時投入一萬元(最屌的屌絲應該也能拿出來),每年25%收益率,不考慮你任何其他收入,30年後你有808萬。每年30%收益率,30年後你有2620萬。實際上,很多人到了40歲不僅沒有這筆錢,反倒在為生計發愁。

投 資 理 財 回 報 表

若現在投入本金1萬元,每年保證以下投資回報率,到相應年限所增值積累的資金總額

回報/年[圖表略]


現在知道該怎麼做了?
1、越早開始投資越好。投資會改變你的生活!

2、每年保持一個穩定的、可實現的收益率是投資的唯一目標,這個收益率能達到25%就完全、完全足夠(很多人一年下來做不到這個收益率,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定了遠超過這個目標的收益率。如果你一開始就是25%,你極大可能能做到);

3、活得久,才能把雪球越滾越大!如果你預計你能活到80歲,你完全可以把年收益率訂到一個更低水平,比如15%甚至10%。如果你能把投資作為一個家族傳承,那你的年化收益率可以調到個位數——這樣做,你的家族其實根本不需要多麼艱辛的拚搏,就能一步一步邁向豪門。

(以上文章全文,請至港股那點事網站http://www.guuzhang.com中的格隆匯——會員深度思考區查閱。)

2、家族資產的戰略配置

作者:格隆匯會員廬陵書生([email protected])

1、關於複利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500年財富王朝的秘密》,書中講述了一個華人家族在歷經明朝和東南亞的兩次滅族後,總結出一套有遠見的風險管理方法,以10萬美元起家,平均年賺6.5%,200多年下來積攢了400億美元財富的驚人故事。

結合個人的思考,我談談書中的主要觀點:

1.要投資於法治健全的國家。對不符合這一標準的某些新興市場,寧可錯過成倍的投資收益。原因在於,在法治不健全的地方,你可能生活200年,賺一百萬倍,但只要碰見一次黑天鵝式的改朝換代,就全賠回去了。書中認為,北美,歐洲,日本這些國家的法治是健全的。而某些地方則夠嗆。

2.要生活在法治健全,犯罪率低的地方。原因很簡單,如果人死了,賺多少錢都沒用。

3.對億萬富翁而言,要做好稅務規劃,謹慎選擇國籍,低調生活。書中認為,瑞士是最佳選擇。

4.多數時間只需防守,保持一定的投資收益率即可。所謂「一定」,也就是6.5%以上。在法治健全的國家,很多優質債券的收益率可以達到6.5%,既安全,又可以確保穩穩跑贏當地的通貨膨脹率。法治健全的國家一般是不會亂印鈔票的。

5.遇到千載難逢的大機會降臨時,要傾囊而出,把握機遇。例如,戰後的日本,2008年的金融危機都是如此。

6. 要培養家族的凝聚力,培養孩子的財商,並且保持華人的孝道文化。無論生活在哪個國家,或者跟哪個民族通婚,都必須讓孩子學漢語和中國傳統文化,這樣才能把家族智慧和家族財富代代傳承下去。

書中的這些觀點乍看不顯得特別高明,但是仔細品讀,都是大智慧。

(以上文章全文,請至港股那點事網站http://www.guuzhang.com中的格隆匯——會員深度思考區查閱。)

3、談談公允價值估值法與原奶企業估值

作者:格隆匯會員 SIPI

原奶上市公司估值有一個最讓人頭疼的公允價值估值部分——這讓所有專業或者非專業投資者撓頭。在此我想以某原奶企業為例探討一下這個估值方法存在的問題。

A公司是一家在港股上市奶牛牧業公司,上市前背後的私募投資者是KKR和CDH,直到2013年才把股份賣給了蒙牛。A公司和後來上市的所有上遊牧業公司都採用了公允價值法給他們的奶牛生物資產做估值。做第三方估值的公司是Jones Lang Lasalle (JLL 仲量聯行),這是一家房地產服務公司,房地產估值是核心業務。KKR和CDH這些私募資本自然是精通房地產行業投資,但為什麼僱用JLL來做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估值,而不用簡單傳統的成本和直線折舊法?這裡我不想猜測他們的意圖,只想向大家解釋這樣做對賬面盈利帶來的後果。再強調一句,生物資產的用公允價值估值的會計手法是符合香港IFRS會計準則的,本人只是不太同意二級市場投資者用此方法給公司的估值而已。

現在市場上比較主流的估值方式是對報表盈利給予15倍PE。這符合消費品投資者的傳統估值方法。如果公司又能高增長高ROE,15倍市盈率也許還是不錯的投資。但請注意,A公司的淨利潤裡只減掉了固定資產的折舊,而沒有減掉生物資產的折舊,原因是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可以調節。在展開討論前先簡談幾句養牛的經濟,一頭小牛出生後需要喂養12個月,然後人工授精。喂養24個月後產完第一胎變成產奶牛,最多產5-6年奶(平均4年),之後會被屠宰賣肉。如此看來,奶牛跟通常的固定資產相比屬於壽命偏短,折舊速度偏快的資產。下表列出A公司歷史公允價值的變動。這個變動反映的應該是產奶牛年齡老化造成的資產減值(相當於折舊),但為什麼歷史上累計還是增值?

生物資產公允價值變動(人民幣百萬)

FY:08

FY:09

FY:10

FY:11

FY:12

FY:13

FY:13R

Jun-08

Jun-09

Jun-10

Jun-11

Jun-12

Jun-13

Dec-13

Gain from change in fair value less costs to sell of dairy cows

19

71

61

56

131

-39

-83

公允價值估值採用的是貼現現金流方法(DCF)。在小牛變成產奶牛的那一天,JLL會通過對未來5-6年奶價,產奶量,飼料成本,屠宰率,貼現率這些假設來估出一頭產奶牛的公允價值。之後每次財務報表再重溫公允價值假設,做出相應的增值或減值。從A公司歷史報表可以推算出小牛24個月的養殖成本約為3萬人民幣左右。在小牛剛成為產奶牛時會達到它一生中的估值峰值,因為未來生產價值在這一時間點最高。JLL把24個月的牛的公允價值給到多高不容易從報表算出,但在2013年底A公司產奶牛的平均價值已達到3.8萬,我由此推斷24月的產奶牛的估值應該在5萬以上。也就是說,一頭養殖成本3萬的牛,在變成產奶牛那一天估值會被推高到5萬,這2萬的差價會被記在公允價值增值裡當做盈利。所以,在高增長期的現代牧業每年有大量小牛轉化為產奶牛,可給公司帶來很高的一次性公允價值收益。

還有一種原因會推高公允價值。每年JLL會重溫上述幾種參數的假設來做出產奶牛公允價值的調整。過去幾年奶價一路上漲,據調研瞭解,即便是在去年底的奶價高位,JLL也沒有做出未來奶價下跌的預測,而依然沿用每年奶價漲2-3%的假設。這些調整造成了產奶牛群的估值年年攀升。如下圖所示,從2008年到2013年,A公司在產奶牛群平均年齡從2.0漲到2.9年的同時,公允價值反而從2.0萬漲到了3.8萬。

產奶牛平均公允價值 (人民幣元)

FY:08

FY:09

FY:10

FY:11

FY:12

FY:13

FY:13R

Jun-08

Jun-09

Jun-10

Jun-11

Jun-12

Jun-13

Dec-13

產奶牛平均公允價值

20,472

24,323

32,033

31,607

31,185

35,725

38,271

產奶牛平均年齡

2.0

2.4

2.4

2.4

2.7

2.7

2.9

總結上述觀點,歷史上觀測到的公允價值變動其實包括了兩部分。一是每年由於奶牛年齡老化產生的巨大成本,二是每年小牛變成產奶牛,或由公允價值所用假設的調整而得來的巨大盈利。兩者相互抵消,造成上面大家看到的每年波動不大的價值變動。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真實的利潤被公允價值變動創造的盈利所拉高。將來一旦小牛增速放緩,或者牛奶價格停止上漲,由DCF算出的公允價值變化則無法帶來更多盈利,甚至會出現減值。這個減值會和奶牛年齡老化的成本疊加,對公司盈利造成巨大影響。由於奶價在2014年已經開始下跌,這個風險有可能也會在2014年顯現。

會計手段當然無法改變經濟原理。小牛前24個月的養殖成本是3萬,變成產奶牛四年後被屠宰帶來收入是1萬,這中間2萬的資產減值(折舊費用)最後還是要反映到損益表的。公允價值的會計手段只不過改變了這2萬資產減值體現在損益表上的時間,理論上可以做到前三年都是0減值,第四年一次性2萬減值。也可以做到前幾年都是增值,那麼第四年就會有超過2萬的減值,要把前四年積累下來的增值也減掉。上面表中看到的就是A公司所有牛綜合起來的公允價值變化。之所以最近兩年的變化已經開始變成負數,就是因為高齡的產奶牛佔比越來越高。這些牛在前些年積累的增值最後都要被減掉。

下圖試圖還原了用成本和直線折舊法得出的真實盈利。我估算出2013年6月會計年份的折舊費用高達7.7億,遠超過當年3.4億淨利潤。這其實不難理解,A公司這些年在生物資產的現金投資高達57億,依照產奶牛四年的平均壽命來看還算是偏保守的(因為我在假設中用的是五年折舊壽命)。折舊調整後的淨利潤每年都是負數,說明公司依靠賣奶和賣牛肉無法收回生物資產的投資成本。這裡要強調的是2013年6月以後奶價確實漲了,利潤率也確實轉好,據我估計現在牛奶價格下公司基本能達到收支平衡。但由於2013年12月31日報表提供的數據不足以做同樣的計算,所以在這裡沒有把2013年下半年包括進來。

折舊調整後的淨利潤計算(人民幣百萬)

FY:08

FY:09

FY:10

FY:11

FY:12

FY:13

Jun-08

Jun-09

Jun-10

Jun-11

Jun-12

Jun-13

生物資產的現金資本開支 (a)

437

461

833

912

1,492

1,553

減:屠宰得到的現金收入 (b)

-10

-42

-88

-59

-89

-235

減:未屠宰的生物資產未來屠宰價值 (c)

-115

-92

-167

-135

-357

-117

可供折舊資產的增量 (a)+(b)+(c)

312

327

579

718

1,046

1,201

折舊費用(假設5年折舊壽命)

-62

-128

-244

-387

-596

-774

折舊調整後的淨利潤

-44

-156

-197

-199

-320

-393

% 淨利潤率

-23.8%

-46.6%

-33.4%

-17.9%

-19.1%

-15.9%

我在提出這些觀點後也跟人交流過,下面總結一下其他人的回饋。很多人會說他們只看現金利潤,不理會公允價值的變動。這樣做當然可以,但要考慮到現金利潤代表了什麼。資產的折舊成本反映的是使資產不減少而需要付出的維護性資本開支。產奶牛隻有平均4年的壽命,如果不持續做資本開支養小牛,四年後現金利潤就為0。誰會為一個四年的固定現金流付出15倍市盈率呢?還有一個很容易讓人混淆的觀點,就是很多人說產奶牛雖然只活四年,但可以在這期間生四頭牛。這個觀點也不能證明養牛回報很高,因為一頭剛生下的小牛的重量只有50公斤左右,跟一頭500公斤以上的產奶牛相比基本不值錢,價值可忽略不計。剛出生小牛的重置成本是人工授精過程和母牛9個月懷孕過程中多吃的飼料,這遠低於產奶牛24個月的養殖時間和3萬的養殖成本。

以上觀點不僅解釋了公允價值誇大盈利的作用,同時也解釋了其他可能困擾投資者的問題。為什麼債務槓桿這麼高。為什麼牛群增速減緩,卻依然看不到正現金流。為什麼15倍市盈率看起來不高,但每頭牛的平均市值卻是重置成本的幾倍。我國是糧食,牛奶,和奶牛的淨進口國,說明中國的奶牛養殖成本處在全世界成本曲線的高端。加上牧場的行業准入門檻低,邏輯分析便知牧場投資不會得到高投資回報。原奶公司無疑創造了就業和社會價值,只不過如果考慮到讓人眼花繚亂的公允價值,個人認為公司創造的股東價值明顯低於現市值。公期望的下一個增長點是下游品牌,沒發生的事在這裡不敢妄加分析,邊走邊觀察。

(以上文章全文,請至港股那點事網站http://www.guuzhang.com中的格隆匯——會員深度思考區查閱。)

4、我對手游、頁遊行業的看法

作者:格隆匯會員  智者求心

寫在前面的:本篇倉促而成,難免遺漏。歡迎關注遊戲廠商股票的朋友參與討論。

頁游與手游的玩家群體分為兩種,一種新玩家是自控能力較弱的未成年玩家;另一種老玩家是多年養成遊戲習慣的成年玩家。即分為輕度與重度玩家。兩者之間無明顯界限,逐漸演變。輕度玩家經濟能力有限,受畫面、玩法與便利性吸引,淺嚐則止,輕度付費,離開一段時間後,又會被另外新鮮的遊戲吸引。重度玩家付費意願強烈,對遊戲質量要求高,偏好特定類型遊戲。近年來針對輕度群體,頁游、手游的研發可謂井噴式爆發,放棄質量與遊戲內置文化背景,快餐式的出品滿足各種新鮮感。弊端在於輕度玩家對某一特定款遊戲黏性低,可以看到市面上紅極一時的頁游手游往往2、3個月就被打入冷宮,排行榜上的名次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渠道商擺渡過河的日子過的紅紅火火,研發廠商往往靠一兩款遊戲撐著業績爆發一陣,很快就由盛轉衰。

關於市場需求

事實是,中國實在是市場太大。只要出了個遊戲,總歸有人來玩。用幾年前流行的的話說就是人傻錢多速來,消費遊戲的幾乎沒要求,給個鏈接就付款。只求一時,不求一世,就這一時也讓很多CP(遊戲廠商)賺的盆滿缽滿,對這些CP而言,中國玩家是他們眼中最可愛的人,只要對人多錢多要求低的精準把握,就能賺錢。那為什麼總有人喊著做遊戲虧錢呢?個人理解,賺的越多,喊虧的聲音越大。總而言之,市場是沒要求的,只要是海外流行的精品,拿過來微創新下,很快引領潮流3、5個月。《神廟逃亡》火了,國內跑步類就研發出來了,《Clash OF Clan》火了,國內各種經營類就出來了,《Candy Crush》火了,各種消除類流行大江南北。

關於廠商的發展戰略

有實力的遊戲廠商如果要持續盈利,需要培養一批固有的重度玩家,持續付費。重度玩家從哪裡來?就是從輕度玩家大浪淘沙,各種休閒輕鬆遊戲吸引新客戶,建立口碑品牌,推出自有的精品RPG/MOBA高黏性遊戲,將新客戶轉化為老玩家。先鋒部隊的休閒遊戲與鞏固戰線的重度遊戲哪裡來?目前看來有兩種做法,一種是自主研發,這條道路上國產遊戲可謂是艱難無比。先看看業界大佬們的成績,騰訊號稱「超越暗黑破壞神」的《鬥戰神》,網易號稱「*年磨一劍」的《天下3》《英雄三國》,暢遊號稱「武俠類遊戲殺手」的《天龍八部》,都已經在重度玩家圈內淪為調侃的笑料。這條路貌似走的很痛苦。再看看另外一條拿來主義的路,騰訊代理運營ROIT公司的《英雄聯盟》、韓國的《DNF》、《穿越火線》是騰訊遊戲三寶,超級現金牛產品。網易代理的《魔獸世界》與《爐石傳說》,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全球玩家的最愛。世紀天成的《EVE星戰前夜》,重度遊戲中的重度遊戲。完美世界代理運營的《DOTA2》,幾乎成了重度玩家的人生信仰。

關於遊戲分發平台

遊戲開發難做,那做分發平台是不是能獨闢蹊徑?從一個普通遊戲愛好者的角度來看,如果我需要下載獲得一款遊戲,除了傳統的GOOGLE PLAY 與APPLE 商店外,還有國內各種自有平台諸如:百度市場、360搜索、騰訊管家、金山電池醫生等等。甚至包括以下但不限於:
91玩、PP助手、快用、同步推、海馬、口袋巴士、愛思、蘋果園
這些輕度玩家可能聽都沒聽過的平台不僅能囊括傳統平台所有功能,還能實現諸多個性化要求,例如:漢化、免越獄、外掛、金手指等等。某些非盈利的垂直網站也能提供各種免費鏈接與資訊滿足更多個性化需求。你做生意談鈔票,別人憑興趣免費做口碑,這怎麼競爭?想做分發的日子看來過得也不平坦。早起信息不對稱,以為某個分發平台巨大流量是壟斷,其實是曇花一現。好的產品自己會說話,總能到達終端玩家手中。

所有的線索歸結到一條:誰能製作出高質量的遊戲產品?對於國內廠商而言,就是誰能代理到高質量的遊戲產品?對於必須持續發展的上市公司而言,這是關乎存亡的根本戰略。人之初,性本善。新上市的港股投資標的---云游控股與IGG,筆者也相信他們是本著對資本市場負責的企業家精神來運營公司,代理或者研發出一款或數款拿得出手的精品手游,培養自有平台的口碑與重度玩家群體,實現可持續發展。可以看到,云游決策人汪東風公開表示:「我們全力拓展高質量的遊戲。我們深信對遊戲內容的投資對於集團業務的長期持續發展而言具戰略重要性,長遠定能為股東締造可觀的回報。」 IGG 的蔡宗建也在年報中談到「回歸本質,本集團首先是一家內容供應商,出品更多優秀遊戲與增強玩家體驗是本公司始終秉持的原則與追求的方向。.....還需要真正意義上的精品遊戲留駐玩家...」。在進一步分析云游與IGG兩家公司的遊戲之前,我想先列舉出海外流行的精品手游,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供參考,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下載試玩。首先是MIKA MOBILE公司的BATTLE HEART(戰鬥之心)系列,然後是ARMOR GAME公司的Kindom Rush(王國保衛戰)系列,再是Supercell Oy公司的CLAN OF CLASH(部落戰爭)系列。這三款分別是A.RPG(動作角色扮演)、塔防、養成策略三種類型遊戲中的精品。後兩款分別被國內廠商在近兩年微創新成功,製作出競爭品,並且在海內外市場獲得巨大的成功。口碑極佳的Mika Mobile 的《戰鬥之心.遺產》相信隨後被微創新只是時間問題。有了比較,再來看看這兩家公司的自有遊戲。云游旗下頁游種類齊全,數量眾多,營銷強勢。91wan平台推出的《街機三國》和《傲劍2》是近來口碑不錯的頁游。其中《街機三國》對玩家的定位也很精準,分流了部分騰訊DNF的玩家。自有的分發平台也能與傳統渠道分庭抗禮。對於公司的挑戰在於,頁遊玩家群體不穩定,一夜之間,容易極盛到極衰,遊戲海戰術雖然有效,但在移動互聯網浪潮下不能持續發展。未來從頁游向3D手游的轉化勢在必行。IGG憑藉一款手游《城堡爭霸》全球熱賣2800萬美元,主力拓展海外市場的戰略也相當成功,回歸中國市場能有最大化的渠道商選擇權。公司的挑戰在於後續作品能否在手游紅海競爭中延續前作的輝煌。

總而言之,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性導致中國手游市場蛋糕巨大且賺錢容易,CP與渠道商固守戰線固然能穩定利潤,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關注云游控股與IGG股票的投資人士,可以從多方面,驗證兩位董事長是否始終一致的按照他們親口承諾的戰略來運營公司,是否領導公司推出劃時代的3D精品手游,相信也能給股票投資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最後附上即將上市或有上市傳聞的遊戲公司,供參考.

1.崑崙萬維
這家靠頁游起家,曾涉足端游,近兩年轉型手游的公司憑《武俠Q傳》、《西遊記》等產品而大獲成功。2012年就有消息稱,華為對崑崙萬維投資數億人民幣,為其上市進行最後一輪融資。坊間更有傳聞,今年年中崑崙會在A股IPO,審批已經通過,中金依然是它的保薦機構。作為目前中國移動遊戲市場中全球化業務最高的廠商,崑崙的IPO之旅還是比較樂觀的,而有華為這家巨頭的保駕護航,更為其發展增添了助力。

2.墨麟集團
另外一家將在A股上市的公司是以頁游為主的墨麟集團,其旗下的頁游產品《秦美人》月流水4100萬、《戰龍三國》月流水3000萬,而最近製作的手游新品也被高價簽出,所以也勉強將其算入到手游公司行列。墨麟預計2015年初在A股創業板IPO。

3.樂動卓越
這家靠《我叫MT》火了一把的手游公司從2013年6月就開始招募有上市經歷的CFO,港媒此前也多次報導了樂動將在港交所IPO的消息。儘管樂動多次否認將赴港上市的傳聞,但群眾們的眼光是雪亮的,否則你招來CFO是準備擺在香案上當財神供著嗎?

4.谷得
這家名不見經傳的手游公司儘管名聲不顯於外,但其年營收2.4億的《世界OL》賺的可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其研發的卡牌新作《我要封神》被搜狐暢遊宣佈以2000萬元人民幣價格拿下,最新的3D ARPG《仙俠》品質驚豔。有產品有收入,最近傳出的谷得操作借殼、將在香港上市的消息也不顯得令人意外。

5.樂逗
這家靠《神廟逃亡》、《水果忍者》等全球知名休閒手游而收益頗豐的公司,最近也開始進軍中重度手遊行列。而其旗下手游的全球知名度,也為樂逗赴美上市增添了底氣。但是要看到的是,樂逗目前的運作方式主要依靠代理,代理一款知名遊戲成功率很高,而在代理好遊戲運營而且成功之後,後續版本以及合同期到了能否續約是有疑問的,因為代理遊戲已經成功了,後續代理成本就會急劇提高。

6.尼畢魯(Tap4Fun)
Tap4Fun是成都知名移動互聯網公司,代表作品《銀河帝國》。與去年在港交所上市的IGG相似,Tap4Fun在海外的收入很大,它在國內也有所布局。據透露,尼畢魯將在近期於A股借殼上市。

7.藍港
這家曾經涉足過端游頁游的遊戲公司在2013年正式轉戰手游市場,在一年的時間內便推出了《王者之劍》、《蒼穹之劍3D》和《神之刃》這三款叫好又叫座的手機遊戲。在2013年,拒絕朗瑪信息收購案之後,藍港在線總裁廖明香就透露在繼續獨立上市道路。但由於VIE股權結構限制,藍港會選擇境外上市。

8.Funplus
Funplus的營收主要來自海外,現在已經推出了《Fantasy Slots》、《Family Farm》、《Royal Story》等幾款面向海外的遊戲,每月淨利潤也達到400萬美元。去年藍港宣佈新一輪融資8000萬美元,今年三月,Funplus公佈了B輪7400萬美元融資。它出現在上市傳聞列表中,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9.綠洲
綠洲遊戲成立於2011年,主要業務是代理發行國產遊戲的海外版,比如《神曲》、《傲劍》海外版,《彈彈堂》阿拉伯語版、《塔防三國志》土耳其版等,有傳聞稱綠洲將於明年上市,而是選擇國內上市還是海外上市卻並不清楚。

10.巴別時代
《英靈傳說》之後,巴別時代旗下的手游《放開那三國》也長期處於AppStore中國區Grossing榜前五,近日傳出了巴別時代將借殼上市的消息。

11.華清飛揚
作為騰訊投資的社交遊戲開發商,華清飛揚旗下有《QQ超市》、《帝國與文明》、《帝國艦隊》等產品。這家公司從去年開始研發手游,近期完成新一輪融資,並計劃明年年中在創業板IPO。

(以上文章全文,請至港股那點事網站http://www.guuzhang.com中的格隆匯——會員深度思考區查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62

美圖虧損63億的秘密:優先股公允值“作怪”

美圖公司董事長蔡文勝很委屈。近日美圖虧損63億在香港上市的信息刷屏,巨額虧損引來廣泛關註和質疑。

蔡文勝在朋友圈里表示,美圖虧損“是因為國際會計準則和美國會計準則不同造成的。截至2016年6月30日,美圖公司共虧63億元……若扣除優先股公允價值虧損的影響,美圖經調整累計虧損為12億元。”

優先股是介於普通股和債券之間的一種混合型證券,與普通股不同,優先股的股息固定,並在分配紅利和剩余財產時具有優先權。同時優先股的權利也受到限制,最主要的是沒有表決權。

可轉換優先股允許持有人在特定條件下把優先股轉換成為一定數額的普通股,相當於在優先股的基礎上加入了“期權”的設計,當公司經營狀況較好時,可以將優先股轉換成普通股,享受普通股東的權益,而公司經營狀況欠佳時,可以不進行轉換,享受固定的股息。可轉換優先股給予了持有者比較靈活的收益方式選擇。

“優先股轉普通股要事先約定,轉了以後的確不會再公允價值計量了,即沒有損益波動了。”普華永道沈潔說道。

“一些公司在上市前發行可轉化優先股進行境外融資。這些可轉換優先股可以在公司上市完成後按照約定的比例轉換為普通股,其約定價格往往大幅低於上市後的每股發行價。在會計計量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要求將普通股價值與轉換價之間的差額計為虧損,這也是很多公司賬面出現由可轉換優先股造成巨額虧損的原因。”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張亮老師進一步解釋道。

蔡文勝還表示,拿到風險投資的公司越成功、估值越高,虧損相應就會更高。對此觀點,張亮認為,“可以說可轉換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只是一種會計處理方式,對公司凈利潤產生的影響其實是一項非現金項目,本質上對公司的持續經營不會產生影響。公司的價值應根據未來的收益來進行評估。而當公司未來預期收益良好而造成評估價值增加時,根據國際會計準則,確實會造成賬面上可轉換優先股公允價值項虧損加大的情況。”

張亮認為:“可轉換優先股造成的賬面損失不是真正的損失,不會對企業整體價值造成影響。但是對於其他普通股的購買者來說,可轉換優先股轉換成普通股時會增加總的股數,類似於定向增發,相當於同樣的企業整體價值對應了更多的股票數,股權被進行了稀釋,對普通股的每股價格還是會造成一定影響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895

小米一年虧損439億的秘密:系優先股公允值“作怪” 

5月3日上午,小米招股書中的一組虧損數據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註。

招股書顯示,2015年至2017年,小米集團分別產生虧損人民幣76億元、利潤人民幣4.9億元及虧損人民幣439億元。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小米集團有凈負債人民幣1272億元及累積虧損人民幣1290億元。招股書稱,這主要是由於小米就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產生大額公允價值虧損。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於合並資產負債表指定為負債,而公允價值增加於合並損益表確認為公允價值虧損。例如,在2017年里小米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就達540億元。

而經扣除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投資公允價值的增益,及收購導致的無形資產攤銷,小米於2015年的經調整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虧損為人民幣3億人民幣,於2016年及2017年的經調整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利潤分別為人民幣18.969億人民幣及人民幣53.6億元人民幣。

事實上,在2016年美圖上市時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其超過60億的巨額虧損一度引來廣泛關註和質疑。其實其中一大部分虧損數字是優先股公允價值提升帶來。

優先股是介於普通股和債券之間的一種混合型證券,與普通股不同,優先股的股息固定,並在分配紅利和剩余財產時具有優先權。同時優先股的權利也受到限制,最主要的是沒有表決權。

可轉換優先股允許持有人在特定條件下把優先股轉換成為一定數額的普通股,相當於在優先股的基礎上加入了“期權”的設計,當公司經營狀況較好時,可以將優先股轉換成普通股,享受普通股東的權益,而公司經營狀況欠佳時,可以不進行轉換,享受固定的股息。可轉換優先股給予了持有者比較靈活的收益方式選擇。

一些公司在上市前發行可轉化優先股進行境外融資。這些可轉換優先股可以在公司上市完成後按照約定的比例轉換為普通股,其約定價格往往大幅低於上市後的每股發行價。在會計計量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要求將普通股價值與轉換價之間的差額計為虧損,這也是很多公司賬面出現由可轉換優先股造成巨額虧損的原因。”

可以說,可轉換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只是一種會計處理方式,對公司凈利潤產生的影響其實是一項非現金項目,本質上對公司的持續經營不會產生影響。

此前普華永道沈潔曾對記者解讀過,“優先股轉普通股要事先約定,轉了以後的確不會再公允價值計量了,即沒有損益波動了。”

美圖的投資人之一、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複昨日在接受采訪時提到,過去港股鮮有大型互聯網企業上市,港股市場的投資者更習慣用眼下的財務數據去衡量一家公司的價值,但高成長的互聯網企業更看重未來的成長性,需要根據未來幾年營收、利潤等數據的發展趨勢,再評估合理的市盈率來判斷價值。

他舉例,比如互聯網公司通常會有多輪融資發行了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在國際會計準則下,這種優先股會體現為“對股東的負債”,其公允價值的上升會記錄於公司賬面的虧損,但實際上公司並未沒有這樣的虧損發生,對公司實際運營也沒有影響,這筆所謂的“負債”數字在上市那一刻就會消失。

具體而言,優先股對應的公允價值在公司的高速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大量價值的增值,因為股東沒有退出,這部分對股東而言是賬面“浮盈”的價值增長部分,在IPO之前就被計為公司對股東的負債,IPO之後優先股轉為普通股,這部分虧損就消失不再計入報表。這個過程並沒有對企業產生實際的虧損,相反是公司價值成長的證明。所以,和通常意義實際的虧損不同,這類 “虧損”越大,說明公司的發展越好,價值提升越大。

2016年美圖上市時,就碰到過這個問題,但當時這還是給美圖的上市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因此,不論是上市公司還是投資者,都需要做好應對這樣的認知挑戰。

而真格基金的創始合夥人徐小平也提到,首先是對於公司成長性和估值關聯的理解。港股的投資者之前更多習慣的是就公司現有盈利能力來計算合適的市盈率,而一家新經濟公司的價值判定很大程度上是看未來的成長性。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價值,往往需要按照當前發展勢頭預判未來1年至幾年的財務指標包括營收及利潤增長趨勢,再基於這個數字去評估合理的市盈率。而對於一些還未盈利的互聯網公司或生物科技公司而言,這一思維沖擊就更大。這對投資者而言,存在著思維轉換的適應問題。

他稱,4月30日後,在港股上市的大型互聯網公司,在招股書中肯定會出現“可贖回、可轉換的優先股”價值,而且由於公司規模巨大,這個數字可能會非常巨大。“盡管這個數字越大,越能說明這家公司的價值越高。但市場及廣大投資者面對這個數字時是否會誤讀,對公司真實價值的判斷是否準確,可能就會是個挑戰。”

“所以說,現在政策開閘才是第一步,市場對創新型公司價值的理解和接受,才是未來長期的關鍵。”徐小平說。

不過對於其他普通股的購買者來說,可轉換優先股轉換成普通股時會增加總的股數,類似於“定向增發”,相當於同樣的企業整體價值對應了更多的股票數,股權被進行了稀釋,對普通股的每股價格還是會造成一定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467

財經評論:公屋政策有欠公允

1 : GS(14)@2017-02-02 02:33:05

樓價高企,「上車」二字遙不可及,有人認為能夠申請公屋已經是人生贏家,因為租金便宜,而且配套完善等,但做人生贏家真的容易嗎?回看公屋入息和資產限額條件,以一人為例,每月最高入息限額是10,970元,總資產淨值限額是242,000元。有調查指出,去年大學畢業生起薪平均是13,750元,即如果你是大學畢業,很大程度已經不合資格,但現時有不少高學歷的人仍選擇「搵少啲」,希望拿到入場券。截至去年9月底,公屋申請已達28.6萬宗,最特別的是,有多達46%以學生身份登記,整體非長者單身申請登記中,30歲以下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的申請佔41%,較2012年的27%急增。如果是二人申請公屋,每月最高入息限額是16,870元,總資產淨值限額329,000元,簡單來說,每人每月最多只可以賺取8,430元。筆者不禁問一句,現時連全職保安、清潔工普遍月薪也有10,000元或以上,除非做兼職,否則二人要捱貴租或者靠屋企人。沒錯,家庭人數越多,入息及總資產淨值限額亦相對提升,如果家中有不少人已經在職,超過入息限額的機會亦較高,所以在子女年幼時申請,相對容易。最諷刺的是,當公屋戶主去世或遷出後,租約可以無條件地批給同住配偶,沒有配偶就給予同住家庭成員,一代傳一代,有樓者亦能獲批,以三人家庭為例,每月入息不超過6.7萬元及資產不多於189萬元便可以,換言之,與申請公屋相比,繼承公屋的入息及資產限額寬鬆得多,政策明顯出現漏洞,造就大量公屋「富二代」,誰創造這些人生贏家出現?相信要問問政府了。記者:陳家銘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201/1991398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9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