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有二十九年在香港。這二十九年也不是隔岸觀火,而是真切的體會。 從開始用手拉行李車,拉着電視機回內地送贈親友,每次回內地都要在回鄉證上登記甚麼牌子的手錶、帶多少外滙券、甚麼型號的相機,一直到在南京見到回鄉探 親的台灣老兵,見到內地開始出現「萬元戶」和之後的暴發戶,到內地同胞從需要香港人扶貧,到他們攜巨款在香港購物「扶貧」。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都見着了。不但見着,因為我兩地都熟悉,所以對於形勢的發展和位置的轉換,也一直了解得比較透徹。 三十年來,中國一直在轉變,由社會主義走向資本主義,從意識上到行為上,急速轉變。比之西方世界的發展,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速度猶如放開了壓住的彈簧,以比誰都快的速度彈起。 二十多年前我在專欄裏寫:影響內地人生活的是香港,影響香港人心境的是內地。 到了今天,這句話只對了一半。香港已經不能影響內地人的生活了,無論是娛樂、文化還是港式生活,對內地人民的影響已經式微。內地人民已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時髦生活,燈紅酒綠得比香港更甚百倍,許多港人已經反過來羨慕他們,就像當年內地人羨慕香港一樣。 但是,影響港人心境的,依然是內地。 這一點三十年來沒有改變,而且愈來愈甚。 當然,三十年來,許多港人的心境也變了,尤其是回歸十一年,輸打贏要,要不到心情就差,就埋怨阿爺不打救。阿爺打不打救,都會影響港人的心境。 三十年前,港人沒指望誰來打救自己。在這點上,許多港人也「改革開放」了,「改革」了志氣,「開放」了胃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