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藝術品拍賣變局

http://www.xcf.cn/newfortune/qianyan/201301/t20130123_401303.htm
一邊是如期而至的藝術品市場調整,一邊是拍賣行南下北上的積極拓展,藝術品拍賣的變局悄然而至。即便是最糟糕的情況發生,也會催生一個更為理性的市場和一眾更為成熟的買家。

  

  左言/文

 

  在經歷了2008年的低潮、2009年的反彈、2010年的強勢上漲以及2011年的小幅調整之後,2012年,中國藝術品市場呈現出一派全然不同的場面。

 

  藝術品諮詢公司ArtTactic的統計數據顯示,佳士得、蘇富比、保利和嘉德四大拍賣行的中國拍品總成交額,從2011年秋拍的22億美元降至2012年春拍的15億美元,降幅高達32%。來自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的數據同樣描繪了一幅「春寒料峭」的景象。中國前十大拍賣公司春拍的專場數量比上年同期減少37次,成交額下降52.38%。及至秋拍,保利、嘉德、匡時、瀚海四家拍賣行公佈的成交額合計55.27億元,較上年同期降幅再度超過50%(圖1)。蘇富比香港的中國當代藝術秋拍同樣遭遇「黑色星期天」,包括張曉剛、岳敏君、蔡國強在內一眾早前備受追捧的藝術家的作品紛紛流拍。2012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在濃烈的冬意中鳴金收兵。

 

 

  然而,即便行情如斯,也未能澆滅市場參與者深挖中國市場的熱情。2012年,蘇富比與中國歌華有限公司在北京合資成立拍賣行,作為本土領頭羊的保利和嘉德更是先後在香港地區舉辦了中國內地以外的首場拍賣。時值年末,佳士得宣佈與中歐商學院合作,將於2013年5月在內地正式推出藝術品課程「全球藝術品市場:收藏與投資」;來自英國的《藝術新聞報(The Art Newspaper)》也即將於2013年初與現代傳播集團合作推出首期中國版,隨《彭博商業週刊》和雙語雜誌《藝術界》發行。

 

  2012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上演了一出落寞與熱鬧齊飛的戲碼。雖然2013年這個全球最大藝術品市場何去何從不得而知,但無論是行情的回落,還是拍賣行的南下北上,藝術品拍賣的變局已然在醞釀之中。

 

  全球最大藝術品市場

 

  儘管相對歐美國家而言,中國仍然是全球藝術品市場的新丁,但這絲毫沒有妨礙中國的後來者居上。不僅中國藝術品在國際市場成了香餑餑,懷揣著熱辣辣錢幣的中國買家也在各大拍賣會上備受青睞。在中國需求的提振之下,全球頂極藝術品的價格才得以恢復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水平,香港地區得以成為繼紐約和倫敦之後的全球第三大拍賣地。與此同時,中國也用短短數年時間登上了全球第一大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寶座。

 

  藝術品價格網(Artprice.com)的年度報告顯示,以成交金額來衡量,中國早在2010年就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藝術品拍賣市場。2011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成交額繼續保持49%的高速增長,增幅是排在第二位的英國的兩倍,而47.9億美元的成交額貢獻了全球市場的41.4%,遙遙領先於美國(圖2)。

 

 

  不僅如此,同樣在2011年,對國際藝術品買家來說「默默無聞」的齊白石和張大千,居然超越了多年雄踞榜首的畢加索,成為了全球年度最「昂貴」的藝術家。除此以外,在習慣於購買本國作品的中國買家的力挺之下,另有四位中國藝術家躋身前十位。

 

  雖然2012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經歷了較為深度的調整,拍賣場次和成交金額呈現「雙降」,但中國買家的熱情似乎並未同步減弱。2012年上半年,來自大中華地區(中國以及香港、台灣地區)的買家貢獻了佳士得全球成交額的25%,而在2011年,這一比例還僅為16%,2008年更是不足4%。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買家開始放眼海外,2012上半年, 在倫敦和紐約登記參拍的亞洲客戶數量上升了31%。借歐美經濟繼續被陰霾籠罩的契機,曾經被視為藝術品市場新貴的中國買家,正在重塑亞洲、歐洲和美國的收藏家圈子。

 

  南下北上的拍賣行

 

  購買力旺盛的中國買家,不僅成就了全球第一大藝術品市場,更是攜眾人之力一舉把保利國際和嘉德「抬」進了國際舞台。法國拍賣監管機構的調查顯示,目前全球前十大拍賣行中,有半數的總部設在北京,其中保利和嘉德的年拍賣成交額緊隨佳士得和蘇富比兩大拍賣行之後。2011年,保利和嘉德兩大本土拍賣行的年成交額合計233億元,而2008年時僅為31.4億元,三年時間翻了七倍有餘。雖然兩者加總仍稍遜於蘇富比2011年42.4億美元的成交額,但不管是蘇富比和佳士得都已經發展了逾300年,而保利和嘉德則分別成立於2005年和1993年。甚至在中國市場上,保利在當代藝術品拍賣中以近17%的市場佔有率力壓兩大行(附表)。

 

点击查看大图

 

  在本土市場上積蓄了足夠的能量之後,嘉德和保利都把目光轉向國際市場,分別於2011年和2012年初在紐約設立了辦事處,一方面有利於吸引更多的海外買家,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發掘出長期由美國藏家所持有的中國藝術品。除此以外,嘉德的另一個北美辦事處位於加拿大,並在日本、香港和台灣地區都設有區域機構。保利則在美國擁有紐約和舊金山兩個辦事處,澳大利亞亦有兩處。

 

  更為重要的是,2012年,作為出擊海外市場的關鍵一步,二者先後在香港地區舉行了內地以外的首場拍賣,並且表現不俗。嘉德於國慶後在香港地區初次亮相,依然主打其擅長的水墨畫和書法,彙集了齊白石、徐悲鴻和李可染等炙手可熱的藝術家的作品,5800萬美元的最終成交額是之前2600萬美元估值的近兩倍。而緊隨其後的保利更勝一籌,香港地區初戰以6700萬美元的成交額告捷。

 

  讓國內大客戶勞師動眾地從北京飛到2000公里開外的香港地區,嘉德和保利的盤算不僅僅是讓買家規避高達作品價值35%的稅率,更重要的是以香港地區為跳板,在擴大規模的同時,在國際上贏得更多的信任與聲望—作為全球第三大拍賣舉行地的香港地區,吸引了眾多本地、台灣地區、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甚至遠渡重洋而來的歐美買家,蘇富比香港對集團的收入貢獻從2007年的6.5%躍升至2011年的18.8%(圖3)。正因為如此,雖然嘉德在香港地區的首場拍賣是以普通話進行的,但未來的計劃則是普通話和英語並用,以投國際買家所好,擺足了與蘇富比和佳士得在香港地區同台競爭的架勢。

 

 

  不過,雖然嘉德和保利能在自己專長的中國字畫和古玩上與蘇富比和佳士得一爭高下,但在瓷器、珠寶、紅酒和手錶等領域,中國拍賣行還遠不是兩大行的對手,並且短期內這一局面很難出現明顯改觀。

 

  即便如此,面對新生本土力量的挑戰,蘇富比和佳士得還是不敢掉以輕心。2011年春拍期間,佳士得香港首次推出了以普通話授課的藝術品短期培訓課程,以爭取更多的內地買家。由兩大行推出的類似課程除了能夠幫助買家加深對藝術品的認識,還能讓他們知曉如何利用藝術收藏進行金融擔保等內容。

 

  為了最大程度上分享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繁榮,在中國拍賣行南下的同時,兩大行也推進了北上的進程。儘管外資拍賣行被禁止在中國內地獨立運營,但這依然無法阻擋它們進軍的腳步。

 

  佳士得先下一城,在國內授權北京永樂使用其商標,而蘇富比則於2012年9月與國有企業北京歌華藝術有限公司簽署了10年的合作協議,共同組建合資公司—蘇富比投資約120萬美元,獲得合資公司80%的股份。通過成立其在亞洲地區的首家合資公司,蘇富比獲得了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渠道,更在保利和嘉德的主場展開正面對決,爭奪客源。不僅如此,首都國際機場旁一個面積達8.3萬平方米的國際文化自由港預計將於2013年底建成,而歌華正是此項目的開發商之一。根據規劃,自由港將實行藝術品交易免稅政策,並成為舉行藝術品拍賣會、非文化遺物私人銷售展覽、巡展和教育活動的平台。

 

  眩目的泡沫?

 

  拍賣行的南下北上,足以彰顯它們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長期走勢依然滿懷信心。但2012年秋拍寒流的衝擊之下,「泡沫論」又被重新擺上了檯面,2013年的市場是否會見證泡沫的破滅,迎來新的拐點?

 

  業內人士指出,引發2012年中國各大拍賣公司的藝術品成交額、成交率下滑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前兩年被哄抬的藝術品市場,積聚了太多風險釋放的需要;二是2012年4月北京海關的查稅風波讓不少買家心有餘悸,暫時遠離了市場。與2011年初的市場高峰相比,行情的兩極分化更為突出,頂級作品依然價高者得,而普通拍品即使調低了估價,也難逃流拍的命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經歷了高速增長後,中國藝術品市場正在理性回調,在市場過熱前擠出泡沫。  

 

  需要調整的遠不只是藝術品價格和行情走勢,在全球第一大藝術品市場的光環之下,中國的藝術品拍賣交易依然存在著諸多的陰影。第三方監管、市場誠信以及相關規範的集體缺失,導致保真糾紛、估值爭議及結算違約頻發。2012年底發佈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統計年報》顯示,2011年全國文物藝術品千萬元以上成交拍品581件,總額136.25億元。但截至次年4月,完成結算的僅有261件,結算貨款51.5億元—完成結算的尚不及成交的一半。自2006年以來,蘇富比香港已就未完成結算發起了13起訴訟,最近一起涉及的拍品金額高達3410萬港元。

 

  除了上述這些「頑疾」,信貸收緊、通脹回落,都有可能讓藝術品買家選擇暫時離場。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西沐看來,如果大環境未有改善,2013年中國藝術品市場將不可避免地進入深度調整階段,下行空間可能進一步加大。

 

  ArtTactic的調查則相對樂觀。2012年11月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信心指數比半年前下跌了35%,雖然這是該指數自2009年2月推出以來首度出現負值,但悲觀情緒似乎只是暫時的,未來6個月藝術品買家的樂觀情緒比現下指數高出了44%。

 

  不過,即便是最糟糕的情況發生,對頗為年輕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來說,也未必是件壞事。在這個原本充溢著藝術氣息、飄散著書香墨寶的世界裡本就不是只有「買」和「漲」 兩種狀態。當大潮退去,不僅能發現誰在裸泳,也許還會出現一眾深刻領悟「掛在牆上的損益表」內涵的藝術品買家,以及一個更為成熟和理性的中國藝術品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