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案規定,各級公務員、軍人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不得在外國境內的外國銀行擁有或開設賬戶,不得在國外擁有或購置不動產,不得購買或持有外國公司的有價證券,違者將被處以500萬至1000萬盧布(約合16萬至32萬美元)的罰款,或被判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並在最多3年之內不得擔任公職。
法案要求擁有海外資產的上述人員在2013年6月1日之前註銷其海外賬戶,轉讓其不動產,在脫離公職3年之後方可在國外開設賬戶或購買不動產。不過,用於公務活動、醫療或教育的海外資金不在受禁範圍。
此舉是2012年11月開始的俄羅斯反腐敗風潮中,多位高官落馬後出現的最強音。11月6日,國防部原部長謝爾久科夫因涉嫌腐敗被解職;10日,地區發展部原副部長、濱海邊疆區政府原主席帕諾夫因涉嫌在籌辦APEC峰會期間貪污及違法使用聯邦預算撥款等被捕;19日,俄航天署空間系統公司原總經理烏爾利奇奇因涉嫌挪用科研經費被解職;27日,俄羅斯國家電視台播出紀錄片,稱農業部原部長斯克倫尼克私吞聯邦預算款。
這場風暴幕後最大的推手是總統普京。反腐之於普京,可謂一箭雙鵰:一方面可兌現競選承諾,提振個人形象,平順民意;另一方面在換屆後清洗官僚機構,完成人事變動。
如果說以前普京提升形象相當程度上依靠赤手打虎、飛鏢捕鯨這類硬漢式的活動,隨著與國內反對派的矛盾加劇,加之其已年過60,縱觀其近期表態,不難看出,這位鐵腕總統正在以反腐敗作為重塑自身形象的利器。他公開聲稱,財產申報「要從俄高級領導人做起,例如總統、總理及其家人」;「我的兩個女兒都在莫斯科學習和工作,兩人一切都很好」;「如果一名官員在公開讚許俄羅斯偉大的同時,卻將資產轉移到海外,人們如何信任他」;反腐敗「不是在搞運動,而是一項長期政策」。
如此重拳反腐的背景是,腐敗問題已經威脅到現政權的穩定。
一年前,俄羅斯中產階級走上街頭,喊出了「俄羅斯不需要普京」的口號,表明人們對於普京政權的種種弊端已經敢於發聲。隨後,普京及其黨派有驚無險地贏得大選,但支持率已大不如前。自從普京再次擔任總統以來,反對派大規模抗議不斷,官員腐敗是攻擊重點。
普京正是看到了這些,將打擊腐敗作為切入點,力圖轉危為機。民調顯示,自11月反腐風暴爆發以來,普京的支持率有一定提升。不過,「形象工程」只能救一時,反腐在俄羅斯政壇是老生常談,制度建設逐漸完善只是積極的第一步,全面落實任重道遠。
運動式的「反腐風暴」是普京慣用的手法。12年前他第一次入主克里姆林宮後,曾掀起兩輪「風暴」,「落馬」的高官包括交通部長、總統辦公廳主任助理、國家杜馬預算委員會副主席以及包括一名上將、六名上校在內的警界高層。
在從2004年開始第二個總統任期內,普京於2006年創下單日撤掉17名腐敗高官的紀錄;2007年推出「反腐標準計劃」,在官員有可能會見商人的場所安裝攝像頭,鼓勵群眾揭發腐敗行為。
2008年梅德韋傑夫當選總統後,逐漸將反腐敗制度化,重頭戲就是官員財產申報。2008年出台《反腐敗法》,規定國家公務員及其配偶、子女必須向稅務機關提交收入財產信息;2009年梅普組合親自帶頭在政府網站上「曬收入」;2010年通過「國家反腐敗戰略」,處理了6000多名隱瞞真實收入的高官;2011年2000多名官員因為腐敗被免職。
官員財產申報其實在俄羅斯早已不是新聞。1997年,時任總統葉利欽頒佈總統令,要求包括政府總理、副總理和各聯邦部長在內的高級官員每年向俄稅務機關申報個人財產。由於缺乏相應的操作規定和監管機制,不少腐敗官員將財產轉移至家人名下,賬面上看兩袖清風、家徒四壁,法令基本成了一紙空文。
反腐制度化程度不足,而原有制度賦予官員的莫大權力成了腐敗滋生的沃土,俄羅斯過去12年反腐敗呈現出「越反越腐」之勢。從「透明國際」全球腐敗指數上看,俄羅斯2004年位居第95名,2010年跌至第154名,2012年為第133名。根據俄羅斯人權律師協會2012年8月發佈的報告,俄羅斯「腐敗經濟」規模高達6500億美元,相當於俄羅斯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一半,較4年前增長了17.6%。
用時任總統梅德韋傑夫2010年的話來講,「沒有人對反腐工作的實際情況滿意——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政府官員,甚至連腐敗分子都不滿意!」梅德韋傑夫還曾一語中的地說,俄年輕人「都想當官」,熱衷成為工資並不高的公務員,因為這是「快速致富的手段」。
年年反腐敗,雷聲大雨點小。究其原因,一是落實動機複雜,反腐往往成為政治鬥爭手段;二是權貴利益盤根錯節,樹大根深,政府在打擊腐敗和滿足民眾對社會公平訴求之間坐蹺蹺板,忽高忽低;三是反腐敗本身缺乏公開透明及有效監管,「風暴」終有息日,後續的制度保證及落實跟不上。
最關鍵的是,要從根本上減少和剷除腐敗尋租的土壤。俄羅斯一直以來是強勢政府,通過賦予官員更大的權力來解決社會和經濟問題,提高行政效率。但是,更大的權力意味著更多尋租機會,更少監督與制衡,這樣致使腐敗反不勝反、防不勝防。反腐的根本性措施應當從「反腐」變「防腐」,限制官員權力,減少政府對社會、經濟的干預,借助財產公開、新聞監督等途徑提高透明度,推動轉型,建立現代市場法治國家。
這一次,俄羅斯在反腐敗制度設置上邁出重要一步。普京是出於個人再造形象的工程也好,是因高層派系清洗也罷,對於民眾而言,反腐敗本身或多或少都會產生好的影響,而最終效果,還須長期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