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拆穿22k假象

2012-12-10  TCW
 
 

 

政府輔導後段班大專生就業的「22K」方案,近來引起許多討論,其實此政策只要問兩個關鍵問題:它能達成目的嗎?它帶來什麼後果?

影響資源配置的永遠是「相對價格」,若今天優秀大學生張三生產力較高,他在市場可領月薪二萬二,後段班大學生李四生產力低,月薪為一萬一,企業雇一個張三,就得放棄兩個李四,因此張三的「相對價格」就是兩個李四。

現在政府告訴企業:不管雇用張三或李四,只要月薪不到二萬二,都由政府出錢,請問企業會搶著雇張三還是李四?

答案是張三。因為張三生產力較高,同樣是免費,企業當然選質量較佳者。這就像政府告訴人們,買汽車是免費的,全由政府出錢,人們會搶著買進口豪華車而不是買國產車,因為支付同樣價格(零元),質量高相對於質量低產品的「相對價格」下降了。

同理,政府告訴企業,聘請生產力不值每月二萬二的大專生免費,企業不會雇生產力每月只值一萬元的,他們會搶著雇生產力值每月二萬二的。

用上面例子,本來一個張三值兩個李四,但政府推出22K政策,一個張三只值一個李四,張三變便宜了,反之李四卻變貴了,以前企業雇一個李四要犧牲半個張三,現在雇一個李四卻要犧牲一個張三,企業就更不願意雇李四。

22K政策的目的,本是想讓生產力較低的大專生更易就業,但結果適得其反,因為這些生產力較低的大專生,其「相對價格」被提高了,企業若雇用他們,就得放棄更多前段班大學生,這就降低企業雇用他們的意願。因此,這又是個達不到目的的政策。

其次,那些生產力超過每月二萬二的大學生,他們薪資是否會因為22K政策,被壓低到二萬二?若今天王五是名校畢業生,他的生產力在市場可領月薪三萬,政府推出22K政策,那企業是否只花22K就可雇到他?

王五每月能創造三萬元價值,但某企業卻只花二萬二就可雇用到他,那麼該企業立刻現賺八千元「租值」。但這個情況不可能持續,因為別的企業會競標這個人才,一直到王五月薪已反映其生產力為止。

在競爭下,那些生產力超過每月二萬二的前段班大學生,不會因22K政策就被拉低待遇,這就像政府推行基本工資每月一萬八,生產力超過此數的勞工,不會因為如此就變成每月只領一萬八。因此,坊間所謂「22K讓生產力較高的大學生待遇降低」,也是無稽之談。

這裡只談到22K對大專生就業的衝擊,還沒提到政府補助企業這些錢,也要從稅收而來。若再考慮此因素,22K造成的負面衝擊就更大。22K是一個既達不到目的、又毫無效益的政策,及早廢掉它才是社會之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0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