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建築向何處去?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泰寧

http://www.infzm.com/content/97563

現在不少建築師受商業化影響,為了生存,只能在商業大潮中隨大流,不去想也不願說。整個社會,價值觀是混亂的,話語權也不在建築師手裡。

投身五十多年,主持重要項目六十餘項,程泰寧曾把建築稱作自己「一生的邀請」。

現在,這位78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正邀請自己加入一場攸關中國建築未來的長考中。

當下的中國正在快速城鎮化,它帶來了每年27億平方米——將近世界一半的建築規模。但程泰寧感到焦心似焚。作為此次國際高端論壇執行主席,他幾乎是一手推動了這次中國建築學史上近年來規模最大的精英聚會。「我們試圖往這個方面走,把問題是什麼講清楚,該怎麼做,也盡我們的可能把這個講清楚。」

南方週末:你主持「中國當代建築現狀與未來」課題,覺得中國目前建築界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程泰寧:價值判斷失衡,跨文化對話失語,體制和制度建設失范,這是當前制約我們最重要的問題,非常緊迫。

當下中國,「千城一面」和建築文化特色缺失已受到國內外普遍質疑。著名作家龍應台幾次著文批判「千城一面」;日本著名建築師安藤忠雄也說過類似的話,雖然我並不欣賞這種口氣。他說,中國「建築的記號作用正在消失」,「中國建築師亟需考慮,否則建築就會是毫無意義的複製品,甚至是垃圾」。

我們看到高層顯然也注意到了這一問題。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強調城市建設「不能『千城一面,萬樓一貌』」,特別指出「要吸取國外優秀有益經驗,但不能成為國外城市建設設計師的試驗場」。

南方週末:這是業界的普遍觀點嗎?是否有人覺得中國建築現狀尚好?

程泰寧:對於中國建築存在什麼問題,到底有多嚴重,肯定存在不同看法。但這種看法在建築界內部也很少交流,更不用說在公開的場合討論。

這正是我們做這個課題、舉辦這次論壇最主要的原因。

南方週末:建築界不願意談問題,主要原因是什麼?

程泰寧:現在不少建築師受商業化影響,為了生存,只能在商業大潮中隨大流,不去想也不願說。不願說,跟現在整個社會風氣缺乏說的環境有很大關係。整個社會,價值觀是混亂的,話語權也不在建築師手裡。

這次我做課題,也有人說,「你別說,說了也白說」。但我想白說也得說。組織這次論壇,正是提供這樣一次暢所欲言的機會。

南方週末:在中國現代建築史上,曾嘗試過幾次民族化的道路,這對現在有何影響?

程泰寧:中國建築有過三次推「民族化」的過程。第一次是上世紀30年代,由國民政府推動,但到1937年抗戰爆發就基本結束了。上世紀50年代初是第二次高潮,當時叫「民族形式、社會主義內容」。但1955年提出反浪費,加上蘇聯的赫魯曉夫批判建築的復古主義,也基本停止了。第三次是80年代,北京提「奪回古都風貌」,形式上就是「大屋頂、小亭子」。但那時,社會環境已逐漸開放,大家就比較冷靜,反響並不大。

經過這些過程,大家開始反思。到了上世紀80年代,大家開始討論「地域建築現代化」和「現代建築地域化」的問題,那之後就有了一些新的嘗試。

上世紀90年代,由於改革開放的力度突然加大,西方建築文化一下子湧入,大家思想準備不足、有點措手不及。大家開始是學香港,後來是西方。在這種強勢文化的影響下,整個90年代同質化的現象表現得比較突出。最典型的就是,地不分南北東西,到處都搞玻璃幕牆。

經過這些反覆,到新世紀就開始回歸到多元化思考。特別是第四代、第五代建築師的出場,他們大多有海歸背景,對西方比較瞭解,確實有些人直接引進西方的東西,但也有人經過反思,反而對中國傳統建築有了更多的思考。

所以我們說,現在雖然問題很大,但從研究和討論的環境來看,卻是最好的時候。這種多元化探索、多樣化發展的道路,是我們特別需要的,也是我們未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南方週末:你說中國建築處於「跨文化對話失語」狀態,主要表現是什麼?業界對此有無反思?

程泰寧:我們在北上廣的核心區調查,就發現超過四分之三的建築是外國建築師的作品。這能充分說明問題。

中國建築師被邊緣化的情況很嚴重。國外建築師可以不招標,國內建築師要招標,或者是國內招標完了以後,國外建築師可以單獨參加。即使中國建築師做得再好、被認可,考慮到國外建築師名氣的品牌效應,往往也遭棄用。有些重大工程可以直接委託國外建築師,而國內建築師招投標就一定要採用跟國外設計所綁在一起的「聯合體」形式,這是典型的排擠、歧視。

在某地的一次國際招標,表面看只有10萬元的保底費,但實際上國內的「聯合體」單位要先付給國外大牌建築師200萬,如果中標還好,不中標,國內單位就要風險自負。

我覺得,中國的事情主要還是要由中國人來做,對於中國建築師一是要給空間,二是要相信中國建築師一定能把事情辦好。這個問題,我和法國建築師安德魯在一次對話中談過,他也覺得國內外建築師已經基本上處於平等對話的狀態了,但是我們有的領導反而看不到這一點,其實迷信洋人,貶低自己,這種心態和做法,對中國建築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南方週末:你心目中理想的中國現代建築理論體系應該是怎樣?

程泰寧:我們講中國特色一定要放在全球化的語境下去思考,我們提「中國特色」,不是從狹隘的民粹主義出發,世界文化的發展是多元的,中國建築不能老跟著別人走,我們要創造符合建築基本原理,又能為世界所瞭解、所共享的建築理論體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在世界上取得話語權。

南方週末:中國建築問題看起來很大程度是體制帶來的,對改進這方面有何具體辦法?

程泰寧:權錢決策機制如果不解決,中國建築不會有根本好轉。但怎麼解決?我始終有一個觀點,還是要從解決具體問題入手,從具體的制度一點點突破,比如一把手決策機制、招投標制度的透明、建築師法等,積小勝為大勝,這些問題解決好了,建築創作環境就能改善,我們自己的建築創作核心價值就會逐步形成。

這次我們就是要好好總結大家反映比較多的制度問題,然後我們幾個院士用院士建議書的方式,向上反映。把問題、危害性講清楚,而且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我相信能有所改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213

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用生物芯片“管未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1151.html

“中國每年90萬例新生兒缺陷,如果全部佩戴電子設備治療大致需要8萬億人民幣,這個數字是去年我們全國醫療衛生支出總和的兩倍多,顯然並不現實——生物芯片現在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雖然我們管不了過去,但可以管好自己的未來。”5月3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在“讓未來發生——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現場向臺下的觀眾介紹。

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正式在中國發端的生物芯片技術,又稱蛋白芯片或基因芯片,起源於DNA雜交探針技術與半導體工業技術的結合,通過大量探針分子固定於支持物上後與帶熒光標記的DNA或其他樣品分子(例如蛋白,因子或小分子)進行雜交,檢測每個探針分子的雜交信號強度進而獲取樣品分子的數量和序列信息。

而通向未來的“時光機”正在這一領域成為現實。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人口大國,我國是出生缺陷高發國家,在單獨兩孩政策實施前,我國平均每年有90萬的新生兒有缺陷性疾病,即使在醫療條件最好的北京市,戶籍和常住人口新生兒出生缺陷率也已經從1996年的千分之五上升到了2012年的千分之二十,增幅接近300%。

與此同時,我國每年因神經管畸形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億元,先天愚鈍的治療費超過20億元,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費高達120億元,給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負擔和精神痛苦。

2016年,全國二孩政策在各地落地,目標人群中40歲以上女性過半,孕婦年齡的增大將極大提高染色體異常等風險發生,出生缺陷防治也面臨更多的挑戰。

“千手觀音的20位演員中,18位都是因為用藥不當導致的耳聾,事實上,這類‘一針致聾’,‘一藥致聾’的潛在患者廣泛存在,而通過一個簡單的遺傳檢測就可以完全避免。”程京院士表示。

按照他的介紹,這種綜合了4個基因中的9個突變位點(覆蓋80%遺傳耳聾)的檢測,只需要5個小時就能夠發現這些攜帶“一針致聾”的孩子——在301醫院、協和醫院和吉大第一醫院的1088例臨床樣本的對照實驗發現,芯片與測序法符合率100%。

2009年,世界上第一張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芯片在程京院士領銜的總部位於北京的博奧生物問世;2012年4月,北京市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全市新生兒遺傳耳聾基因篩查工作,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實現新生兒耳聾基因篩查的城市, 16個區縣20839位持證聽力殘疾者接受了耳聾基因篩查,共有2899人因檢測出攜帶致聾基因突變而初步確定或疑為遺傳性聾或藥物性聾,平均突變檢出率高達13.92%;隨後,成都、鄭州、福州、太原等近20個省市相繼展開,受益新生兒數量已達130多萬。

截至2016年5月20日的最新數據顯示,全國檢測地區檢測總量143萬,其中藥物突變千分之二點五,而如果全國統一實施新生兒篩查,每年可以直接避免至少5萬名新生兒因為藥物致聾,可間接使50萬家庭成員免於藥物致聾。

不僅如此,對於成年人而言,生物芯片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也可以事半功倍。

在程京院士曾經觀測的一個患者,在發熱、咳嗽、腹瀉9天,高燒1天後,被醫院診斷位重癥肺炎,醫生給出的治療方案是泰能聯合萬古黴素聯合治療5天,但每天1448元的費用並沒有改善患者的狀況,通過芯片檢測結果顯示,患者其實感染的是噬肺軍團菌,根據這一結果更換了最簡單的紅黴素,每天治療費用不足10元,患者迅速好轉出院。

而在目前最困擾中國人的心腦血管疾病個性化治療方面,程京的科研團隊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合作開發的抗栓治療個體化用藥基因檢測芯片,可以幫助醫生合理決定是否選擇華法林、氯吡格雷這兩個一線治療血栓藥物,因人而異地定制用藥劑量,提高治愈率。

這是現在和未來生物芯片技術與普通人接觸的最平常的場面——個體化用藥治療、發現基因中潛藏的“地雷”、發掘最適合每個人的腸道菌群結構、甚至,發現那些不足以構成過敏,又讓你脹氣、胃酸、睡眠不良的種種“不耐受”因素。

公開資料顯示,2000年開始,國家陸續投入了大筆資金對生物芯片的系統研發給予了支持,建立了北京國家芯片工程中心、上海國家芯片工程中心、西安微檢驗工程中心、天津生物芯片公司、南京生物芯片實驗室等研發機構,為我國在這一新型高科技領域的自主創新和產業化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此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兩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為龍頭,天津、西安、南京、深圳、哈爾濱等地50余家生物芯片研究機構和百余家生物芯片企業的市場格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487

工程院院士鄔賀銓:食品第三方檢驗平臺不能為了私利被“公關”

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都極大地影響社會穩定和政府形象。但食品安全從生產到流通涉及眾多環節,監管極其複雜。

大數據的使用,恰好可以幫助各個環節進行監督和分析。圍繞“大數據時代的食品安全”主題,在2016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來自國內外食品安全行業的300余名政府有關部門專家、學者、研究機構和企業領軍人物展開深入探討。會後第一財經記者對原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院士進行了獨家專訪。

食品安全大數據如何實現全社會共享

鄔賀銓表示,食品安全關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呼籲開放食品安全大數據的呼聲要高於其他領域。而且百姓有權力知曉整個社會食品安全的現狀,生產企業也有義務如實將生產的相關數據向社會公開。政府更應該在食品安全領域如實公開相關數據。

但是食品安全大數據的共享,應由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檢驗平臺來進行監控,而且第三方檢驗平臺也不能因為某種原因把監控數據拿來謀取私利。現在很多食品生產企業害怕被網絡曝光,往往采用公關手段讓一些網站對這些不利數據進行過濾。因此這是未來第三方檢驗平臺建設應該註意的問題。

食安大數據不斷完善 媒體如何發揮更積極作用

鄔賀銓、以北京為例告訴記者,從2004年1月到2013年8月的將近10年時間里,媒體上公布的北京食品安全事件中,由媒體調查披露的占三成左右,所以媒體在維護食品安全上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但前提是媒體要誠信,要維持新聞的道德。

鄔院士進一步表示,食品安全大數據的不斷完善,肯定可以幫助媒體更加客觀地報道食品安全問題。而且不單單是傳統媒體,搜索引擎也應該在食品安全監督問題上發揮更積極的作用,比如一旦某家食品生產企業進入安全黑名單,那麽就像現在搜索引擎中顯示的某些木馬病毒網站一樣,在被網民搜索點擊時也應出現反映這家企業食品安全問題的警示。

食品安全如何推動中國生態文明

鄔賀銓表示,中國老百姓食用的食品本身就和中國的生態環境有關。因為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除了某些和國外一樣屬細菌汙染問題,還有很多問題由環境汙染造成的,包括土壤問題、水源問題等,從而導致生產出來的有些食品從源頭上就出現問題。如果有好的生態環境,綠水青山環繞,那麽生產出來的食品就會比現在安全得多。所以生態的優劣會直接影響到食品安全。

另外,食品安全本身就構成一個生態。食品產業鏈很長,從生產、倉儲、流通、分銷最後到食用,其實本身也構成一個生態鏈。每個節點的企業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而且需要上下遊配合,及時整合食品相關數據,這也是一種生態。

如何讓食品安全大數據更智能

針對記者提出如何讓大數據更“聰明”的問題,鄔院士表示,對於大數據來說,數據始終是基礎,因此在數據收集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證收集的多元化,不能有盲點。其次海量數據收集過來後,要有聰明的分析手段,在這方面,機器學習可以幫助大數據實現更加智能化的目的。

正如複旦大學校長許寧生院士在這一分論壇致辭中所說的,身處大數據時代,“互聯網+”已經是一個不再新鮮的命題。互聯網可能可以成為一個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方法,但這並不完整——作為“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的食品安全,是對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是理應由全社會共同應對的重大命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763

工程院院士陳清泉:無人駕駛汽車應提升為國家戰略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15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現在需要把推進無人駕駛汽車提升為國家戰略,並以此推進交通網、能源網、信息網、人文網的融合,最終實現環保效益、經濟效益、能源效益、民生效益的統一共贏。

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將智能汽車定義為五個層次:無智能化、具有特殊功能的智能化、具有多項功能的智能化、具有限制條件的無人駕駛以及全工況無人駕駛,無人駕駛汽車則是智能汽車的最高層次。

陳清泉表示,無人駕駛汽車也可稱為智能網聯汽車,包含智能駕駛和智能互聯兩個部分,智能駕駛解決行車安全和高效問題,智能互聯解決便捷交互和愉悅體驗問題。智能網聯汽車包含汽車聯網、自動駕駛、車內及車際通訊、智能交通基礎設施等要素,融合了傳感器、雷達、GPS定位、人工智能等技術,使汽車具備智能環節感知能力,自動分析汽車行駛的安全及危險狀態,使汽車按照人的意誌到達目的地,最終實現替代人來操作。

“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將促進交通網、能源網、信息網、人文網的四網融合,並產生1+1>2的作用,在此過程中,既能解決能源安全安全問題,也能避免資源浪費,中國要想成為汽車強國就要從這里占領制高點”,陳清泉說,“要達成這個目標,最關鍵的是要從頂層設計入手,而且需要政府管理有跨界融合的思想”。

陳清泉建議,在國家層面成立一個跨界的工作小組,將涉及到的部門如交通部、住建部、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等集合起來,“還要盡早投入,設置好目標,定好路線圖和標準,通過標準把汽車、電力、化工、IT等行業串連在一起,再從上往下推進”。

據了解,2016年6月7日,中國首個“國家智能網聯汽車(上海)試點示範區”封閉測試區在上海嘉定正式開園,目前可為無人駕駛、自動駕駛和V2X網聯汽車提供近30種場景的測試驗證。上海由此成為中國首個智能網聯和無人駕駛試點城市。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付於武也在開園當天表示,國內無人駕駛的技術路線圖已經存在,兩個月之內就會發布,這也將成為中國無人駕駛領域公布的首個技術標準。

陳清泉認為,當前無人駕駛汽車商用化應用仍處於半自動狀態,全球無人駕駛汽車也離真正應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中國的政府和車企當前更多的是考慮如何進一步做強做大新能源汽車。

陳清泉表示,靠補貼政策只能刺激產能的增加,無法長久,“我們需要的是多樣化的產品、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還需要良好的政企關系,把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自由競爭相結合,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不僅讓用戶買得起、用的起新能源車,還有要用的方便、用的可靠、用的放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268

工程院院士:非合格建材汙染釋放可達幾十年 “達標”也非絕對安全

如果在建材和裝飾裝修材料中采用了不達標的材料,則這些氣態汙染物的釋放周期有時長達幾十年,治理難度相對較大。

11月8日,首屆中國家居綠色供應鏈論壇在東莞舉行,長期研究室內空氣汙染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表示,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數據,世界各地每年有430萬人死於室內空氣汙染,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婦女和兒童。我國室內氣態空氣汙染物,則主要來源於不合格的裝飾裝修和建築材料。

需要關註家具汙染物釋放量而非含量

2000年以後,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加快和房地產經濟的火爆,建材和裝飾裝修材料產業也步入快速發展的階段,同時,由於使用不環保的裝飾裝修材料而導致的人員健康危害事件也頻頻發生,引發了人們對裝飾裝修材料環保性能的高度關註。

侯立安表示,對於甲醛、苯系物等氣態化學汙染物和氡等放射性汙染物,主要來自於裝飾裝修材料和建築材料的緩慢釋放。如果在建材和裝飾裝修材料中采用了不達標的材料,則這些氣態汙染物的釋放周期有時長達幾十年,治理難度相對較大。

但是,“達標”也不意味著絕對安全。“我國的標準以有害物質的‘含量’而非‘釋放量’為檢測對象,但事實上,裝飾材料在使用中,其釋放揮發出來的有害物質才是真正讓人體產生不適的根源。對於室內裝飾裝修用的板材來講,雖然其符合國家環保標準,但仍然可能造成室內空氣甲醛超標。而芬蘭的M1認證就是基於釋放量確定的”,侯立安說。

對此,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胥樹凡表示贊同,“很多企業說我的產品是符合國家標準的,其實國標僅僅是入門的標準,並不是最先進的標準,行業協會應該制定更嚴格的標準來引導行業技術發展”。

在侯立安看來,我國室內裝飾裝修材料在標準的指標限制方面與國外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我國《室內裝飾裝修材料 內墻塗料中有害物質限量》GB18582-2008中規定VOC含量不大於15g/kg,遊離甲醛含量不大於100mg/kg,而德國藍天使認證的標準是VOC含量不大於700mg/kg,甲醛含量不大於10mg/kg,分別是我國標準的1/21和1/10。

而且,我國室內裝飾裝修材料相關標準是單獨制定的,如果在修築內同時使用人造板、木器塗料、內墻塗料、膠黏劑等裝飾裝修材料,即使它們每種材料都符合國家標準,但各種材料的疊加效應,還是可能會造成室內空氣中某種或集中汙染物超標。

此外,由於《民用建築工廠室內環境汙染控制規範GB50325-2010》和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2002)之間存在不協調的問題,使得我國很多驗收合格的建築室內空氣質量並不符合衛生標準。

專家稱真正環保家裝材料占有率仍不高

“由於環保功能材料的研發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且真正具有環保性能的產品受制於人們的觀念意識、價格成本、標準缺失等因素的制約,目前的市場占有率並不高”,侯立安說,“而為了通過檢查,有的生產企業將以往使用劣質膠改為不使用或少使用膠來降低甲醛含量,但是這會造成木工板的靜曲強度、膠合強度嚴重不合格,有些劣質產品根本不能用於室內裝修”。

這也正是胥樹凡擔心的地方。他認為,我國的家居企業必須看到目前的嚴峻形勢,要有危機感和緊迫感。

“我國家居行業無論從觀念、設計、技術、材料、生產、服務、管理、市場形態等方面仍然沒有完全擺脫傳統的發展方式,離家居產品的綠色化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的生活家居用品、辦公家具用品釋放有害氣體對我們造成的健康影響大家都感同身受,這種狀況繼續下去會走入死胡同,我國家居市場會被國外的環保產品占領,現在很多人願意高價購買國外的家居產品就是最好的證明”,胥樹凡說。

美國環保協會中國項目主任張建宇認為,中小企業是普遍汙染物無組織排放的主要來源,應該重點關註中小企業的節能減排。

不過張建宇也表示,中小企業面臨的經營和生產壓力非常大,而節能能力的欠缺又增加了中小企業自身實施節能改造的困難,再加上單個企業節能規模較小,缺少專項節能減排資金等等,都使得中小企業在應用環保材料和技術方面的動力不足。

建立“綠色”的供應鏈

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環境問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綠色供應鏈作為解決供應商企業汙染問題的有效手段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

綠色供應鏈的完整概念,最初是由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制造研究協會在1996年提出,其核心是通過一些龍頭企業帶動上下遊企業自願地采取環保、節能和降碳的措施,並通過綠色采購這樣一種“以點帶面”的激勵機制帶動了一批企業甚至是整個產業實現綠色的轉變。

綠色供應鏈旨在通過調動政府、企業和公眾的采購與消費力量,產生市場機制的杠桿效應,推動供應商企業減少環境汙染和提高效能,以提升整個供應鏈體系的環境治理效率。

從2014年開始,綠色供應鏈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國的政策文件中。2014年11月,APEC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宣言中提到,建立亞太經合組織綠色供應鏈合作網絡。

12月,在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提出,打造綠色供應鏈,加快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隨後,在環保部發布的《環保“領跑者”制度實施方案》、商務部發布的《企業綠色采購指南(試行)》以及發改委發布的《關於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等等文件中,均要求推行綠色供應鏈建設。

張建宇認為,當前綠色供應鏈在中國仍然處於探索階段,主要表現為理論研究不足,認識不統一;實踐經驗少,切實可行的模式尚未形成,缺乏系統性推進;缺乏頂層設計,綜合部門尚未重視,各部委多點開花;大型采購方動力不足;缺少配套措施及保障體系,能力建設亟待加強;綠色供應鏈推動綠色發展尚未得到重視等等。

同綠色產業鏈相呼應,就在論壇召開的前一天,中國家居產業綠色供應鏈聯盟成立大會在廣東東莞厚街舉行,這是全國首個國家層面全產業鏈綠色聯盟。

新當選的中國家居產業綠色供應鏈聯盟主席石峰表示,跨八大“中”字頭行業協會成立產業聯盟尚屬首次,不僅將對家居行業形成綠色家居產業鏈帶來深遠的影響,也將為其他行業帶來示範效應。

據了解,中國家居產業綠色供應鏈聯盟由中國家具協會、中國塗料工業協會、中國林產工業協會、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中國皮革協會、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和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共同發起,是聯合全國從事家居產業上下遊生產企業、商貿流通企業、設計機構、科研院校等單位組成成立的非獨立社團法人組織,目前有85家企業成為聯盟的首批成員。

環保部中國-東盟環境保護中心副主任張潔清表示,“十三五”的核心工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環境問題則是建設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我們迫切的需要實施最嚴格的環境監管制度,也需要探索科學的環境管理手段”。

中國林產業工業協會副會長錢小瑜表示,聯盟成立以後,不僅將從源頭抓起,形成綠色產業鏈,還將進行聯盟綠色認證、標準推廣,向世界推出中國的綠色產品,打造中國家居產業鏈的全球頂尖品牌,帶動整個家居行業綠色創新發展、低碳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946

微軟任命亞洲互聯網工程院院長王永東為全球資深副總裁

2月8日消息,據微軟中國官方微博透露,微軟公司今天宣布, 任命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院長王永東博士為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

王永東博士領導微軟人工智能與研究事業部以及Office產品事業部在亞洲的團隊,負責微軟在亞太地區的互聯網產品與服務的研發,方向主要涵蓋微軟必應(Bing)搜索引擎、在線廣告技術、語音及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小娜、小冰、Office 365、人工智能以及移動互聯網等領域。他帶領的團隊分布在北京、蘇州、東京、臺北和西雅圖貝爾維尤。

王永東博士於2009年加入微軟的必應團隊,並於同年8月返回中國創建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創建並打造了世界一流的研發團隊,在基礎架構、編程語言、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用戶體驗、設計以及在線服務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同時他主持並推動了人工智能微軟小冰的研究和開發工作。

王永東博士同時兼任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首席技術官,負責為微軟亞太研發集團設立技術研發策略、願景及整體方向。

在加入微軟之前,王永東博士曾在雅虎公司工作並擔任工程副總裁,負責國際市場的搜索引擎的研發工作,以及與雅虎日本、阿里巴巴的搜索合作。1996到2003年間,王永東博士在Inktomi公司從事搜索引擎的研發工作,他也是Inktomi公司創建初期的第一批工程師。1991年到1996年,他在美國賽貝斯(Sybase)公司工作,參與並負責分布式數據庫產品(Sybase Replication Server)的研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735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開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28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中國要強盛、要複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王滬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出席會議。

習近平在講話中首先表示,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是黨的十九大後我國科技界召開的一次盛會。習近平代表黨中央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習近平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總結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實踐,觀察大勢,謀劃全局,深化改革,全面發力,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堅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奮鬥目標、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堅持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堅持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我國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並行、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習近平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

習近平強調,要充分認識創新是第一動力,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著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優先培育和大力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習近平指出,要矢誌不移自主創新,堅定創新信心,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只有自信的國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行穩致遠。樹高葉茂,系於根深。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強烈的創新信心和決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於攻堅克難、追求卓越、贏得勝利,積極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要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敢於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強化戰略導向和目標引導,強化科技創新體系能力,加快構築支撐高端引領的先發優勢,加強對關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學問題的研究部署,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銳力量,作出戰略性安排,盡早取得突破。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

習近平強調,要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創新體系效能,著力激發創新活力。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科技體制改革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闖難關,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要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在實踐載體、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環境營造上下功夫,在創新主體、創新基礎、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方面持續用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要優化和強化技術創新體系頂層設計,明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創新主體在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激情和活力。要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發揮好組織優勢。要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科技評價制度,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把人的創造性活動從不合理的經費管理、人才評價等體制中解放出來。

習近平指出,要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著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要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夥伴關系,共同應對未來發展、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氣候變化等人類共同挑戰,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惠及其他更多國家和人民,推動全球範圍平衡發展。要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提高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參與和主導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鼓勵我國科學家發起和組織國際科技合作計劃。

習近平強調,要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著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要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形成並實施有利於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要完善科技獎勵制度,讓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得到合理回報,釋放各類人才創新活力。要通過改革,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要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加快形成有利於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於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於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於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培植好人才成長的沃土,讓人才根系更加發達,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

習近平指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要繼續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同全國科技力量一道,把握好世界科技發展大勢,圍繞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敏銳抓住科技革命方向,大力推動科技跨越發展,勇攀科技高峰。要繼續發揮院士群體的智力優勢,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戰略研究,提高綜合研判和戰略謀劃能力,提出專業化、建設性、切實管用的意見和建議,為推進黨和國家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習近平強調,兩院院士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黨和人民對廣大院士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廣大院士弘揚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勇於創新、嚴謹求實的學術風氣,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在科學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各級黨委和政府對院士們要政治上關懷、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心。要做好退休院士工作,鼓勵他們繼續發揮作用。

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科技創新事業不斷前進的根本政治保證。要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萬眾一心為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而努力奮鬥。各級黨委和政府、各部門各單位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對科技事業的部署上來,切實抓好落實工作。各級領導幹部要提高科學素養,不斷增強領導和推動科技創新的本領。要尊重科研規律,尊重科研管理規律,尊重科研人員意見,為科技工作者創造良好環境,服務好科技創新。

習近平強調,青年是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創新的未來。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放手使用優秀青年人才,為青年人才成才鋪路搭橋,讓他們成為有思想、有情懷、有責任、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當科學家是無數中國孩子的夢想,我們要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為孩子們尊崇向往的職業,給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讓未來祖國的科技天地群英薈萃,讓未來科學的浩瀚星空群星閃耀。(講話全文另發)

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有關領導同誌出席會議。

大會由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主持。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致開幕詞。

1300多位兩院院士,“百名科學家、百名基層科技工作者”代表,中央和國家機關及軍隊有關方面負責同誌,在京有關科研機構的科技人員和高等院校師生代表等出席大會。(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9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