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黃金交叉! 便利商店產值首度勝百貨

2012-12-03  TCW
 
 

 

百貨公司週年慶大戰剛落幕,信義商圈新光三越、忠孝東路四段Sogo百貨,依舊門庭若市,但卻是標準「賺了面子、賠了裡子」的流血戰。以Sogo週年慶為例,兩週下來業績約占全年營收的四分之一,投入的行銷費用卻是全年預算的二分之一,但業績成長率僅呈個位數微幅變動。

也就是,為期兩週的「滿千送百」折扣戰,業者動用了半年的行銷子彈,消費者不打折不出手,集中消費胃口也被養大,「百貨業微利時代已經來臨,」就連Sogo百貨營業總經理李光榮,也不禁搖頭嘆道。

證據一:營收不斷破紀錄全家41個月,營收年增率正成長

賣精品的風光不再,消費市場風水輪流轉,這回站上浪頭的是街角「甘仔店」。

根據統一超和全家營收資料,在走出二○○八年底金融海嘯的營運谷底後,業績每月皆呈現年增率正成長,超商產業蠶食百貨、超市等零售業態大餅的市場重分配,獨霸零售業的「超商盛世」時代已然降臨。

證據之一,是內需成長趨緩,但超商產業一枝獨秀。

截至今年十月底為止,統一超已連續三十六個月營收年增率正成長,全家更是連續四十一月營收年增率正成長,雙雙破了各自品牌成立以來,營收連續成長的紀錄。以統一超今年前三季的營收金額推估,全年可望突破一千三百億元,呈現三年成長逾三成的大幅擴張。

數據也顯示,超商賣起發熱衣、搶天然酵母麵包商機,擴大的是同業市場大餅。以總店數排名第四的OK便利商店為例,今年前三季全台超商展店淨增加數近七十家,其中OK便利商店即占半數,顯示市場成長,二線品牌仍存在成長空間。

首當其衝的,反而是零售業其他業態,包括百貨公司、量販店與生鮮超市等,近年來業績成長頻受挫,尤其,百貨公司總體營業額更在今年第三季,首度被超商所超越,全年更恐出現營收大餅衰退的警訊。

公平會發布的超商年度調查報告也顯示,截至去年底,國內四大超商總店數達九千八百三十一家,回顧過去十年來,國內超商家數的年增率從最早的兩位數,到二○○九年下降到○‧四五%後,隔年起再度呈現較高的增加趨勢,二○一○年與二○一一年的展店年增率,分別為二‧五七%、三‧六七%,成為金融海嘯之後,國內成長復甦最快的零售業態。

證據二:離成長天花板還遠外食族增加,鮮食和飲料需求大

「超商盛世」另一關鍵證據是,業者仍看好產業後勢的成長潛力,認為離成長極限的天花板尚遠。

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潘進丁指出,以生活形態相近、流通產業發展較台灣成熟的日本為例,內需市場成長停滯,去年又發生「三一一大地震」,超市、百貨業營收萎縮,卻只有超商通路持續成長,三大便利商店7-Eleven、LAWSON和FamilyMart的營收、營業利益都創了新高,成為零售業的最大贏家;成長動力顯然不只來自同業內的移轉,主要是來自異業間移轉,尤其是外食產業。

潘進丁指出,以日本為例,把流通業加上外食產業,整體餐飲零售業產值,每年大概有一百六十兆日圓,而超商的年產值去年約九‧六兆日圓,僅占其中的六%,一般估計五年內這個占比,會隨超商擴大提供外食族餐飲服務,成長到一○%。至於台灣,目前新台幣兩千多億元的超商年產值,僅占整體餐飲零售業約一‧四%,對照日本的服務業發展,超商在滿足外食族需求,尚有很大成長空間,不管是領先品牌或追隨其後的超商體系,均能從中獲益。

換言之,未來超商與其稱為「便利商店」,不如以「便利餐廳」形容,將來得更為貼切。

分析統一超去年的各商品營收占比(見七十一頁圖)亦可發現,不含零食等乾貨的一般食品類,光是以鮮食便當、關東煮等為主的「食品服務類」(一六‧三%),加上列入現煮咖啡CITY CAFE品項的「飲料類」(三六‧二%),兩者銷售占比即超過五成,餐飲服務已成為超商主打的王牌。統一超商公共事務部經理林立莉便表示,過去五年來,鮮食和飲料類的銷售金額,分別成長約五成與近三成,確實是帶動總體營收成長的兩大功臣。

證據三:每小時來客30萬人票務、郵購等無形服務帶動消費

不只跨足餐飲業、成衣業,高雄第一科大行銷與流通管理系教授許英傑認為,提供無形服務「黏」住消費者,帶動實體商品消費,才是超商維持成長的最高戰略指導原則。

許英傑分析,超商能維持高成長動能,主要是近年來門市發展出各種無形服務,如結合雲端電子商務的到店取貨、水電等規費代收繳服務,以及獨步全球的高鐵票務取票服務等,甚至大型門市設置廁所和停車位,提供簡易遊憩服務,都是讓超商在社區與觀光據點,成為具備準公共服務的空間,收匯集人氣之效。統一超商溪頭和雅門市加盟主林秉毅即表示,一車、一車的陸客團到店內上廁所兼採購,已成為他去年以來主力開發的客群。

全家執行副總經理葉榮廷指出,超商所做的一切創新,主要基於兩個目的,其一是提高消費者到店的頻率,不管是賣咖啡或取高鐵票,都是藉由提供新商品、新服務,增加消費者對超商的依賴性,從三天來一次變成一天來三次。另外,則是讓原本不會走進超商的人願意上門,例如提供網路購物的到店取貨服務。

統一超證實,包括信用卡款等代收服務,以及ibon資訊平台代售高鐵、演藝活動票務,所創造出的門市現金流,目前已遠大於實體門市商品銷售每年約一千二百億元的營收規模。

從公平會揭露的調查資料也證明,超商這套「先搶人再搶錢」的戰略奏效。二○一一年全台超商總來客人次達二十八億七千八百萬,年增一億四千二百萬人次,成長率為五‧二%,高過同期間三‧六%的新開店數成長率;換算下來,不分時段,在台灣平均每小時,就有近三十三萬人走進超商門市。

政大科管所教授李仁芳則觀察,傳統精品百貨業,由於扮演的是提供「中產階級創新生活提案」角色,如今,在中產階級消失、年輕人消費力下降的客觀因素下,百貨業出現衰退是必然趨勢,「提供人們少許花費,隨手就能換來身邊小確幸,亦是驅動超商產業成長的微妙消費心理。」

究竟,超商盛世還有多久的好光景?許英傑預測,從日本的零售業發展推估,台灣出現超商產業營業額超越整體百貨業產值,並非偶然現象,而是零售業態的黃金交叉,「至少未來五到十年,超商一枝獨秀的趨勢,都不會逆轉。」

【延伸閱讀】賣喝的、吃的占5成營收——統一超2011年各商品營收占比

飲料類36.2% 423.2億元非食品類24.5% 286.9億元食品服務類16.3% 190.5億元出版品類12.4% 144.3億元一般食品類 10.3% 120.6億元其他類 0.3% 3.8億元

註:食品服務類指鮮食、關東煮等熟食;非食品類為文具、美容用品等;其他類為網購、ibon等手續費收入資料來源:統一超年報整理:尤子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