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上海国资地产整合:决心很大困难也很大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22/5NMDAwMDE4ODA5Nw.html


近期集中启动的上海国资地产新一轮整合,或者正可以从某种角度去理解:除了上海市政府层面关于提升国有资产资本化率的基本目标外,此轮整合另一个目标,就是重夺上海房地产市场的话语权。

“以 往关于上海国资地产的整合进行过多次,但都不彻底,没有提升到整体的系统层面,这次政府相关层面的决心很大。”上海国资房地整合大戏主角之一——上海地产 集团的一位资深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不过,记者在与多位上海国资地产企业的相关高层的沟通中了解到,这次整合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决心很大困难也很大

上海国资整合近期风生水起,目前停牌的相关上海国资上市公司包括中华企业、金丰投资、上实发展、百联股份、强生控股等,可以看到,国资地产似乎又成为此轮国资整合的主要题材。

据 上述上海地产集团的内部人士透露,在上海国资地产体系中,主要包括上海地产集团系(下辖中华企业、金丰投资两大上市公司及其他多家各级房地产企业)、上实 地产系(主要拥有上实发展和上实控股两大上市公司和多家相关房地产企业)、浦东四大园区地产公司及其他各区县的各级国资地产企业。

不过,在上海地产系统以外的其他众多如电气、零售百货等诸多大型国资系统中,同样拥有大量的地产资产,包括较大体量各类性质的存量土地和存量物业。

目前的状况是,浦东四大园区地产公司经过前几年各自的整体上市等相关整合,已基本成型,当前和接下来的整合,主要是上海地产集团系和上实系,其他较为分散的国资地产资产的整合难度相对更大。

国资地产资产尤其是土地的权属则是整合首先面临的难点。据了解,由于国资地产集团下辖的地产资产,大部分源自当年通过政府划拨方式获得,权属相对复杂。而划拨的方式被叫停后,目前不少国资集团在运作的土地,并无独立的土地产权,无法直接在整合中进行腾挪。

其次,上实集团等主要的整合对象,此前容易整合的部分已经完成,剩下的往往是历次整合中都未能啃下来,要想在新一轮的整合中把问题解决,难度不小。

分散也是整合的一个难题。“大集团手上都有不同体量的地产资产,集中度较低,在整合中首先需要实现集中,但各层面有各自的利益,集中的第一步就不好走。”另一位上海国资地产系统的知情人士告诉本报。

“一般而言,国资地产的整合,主要是在地产体统内的整合,其他系统的地产资产将在本系统的整合中内部消化。”上述上海地产集团内部人士指出。

跨系统的整合难度显而易见,但不能实现跨系统的资产集中整合,其整合的效果离实现提高资本化率的目标,本身就存在差距。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与政府高层频传信号形成反差的是,作为整合中关键平台的上市公司方面,却显得有些茫然。

上述已停牌上市公司的一位高层向记者坦言,“我们能做的,就是静候集团甚至更高层面的最终决定并按章执行。”

上海国企地产的尴尬

提高国有资产的资本化率是上海国资多次整合的核心目标,而国资地产屡次成为整合的焦点,据上述内部人士透露,在众多因素中,上海国资地产资产目前的资本化率相对其他资产资本化水平较为落后,这是事实。

从5月17日中华企业、金丰投资双双停牌至今,已两月有余,两家公司重大事项的相关情况和复牌时间,迟迟没有公开信息。

“集团的整合酝酿了很久,也曾做过尝试,结果都不很理想。”上述地产集团资深人士告诉本报,而这次决策层似乎想一举解决多年的难题。

据 该人士透露,目前上海地产集团内部涉及中华企业和金丰投资的二三级部门的领导层已开始调动。“两个上市平台的最终定位已经明确,中华企业将定位于开发平 台,集中集团的地产资产,尽可能做大,其规模不会输给上海最大的非上市国资房企绿地集团或最大的民营房企大华集团。金丰投资则定位于房地产流通服务平台, 其现有的开发业务或将向中华企业集中,而中华企业目前的流通相关部门和企业的人员已开始向金丰投资调动,此前传言金丰投资将卖壳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上海国资地产急需整合壮大的另一个关键在于,近几年,上海国资地产正在逐渐丧失在市场的话语权,通过整合打造真正的国资地产巨头,重掌市场话语权,迫在眉睫。

近两年的上海楼市,上海本地国资房企的销售额正在被万科等全国房企超越。统计显示,2009年上半年,上海市场的房地产企业销售榜单显示,与2008年同期的排行相比,有50%的上海本地房企跌出前30强的“第一梯队”。

近两年土地市场的焦点地块争夺中,上海本地国资房企往往落败,这与北京国资房企攻城略地的强势形成了鲜明对比。“通过这次整合,我们要跟上北京国资房企的脚步,在拿地能力、开发量、销售量等各个方面,提升市场的话语权。”该地产集团人士坦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64

延长石油借力押注海外决心不变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6/yOMDAwMDIxNDYyOA.html

中国第四大石油公司延长石油与香港石油大亨许智明所掌控的中联能源的合作或许并非当初设想的那么完美。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打入国际市场的非央企石油企业,延长石油借力中联能源涉足海外市场的前景也同样迷雾重重。

2010年12月22日,中联能源发布公告,称有关媒体对其拟出资7.7亿美元收购英国石油公司位于巴基斯坦油田资产的报道不实,并重申将继续开发位于马达加斯加的3113油田。

而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许智明却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大肆抛售所持有的中联能源相关股权,并几乎全部套现。其中,延长石油受让15%,而同样位于陕西的一家名不见 经传的民营企业陕西大秦岭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却高调介入,于2010年8月接手了中联能源大约21%的股权,并在12月21日进一步增持,将持股比例增 加到27%。

国内一名两度参与马达加斯加3113油田评估的石油专家向本报记者透露,根据当时的地震材料及地质报告,该油田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原油质量也非常理想,属于轻质油类型。

“这个油田的资源前景是可以肯定的。”上述石油专家说。

既然马达加斯加3113油田的前景如此可观,许智明又为何迅速出让股权?

本报记者致电许智明,其助理以许出差为由拒绝对此发表评论,而截至发稿,延长石油总经理张积耀的电话也一直无人接听。

据一名接近延长石油的业内人士透露,中联能源的股权变更并不会影响其大举进军海外的步伐,延长石油在“走出去”的战略方针下,它的“野心”还在膨胀。

“中间是出了一些问题,但这不会影响公司的整体战略。”延长石油一名内部人士说。

中联能源遭双雄打压?

事实上,在与延长石油签订合作协议之前,许智明就已经就马达加斯加的油田区块与国内三大石油公司进行过合作谈判。

2005 年,长袖善舞的许智明依靠个人关系,通过数年运作获得马国政府的许可,成功拿下了马国3113油田区块和2104油田区块的经营权。彼时,许曾宣称聘请了 中石油旗下辽河石油管理局多位专家对这两个区块储量进行评估,并得出仅2104区块即拥有远景储量21.2亿吨的可观结论。

此后,许智明曾向中石油提出先允许以民间身份获取资源,再由中石油合作开发的模式进行合作,但中石油辽河石油管理局事后出面澄清,称并没有参与油田区块的评估工作,而许智明与三大石油公司的谈判也就此终止。

与 此同时,极度需要扩张资源版图的延长石油开始与中联能源取得联系,并展开合作谈判。2007年,延长石油常务副总经理阎世可率领包括总地质师、总工程师在 内的专家组亲赴马达加斯加考察。其间,阎世可等查阅了当地政府的油气数据库,并连续两天从直升机鸟瞰占地8300平方公里的3113区块,察看打井现场并 收集了石油和地矿样本。

随后,延长石油与中联能源、易高能源三方签署合作协议。依据当时达成的投资和合作协议,该项目将由延长石油、中联能源和易高能源分别以40%、31%、29%的比例出资,进而分别享有该处油田32.8%、43.42%、23.7%的应占油气。

随着合作模式的明朗,中石油、中石化对马达加斯加油田区块的兴趣又逐渐浓厚。

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许智明大量抛售中联能源股权的原因可能源于中石油、中石化的幕后挤压。

“当初中联能源与中石油、中石化商定合作开发未能达成一致,也是因为中石油、中石化的霸王条款太过苛刻。”上述知情人士说。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在许智明与石化双雄谈判期间,中石油、中石化在油田合作开发后的定价权、处置权、加工和排产计划等方面始终都不愿让步,这才让中联能源与政策相对灵活的延长石油一拍即合。

记者致电中石油内部人士,对方对此说法进行了否定,称远景储量不确定,以及考虑到勘探风险才没有贸然投资。

而上述知情人士则进一步表示,中石油、中石化在逐步确定3113油田区块的储量后,并没有放弃对该项目的暗中干扰。

“中石油、中石化不会允许一个民营企业进入国内的石油市场,不论通过哪种合作方式。”上述知情人士说。

延长石油暗中布局

许智明的退场并没有打消延长石油押注海外项目的决心,恰恰相反,延长石油的未来或许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明朗。

2010年下半年,同样处于陕西的一家民营公司开始首次出现在中联能源股东名单之中。

2010年8月4日,陕西大秦岭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分别向许智明用于持股中联能源的5家公司,共购入中联能源8.14%的股权。

一个月后,陕西大秦岭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对中联能源进行了进一步增持,从许智明全资子公司GoldenNova手中购入了中联能源13%的股权,持股比例增至21.14%,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而此时,许智明已将所持有的中联能源股份悉数转让,彻底离场。

2010年12月21日,陕西大秦岭能源投资集团公司进一步接手了此前云南开元石油所短暂持有的中联能源股权,将持股比例增至27.21%。

本报记者了解到,陕西大秦岭能源投资集团公司为卓泽凡全资持有。卓泽凡早年曾在陕西创办巨川富万钾肥公司,销售其发明的新型钾肥产品“碳基钾肥”,2005年,巨川投资控股的绿阳国际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随后,绿阳国际开始业务转型,转而收购内蒙古等地的铅锌矿,公司名字也更改为中国有色金属公司。

一名接近延长石油的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陕西大秦岭能源投资集团公司与延长石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延长石油在画饼未来的战略布局中,陕西大秦岭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将会是一颗重要的棋子。

另一名延长石油内部人士则表示,在资源整合的既定战略中,延长石油推动油气业务整体上市方案已经提上日程。

“现在做的都是在为调整结构,精心布局做准备。”上述延长石油内部人士说。

相关链接

中资企业海外并购失败典型案例

2009年:中铝收购力拓:中铝准备195亿注资力拓,但最终因所在国反对,力拓董事会撤消该交易。

2009年:中化收购新农:并购事宜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谈判,最终因报价未被接受失败,2008年,中国化工集团联合黑石对新农的收购也以失败告终。

2007年:平安收购富通:短短一年多时间内,随着双方从交好到交恶的演变,中国平安收购富通案宣告失败。

2005年:中海油收购尤尼科:以高出对手15亿的报价发出收购要约,但因美国政府反对,中海油最终选择退出。

2004年:中化国际收购仁川炼油:准备斥资5.6亿元收购,但最终因债权人花旗银行海外资产部反对而告终。

2004年:上汽收购双龙:5亿美元收购韩国双龙汽车48.92%股权,但遭到工会的强烈反对。2009年,双龙破产,上汽所拥有双龙权益仅为18.51亿元人民币,损失超过30亿元人民币。

2004年:TCL并购汤姆逊:最终亏损连连,而2005年并购阿尔卡特移动电话业务也以失败告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58

抗擊通脹無決心 左丁山


2011-3-1  AD




 

2011/2012 年度嘅預算案,有三大主題,就係抗擊通脹,穩定樓市與投資未來,至於市民睇完成本預算案文稿後,同唔同意曾司長已做到上述三點,怕少啲咯。政府對「抗擊通 脹」之英文用詞係combat inflation。我地知道combat係搏鬥、抗爭嘅意思,要死砌而無必勝把握。睇用詞已知道政府好了解香港冇乜有效辦法嚟壓制通脹、消減通脹,只能 與通脹魔獸搏鬥而已。其中原因好簡單啫,左丁山講過好多次,有聯繫匯率在,香港不能自行加息,要跟隨美國聯儲局。另外,香港之食物、日用品、必需品,全部 靠入口,當人民幣升值,外幣升值,美元貶值之時,入口通脹隨之而來,港府冇計。

既然係咁,如果政府以打壓通脹為政策目標,就要實行緊縮財政 政策,削減公共開支,絕不派糖。預算案第44段講:「在宏觀經濟調控方面,我們會從財政政策着手,採用反周期策略、控制政府開支增長。」但是,睇第181 段,內文提及2011/2012年度嘅公共開支高達3,711億元,比09/10年度增加676億元,增幅達22.2%,遠高於GDP增長率,若與曾司長 上任第一年(07/08)相比,公共開支增加1,363億元,增幅係58%,而07/08至11/12年間,本地生產總值嘅增長率只不過會係15.8%。

睇數字,就知道特區政府講一套,做一套,實際上從不採取反周期策略,講大市場,小政府喎,實際上政府不斷擴大體積,以經濟學術語嚟講,係膨脹性的,對通脹構成上升壓力,政府對通脹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全無combat之意。

政 府對此心知肚明,故此為了減輕市民購買力受通脹蠶食之苦,就派糖二百億元。抗擊通脹係假嘅,舒緩通脹之苦先至係真嘅。政府推出iBond(通脹掛鈎債券) 籌集五十至一百億元畀金管局投資,並非係向基層派糖,傳媒不應煽動「基層冇份」,iBond直情係明益中產退休人士,在通脹趨升環境下,退休人士買 iBond,持有至到期(3年)係有啲着數嘅,如要食大茶飯,當然不屑一顧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74

为了童年酱油拌饭 他决心让“鱼跃”百年

http://www.zjscdb.com/detail.php?newsid=63014

 刚走进鱼跃食品有限公司,你不会把这里与一个酱油厂房联系起来,这只是普通的民房,干净整洁,完全没有脏、乱、差的感觉,更不用说有着75年历史的老的酿造厂。
记忆:童年浓浓香香的酱油拌饭
  记者问鱼跃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旭东,为什么会接手濒临破产的企业。他问记者,在您小的时候是否记得外婆给你吃过的酱油拌饭呢?浓浓的、香香 的,酱油拌饭一口两口便吃得饱饱的。这也勾起了记者儿时的回忆,的确在80年代经济条件下,生活水平大不如眼前,只要能吃饱便是知足,更不用提生活品质, 而那时紧缺的食品供应,也只能通过那口香浓的酱油拌饭渡过,陈旭东带着童年那一点点的怀念,坚持将鱼跃食品有限公司推进百年企业。
原来鱼跃食品有限公司有着他辉煌的一段历史,1936年在丽水西园庙弄10号创建公孚化工厂,当时的产品为酱油、酒类和酱菜等系列,以“三钟牌”命 名,1948年更名为“祥兴化工厂”,将发酵产品“三钟”更名为“鱼跃”牌。当时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祥兴化工厂合并和酱油厂、李茂春酱油厂、洪孚作 坊成立公私合营丽水化工厂。
从1936年至2006年,这家企业从原来的化工产品为主而转变为以酿造食品为主,企业也成为丽水市酱造厂。经历70余年的沧桑,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 济面前,丽水酱油厂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接近破产,当时大型企业投身房地产业和其他实业,无人会想到这样一个经济效应极差的食品行业。因此,在2006年 丽水市人民政府对企业进行改制,正当年轻的陈旭东接下了这家有着让他怀念的企业。
困境:新老交锋与市场压力
  接手之初,留给陈旭东的有太多太多的困难,技术不成熟,原有的酿造技术只保存在元老的手中,只凭借个人的经验,将技术传递下来,这样无法达到技术的标准和统一。而且技术人员一旦离去,技术也被带走,这样企业的核心技术无法长久和稳定的得到保证。
原有的国有企业机制下,铁饭碗的模式束缚企业的发展,也无法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更为缺乏,要使企业冲破创新难上加难。
更为困难的是原来的股东与陈旭东思想的矛盾和冲突。老的管理者对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新的营销模式难以适应,不但难以接受甚至是阻碍陈旭东的改革。在股东会议中,革新的管理模式和开拓性的市场营销计划都难以通过。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很难走上正轨。
市场的压力更大,在陈旭东看来作为传统产品进入商场超市是件很容易被消费者接受的事情,可是让他没有预见到进入商场超市更为艰难,门槛太高,成本太大,作为转型的企业来说,负担不起这样的费用,进入商场超市的计划也被搁置。
突围:企业改组与体验营销
  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惟有突出重围打破固有的思想,拼死一搏才能挽救企业。于是,陈旭东对企业结构进行改组,原来有5个股东,但其中两位股东 对眼前的压力无法承受,提出了退股的要求。对人员结构也进行调整,在留下主要生产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企业员工也从原来的78人裁员到32人,以达到提升企 业效益的目的。
同时,加大企业的宣传。为体现鱼跃纯真有机的酱料,他邀请老年大学的老年长辈们到公司进行消费体验,现场解说制作工艺,制作流程。而且他还做了大胆尝 试,在市区内大量派送品尝,让消费者先品尝,再消费。对自己产品相当放心的他,相信只要品尝过鱼跃的酱料,都能体会这是最可口最放心的。在这样大规模的突 围行动下,的确产生了效果,原本流失的客户回来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客户。
坚持:为10万客户做好调味品
  “要把1936年创办企业,坚持发扬企业精神,把企业带到2036年之后……”陈旭东带领整个团队的企业战略是:“不求百强,但求百年”,这 句话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中,不求与大企业抗衡,只做最让消费者放心的酱油,原本是中低层次调味料,目标是提升为高层次的调味料。保质保量,不以量取胜而是以 产品本质为核心,有10万的客户群体,只为他们提供放心的酱料。
因此陈旭东自己研究酱料的制作过程,一个大夏天就在酱油厂里泡着,丽水的夏天可谓难熬,可一股勇争最优食品的骨气支撑着他,他认真地记录下酿造的程 序,原料配比的最佳指标,而且准确计算出酿造的最佳时间。泡在酿造室里的陈旭东,把这些坛坛缸缸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百般呵护着。
创新:做丽水茅台与柑橘果醋
  经历企业的兴衰起伏,陈旭东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在重振企业品牌的同时,更注重产品的科技创新工作。近年来,丽水鱼跃酿造食品 有限公司先后与丽水学院、浙江大学、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合作,用最先进的技术来支撑企业未来的发展。通过与院校的合作,先后研发了“绿谷琼液酒”、 “母子酱油”、“鱼跃糯米酒”和 “大米纯粮酿造食醋澄清工艺”等新产品和新技术。龙其是公司推出的“鱼跃”牌绿谷琼液白酒,被丽水市委、市政府指定为接待用酒,而且被消费者们称为“丽水 茅台”,得到广大消费者的一致认可。
丽水地区盛产柑橘,作为特色产业在市场上获得好评,但是柑橘产业只做水果销售,市场容量有限。为此,2009年鱼跃承担了“桔子酿造果醋新技术研 究”,并顺利通过科技成果鉴定,2011年又承担了丽水市招投标项目 “桔子果醋新产品产业化开发”,目前正紧张有序的实施中。记者品尝了新产品橘子果醋,酸味一样保证,而且口感更好。这项技术一是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又为 橘农增加了收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2009年,“鱼跃”设立自己的门市店,在丽水总共有5家,但陈旭东发现传统的门市装修已达不到市场的需求,于是对各大门市店进行了重新装修。当记者 走进新的门市时,不会觉得这是一家酱油调味店,高档的装修,崭新的柜台,店里原本的大缸的酱油坛子不见了,使用吸管将酱油等调味料直接吸附到酱油瓶里,抽 取多少量,都由电子系统自动控制,只要按照电脑显示器上显示数额付款即可,这既方便客户,又保证产品的安全卫生。
一直坚持有机食品的鱼跃,已经走出发展的困境,并不断地创新突破,如果中国有更多这样负责的食品企业的崛起,中国的食品健康发展才有希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53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拚政策就不要擔心圖利之名 政治決心 新加坡金融奇蹟的關鍵

2012-6-18  TCW




二○○一年,新加坡決定以資產管理業為主軸,打造國家成為亞洲金融重鎮;十年後,這裡成為全球競爭力第四強的金融中心。打造金融重鎮的過程中,政府或許祭出不少政策手段,但真正的關鍵,還是在於拚經濟的決心。

撰文‧楊紹華

新加坡比台灣晚六年喊出要成為亞洲金融重鎮,卻比台灣提早達陣。新加坡能,為何台灣不能?

對比於台灣早在一九九五年就喊出「亞太金融中心」計畫,新加坡政府直到○一年,才正式以「成為亞洲金融重鎮」為政策目標。儘管喊出口號的時間比台灣晚了六年,但十年之後,新加坡已被國際譽為「東方瑞士」,當年明訂「以資產管理為主軸的金融中心」政策任務,儼然已經達陣。

以一○年的資料,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數據,當年度新加坡資產管理總值達到一.一兆美元,自○六至一○年的五年時間,資產管理總值以每年平均一六%的速度成長。

除此之外,台灣至今仍未開放的避險基金,在新加坡,一○年已有三○二檔,資產總值約達五三○億美元,這個數字,已逼近台灣投信業者發行共同基金的總規模。同時,新加坡也在○九年即已成為亞洲第二大不動產信託投資(REITs)基金市場,以及第二大的衍生性商品交易市場。根據今年三月由倫敦金融城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新加坡名列第四,僅次於倫敦、紐約、香港三地。

台灣央行在○九年曾經派員至新加坡考察,報告中提到,「政府強而有力的決心,明確定位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目標,所有政府單位全力配合擬訂各項配套政策……,成功發展資產管理中心的經驗,應可作為台灣借鑑。」「新加坡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台灣政府究竟該向新加坡學些什麼?」這是許多國內資產管理業者的共同心聲。

政府當金主 引進國際專業人才「以我的觀察,新加坡與台灣兩地的資產管理業,最大的差別在於政府介入的程度。」曾任星展銀行資產管理部總裁、現任巴克萊銀行東南亞區高級主管的何玉珠表示。二○一一年,何玉珠曾獲《亞洲投資者》雜誌選為亞洲資產管理界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

她首先從大方向來看新加坡的資產管理中心奇蹟。「簡單地說,一開始就是政府給錢,並且,想盡辦法吸引國際人才。」資產管理業是「管錢」的產業,成功的條件其實並不複雜:有足夠的資金可供管理,也有足夠的專業人才能夠管理資金。從零開始的新加坡,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第一步,就是用「政府當金主,引進國際專業人才」開始著手。

一位曾在國內某外資集團投信公司任職的資深經理人回憶,○二年時,總部忽然決定派人到新加坡設立資產管理公司,「這個決定下得很快,因為新加坡政府告訴我們,要直接撥出三億美元讓我們管理,條件只有兩個,一是必須到當地設資產管理公司,二是讓新加坡政府官員到我們公司實習。」不久之後,新加坡政府果然派了一名「菜鳥」,分別到這家外資集團的香港、台灣據點實習一個月,「來台灣時,他就坐在我後面,什麼都不太懂,看起來笨笨的。」資深經理人說,當年那群被政府外派實習的菜鳥,如今很多都已在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位居要職,有人甚至掌管五百億美元資產。「我現在,能管個五億美元就很不錯了。」政府開了第一扇門,吸引國際重量級資產管理業者陸續進駐之後,接下來,就是人才大量湧入,金融產業群聚效應逐漸成形。

「我們常說,新加坡政府對老外比對本國人更好。」何玉珠半開玩笑地說,本地人力長期不足的新加坡,在引進海外專業人力上,本來就有提供許多優惠措施,「當國際集團在這裡布局,加上原本的優惠,老外自然更願意來到這裡。」事實上,國人熟悉的國際級投資大師如吉姆.羅傑斯、墨比爾斯等,目前都是以新加坡為根據地。

改變稅制 刺激資產管理市場除了快速建立資產管理機構與人力之外,新加坡也透過稅制上的改變,不斷刺激整體資產管理市場,不只祭出「境內資本利得免稅」,包括「境外投資收益匯入新加坡」,也享有免稅優惠。

相較於台灣在稅制上的討論執著於「公平正義」,在新加坡,政府則是把「稅」當成讓經濟政策成功達陣的重要工具。○八年金融海嘯發生,重創全球資產管理業,新加坡政府為求資產管理業持續成長,立即在○九年推出新的稅賦優惠制度。

○九年,新加坡決定將資產管理業者的營業所得稅調降至一○%(一般為一七%),「在台灣,這樣的制度可能被評為圖利特定產業;但在新加坡,由於政府對租稅優惠的對象設有條件要求,反而進一步的達到興利效果。」業者解釋,適用租稅優惠的條件,包含公司至少必須雇用三位月薪超過三千五百元星幣(約八萬一千元新台幣)的專業人才(基金經理人、研究員、交易員),基金管理據點必須在新加坡當地、董事會必須在新加坡召開等等。

「降稅的結果,除了讓業者快速從金融海嘯之中走出低潮,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樣的稅制,讓業者更深化對於新加坡市場的經營。」業者感嘆,對比於台灣主管機關只要提到「租稅優惠」就怕擔上「圖利」之名,新加坡政府的彈性積極作為,的確能把「圖利」變「興利」,﹁最具體的效果,是讓境外基金轉變為境內管理。」從教育著手 營造全民拚金融氛圍「除了這些有形的補助或優惠之外,我認為,很重要的一塊是教育。」何玉珠表示,「走在新加坡的大學裡,你很容易感受到,學生普遍對於金融業是非常嚮往的。」她感覺,在政府刻意營造「全民拚金融」的氛圍底下,「這裡的學生,似乎是以學習金融為傲。」根據調查,新加坡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約合新台幣五萬六千元,金融系畢業生的起薪則約五萬八千元,相差並不多,就未來預估的薪資成長空間來看,金融系也不算名列前茅,「但這個國家的人民很清楚,發展金融產業是國家方向,國家未來最需要的人才就是這一塊。」何玉珠表示。因為對金融業的前景充滿信心,因此新加坡的年輕人積極投入這個產業。

說到教育,除了政策主軸明確帶動全民意識之外,政府也有提供實質且極為優惠的補助措施。當金融機構進行內部員工專業訓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可提撥五○%至七○%的高額補助,若是由「金融業資格標準(FICS)」認可的訓練計畫,則政府的補助空間甚可達到八成比重。

補助措施 員工專業訓練最高八成從政府主動釋出資金、以巧思創造「興利」效果的稅制調整,到積極補助產業投注於人才培育,新加坡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成功之道,說穿了,其實並沒有太高深的策略門道。○九年央行人員赴新加坡的考察報告中即明白寫到,新加坡的金融改革得以有成,「取決於政治決心」。

什麼叫作政治決心?某國內資產管理業者提供一則鮮明案例。

據了解,某國際大型金融集團的新加坡資產管理業務,曾經連續數年出現虧損,一度決定退出新加坡市場,但是新加坡政府只說了一句話,「如果你的資產管理業務要退出,可以,但是你的保險業務也要退出這個市場。」這句話,讓這家重量級國際集團立刻打消了離開新加坡的念頭。

「在台灣,看不到政府有這種發展產業的魄力。」業者表示,美國商會曾在○八年建議政府,對基金投資人提供一定的稅率優惠,藉此鼓勵長期投資,也有助於民眾的退休規畫,但主管機關的回應是,「針對某一特定產業予以租稅優惠,將造成租稅不公。」公平與效率,往往難以兩全其美,但從新加坡成功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經驗不難體會,用魄力與效率讓重要政策順利達成,最終的受惠者,仍是全民。

10年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新加坡是這麼做的??

第一步:

快速吸引業者進駐

由政府投資公司(GIC)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提供資金,委託「以新加坡為據點」的基金管理業者投資。以此為誘因,快速吸引國際資產管理業者進駐。

第二步:

修改法規,引進資金活水對境內資本利得及境外投資收益匯入新加坡者免稅;修改信託法,使機構法人得以投資私募基金;取消境內機構法人投資基金限額不得超過30%及50%的規定。

第三步:

面對金融海嘯快速因應

金融海嘯發生後,2009年新加坡政府對符合條件的資產管理相關業者調降營所稅,優惠稅率為10%,比一般業者的17%優惠許多。

第四步:

積極教育訓練培植人力

由金融管理局(MAS)提供訓練補助,金融機構的員工受訓補助可達50%至70%,若是「金融業資格標準(FICS)」認可的教育訓練,補助更高達8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34

戴勝益:年輕人要有「被操的決心」


2013-06-24  TCW  
 

 

服務業貢獻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近七成,占就業人口近六成,尤其近年熱門的餐飲服務業,吸引大量人才投入。

但,許多從業人員自問:服務業工時長、起薪低、流動率高,我該以此為終身職志嗎?如果是,我該練什麼功夫,才能在這行出人頭地?

日前1111人力銀行公布上班族最想進入的「夢幻服務業」調查,由王品集團拔得頭籌,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儼然成為服務業代言人之一。雖然近日他因在中興大學與台灣大學畢業典禮致辭時,一番「年輕人低薪不要儲蓄」的言論引發爭議,但早在六月初接受本刊專訪時,他便已如此強調。這番話背後,其實藏有一張生涯規畫藍圖。

本刊蒐集了二十、三十、四十,三個不同世代服務業主管在職場面臨的問題,由戴勝益回答,讓他告訴你,在服務業的不同階段,該具備哪些能力,以及每個能力的比重,讓你能在服務業中一路向上。

二十歲提問:如果想到海外發展,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戴勝益答:語言能力現在要國際化,店長的英語能力不好也會影響晉升,例如我們要談外國合約就要重新聘人,要談我們怎麼做品牌、定位、logo,都要用英文。例如去泰國教他們怎麼做,還需要個中間翻譯的人,如果有懂英文的主廚有多好?

香港畢業四十K,因為從小說英文

我們現在多難堪?台灣相關單位想請王品派人參與爭取國際級廚師裁判認證,居然我們裡面(集團兩百家店),英文講得流利的主廚,只有一位。

以後王品有可能會推行某個階層以上要考英檢。我認為在總部,或者有意圖要在公司國際化當前鋒的人,都須具備英語力。

我認為每個人一定要懂英文,英語應該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教,新加坡、香港為什麼可以畢業(月薪)四十K,是因為他們從小就會說英文啊,他們跟世界是同步的。台灣因為一直沒強調英語,只好鎖國,不懂英文,變成只能退而求其次,做些比較小的工作,出不去。

抗壓性與耐挫力王品四字箴言:「忍耐」與「等待」。要在公司出人頭地,少這四個字絕對不可能,不管能力再強、反應多快。

技職打工上來,比直接大學畢業好

年輕人要有「被操的決心」。剛出社會是要被操,不是一開始就來領導貢獻。不管多聰明,以前拿書卷獎什麼,出來都是要被操的,不是來貢獻領導、指揮改變。不用談自己跟別人有什麼不同,先藏起來。

抗壓性與耐挫力是最重要的,學歷其次。我認為技職畢業打工歷練上來,會比直接大學畢業的好。他經歷世間冷暖,很多掙扎,如果沒有經歷過掙扎,很多人到五十歲碰到問題,也不知道怎麼辦。

技職生會碰到很多掙扎的過程,學歷不如人,要不要念大學……等等,都是一種克服的過程。先經過掙扎再克服,比一帆風順好多了。若沒有克服,是風霜;克服成功,就是智慧,可以累積自信。

學歷可能可以幫忙達成自信,但只是一部分。如果哈佛畢業,面試沒被錄取,做事做輸東吳,會受到更多打擊。名校光環外露,有時候反而減分。

情緒管理我覺得大學畢業就要開始練習情緒管理,要有自覺,不能再那麼率直。

年輕人當上店長碰到的問題很多。很多人會馬上改變態度,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屁股翹起來。對下面的人講話很強勢,也不照顧下面的人的心情或需求,沒有思考周全。一開始會流動率高,慢慢獲利率低,營業額降低。

語氣嚴厲,下屬一定結夥對抗你

做人方面,要忍受下屬對他的挑戰,他講的話,下屬未必服氣,如果他不能忍受,對下屬的領導統御就會有影響,若用嚴厲的語氣,下屬一定結成一夥對抗你。

忍受的話,可能這刻叫不動,但下一刻就叫得動,以退為進,各個擊破。

人際關係剛出社會需要擴大交往,而不是把自己封鎖在租的小房子。年輕人賺錢賺不到(月薪)四萬就把它花掉,賺三萬就跟父母要一萬來花,千萬不要年輕就存款。三十到四十歲才開始存款的階段,以(月薪)四萬元為準,大概六萬再開始理財。

只要有六十個朋友,好好跟他們學

傳統觀念存款五千、給家裡五千,光一萬塊就把自己搞死了,你如果只有三萬收入,還要食衣住行,最後就省下跟朋友的互動。

人際跟人脈,精算則貧。如果你跟朋友互動,說去喝個咖啡,看電影逛街,吃熱炒三、四百元,這都要錢,久了不參加交際活動,就會越來越退縮。

所以我才說,父母親很奇怪,在小朋友很小的時候,花大把金錢投資,等到大學畢業,不理他了。

其實剛畢業是最重要的時刻,要荷槍實彈跟社會挑戰的時候,家長有能力的話,應該要在那時刻更支持小孩,而不是要他們賺錢寄回來。

如果父母的財力不夠,沒有話說,但足夠的話應該要繼續支持,然後教他們怎麼花錢,不是儲蓄,也不能買名牌。

交什麼樣的朋友,就變未來的你。乘年輕就非常注重交友對象,不要交不如己者,要交比自己好,比自己高竿的朋友。但人往往奇怪,都喜歡交往比自己差的人,很有成就感啊,比他厲害比他行。

只要有六十個朋友,好好跟他們學習。縱使你以前的個性很差,但是透過六十位朋友給你當老師,並且把這些當作是可以Case Study(個案分析)的對象,你會改變自己的。

選對產業與公司例如這邊有棵樹,一百五十公分,明年再來看它,也是一百五十公分,因為它被困在盆栽裡面。選不對行業公司跟老闆,永遠都是在盆栽裡面,一年再努力,也只能成長三公分。

把盆栽打破,五年後變一棵大樹

但如果選對行業,選對公司跟老闆,你就是把盆栽打破,放在肥沃的土地上,五年以後一千公分,變成一棵大樹。

產業優先,然後是公司、再來才是老闆。員工沒有選擇主管的自由,當選對了,就是要忍耐跟等待。產業、公司對的話,至少可以學到很多對的觀念跟方法,如果表現優秀,自然能脫離主管,跳到別的部門或公司。

三十歲提問:帶領逾兩百位下屬,請問如何具有領導魅力?

戴勝益答:領導魅力三十歲後,如果追隨你的人多了,就要靠魅力。除了工作表現外,壯遊、去百國、登百岳,都是增進魅力的一種。

自己騎車、背背包,更讓員工尊敬

壯遊不只是對自己有交代,也是讓下屬感覺跟對老闆。

現在的下屬都喜歡有活力、有現代感的上司。下屬會羨慕喝紅酒,打高爾夫的老闆,但那不是尊敬,要自己騎車、背著背包,員工才會既羨慕又尊敬,因為這些事要有能力跟體力才能達成,不是有錢就能辦得到。

增加領導魅力還包括:資訊力與表達力。要盡量多看報章雜誌的報導,接受很多資訊以後,去蕪存菁的表達,加入一些個人觀點或是幽默的話語。

轉播站式的主管是沒有魅力的,不能只是轉達、執行公務,你可以消化資訊,說出一套看法。

幽默很重要,可以化解敵對,讓人感覺:人生原來可以這麼輕鬆解決這些事。如果你太嚴肅,別人也會嚴肅,拉高戰備,這對自己不一定有利。

時間管理善於拒絕,對這階段很重要,因為太多人想運用你資源。要面善的去拒絕別人的要求,讓人無話可說,這是種拒絕的藝術。

培養自己有「不做某些事」的能力

拒絕事,但是不是拒絕人,讓對方感覺受到重視,心裡舒服。

要培養自己有「不做某些事」的能力。就要去衡量,哪些事情應該去做,不應該做的事情,就千萬別做,把時間放到做最有價值的事情。

好人緣識人、帶人、用人都是三十幾歲要加強的,但大概只占(好人緣)的五○%,另一半,是加強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經營是可以學習的,去仿冒別人的人生,看別人為什麼受到歡迎?為什麼他有問題的時候,那麼多人願意幫忙他? 把這種人當作學習目標,尤其盡量找跟自己同領域的標竿。

二十歲時有被操的決心,三十歲時則是要讓人接受你,面臨「被接受」的挑戰。剛升為中階主管,第一要務是讓別人感受沒有壞了其他人的名聲,讓大家認可自己的能力。第二是人緣要好,頭要低,要「臉笑、嘴甜、腰軟、手腳快」。不是只對客人,是對周遭所有人。

但好人緣要跟濫好人區隔,如果你無一技之長,只是願意幫忙別人,在三十幾歲階段,會讓人感覺這是無能的表現。好人緣必須建立在自己是有能力的基礎上,尤其是解決別人問題的能力,別人有什麼問題都願意找你,表示你在別人心中有一定分量,對你有信賴,這就是好人緣。

膽識與眼界王品有登百岳的計畫,就是要增加三十幾歲主管的膽識,除了要有毅力,很多時候要思考:這步我到底要不要踩下去?可能一失足就跌下三百公尺,這就是練習膽識。壯遊也可以培養膽識與眼界,這段時間最適合,體力、時間、金錢剛剛好。

只有行動,能讓膽識增加。例如,念EMBA也是增進膽識, EMBA畢業那年,有一半的人會換工作,就是因為膽識增加。一般人會有舒適圈,不願意跨出自己熟悉的領域之外,如果願意嘗試不同領域,挑戰比自己能力高的事,也是增加膽識的方法。

情緒管理中階主管要懂得摒除自己情緒。越高位的人越容易(發作),因為感覺自己有特權可以發洩情緒,脾氣擺在臉上。但你沒辦法控制自己情緒,就無法控制別人。

我很認同施振榮說:「人才是用金錢、時間、耐性培養出來的。」金錢,一定要給他做錯事嘛!

一般老闆,員工做錯事就把他辭掉,但換個人來,又從頭做錯事。要有時間慢慢培養。最後是耐性,不要隨便發作罵人,下屬做錯事時心裡已經很挫折,你再罵他,他就走了。

四十歲提問:品牌經營,能預見未來很重要,應該怎麼充實自己?

戴勝益答:思考能力要訓練自己思考的能力,越高位越重要。例如董事長花在思考上要九五%,實作只有五%。總經理是九○%跟一○%,副總是八五%跟一五%,協理七五%,二五%,區經理就是六○%,四○%,店長是五○%,五○%。

一個四十幾歲的人,一天至少要五個鐘頭的思考,不然想不通的。想不通就每天渾渾噩噩,讓人指使來指使去,只是跟隨者,不是決策者。

這裡說的思考,是深思,能讓自己頭腦轉變。深思再下去,就是苦思。譬如賈伯斯,我覺得他絕對是到苦思階段,才能想出創新的產品,策略、商業模式也是。

性格穩定四十幾歲要是還沒有貢獻的場合或平台,一輩子大概就差不多了。要是四十還在摸索、變化,搞不定自己,怎麼能搞定事情或是搞定別人呢?

這裡談的穩定是性格、專業、工作上的穩定。一個人言行是心理的投射,三十幾歲如果整天在意外觀,表示這個人還沒穩定;一直換車的人,雖然有能力換車,但也是覺得怪。

最好有結婚,因為他會有責任。我不認為單身就可以全心在工作上衝刺,他可能今天在這邊全心全意,也可能馬上轉到別的地方,變心很快。如果同樣條件,要升誰當區經理?會優先升有結婚的人。

勇氣人有兩種,一種人到四十、五十歲性格穩定;一種人到這時候很不甘心。我就這樣過去嗎?我一定要證明我人生怎麼樣,好像在賭博擲骰子,最後十二點要走了,不管賺還是賠,就擲下去了。

四十歲必須最後一搏,因為這幾乎是人生最後一次重大決策的機會。很多人這刻缺少勇氣,以至於跨不出去,接下來五十歲差不多老了。所以「勇氣」這時候是關鍵,不管是他要公司裡面做事業,或是要換個職場。這時候也是最會成功的,有過去經驗、人脈、金錢的基礎,看了很多。

若不最後一搏,「認分」也是一種勇氣。很多人不認分,就導致不自在、不愉快。沒有能力又不認分,很痛苦,所以認分也是勇氣的一種。

提高貢獻度如果是在原公司,就是要在公司內部多(開闢)出一塊海埔新生地,例如幫公司做一個新事業,增加產能。

秉持你過去的經驗,對公司繼續做出更大的貢獻,不是只把過去做的事情繼續而已,而是把過去熟悉的領域發揮淋漓盡致。

授權力四十歲以上能力強,本來就會壓力大,紓壓唯一的管道就是授權。壓力倍增時若沒有授權,就完了,如果有組織的授權,就活了。授權和放下不一樣。授權是一種組織的行為,放下是心態的不顧。

如果你有組織能力,把事情分門別類,又有識人能力,知道什麼事情找什麼人來做最適合,授權就成功了,後面只是追蹤考核而已。四十幾歲如果還在做日常工作,就是沒有成功。

【延伸閱讀】20歲,抗壓是關鍵!抗壓性與耐挫力40%語言能力20%情緒管理20%選對產業與公司10%人際關係10%

30歲,領導力決勝!領導魅力40%時間管理20%好人緣20%情緒管理10%膽識與視野眼界10%

40歲,穩定是必備!性格穩定40%提高貢獻度20%勇氣20%授權力10%思考能力10%

整理:黃玉禎、吳中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33

「白粉」們不要低估反腐的決心 智者樂水黃曉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698330101gb7v.html
在這次反腐動作以前,我一直對茅台懷有芥蒂。因為我知道茅台的高利潤不是建立在普通人的消費上,反腐是懸在茅台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現在這把劍掉了下來,地上一片狼藉。最近三季度報表紛紛發佈,大部分白酒的業績基本都在三季度企穩了,三季度累計淨利潤下降幅度很多都小於中期報表的下降幅度,於是很多白酒粉絲紛紛彈冠相慶,反腐的這陣風快要刮過去了,白酒的冬天也快要過去了,春天就要來臨了。從報表上看好像是如此,但是從四面八方湧來的消息,讓我感覺到反腐的風不是刮過去了,反而是越刮越大。

   中鐵建的招待費是網上的熱點,但是大家發現沒有,這則3月份出來的消息最近又熱了起來,因為又有了新的進展,在剛剛過去的4個月,中鐵建系統上下一片焦慮。從今年5月初到8月底,中鐵建在全系統共調集1170多名業務人員,對36家二級公司及其所屬開支最大的1家三級公司共4250個核算單位2012年度及2013年上半年業務招待費進行了檢查。檢查覆蓋了單筆金額1000元以上的所有支出,共涉及業務招待費14.22萬筆,發票15萬多張,金額4.57億元。最後57人被通報批評,8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移送司法機關1人。據內部人士反映,該事件在外界輿論的巨大壓力下,所查處的範圍和力度均空前,中鐵建上下高度緊張。大家自己想一想,現在一桌10個人吃飯,少於1000塊錢你能請誰吃飯,高於1000塊就要背書你請的誰,誰參加了,你想想這種事情能白紙黑字寫下來嗎?工程單位歷來是檢察機關重點關注對象,這主要與建築市場混亂有關係,但是我相信吃飯這種事情絕不是只工程單位在吃,中鐵建8億招待費佔4800億營業收入的比例也未見得是最高的,所以這個影響絕對是廣泛的,至於這次反腐能夠給混亂的建築市場帶來一些新的變化就不得而知的。

   因為現在大家不敢到外面去吃了,於是大家想在自己食堂搞幾桌總沒問題吧。錯了,不管在哪裡大吃大喝,都有問題。湖北省建行在自己食堂中搞了三桌歡迎新來的領導,結果被調查後,一個副行長被降職成調研員。如果早知道這個結果,這個副行長絕對不會拿自己的帽子冒這個風險,只能說他的政治敏感性差了點。現在還有些單位將小食堂開在居民小區裡面,然後去吃飯的時候也不是一起過去,一個一個地溜進去,他們都說現在吃飯像做地下工作的,但是又說即使這樣吃飯也吃不了幾天了,據傳言,第二次中央巡視組這次下來重點巡視的是各單位或國企的自有食堂。傳說現在收費站也有檢查組的人,他們專檢查那些公務車輛的後備箱,看準了哪個公務車的後胎比較癟,就打開後備箱看,如果有煙酒就要說清楚是誰買的,準備送給誰的,如果說不清楚,人就被帶走了。

    最近國資委又通報了幾起違反四風的事件,鐵二院下面的所吃了幾桌年飯也被通報了,有人被處理了,去年很多單位都取消了年飯,對於這種敢頂風上的,不管是老虎還是蒼蠅,中央都絕不手軟,所以今年的年飯大家就不要指望了。另外網上傳言,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可能會將反貪局獨立出來,高層直屬中央,上下一條線,人事權和財權都由中央管理,和地方上完全脫鉤,這樣看反腐的力度在長期範圍內都可能不會降低。

    以前有句話說「炒股要聽黨的話」,這句話看來是一點都沒錯,因為中央的政策是個大旗,是個方向標,它對經濟的影響力是空前的,如果沒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對於突然發生的變化將會無所知從。白酒三季度的業績是到了谷底還是下跌中繼?白酒的業績到底真實反映了實際消費沒有?反腐的動作還會不會影響到白酒的業績?對於這些問題我是真不知道,不知道那些彈冠相慶的「白粉」們是否清楚,但是從安全邊際的角度出發,你們一定不要低估中央反腐的決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93

學無止境》從外商金融界轉戰本土電子業 海英俊:做事要有「回不去」的決心!

2014-02-03  TCW
 
 

 

是一種想親身參與台灣經濟奇蹟的企圖,是一股應該多做些什麼的動力,讓一位金融界大將決心改變。沒有科技背景、卻能出色地帶領台達電子,海英俊用「學習」讓改變後的人生新局更精采。

撰文‧施禔盈

職場的道路上,五十歲大關該是收割期,該是理所當然等待退休的穩定期,「改變」太冒險,也太不切實際了。尤其如果在原有的領域已經做得有聲有色、已經做到頂尖,那麼,在外人來看,「改變」似乎多餘了些。

二○一二年六月,台灣少數還站在浪頭上的電子大廠:台達電子,舉辦了一場記者會,創辦人鄭崇華把董事長的棒子交給原執行長海英俊。這一年,海英俊六十三歲,是他進入台達電子的第十三年;換句話說,海英俊是在五十歲時加入台達電子的行列,而在這之前,他可是一位西裝筆挺,曾在美國華爾街歷練過的banker(銀行家)。

是的,從金融圈到產業界,這麼大的職場轉彎,發生在海英俊五十歲之時,「Take the road less traveled.(走一條少有前人走過的路。)」是海英俊很喜歡講的一句話,事實上,他也是這句話的實踐者。「人生總是應該多做些東西、多看些不同的風景。」海英俊用一貫沉穩的語調,解釋這一段對於常人來講,不太尋常的決定與選擇。

對於海英俊,外界是這麼形容的:溫文儒雅、值得信賴、謙虛有禮;員工是這麼說他的:包容性強、善於溝通、經常能發揮關鍵角色折衝不同意見,而他從不曾發脾氣,「溫和與謙遜」幾乎是他的代名詞。

熱血保釣青年

赴美轉攻MBA,走務實路線很難想像,溫和的外表,藏著難以撼動的民族情感。七○年代釣魚台事件吵得沸沸揚揚,當時就讀台大社會系的海英俊,也起而抗爭,一張歷史照片可以見證他的熱血,海英俊就站在第一排,他是當時活動發起的重要成員之一。

大學畢業後,海英俊拿到獎學金到美國求學,他形容那是一段「讀書讀到眼珠快要掉下來」的歲月。一個小小的研究室,堆滿書本,念德國人用英文寫的馬克思,他得去找出美國人寫的馬克思,才能讀懂內容。後來他發現,這條充滿抽象理論的「社會學」之路行不通,才轉往花費最便宜的德州,念起「務實」的管理學。

拿到碩士學位後回到台灣,海英俊進入花旗銀行(Citibank),他幽默地說,這是誤打誤撞的結果,原來他以為銀行都是金飯碗;還有一個要命的「誤會」是,他印象中銀行三點半就關門了,所以工作應該很輕鬆、很舒服才是,「沒想到根本不是這回事,天天都要到晚上九點、十點過後才能下班。」雖然因為錯誤的想像才踏入金融圈,但也算是個美麗的錯誤。而當時他與古台昭(前台灣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張孝威(現任TVBS董事長)、宋學仁(高盛亞洲區副董事長)並稱「金融圈四公子」,「頗為不可一世。」一位熟知這段過去的友人這樣描述。

華爾街銀行家

金融界資歷完整,卻不甘舒適圈後來有個機會,海英俊跳槽至摩根大通集團(JPMorgan),並且任內被派往美國華爾街工作,他見識全世界可觀的金錢流竄,也第一次接觸往後造成風暴的衍生性商品,「有一天帳對不攏,Morgan甚至把這個業務停了半年的時間在清帳,我當時就知道這東西很複雜,風險很難控制。」這一課,海英俊印象深刻,而務實的他,一股不對勁的感覺始終揮之不去。

隨著Morgan將台灣分行降為辦事處,不希望業務執行上一成不變的海英俊轉往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任職,此時的他,同時存有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歷練,嚴格說來,金融圈的閱歷已臻完整。

不過,「Take the road less traveled.」的想法縈繞。緊接著,海英俊想辦法在不變的金融圈尋求改變,他來到了奇異資融(GE Capital)這家非銀行的銀行(沒有銀行執照,不能接收存款),於是讓他再添上個人融資的業務拓展資歷。

這一戰,他打得精采,最知名的一役是奇異資融與裕隆汽車合夥成立裕融,事實上,奇異資融在海英俊擔任總經理的任內是全盛時期,而這也奠下了海英俊五十歲職涯大轉彎的契機。

五十歲換跑道

鄭崇華一對一面授,從零學起一九九四年,鄭崇華已經聽聞海英俊的財務長才,因此邀請他出任台達電子監察人,海英俊則笑稱,擔任監察人不難,「蓋蓋章而已」。

不過,當他與台達電子的接觸越深,企求改變的渴望就越強烈,「金融圈裡,商業、投資銀行,外加個人融資都做了,接下來也就是這樣,是應該到產業界看看了,成就成,不成也沒辦法。」海英俊回想當時心中的聲音,於是他向鄭崇華毛遂自薦,表達加入台達電子的想法。

九九年,海英俊正式從外商金融界轉戰到本土電子產業,「人生是應該做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海英俊再次強調。另外,讓他做出改變的最大動機是,他想要親身體驗台灣經濟奇蹟的推動力,「在外面看是看不出門道的,所以一定要進來看,我想要知道這家公司如何從一家四、五個人的新莊小廠,做到全球最大電源供應器廠商。」他笑說,有一點「觀察員」的味道。

從全然的外行,到現在一手訂定台達電的策略方向,海英俊強調,世界一直都在改變,新東西不斷冒出來,除了持續學習外,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其實,海英俊要加入台達電,不是沒有掙扎,他也擔心對電子業的「零」知識,會是很難跨越的門檻,不過,鄭崇華一句:「你就來吧!」並且讓海英俊動容的是,鄭先生曾花費好幾個下午的時間,一對一面授,講解產品內容與台達電策略。

這讓海英俊鐵了心,他說,他從來就沒有做不來就回頭的想法,「金融或產業,已經不是一個選項;既然決定往前走了,就走下去吧!」此時海英俊堆滿笑容地補上一句:「我回不去了!」

再創職涯顛峰

勇於變革,帶領公司市值衝破百億美元就像他在○四年接任執行長時,於記者會上所發表的談話,「做了過河卒子,只能奮力向前。」這是海英俊不為人知的堅持,而強大的堅持下,也果真創造了一番新局。如今,台達電的市值超過一二○億美元,相較他剛接任執行長時的二十億美元,成長六倍,其中外資持股比率,更是超過七成。

「勇於變革,永續經營」這是台達電子上自創辦人、下至作業員,都嵌在心裡的企業文化,體現在個人身上,海英俊正是因為勇於改變,所以即使已屆一般人心中的退休年齡,還能經營自己繼續創造顛峰。

海英俊曾說,擔任董事長從不在他的生涯規畫中,事實上,他也不是個凡事都一定要規畫妥當的人,但正如觀察他許久的台達電發言人周志宏所說,「海先生的『修身』很到位,做什麼像什麼,當他一直都把自己經營得很好,又何必擔心或惶恐下一步的改變呢?」有一句話是「活到老,學到老」,在海英俊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他的徹底履行,還見到「改變」不分年齡的可能性。

海英俊

出生:1949年

現職:台達電子董事長

經歷:台達電子副董事長暨執行長、奇異資融台灣區總經理學歷: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國際企業管理碩士、台大社會系

從紀錄片看盡大千世界

海英俊有個廣為人知的興趣:看電影。他說大學時代花最多時間在「東南亞」,當所有人都用疑惑的眼光看著他時,他才帶著微笑緩緩說出「電影院」這三個字。這是海氏幽默。

他喜歡看紀錄片,印象比較深刻的有《教育?教育!》一系列影片,其中一部描寫中國甘肅省鄉下,孩子為了改變命運苦讀的故事,更讓他感觸頗深,「銀幕的開始是一片黑暗,漸漸出現一些亮點,我以為是螢火蟲,鏡頭一拉近,才知道那是一個個學生拿著手電筒照路去上課的畫面,因為那是清晨五點。一到學校,他們進到有燈光的教室讀書,等到天亮了,就跑到操場上讀,他們這樣苦讀,為的是將來可以考上大學,改變貧苦的命運。」海英俊描繪。

這是一個沉重的議題,對這群孩子來說,改變命運要付出的代價很可觀;但不改變,就無法從農村出走,所以成不成,都得一拚。

很多人都會問海英俊退休後要做什麼?「我最大的心願是來個影展,然後我就從早到晚一直看電影。」看電影也是學習,海英俊這樣強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68

李克強:將以更大決心和力度推動金融改革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45

就在市場熱議中國為穩定經濟增長而可能犧牲相關改革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6日表示,將以更大決心和力度推動金融改革創新。

他在出席第十八屆國際銀行監督官大會的外方代表座談時提到,中國金融改革開放已進入新階段。

他稱,通過放寬市場準入,允許各類資本平等參與金融市場競爭;通過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更好保護存款人利益;有序擴大資本和貨幣市場對外開放。

同時,李克強再次強調,繼續改革和加強金融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近日,《華爾街日報》報道的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或離職的消息廣為流傳,該報認為,凸顯了高層是先保增長還是推進改革的兩難困境,為了保持7.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中國的決策者可能不得不放慢改革的步伐。

今年3月,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很可能在最近一兩年放開。但從4月開始,為穩增長,高層陸續推出一系列的微刺激舉措,兩次定向降準、調整存貸比、貨幣市場降息、1萬億PSL、5000億SLF等等舉措已經顯示出,央行開始放水。

華爾街見聞上周的文章援引彭博本月初的調查結果稱,23位受訪分析師之中,將近半數受訪者認為,中國政府將無法達到周小川今年3月設定的上述放開存款利率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3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