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錯誤政策無法達成效果,往往是因為誤解社會現象間的因果關係。例如誤以為電價緩漲,產品價格就不漲;國有土地不標售,房價就會下跌,這都來自對產品與生產要素間關係的誤解。 生產要素之所以有價值,不是因為它本身有什麼特異功能,而是它參與了最終產品價值的生產。例如,咖啡豆之所以有價,不是因為咖啡豆本身有價值,而是因為它對最終產品「咖啡」價值的生產有貢獻。 至於咖啡豆價格多高,取決於最終產品咖啡,對消費者有多高價值。若消費者願花大錢買咖啡,咖啡豆價格越高,要素價格永遠由產品價格決定。 那麼,一般人認為原物料價格上漲,產品價格就漲,這如何解釋?若因天災關係,咖啡豆供應減少,以致其價格攀升,一般人就認為原物料價格漲了,因此最終產品咖啡也會「反映成本」跟著漲。 但正確因果關係是這樣的:咖啡豆減產,也就是在原來咖啡豆價格下,市面上供應的咖啡豆數量變少了-這是「供應減少」的定義。 因為能用到的咖啡豆數量減少,每個咖啡生產商所能做出的咖啡數量,在原來的咖啡價格下,也會跟著減少,換句話說,咖啡供應也減少了。在原有咖啡價格下,咖啡的數量減少,每個消費者就得競爭那變得更稀少的咖啡,他們就願出比原先更高價格購買。因此,咖啡價格就上漲了。 咖啡價格上漲,使每個咖啡生產商有誘因生產更多咖啡。但是,要生產更多咖啡,需要更多咖啡豆,但咖啡豆因為天災關係比以前更少,每個咖啡生產商如何能取得更多咖啡豆?答案是他們就得出更高價,來競標那變得更稀少的咖啡豆,因為每個咖啡生產商都如此,咖啡豆價格就上漲了。 從表面上來看,好像咖啡豆價格上漲是因,咖啡價格上漲是果,但正確的因果關係是:咖啡價格上漲是因,咖啡豆價格上漲才是果。生產要素價格,永遠由最終產品價格決定。 如果消費者不願出更多錢買咖啡-意味著咖啡需求線是水平的,咖啡價格不漲,生產者沒有增產誘因,他們也不會出更高價競標咖啡豆,咖啡豆價格也不會漲。另一種情況:原物料價格自行上漲-例如突然有更多人想買咖啡豆,但由於消費者不願出更多錢買咖啡,廠商就會「吸收成本」,而不是將咖啡漲價。 這個因果關係可以套用在任何要素與產品關係上。若政府想干預原物料價格,抑制最終產品價格上漲,這注定無效。因為原物料價格漲是果,最終產品價格漲才是因。因此,抑制電價不會讓產品價格不漲,不拍賣土地也不會讓房價下跌。認清真正因果關係,也才能避免錯誤政策。 【延伸閱讀】世說新語七歲的王戎,和一群小孩出去玩,路旁有棵李樹,結了好多果實,每個小孩都跑去摘,王戎卻不動:「這棵李樹在人來人往的大路之旁,果實卻沒被摘光,可見果實一定是苦的。」後來摘下來吃,果然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