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行業發展之困(1) 郭曉平
http://xueqiu.com/1531393579/22478184行業的根是自負盈虧的事業編。國家不撥錢,自己找出路。一大家子要吃飯,拆了東牆補西牆,溫飽就好,這是我對這個行業的根源理解。找問題要追本朔源,這就是現有行業困惑的所有源頭。中影、製片廠、院線、影院,根基還是從那個時代出來的。行業各個口的困惑有哪些?從影院、發行、製片、設備商說起。
影院的困惑
影院在分賬的事情上不困惑,困惑的是發行,困惑的是院線。
環顧分賬歷史:
計劃經濟時代,中影統購統銷,沒有分賬一說;
80年代拷貝結算機制,70%上繳中影,30%留省公司。利潤分配「二八原則」20%上繳省財政,80%再建設;
90年代進入市場機制,製片:發行:放映 分賬 35:17:48,片方拿到33%-35%(開始上繳專資和稅8.3%);
2002年,張藝謀《英雄》提高分賬比例40%,國產片分賬比例提高到37%左右;
《十面埋伏》提高到41%;《滿城盡帶黃金甲》42%,《金陵十三釵》45%
90年代放映的分賬比例是48%,近兩年影院得到的分賬比例是52%,影院的狼是院線養起來的,從狼嘴裡搶肉,院線第一個不答應。為什麼呢?院線是夾心層。
影院的困惑是到嘴的肉飛了,日子怎麼過。
影院的最大困惑是一次性投資大,回收週期長。
發行的困惑
電影行業的發行有三個環節:
傳統的發行方:中影、華夏、華誼、博納等;
中間數字發行方:中影數字;
院線發行方:院線
片方的日子不好過,要提高分成點。這提高的點從哪裡來?發行出,發行誰出?從院線出。上面的分析指出,最近幾年放映的提點還高了,擠佔的都是院線的利潤。
提點,反應最激烈的必定是院線。院線首當其衝,影院隨後,院線是影院的發言人,院線也有自己的利益。
製片的困惑
中國的製片業是困惑的。影片的收益不確定,影片成本投入大,票房回收週期長,這是製片的困惑。
票房走過的環節過多,「影院-院線-中影數字-發行-片方」。走完這一圈,少則幾個月,多則一年多。
設備商的困惑
設備商的困惑是影院設備更新週期長,賬期長。
影院整體毛利不高,一次性投入又很大,設備基本採用全資購買,普通單廳設備投入百萬左右,投資回報週期長,一次性採購後基本不更新或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