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素有「東方之珠」的美譽,卻 很少人知道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珍珠交易中心,名副其實的「珍珠港」,每年交易額超過五億元。背後的推動者,是珍珠界無人不識的老行尊——梁適華,人稱「適 哥」。八十二歲的梁適華,出生於珠寶世家,七十年代於南洋開設珍珠場,養殖號稱珍珠界「巨無霸」南洋珍珠,旗下公司康 源,現於澳洲、菲律賓、印尼坐擁三大養珠場,最「耍家」是出產罕見的南洋金珠,年產十萬粒,每粒批發價可達二十萬元。這位南洋珠大王,更將日本及澳洲的南 洋珠拍賣會「移師」來港,將香港變成「珍珠港」。上月底,拍賣會在會展舉行,梁適華獨家邀請本刊入內拍攝,娓娓道出「珠光寶氣」背後的故事。 第四十九屆Paspaley南洋珍珠拍賣會於灣仔會展舉行,歷時三天,名為拍賣,實為暗標。早上八點,一盤盤白色﹑金色的珍珠,放置在長枱上,每盤都標上 珍珠數目及重量,以日本重量單位「錢」計算,並以日圓計價。「日本以前執養珠業嘅牛耳,所以好多嘢都沿用佢嗰套。」一早到場「督師」的梁適華解釋。買家看 中「心水」後,可登記取珍珠,回座位慢慢研究。梁適華邊忙着和熟客打招呼,邊笑道﹕「今日(第二天)最熱鬧﹗第一日好多買家只係睇吓揀吓,試吓價,第二日 就出力投標,最後一日叫『吹風爐』,前兩日投唔到貨嘅買家,就要加大力度!唔到價,我唔賣o架!」 拍賣會首次曝光 拍賣會一年四次,三月、六月同九月在香港,十一月在日本。買家來自世界各地,亦有本地珠寶商,如周大福等。「拍賣會邀請咗一百名頂級嘅行家參加,我哋包埋 酒店及機票,全球超過五成嘅南洋珠都喺呢度交易!」梁適華揚眉道,轉頭見到一名日本人經過,即用日文寒暄一番,再對記者說﹕「對面拎緊嘢飲那位日本人,佢 阿爺同老豆你哋都識,係名廠相機賓得(Pentax)嘅老闆,不過已經賣咗盤俾一間專門生產內窺鏡嘅公司。」 下午四點截標,五點「放榜」,只公布每盤中標珍珠的價錢,中標者保密,結果會直接傳真到投標者的酒店,如此「秘密」,梁適華解釋︰「用咗幾多錢,買咗邊批 貨,甚至喺邊度買,都係行內嘅禁忌。會場一向閒人免進,今次係第一次公開俾傳媒拍攝﹗」是次拍賣,有七十一名買家成功競投,「最多係香港、日本同埋印 度。」他指,約有五成珍珠成功售出,成交額六億零四百萬日圓(約六千萬港元)。寧願「賣剩蔗」,亦不會低價求售,以防「做爛市」,「近年多咗人搞珠場,出 產多咗,南洋珠唔起價,加上全世界經濟唔好,唔算好年,賣唔晒就留番下次拍賣會。」梁適華說。 「海中黃金」最吃香 今年市道平平,但梁適華仍然「飲得杯落」,事關公司最 「耍家」的南洋金珠,在今次拍賣會大豐收,第一天已經「清倉」。「白蚌較常見,所以南洋珠以銀白色為主,金嘅蚌就好少,所以金黃色嘅珠十分罕有!白蚌同金 蚌嘅比例大約一比一百。」康源於菲律賓的珠場,清一色養殖南洋金珠,「我哋喺嗰度有四個珠場,一年出產五十貫(一貫等於一百兩),約十萬粒。可以講,我哋 嘅金珠算係首屈一指!」梁適華一臉驕傲道。南洋金珠的批發價較白珠「高一個開」,一粒直徑十八毫米的頂級金珠約值二十萬元。梁適華的公司名叫康源,七十年代起在南洋發展南洋珠養殖場,現於澳洲、菲律賓及印尼設有養珠場,是拍賣會的珍珠供應商之一,佔大會成交額約三成。家族做開鑽石及珠寶批發生意,梁適華卻轉投較冷門的珍珠,主要為「話事權」,「鑽石出產俾De Beers等國際公司操 控住,珍珠就唔同,我可以自己養,控制得到!」他二十九歲已隻身往當時的珍珠王國日本,做珍珠貿易,並跟日本人合作養殖珍珠,「坐螺旋槳飛機去,最頻密 時,一星期去兩次。父親初時驚危險,唔俾去。」梁適華笑說。當年人工養殖的珍珠多經台灣人轉售來港,梁適華想不如自己進口,但父親梁釗林思想傳統,認為天 然珠才高貴。最後梁適華去日本做了市場調查,才說服父親。 港取代日做「珍珠港」 人工養殖珍珠的技術原由「珍珠之父」、日本人御木本幸吉(Kokichi Mikimoto)於一八九三年發明。自此,日本珍珠業發展蓬勃,一躍成為國際知名的「珍珠港」。後來,經過多年養殖,珍珠場老化,加上海水受工業污染, 影響產量,日本優勢漸失。現時,Mikimoto仍為日本著名的珍珠首飾品牌,在港亦有六間分店。五十年代,澳洲人Nicholas Paspaley 將日本養珠的技術引進澳洲,成功以世界上最大的蚌貝「白蝶貝」培養出珍珠,南洋珍珠正式誕生。Nicholas創立的Paspaley是全球最大的南洋珍 珠供應商兼珍珠珠寶品牌,在澳洲擁有超過二十個養殖場,珍珠產量一度佔世界南洋珠供應量近七成。Paspaley五十年代已在日本舉行南洋珠拍賣會,八十 年代尾將拍賣會移師香港,由梁適華旗下公司接手籌辦。 前海軍陸戰隊睇場 「依家澳洲嗰個最大,喺達爾文附近,全部都要由當地人攞牌。」梁適華說,南洋珍珠普遍來自世上最大的珍珠蚌白蝶貝,只有澳洲和印尼之間沿海水域才可培育 「白蝶貝」,屬於大顆類珍珠,皆因大部分體積直徑約十毫米,甚至達至十八毫米,堪稱珍珠界的「巨無霸」。澳洲的養殖場一般養四到六萬隻蚌,最多可達十萬 隻。「唔係話有錢就可以養多啲,要睇水流、水深、養分、天氣等,仲要間中拎佢哋出嚟擦吓背。」五八年已跟梁適華打天下的舊伙記潘先生說。白蝶貝只能在溫暖 和不受污染的水域中生長,水流不能太急或太緩。梁適華兒子﹑南洋珠協會董事梁家治(Lawrence)指︰「養殖場最高級技術人員都喺東京大學讀過海洋生 物學,統統係博士。通常係合約制,三個月至一年都有,底薪要一百萬港幣,再根據年產量計花紅。」Lawrence指公司會 在同一個地區開數個珠場,「萬一出問題,好似海水污染,都唔使total loss!」不過,搞珠場最怕是偷珠。梁適華憶述,早年在馬來西亞搞的養珠場曾遭匪徒洗劫,日本籍經理更被打死,「澳洲嗰邊水域,康樂設施還康樂設施,養 殖還養殖,分得好開。菲律賓就無分,所以最驚俾人偷珠。我哋專登請咗退役嘅海軍陸戰隊睇場,佢哋喺當地守咗幾十年,熟晒環境。」Lawrence指,現時 菲律賓珠場有二百五十名全職員工,當中有一百五十人是負責保安的。投資一隻蚌,回本期起碼五年。白蝶貝被視為國寶,不許出口,只能原地採購,原地繁殖。一 隻白蝶貝約十一至十五美元,「啲蚌要先養兩、三年,再將珠核植入白蝶貝裡面,養多兩年先可以收成。粒珠大唔大﹑靚唔靚仔好視乎隻蚌,如果唔靚仔,生一胎就 算數啦!最多三胎,已是老蚌生珠,質素較差。」梁適華鬼馬道。 珠寶界「公職王」 坐擁珍珠王國,西裝骨骨的梁適華身上卻不見絲毫珠光寶氣。他笑說賣了數十年珍珠,自己甚少珍藏,只因「唔好同客爭,唔好俾佢哋覺得你好嘢就留俾自己。」梁 適華可說是富三代,祖籍順德,自小不愁衣食,「我阿爺嗰代喺廣州開當鋪,爸爸都喺當鋪打過工,後來轉做經營珠寶玉石。」梁適華父親梁釗林曾在皇后大道中開 設寶光珠石公司,初時做零售,後以批發為主。「講真呀,我鍾意做批發多過零售,因為人人 都識貨,都係行家。」梁適華接手後,先後創立嘉年鑽石及康源貿易。早前曾提議在香港設立鑽石交易所,因得不到政府支持而作罷。梁適華是珠寶界的「公職 王」,七十年代起已擔任香港珠石玉器金銀首飾業商會理事長至今;八五年,創立香港鑽石會,且出任貿發局珠寶業諮詢委員會主席,一做十五年,打破政府規定最 多六年的規定。早年,不少人都投訴金飾成色不足,「舊時無定成色,亂七八糟,九四、九五咩都有,總之呃得就呃。我代表業界向政府要求立例規管足金成色標 準,八四年頒布法令話要三條九,依家全港都用四條九,仲高過法例嘅標準!」梁適華自豪道。 大馬主曾任輔警 外向﹑好動的梁適華年輕時興趣「多籮籮」,尤愛騎單車和打乒乓球,現在仍是香港單車聯會主席及乒乓球總會副會長,「依家年紀大無玩啦。今個月五號,單車聯會搞活動,慶祝李慧詩喺奧運攞獎,我順道宣布唔做主席,俾啲後生嘅玩!」現時,公司已交由兒子及姪兒接手,家住大坑渣甸山的梁適華,早上會去維園散步一小時,做完「晨操」,歎完早茶,再返公司「過 日辰」,中午愛往陸羽吃飯,生活規律。「早兩個月仲有打網球,不過,醫生話老人家最怕跌親,唔准我玩,改為跑步囉。」梁適華笑說。出身富貴,但五八至六八 年,「少爺仔」突然跑去做輔警,「十年都係散仔,多數處理家庭糾紛和交通事故。」他笑道。七八年已加入馬會做馬主,養過八匹馬,包括「小成功」﹑「大成 功」﹑「再成功」﹑「更成功」等,他稱為「成功系列」。「舊時有隻日本馬王叫『High Success』,我咪借用嚟改名,我做人同生意嘅信念都係要敬業樂業,有信心及毅力,就必定成功﹗」 一顆珍珠的誕生 南洋珠屬海水珠,由世界最大珍珠貝——白蝶貝或金蝶貝養殖出來,體積為珍珠之冠,直徑可達十至十八毫米。人工養殖珍珠,關鍵是把珠核植入珍珠蚌內,珠核通 常是由淡水蚌貝加工製成的小圓珠。珍珠蚌受到刺激,會分泌出珍珠質包裹珠核,久而久之逐層累積後形成一顆珍珠,整個過程約兩年。在養殖過程中,要定期幫珍 珠蚌「擦背」,清除殼上的寄生蟲及有害物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