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島,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無人小島,少有人能瞭解其真容。它的附近海域是中國傳統漁場,石油儲量一直是不解之謎。近40年來,中國沒有一項專門針對這裡海域的專項調查,唯一可以稱道的是,中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石頭,並成功命名為「釣魚島」。
東海開漁了。
2012年9月17日,浙江不少漁船結束了三個月的伏季休漁,前往幾百公里外的釣魚島附近海域捕魚。
釣魚島處在台灣基隆東北的我國東海大陸架上。島上有茂密植被,有偶爾歇腳的海鳥,周邊海域有海龜、鯨鯊等順大洋暖流經台灣島向日本洄游,還有灰鯨、座頭鯨也打此經過。
最早為人所熟知,是釣魚島作為東海漁場的組成部分,一直接待來自浙江、福建和台灣等地的東海漁民。
但伴著領土糾紛,它作為一個小島的自然存在,卻變得遙遠起來。
大陸、台灣兩地的不少漁民和保釣人士見過釣魚島真容。2012年9月11日開始,中央氣象台開始播報釣魚島的晴雨。但很少人能完整描摹釣魚島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島。
釣魚島,捕魚島
秋季,釣魚島附近豐富的馬面鲀、鮐魚、竹莢魚等魚類資源吸引著兩岸漁民紛至沓來。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建生對圍捕場面並不陌生。2009年8月初,他曾搭乘一艘浙江的國有捕撈船,抵達距釣魚島不足50海里的海域。
圍網捕撈的慣常做法是晝伏夜出。李建生記得,每天下午三四點船隻原地休整時,就有從沖繩來的日本飛機在上空盤旋。一到夜裡,成百上千艘漁船支起大燈,誘魚兒前來,照得海面如白晝一般,熱鬧非凡。
如此盛況在2010年9月7日的撞船事件後發生了變化。當時,「閩晉漁5179號」漁船與日本海上保安廳艦艇相撞,船長詹其雄被扣押,幾經交涉被安全放回。隨後的兩年裡,浙、閩漁民被日艦騷擾的消息時有傳來。
如今,一邊是東海漁政局派船護衛,一邊是9月16日中國政府宣佈大陸架劃界案,主權宣誓下的民間漁獵,被預期比平時更有底氣。
釣魚島由5個無人小島和三個岩礁組成。其中最大的釣魚島僅有4.3平方公里,在清朝落魄書生沈復的筆下,它「狀如筆架」。小、缺乏淡水、飽受颱風海霧侵襲。
從漁業部門的海圖上看,釣魚島附近隸屬我國東海漁場的漁區,至少有20個左右。
茫茫大海中,一個漁區的面積往往大到幾千平方公里,釣魚島附近海域的漁區比鄰連接,就構成了東海南部外海的重要漁場。這裡是一些中上層魚類的產卵 場。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浙江、福建等地的國營捕撈船隊就前往釣魚島附近海域捕撈馬面鲀等,如今這一區域的捕撈逐漸由民間漁船替代。
對釣魚島的熟稔,讓一些有經驗的舟山籍捕撈者甚至總結出了「釣魚秘笈」。
比如,釣魚島海域的風、浪比舟山大一級,氣溫高3到5度,常見陰天、暴雨。由於太小而沒有天然避風港,他們告誡後來者,天氣預報風力在7級以上時就不能再捕魚,需向北航行,風更大時,則要「最低速頂風航行」。
衛星信息多,科考研究待加強
石化了的珊瑚,岸邊的巨石。
中國保釣人士方偉強的眼前所見,讓他在2004年3月24日這天,實現了與釣魚島的零距離接觸。
方偉強實現了步行環島一週。他看到的是一個植被茂盛、天空澄明、海水潔淨的島,島上有懸崖、碎石坡和平地。在這個小島最高峰的頂部,是一塊約2立方米的石頭。島上確實有傳說中的黑山羊,幾十隻一群,數量眾多。
此前一年,和方偉強一起近距離觀察過釣魚島但卻沒能登島的,還有另一位保釣人士李義強。2004年12月27日,中國郵政發行了一張釣魚島的明信片,這張照片的拍攝者就是當時離島只有幾百米遠的李義強。
數輪的民間保釣,讓目擊者們有了接近釣魚島的機會,但迄今尚未形成對這個島更豐富的認識。比如少有人提到島上的溪流,不過浙江大學地球物理系教授沈忠悅表示,島上有四條季節性河流,還有瀑布,但這些溪澗完全仰仗降雨。
在捕魚者的描述裡,釣魚島以南水深逐步加大、5海里處水深可達300米以上。北緯26°以北底質以沙為主,以南有高低不平的深潭,越往南地形越複雜。底質以貝殼岩石為主。
目前,釣魚島已經有了兩個肉眼可見的環境問題。一是被漁船丟棄的垃圾密密麻麻,包圍在島四周,二是破壞植被的山羊。
2009年,有學者指出,釣魚島2000年無植被的裸露土地已接近30%,其中的一半可能是被野化山羊啃成不毛之地的。
據觀察,野化山羊數量有點失控,現在初步估計超過1000只。這些強悍的外來物種已危害到了島鼴等本土生物。
據報導,2012年9月10日起,中國有關部門將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開展常態化監視監測。而國家海洋局透露,黃岩島、釣魚島及西沙群島全部島嶼附近海域的衛星遙感影像,被納入國家海域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
在《中國海洋報》前青島記者站站長李明春的記憶中,近40年來,中國沒有一項專門針對釣魚島及其附近海域的專項調查。當被詢問起科考狀況時,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一位研究人員表示,衛星信息並不算少,釣魚島附近地形、地貌、水深等基本地理信息也不難獲得。
李明春亦認為,儘管缺乏釣魚島的專項研究,但從地質、漁業等角度,大陸對釣魚島的認識不算缺乏。而台灣地區作為釣魚島的管轄地,有位置優勢,已有不少研究。
一塊叫釣魚島的石頭
在釣魚島科考研究中,有一項釣魚島石的發現顯得很特別。
1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申順喜等研究人員,在釣魚島以南30公里(約16海里,島嶼領海範圍是12海里)和另一更遠處的海底沉積物中,收集到 幾塊礦物樣本。1983年,這個新發現被確定為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在邊緣海發現的新礦物,並於1985年經國際礦物協會(IMA)新礦物及礦物命名委 員會通過。目前標本存放在北京地質博物館。
申順喜解釋說,國際上的礦物命名遵循三個原則,其中產地原則優先。在申請命名過程中,IMA也曾猶豫過釣魚島石的漢語拼音發音,但最終,有18個國家參與投票的命名會上,16張贊成、2張反對,釣魚島石得以命名。
不過,1985年後,科考就不再幸運,申順喜和他的同事們至少兩次前往釣魚島附近海域均取樣未果。
一波三折的是,釣魚島石是天然礦物的結論,在1990年代後期由南京大學組織的一次中日合作項目野外考察過程中曾被挑戰。東京大學學者偶然在南京鐵合金廠採集到了一種綠色結晶物,經過系統的實驗室研究,被確認和釣魚島石是同種物質。
參與考察的中國學者表示,這唯一一塊以釣魚島命名的石頭,很可能是鉻冶煉副產品,經廢棄物傾倒隨著海流到了釣魚島附近,而非天然形成的礦物。
申順喜說,早在1985年IMA就曾數次發信函給中國科學家,要求解釋釣魚島石與同樣化學成分的人工合成物的區別,最終接受了如此大的礦物很難被水流搬動的結論。
「我想日本科學家不會喜歡釣魚島石這個名字吧。」申順喜說。
大爭議,小儲量?
東海大陸架中日韓交界處蘊藏著「另一個波斯灣」的說法,被視作60年代以來釣魚島爭端的起源之一。
但東海油氣開發的現實是,自40年前,日本和美國學者聯手締造了東海石油儲量巨大的「神話」後,東海及釣魚島附近海域究竟有多大的石油儲量,一直都是眾說紛紜、一團迷霧。
這些儲量數據的差異大得離譜:有報導稱東海油氣蘊藏量可能有32億6000萬桶(約合4.35億噸),有的稱僅中國大陸架一方,就有1000億桶,相當於沙特的三分之一強,還有《紐約時報》在2008年時報導過的9300萬桶的說法——這僅夠當時的日本用三個星期。
外交學院國際法研究所教授劉文宗曾撰文質疑是否真有「另一個波斯灣」存在。除此之外,有關東海油藏分散,導致海上鑽探成本過高,以及東海氣候條件差、能利用的勘探時間短,甚至東海蘊藏更多的可能是天然氣而非石油等系列說法,都讓東海油氣開發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從油氣開發現狀來看,東海目前的開發程度並不高。目前,負責我國海上石油勘探開發的中海油,在東海上擁有平湖、天外天、春曉等已投產的油田,還有數個開發中的油氣田。但從2002年到2010年的年報來看,東海各油田的原油淨產量,是中海油各海區中最低的。
不確定之下,中日圍繞東海油氣卻紛爭不斷。從2004年10月至2007年11月的三年多時間裡,中日就東海問題共舉行了11輪艱難的磋商。
在今日釣魚島海上劍拔弩張之際,東海油氣再度成了關注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