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話梅王恩怨情仇

2012-8-30  NM




位於銅鑼灣波斯富街的老牌涼果店「上海么鳳」,以二百元一兩的「話梅王」聞名,近年突然密密開鋪,五年間開了十七間分店,堪稱香港「涼果大王」。年僅二十八歲的第三代接班人司徒永信(Ivan)最近更「踩過界」,開雲吞麵店。

當人人以為「上海么鳳」努力抹走「老餅」形象時,其實公司只成立了十一年,而真正擁有五十多年歷史的老字號,是位於富明街的「么鳳」,話事人是司徒永信的 姑姐司徒潔貞。兩店相隔只有數步之遙,前者風光高調,後者暗淡沉默。雖是同根生,同姓司徒,但分家的恩怨,加上同行如敵國的隔閡,如今兩家人雖是親戚卻無 情。這場延續了十多年的話梅風波,就如涼果店一樣,百味紛陳。本刊找來新舊兩派話事人,解開當中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

上海么鳳最新的分店位於銅鑼灣謝斐道,新店設計以紅黑色為主題,隔壁的麵店「一碗」仍在裝修,身穿T恤、短褲﹑戴着cap帽的Ivan,幾乎每日都來監 場。「波斯富街依家月租十萬元,兩年後續約,我擔心租金再升,支持唔到,所以用三十幾萬租咗呢個二千四百呎嘅鋪位,三分之一做上海么鳳,其餘就用來搞麵 店。」麵店其中一個老闆是前森記雲吞麵的股東,森記在波斯富街開業二十年,年初因加租至四十多萬而結業,Ivan認為雲吞麵「有得做」,遂牽頭開鋪。

一鋪兩店,原定於八月中齊齊開張,最後只有上海么鳳如期開張。Ivan脫下帽子,邊撥涼,邊嘆口氣道﹕「唉,好煩呀,我誤信親戚介紹嘅裝修公司,俾咗七、 八成費用,但判頭走數,工程又未合規格,要搵另一個師傅做過。當係買一個教訓啦,依家我自己跟番,啲爐具喺邊度買,要幾多錢,我都識!」二十二歲就沾手生 意,Ivan一口氣開了十七間鋪,「因為上海么鳳做得太順喇,所以我今次掉以輕心咗!」

新舊么鳳不相往來

訪問期間,Ivan母親朱崧妹經常來監場,不時將兒子拉到一旁訓示兼教路。年輕的Ivan,喜怒哀樂全擺在臉上。記者提議到上海么鳳舊鋪拍照,他多番提醒 ﹕「不要搞錯富明街嗰間喎,我哋係波斯富街嗰間。」翻查資料,原來么鳳早已分家。母親朱崧妹○一年另起爐灶,創辦上海么鳳,而爺爺留下來的么鳳士多,現有 三間分店,由姑姐﹑大伯及姑媽三家人持有。Ivan坦言與司徒家親戚沒有聯絡,諷刺的是,由波斯富街轉一個街角就到富明街,兩家人總有遇到的機會。「有次 我離開鋪頭,聽住iPod,抬頭見到姑姐,但佢扮睇我唔到。(尷尬嗎?)我無。」Ivan輕描淡寫道。Ivan對母親必恭必敬,但提起父親司徒偉權,卻突 然「爆粗」,只說他是「揸的士嘅,一早已經同阿媽分開住」。資料顯示,司徒偉權生前和妻子共同持有小西灣富景花園的單位,他○六年去世後,名下的一半業權 留給了妹妹司徒潔貞,其餘財產全數捐予公益金。Ivan母親○八年拿出七十多萬向姑姐司徒潔貞買入原屬丈夫的一半業權。難怪兩母子對司徒偉權不存半點感 情。記者在富明街么鳳士多找到姑姐司徒潔貞,打扮樸實的她冷冷地表示對上海么鳳認識不深,更絕口不提朱崧妹及Ivan,「聽講係街坊開嘅,好似有十間分 店。仲有好多人唔識分,我哋之前已經登報話俾人聽,老字號係我哋呢間,一開業就有呢個雞仔嘜頭。」司徒潔貞強調。到記者主動提起Ivan,她才道﹕「過時 過節無一齊食飯,呢啲嘢似乎唔係我主動,如果佢邀請我食飯,我會去。(你會邀請嗎?)我唔得閒去邀請,我身體唔係幾好,要去睇醫生,比較忙。」

為錢反目一分為二

這場話梅恩怨要由創辦人司徒汝蕃說起。一九六○年,他獲士多老闆賞識打本,在銅鑼灣怡和街創辦么鳳士多。六二年已加入士多的前員工蕭振波(波叔)憶述,初 時滿街都是小型辦館,競爭激烈。么鳳遂引入大量涼果零食,雪糕汽水、香煙洋酒等。老闆娘方翠娥更會親自下廚烹調滷水鴨腎及東風螺等小食,又在早餐時間賣麵 包。士多後來搬至富明街,鄰近利舞臺,客人喜歡先買「口立濕」,再進場看大戲或電影。「嗰時一碗雲吞麵三毫子,我哋啲話梅一蚊兩,算係好貴,但好多有錢人 喺半山、跑馬地揸車過嚟,泊喺白沙道,再行過嚟買。」波叔憶述。士多年中無休,早上六、七點開鋪,晚上十二點才收工,為司徒汝蕃帶來第一桶金,並於八二 年,以一百三十五萬購入鋪位。波叔指每逢新年鋪頭便人山人海,「我哋賣嘅芋蝦片、慈姑片、角仔等香口食物唔係間間鋪頭都夠膽入貨,中秋節就代理澳門嘅顯記 月餅,好多人嚟買。」波叔咧嘴笑道。Ivan指母親未嫁入司徒家前,已在么鳳打工,嫁給父親後,便名正言順跟爺爺學做生意。九九年,司徒汝蕃離世,鋪位以 一千二百多萬放售,連同其他資產平均分配予四名子女。「我哋攞咗三百幾萬。」Ivan說,么鳳繼續租用原址營業,但紛爭不斷。「媽咪繼續喺么鳳做嘢,但每 個月得七千五蚊人工,點夠我哋生活?賺咗錢又無得分!」Ivan講起仍略帶憤怒。最後,姑媽司徒瑤拉攏朱崧妹另立門戶,由於二人資金不足,便找來老伙記波 叔及在白沙道賣絲襪的玉姐(歐玉好)夾份,開設上海么鳳。「阿爺話過姓司徒嘅就可以用么鳳呢個名,以前阿爺打工嘅士多叫做上海,為咗區別,我哋就加埋『上 海』落去。」Ivan解釋。

爭住認「正宗」

後來,上海么鳳股東相繼退出。波叔於九龍城另立門戶,○七年姑媽見店鋪加租萌退意,將股份賣予朱崧妹,翌年朱再買入玉姐股份。「我始終希望么鳳是司徒家的 生意。」Ivan說。但外人離開後,這場話梅風波,卻變成司徒家內鬥。多年來,雖然各有各做,但由店名到貨物的種類﹑擺設等仍十分相似,難免有比較,最大 爭議是貨源。Ivan指上海么鳳的入貨由母親朱崧妹控制,不少由爺爺那時沿用至今,更直指么鳳士多「賣名不賣貨」,「好像靚嘅糖蓮子供應商得一﹑兩間,佢 哋都話無供貨俾么鳳士多,咁佢哋喺邊度拿貨呀?」Ivan說。不過,姑姐司徒潔貞反駁指自己的供應商才是父親「用開嘅」,強調貨源與上海么鳳不同。「我唔 知佢哋邊度攞貨,但佢哋賣二百蚊一兩嘅話梅王就太貴啦﹗」司徒潔貞說。

競爭白熱化

么鳳士多率先於○七年在九龍城及元朗連開兩分店,但上海么鳳不久即急起直追,現有十八間店,年底會增至二十一間。Ivan解釋,○五年由澳洲回港時,發現 銅鑼灣總店營業額最大,新年高峰期「做唔切」生意,一年下來扣除交租,只得十多萬盈利。於是他重新設計公司標誌,並籌備新鋪,走新派路線。現大部分分店置 於二線商場或較偏僻的地鋪,「最貴係裝修費,至少要二十萬,人流較少,有啲鋪每個月蝕緊一千幾百,但係我唔驚,因為新年一定有得執。」Ivan直指涼果毛 利不高﹕「唉,一年四千萬營業額只賺得四百萬。」不過,自稱「搵唔多」的他生活富貴,擁有四輛車,其中一輛車價值過百萬。他與母親現住在小西灣藍灣半島, 單位○九年以六百九十萬買入。母親另持有太古城及小西灣富景花園兩個單位。Ivan更說希望在銀線灣置業。Ivan希望將上海么鳳打造成香港手信品牌,但 又嘆氣道﹕「食呢啲口立濕嘅人越嚟越少。」他計劃夥拍本地食物製造廠推出芝麻餅、鳳梨酥等新產品,並加入燕窩、茶葉及元貝等乾貨,以及將部分暢銷貨品上架 至7-11便利店。另一邊廂,司徒潔貞卻慨嘆生意難做。資料顯示,她名下有兩個利園山道寶榮大廈單位,一個在九三年買入,另一個是司徒汝蕃的遺產。「租金 貴,市道唔係太好,依家只係賺番自己份人工。附近有兩間上海么鳳,唉,生意少咗一半。」但她口中仍堅持不介意上海么鳳爭生意,並輕聲道﹕「個後生仔 (Ivan)做得好,我戥佢開心,恭喜佢,唔會望佢唔好嘅。我只係希望可以守得住么鳳,在銅鑼灣原址有成五十多年歷史,很難得。」至於Ivan是否覺得勝 過對方?他平淡地道﹕「唔係話贏唔贏,亦唔介意對方點睇,但如果阿爺仲喺度嘅話,我相信他會為我做嘅事感到高興。」

老臣子波叔自創「公鳳」

六二年加入么鳳的家臣波叔,有「金牌買手」之稱,熟悉入貨渠道,○一年曾入股成為上海么鳳股東。他家住九龍城,○四年決定與女兒蕭鳳玉和女婿胡偉新在衙前 圍道開設「龍城么鳳」。新店甫開業即惹官非,遭司徒潔貞為首的「么鳳士多」入稟控告其侵犯商標,被法庭發出禁制令。波叔惟有在么字上加一點,變為「龍城公 鳳」。但改名並沒影響生意,店內貼滿明星相片作招徠,「周潤發鍾意食南乳花生,佢老婆就食無花果。」蕭鳳玉如數家珍道。○八年公鳳曾於紅磡蕪湖街開分店, 後因加租,以及該地區的消費力不高,分店已於去年結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