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振球﹕樓價與競爭力背馳的迷思
1 :
GS(14)@2018-05-26 10:37:18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0621&issue=20180526
【明報專訊】一個地方的樓價就算高企,如是反映其競爭力強勁,本來也不是大問題,不過,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2018年世界競爭力年報》,評估全球63個經濟體競爭力,過去兩年排首名的香港今年跌至第2,被美國超前,是否預示不斷破頂的香港樓價,只是由供應不足或投機資金所推升?
根據洛桑報告,香港在「管治效率」和「營商效率」連續4年居首,但「基礎建設」今年由第20位降至第23位,當中「科學基建」的排名較低,財政司長陳茂波回應時稱,香港在科技和科研基建發展確是「落後了」,但政府已加大投資,重申香港依然有競爭力。
香港基礎建設排名倒退,甚至拖累香港整體的競爭力排名,原因很多,可以是每當政府推出基礎建設時,都受政客拉布或抗議阻撓,也可能是香港近年樓價不斷攀升,人們發覺投資在科研或基建上的回報,遠不如直接投資地產!另外,不少基建建設,都要土地配合,但現在不論填海或舊區重建,都會遇到環保界人士挺身而出,以保育為由加以阻撓,長此下去,香港的競爭排名,難保會不斷被其他國家或地區爬頭。
經濟強勁 社會發展停滯
香港的土地問題不單影響基建或競爭力,更是樓價和租金不斷攀升的元兇,進一步影響香港的社會發展。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日前公布最新的「香港社會發展指數2018」,採用2016年的各項社會發展指標數據,分析香港整體社會發展。經加權計算後,2016年的整體社會發展指數為205(基準年1991為100),較2014年輕微倒退1點,是自社會發展指數發布18年來,首次在經濟發展強勁下,錄得社會發展停滯。
社聯業務總監黃健偉表示﹕「過去10年,香港經濟發展強勁,但貧富懸殊狀况未見改善,基層享受到的經濟發展成果有限。『房屋分類指數』倒退是拖累社會發展指數下跌的重要因素。基層市民安居愈來愈難,房屋問題成為本地貧窮狀况的結構原因。」
基層壓縮生活開支交租
「房屋分類指數」自2008年起急劇下跌,由2008年的86大幅跌至2010年的-5,自此跌勢未停,2016年更跌至-342,較2014年的-238大幅倒退43.5%。社聯表示,公屋輪候宗數持續上升,2016年有284,800宗,最新的平均輪候時間更達5.1年(截至2018年3月底),加上整體住屋開支佔住戶總開支的比例進一步升至35.8%,租住私樓的基層巿民經濟壓力尤其沉重,租金佔開支比例達到44%,他們要壓縮其他生活所需以應付租金開支。
正如社聯表示,過去兩年公屋輪候宗數和時間更多和更久,樓價和租金也錄明顯升幅,若以此計算「房屋分類指數」應會得出比2016年更低的分數,亦會對「香港社會發展指數」造成更大拖累,不論政府或民間包括政客,都要更正視香港的土地和房屋問題。
大家可能以為,土地和房屋問題只會困擾小巿民,大財團一定很歡迎這種情况,因可以藉買地起樓大賺。不過,以往一直被喻為地產大好友的信和(0083),不知是否認為地價過高,抑或是其他原因而放慢投地,以至過去兩年幾乎出現賣樓「斷層」(圖1),亦拖累其股價長期打橫行,至近一兩年才重新積極買地,估計踏入2019和2020年才有較多樓盤可賣,但未知到時香港樓價是否仍然熾熱暢旺?
零售回暖 領展走勢現突破
兩年後香港樓巿是否仍在高位未知,現在除了住宅,商廈巿道也極興旺。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oyal Institution of Chartered Surveyors,RICS﹚發表2018年第一季香港商業地產市場調查報告,受訪測量師大部分預測未來12個月甲級商廈(Prime Office)和租金會升6%至7%,零售物業(商場及商舖)的預期也出現改變,並普遍預測未來12個有關物業租金不再下跌(圖2),事實上,近期港股雖反覆,但擁大量優質零售物業收租的房託領展(0823),其股價近日卻升破了箱形徘徊區(圖3),值得投資者留意。
筆者近日與朋友到菲律賓宿霧(Cebu)一遊,獲介紹認識一名來自香港,卻能在當地成為大發展商的楊姓企業家,請教他在當地發展經驗和最新巿况,值得和大家分享。姓楊企業家原在香港從事鑽石買賣,也有參與物業投資,數十年前娶了一名菲律賓太太,太太不斷在當地買地買島,到了2003年,楊姓企業家開始大規模發展當地的住宅、商廈及度假村等。
他說,近年宿霧的物業巿場大旺,地價漲了數倍至十多倍,他興建的別墅及住宅項目,逾千個單位往往兩三個月便可售罄,現在當地不容易買地,好在早年已有大批土地儲備才能應付,而當地樓價雖然已漲了不少,但和菲律賓首府馬尼拉相比,仍低約一半,和香港比較,差距更是一般香港人難以想像,比方說他旗下一些兩層別墅,面積3000多呎,售價只是約150萬港元!另外,他在當地投資作收租的商廈,每年收租淨回報有約7厘,同樣是遠超香港!
問他會否再在香港投資物業,他說現時在香港買地每呎隨時要萬多兩萬元,一個地盤動輒要數十億元,直接買樓更要付重稅,豪宅的租金回報率低至1厘,實在難以接受,現時只保留早前購入的嘉慧園一個單位便算了。
[陸振球 樓市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