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抽驗不查來源 山水米違規十八次竟不罰 把關制度漏洞大 四千噸混充米吃下肚

2013-09-09  TWM  
 

 

到底什麼食物是真的?

標榜天然無添加的パン(音胖)達人麵包卻使用人工香精;而掀起台灣有機稻米風潮的泉順食品「山水米」,被查獲使用廉價越南米充當台灣米。不肖業者行徑固然令人搖頭,但是身為監管單位的政府部門到底管了什麼?為何讓台灣食品安全管理出現大漏洞。

根據檢方估計,已經超過四千噸的「假台灣米」被消費者吃進肚裡。一九七九年創業的泉順食品,原本只是一家小型碾米廠,九七年成立「山水米實業」進軍量販通路商後,事業才急速擴張,目前已是全國前三大糧商。

山水米十年前率先引進對環境衝擊較小的「鴨間稻」(利用雜食性鴨子吃掉田裡的害蟲和雜草,排出的糞便做肥料),廣受各界注目,也打響了「有機好米」名號;近年則透過建立產銷履歷、接受有機認證,塑造優質企業形象,麥當勞、摩斯漢堡、統一超商、吉野家等連鎖食品業者,都曾選用山水米產品。

打著「以最好的品質,開創米食新文化」經營理念的山水米,近年曾多次遭消保團體質疑販售劣等米,但皆未引起廣大回響;這次被踢爆以越南米混充台灣米,多年商譽毀於一旦。董事長李東朝一句「我不是最多的」,更讓糧商同業人人自危。有業者感嘆,國人食米量正逐年下降,泉順這次爆出醜聞,勢必讓日益萎縮的米糧市場雪上加霜。

只查少數品種 混合米不查檢調大動作搜索之後,農糧署署長李蒼郎也出面痛批,泉順兩年內共有十八次被抽驗不合格紀錄,卻始終未被開罰,行徑囂張;然而農糧署也承認,市售包裝米的例行監測,一般僅檢驗標示及品質,不會鑑定白米來源。也就是說,農糧署對不肖業者可能以外國米混充台灣米牟利的行為,完全不設防。

農糧署每季固定抽查兩百五十件市售包裝米,檢查項目包含標示、品質、品種三大項。標示部分,是檢查米糧包裝上,是否依《糧食管理法》規定,以中文明確標示品質規格、產地、重量、碾製日期、保存期限等資訊,若標示不清或漏標即為不合格。

品質檢驗則是拆封鑑定米粒的白粉質粒、碎粒、異形粒、夾雜物等成分,是否符合包裝上的標示等級;若包裝宣稱「一等米」,鑑定結果卻是二等,即視為品質不符。品種部分,只針對包裝上載明「台?九號」、「花蓮二十一號」等米種的商品做檢驗,若包裝僅標示「台灣米」或「混合米」,就不須檢查品種。

根據農糧署資料,自二○一一年以來,共有三十五家廠商因「品種」不合規定,被勒令限期改善,但其中並沒有以外國米混充台灣米的案例。

對於抽驗項目不包含白米來源,李蒼郎的解釋是,來自越南、泰國的白米,外觀與台灣米差距很大,若業者有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絕對逃不過檢驗人員的法眼;若包裝標示為混合米,但外國米比率明顯過高,檢驗人員也會主動採樣送往品種資料庫比對成分。

李蒼郎再次強調,過去從未發現以外國米混充台灣米的案例,實在是泉順食品的行徑太誇張。

粉飾太平 業界早知有混充然而,有業者質疑,農糧署稱過去沒有外國米混充案例,根本是粉飾太平,有意推卸責任。台灣區稻作協會前理事長翁良材表示,台灣自○二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每年都須開放定額外國白米進口;依WTO協議內容,進口白米一律只能進入食品市場,「全台灣十萬多噸的進口米,有六成都被泉順吃下來,這些進口米都到哪裡去了,農政單位說得清楚嗎?」翁良材直言,不肖業者以劣質外國米混充台灣米銷售,賺取數倍價差的問題,業界時有所聞,政府單位從未嚴格取締;不禁讓人懷疑,農糧署是否因為與糧商有不當利益掛鉤,稽查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台灣消費者保護協會○九年抽驗市售白米,就曾發現山水米外包裝標示台灣生產,內容物卻包含糯米與比率相當高的泰國米,可見外國米混充台灣米的傳言並非空穴來風;相較之下,農糧署宣稱的「過去未有類似案例」,也就更難令人信服了。

不願具名的官員指出,質疑農糧署與糧商間有不當利益掛鉤並不公平,但官方常須仰賴糧商協助,雙方保持良好互動卻是不爭的事實。例如這次泉順混充米事件查證屬實後,農委會內部曾有人認為「情節重大」,建議直接祭出停業或撤照處分,但最後未獲採納;其中一項重要的原因就是,泉順穀倉替農糧署代儲了大批公糧,一旦遭撤照,農糧署難以立即另覓儲存地。

正因為農糧署與糧商長年「走得太近」,讓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在事發後三天,罕見地對自家人撂下重話,要求糧政系統徹底改革、全面檢討管理制度;並承諾修正《糧食管理法》,對國內進口米大宗糧商進行高頻度抽檢,不容許混充米事件再次發生。

即使如此,農委會內部還是有部分人士持保留態度,認為「修法標準太過嚴苛,基於保護台灣農業,是不是應該給糧商一個機會?」提高罰則 稽核卻不縝密但只要翻閱法條就能發現,農糧署給糧商的「機會」,實在已經太多。據《糧食管理法》規定,「糧商產品標示不實,主管機關得按次處罰,處罰三次仍未改善,得註銷糧商登記證」;但實務上,產品檢驗不合格,農糧署會先發文要求廠商「限期改善」,一個月後再抽驗若還是不合格,才會依法裁罰。開罰後甚至不會公布廠商及產品名稱,對業者保護到家,苦的卻是消費者。

另一方面,農糧署對處罰標準一向「從寬認定」,以「產品」而非「廠商」作為計算單位。例如泉順販賣的八十多項產品,只要單一產品一年內不違規兩次以上,就不必受罰,更無所謂撤照問題;因此農糧署口中「違規十八次卻免罰」的離譜現象,原因其實不是業者囂張,而是政府失職。

陳保基提出修法時,主張將包裝米比照《食品衛生管理法》提高罰則,並以「業者」作為裁罰單位,只要有標示不實、欺騙消費者情事,就立即重罰糧商,對業者確實有嚇阻作用;但更關鍵處在於「限期改善」規定必須調整,若抽驗不合格,應公布產品名稱,以免不肖業者仍有漏洞可鑽。另外應即時公布檢驗不合格產品資訊,才能讓民眾消費時有所依據。

國民黨立委王惠美則認為,農委會主張外國米不准與台灣米混合銷售的立場值得肯定,但從來不驗外國米的農糧署,至今還是沒有告訴民眾,未來檢驗外國米的方法是什麼、如何追查進口米流向?「如果沒有縝密的稽核計畫,罰則再高,抓不到人也是沒用。」在修法前的空窗期,農糧署建議想吃正統台灣米的民眾,在消費前認明CAS標章,因為有CAS認證標章的白米,一定有明確的產地和品種標示,且不容許混合包裝。但問題是,剛被查出詐欺的泉順食品,正是獲得多次CAS認證的優良企業、模範工廠,農糧署的建議似乎太過理想。

事實上,就連專家也難光憑肉眼分辨台灣米與外國米。翁良材表示,隨著加工技術的進步,許多台灣米與進口米的外觀幾乎一模一樣,唯有透過精密的儀器比對DNA,才能確定產地。消費者若想購買台灣米,最好的方法是購買產地直銷的台灣農產品,「至少出了問題,好歹知道找誰算帳。」山水米事件 爆出食品管理四大漏洞

漏洞一 不查米來源

例行抽查只查標示、品質、品種,但不查米來源。

漏洞二 不公布不合格品牌針對抽查後不合格品牌,只要求業者限期改善,但不公布業者。

漏洞三 不追蹤進口米流向台灣每年超過10萬多噸進口米,流向不明。

漏洞四 放寬處罰認定標準法規規定,「產品標示不實,主管機關得按次處罰,處罰三次仍未改善,得註銷糧商登記證。」但政府以「產品」為計算單位,而非「廠商」,所以,擁有多種品牌的糧商,只要不是單一產品一直犯錯,就免受罰。

整理:鄭閔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83

混充油、餿水油…… 你不知道的食用油危機 獨家揭露 廢油回收黑洞(128-131)

2014-09-15  TCW  
 

 

你可曾想過,每天各大餐廳產生的廚餘、廢棄油,最終流到哪裡去?

按規定,廢棄油只能回收賣給飼料廠、生質柴油廠與肥皂廠,絕對不能賣回給人吃。

然而,台灣有這麼多飼料廠、肥皂廠嗎?它們廢油需求量不大,剩下的油該怎麼辦?

這是一趟廢油回收的驚奇之旅。

很明顯的,這次的餿水油事件只是冰山的一小角而已……。

製作人‧方德琳、郭淑媛 撰文‧李建興 研究員‧張佳婷業者告白》一個廢油回收商眼中的黑暗世界台灣絕對不會只有一個郭烈成!

編按:當前餿水油事件搞得食品業天翻地覆,民眾更訝異台灣商人的黑心程度,居然與中國不相上下。早在一年前,《今周刊》就接獲民眾檢舉,有廢油回收後再製成食用油的黑心事件。透過業者鼎峰環保陳炳杰的告白,從他多年的從業經驗得知,每天晚上,台灣各大餐廳生產的廚餘、廢食用油,會被回收業者一車車載走,到底載去哪?最後變成什麼?沒有人知道……。

我是回收廢油的業者,有執照。其實,我今天也可以出去收廢油,但想一想算了,人家看我的眼神,好像我做壞事一樣。之前,有位阿姨更好笑,問說:「你是收廢油的,這個你會不會拿去給人家吃?」所以,你(指記者)一定要幫我,把這些沒有執照收廢油的業者讓政府知道,把他們打到死。

我從事廢油回收十幾年。八、九年前,外面市場是不用給錢的,我們去收油,人家說:「你來收走就好。」後來開始要給錢,那時候收購一公斤廢油約五元,一桶油十八公斤,收購大約要花九十元,轉手賣給飼料廠,一公斤差價大概賺二十元,等於每桶就能賺三百多元。

講白一點,台灣回收的生意原本還滿好做的,但有些人就是想要賺取暴利。去年有一天,你不是和我一起出去看我收油嗎?你看我和人家「話價」(台語:喊價)那麼久,現在行情已經不像以前了。

我們是合法的,規定要開收據,還要依環保署規定,上網申報廢油流向,而且只能賣給生質柴油廠和飼料廠作為生產原料。以今年平均行情,收購價格大約每公斤十七、八元,去年賣出的行情是二十元,也就是平均每公斤只賺二.五元。

我一個月營業額約二十五萬元,扣掉三名工人每人一千五百元的日薪,一天一千元的油資,算一算,我淨賺七、八萬元。這次新聞後,我賣出去的價格還掉到每公斤十五元,真的很慘。

無照收油業者橫行》

和有牌業者搶廢油 高價收購後流向不明為什麼我們現在收廢油越來越難做?因為這一行打游擊的無牌業者實在太多了!這些人,我們稱之為「小蜜蜂」,只要一輛小貨車,車子烏漆抹黑的就可以去收油。你們常在夜市、攤販和美食商圈,看到那種沒有公司名稱、只留姓名、電話的個體戶就是。

他們不用報稅,又沒有公司、工廠,不像我公司都有額外開銷,他們可以拉高收購價格和我們這些正牌業者搶生意。好幾次,和我配合的餐廳,原本談好了收購價,業主就反悔,說有人出更高的價格;更有人搶在我們依約要收油之前,假冒我的名義,半路攔截,把廢油收走了。

一、兩年前,我常去收油的一家自助餐店就直接問我:「有沒有好一點的、清一點的回收油賣我,新油太貴,我用回收油就好了!」真的,我嚇一跳,我說,我們的油是不能亂賣的,這是非法的!沒想到他對我說:「哪是?我就買過好幾次啊!」不只這家自助餐店,二○○八年,北京奧運期間,那時候什麼都很貴,一桶十八公升的沙拉油漲到一千元左右,許多餐飲業者受不了,紛紛想辦法降低成本,我還接到一個有名的團膳業者打電話來問我,有沒有好一點的回收油可以賣?

回收油變成給人吃的油,我們在業界多多少少都聽過,只是我不知道到底是誰做的?這次我看到郭烈成的事件,看他那些裝備,覺得他實在很厲害。其實,我之前就聽說有人在做這件事,現在看到報紙報導,如果是真的,他們真的是暴利耶,一公斤可以賺個七到八元。

你想想看,為什麼會發生「餿水油」事件?小蜜蜂用比較高的價格向攤販、餐廳收油,怎麼可能賣給毫無利潤可言的生質柴油廠和飼料廠,一定有其他去處。爆發這種事情只是時間早晚,而且也不會只有郭烈成一個而已。

大廠也買回收油》

食品接連出包 購油目的令人質疑一些餐廳業者可能會買這些回收的油,除了這些餐廳之外,我還聽同業透露,曾有做食用油的大廠向他買過回收油,我一開始不敢相信,但看著這家廠商連環出包,一切並非空穴來風。你問我,這大廠拿回收油做什麼?我不得而知,但一年前,我就曾經向貴刊暗示過,泡麵的油包很有問題,你們不也是查出了一些不該存在的東西嗎?

當這次的餿水油事件爆發後,有業者出來喊冤,說餿水要變成清油,根本不可能。其實充滿雜質的餿水或許有難度,但回收的沙拉油要變成看不出色差、聞不出味道的食用油,可就簡單多了。政府常拿酸價來檢驗油,這很可笑,難道政府不知道用個濾油粉、用個好油中和,很容易就過關了?

這幾天,所有的批評都指向郭烈成一人,主管機關和媒體也將查緝的動線,鎖定被全統豬油波及的食品廠商,我心想,「黑心的回收業者,怎麼會只有郭烈成一個?」政府要拿出辦法,趕快去查小蜜蜂。

最近,和我一樣合法的業者,很多人都不出去收油,一出去,大家看你的眼光都和以前不一樣了。還有,之前與我往來的飼料廠,這幾天也關門,他們向我們收購的價格一直跌,從先前的二十元降至十四、五元,我們這些合法業者都快活不下去了。

今年六月,中油的生質柴油已經不收廢油了,加上飼料廠也被質疑可以用廢油嗎?講白一點,以前真正把廢油拿來做合法用途的,本來就不多,那麼多廢油跑哪裡去了?現在,連合法業者也要避風頭,我實在不知道,以後我收的廢油要往哪裡去?

(整理.李建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