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龍淵子﹕快速轉變的中國消費文化

1 : GS(14)@2017-12-05 00:40:50

【明報專訊】龍淵子最近幾個星期在歐美,見了很多朋友,尤其是投資界的朋友,當他們還在糾結於中國經濟增長到底是6.7%還是6.8%,到底人民幣是貶幾個點還是升幾個點這些東西,龍淵子坦率的告訴他們,這些事並沒有太大意義,GDP增長少0.1、0.2個百分點會掉塊肉嗎?中國嚴格上不是一個你們想像中的發展中國家,你可以不信,你可以不忿,可你是阻擋不了中國崛起。而那些所謂的好一點,差一點,事實上並沒分別。

如果你用拉美國家、菲律賓的案例分析中國,那從第一天你就錯了,還有什麼好分析的。中國的改變和發展太快了,三五年社會,經濟已經截然不同,你用三五年前的東西作分析,有個鬼用!你能想像騰訊(0700)微信也就2011年才開始推出,三四年前大火,現在的騰訊市值超過facebook,市值亞洲第一,5000億美元。

比如說消費娛樂,以前中國的少男少女偶像都是港台明星,然後是韓國明星,看的都是海外綜合節目,現在呢?香港朋友應該不太多人知道誰是鹿晗,誰是吳亦凡吧?羅胖?劉濤?……變得太快了,比如這幾年還是偶像粉絲經濟,事實上最近已又變成「社群融合」經濟呢!是不是連啥叫「社群融合」都不知道,不奇怪,太快了。

粉絲經濟已經有點out了,現在網上娛樂和網紅已經要求偶像,網紅走下山頂,放下身段,和用戶「互粉」,基於對用戶需求的洞察,主動尋找合適的品牌,通過用戶互相認證、權益打通、內容共享等,形成生態價值鏈,借此最大化社群價值,延長社群的生命周期。這種新的社群運營模式,被嚴選定義為「社群融合」。

粉絲經濟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產物,當鹿晗的粉絲為偶像創造一個又一個健力士紀錄的時候,你就能見識粉絲經濟如同山呼海嘯一般的能量。

粉絲經濟關鍵 化成「商業變現價值」

要說粉絲經濟,雷軍和他的小米都是高手,小米把用戶定義為發燒友,在發燒友組成的用戶海洋裏,雷軍和小米宛如燈塔一般站在頂端,小米聚攏粉絲的最大吸引力,就是性價比,發燒友和小米共同組成了一個拜小米教。這和鹿晗、吳亦凡等明星吸引粉絲的手段極其相似——每一個明星都有其極為明確的人設,比如鹿晗和吳亦凡的最大優勢可能是顏值,可以說,他們的優勢愈明確、愈強化,愈容易俘虜更多粉絲。無論是小米還是其代言人吳亦凡,基於粉絲經濟,成功的關鍵,是其能否找到用戶最大公約數的偏好,然後把這一點做到極致,其商業化的變現價值,就是跟其吸引到的用戶量高度正相關。用戶基數龐大的粉絲經濟,能夠迅速成就一個品牌和明星,小米就受益於此。但這種單向度的從屬關係,必須依賴於產品和明星持續強化其品質和優勢,對粉絲持續形成虹吸效應,而一旦產品屬性和明星人設出現偏差,這種關係就分崩離析。

「社群融合」講求商家滿足消費者

「社群融合」和品牌間的商務合作在本質上是不同的,社群融合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先有用戶需求的洞察,再尋找合適的品牌一起滿足用戶的需求,商務合作出發點更多是某一品牌方先有營銷需求,再聯合其他品牌對用戶做營銷活動。也不同於粉絲經濟,粉絲經濟通過情緒煽動性和推動力,造偶像或賣產品,賺粉絲的錢,而社群融合則把用戶需求前置。與粉絲經濟的單向度不同,品牌向社群的運營,不是我有什麼就push給社群什麼,而是社群需要什麼就提供什麼,群友們參與到前端產品、服務、活動的定制階段,實現了C2B的反向定制。基於興趣組合在一起的社群,其實是自我表達和追求個性化的產物,他們有很強的「消費自信」,不會盲目崇拜某個偶像、盲目信任品牌廣告。

過去那種節衣縮食,「只買貴的」的盲目消費,正被理性消費替代,他們更關注商品內在價值。與5年前相比,愈來愈多網民在消費時更重視實用性,消費行為趨於理性。這也是嚴選模式成功的原因———通過和大牌代工廠合作,用更低的價格,提供同等品質的產品。

投資中國,還得與時俱進,太快了,要不你無法理解!

[龍淵子 清源茶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987&issue=201712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8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