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題籽】藝術創作踢走情緒病 手做蠟燭訴說別人故事

1 : GS(14)@2017-11-05 16:03:24

Catrina一年多前毅然離職,與男友Kilio學做手工蠟燭,她形容做蠟燭和剪頭髮的共通點都是讓人忘憂。

【專題籽:胚芽故事】在漆黑一片的房間裏,燃點起蠟燭,凝視一點光,生活彷彿有了希望。這是鄭芷晴(Catrina)受情緒病困擾期間唯一的依靠,後來與男朋友去日本學藝,今天的她不但自製手工蠟燭,也會創作一個個讓人記錄幸福片段的「故事蠟燭」,凝着別人生命中的美好,更燃亮自己的生命。


直到學泰拳時遇上現在的男朋友冼卓杰(Kilio),Catrina鼓起勇氣告訴他自己的情緒問題,「佢話好呀,睇醫生啦,我冇諗過有個人會叫我去睇醫生,因為多數人都會問點解,有冇咁誇張呀?」Kilio會站在她的角度想,雖然當時未成為情侶,但他會請假陪Catrina看醫生,也會坐在她身邊默默陪伴她。Catrina愛畫畫,Kilio是髮型師,兩人一直渴望開設一間兩用的工作室。Catrina從小最愛床頭燈,喜歡漆黑中的一點光,偶然一次看到日本的手工蠟燭,發現蠟燭有異曲同工之妙,兩人便一邊上班一邊鑽研做蠟燭,看書和YouTube,後來更跑到日本學做手工蠟燭。他們回來後創辦了「Make Your Day」,實現工作室的夢想,兩人開始接定單製作手工蠟燭,也開設工作坊教人做蠟燭,同時Kilio繼續髮型師的事業。


一個五十多歲的先生為太太親手做的「故事蠟燭」,結婚多年,對相處細節仍記得一清二楚。

一個患罕見病的客人有機會失明,特地做了在日本看音樂會的場景蠟燭送給兩個朋友,算是達成心願。

開設Make Your Day工作室,兩人可以創造共同的事業,Kilio指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Catrina與Kilio到日本上蠟燭堂時,特意在學校買了這本參考書,學習日本人做蠟燭的細緻技巧。


實現開工作室夢想 創作「故事蠟燭」 

他們創作了「故事蠟燭」,下層以小道具如碎花、小人模型、黏土製的裝飾砌成故事場景,再把透明的果凍蠟倒進凝住場景,上層再用大豆蠟製成蠟燭部份,故即使把上層蠟燭燃盡後,下層的場景仍留下。每個下單或上課的客人都會告訴Catrina自己的故事,再構思獨一無二的場景放在蠟燭中。有人會覺得做「故事蠟燭」只要把場景砌好再注蠟便大功告成,但最難掌握的是溫度,「倒蠟之前要度好個溫度,如果唔係入面嘅嘢可能會熔或者移位,太凍倒落去又會有裂紋出現,因為蠟嘅溫度同灌注都會影響到入面嘅擺設,所以要學識取捨,有乜係重要,有乜要放低,同做人有啲似。」調校溫度雖是細節卻是兩人屢敗屢試才找出的要點。每天忙於做自己喜歡的事 男友無限支持
Catrina曾遇上有位五十多歲的先生做蠟燭給太太作結婚周年禮物,她微笑憶述,「可能你會覺得結咗婚咁多年,未必會做得咁仔細,但佢哋會將以往經歷嘅嘢記得一清二楚,放喺蠟燭入面。」教他們做蠟燭,彷彿與他們再經歷一路走來的幸福日子。又曾有位年輕女客人患上一個有機會引致失明的罕有病,最大的心願是與兩位朋友到日本看音樂會,她擔心自己去不了,做了兩個擺放音樂會場景的蠟燭送給他們,猶如已跟他們看過那場音樂會。自從全職做蠟燭後,Catrina每天忙於做自己喜歡的事,又可聽到每個獨一無二的故事,病情好轉,她最感激男朋友的無限量支持,我問Kilio真的喜歡做蠟燭嗎?他直言:「唔係話冇興趣,但未去到鍾意嘅地步。當時佢有情緒病,好需要人陪伴,我覺得我有責任要陪佢做任何嘢,佢想做蠟燭我好支持,所以決定陪佢一齊研究呢件事。」輔導心理學家方婷指藝術治療是一種治療情緒病的方式,病人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表現個人的感受和與思緒連繫,不需以藝術標準去評價作品。


輔導心理學家方婷鼓勵情緒病人採用藝術治療,透過欣賞成品學會欣賞自己。

Kilio是一個髮型師,做蠟燭和教班以外依然繼續老本行。



facebook:Make Your Day記者:鄧天蔚攝影:劉永發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031/201992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7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