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迪藍:特朗普一味靠嚇 作用有限
1 :
GS(14)@2017-08-29 01:52:06【明報專訊】美國強硬派人士的其中一種頑固幻想是:武力威脅可以令其他國家放棄自己的利益,滿足美國的要求,若這個政策失敗,只是因為其威脅還不夠多和不夠大。目前,白宮的新主人特朗普在其亞洲政策方面,已將這種神化的思維帶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幸好儘管這些頭條新聞令人很頭痛,但對現實世界的影響卻很小。
兩星期前,特朗普提出薩達姆式的威脅,聲稱會以前所未有的怒火對付朝鮮。對此,金正恩還以顏色,威脅以彈道導彈攻擊關島。上星期美國傳媒報道,美國貿易代表將會根據美國貿易法的第301條款,對中國要求部分美國企業轉讓技術的做法進行調查。媒體將這形容為貿易戰的開始。但是,美國和中國兩者既不會為了朝鮮進行「熱戰」,也不會為了貿易問題而進行冷戰,只是進行長期和乏味的揮空拳練習。
對於朝鮮問題和中美貿易來說,現實情况其實很簡單,有關衝突只能透過耐心的外交行動和妥協來管控。對於達成目標來說,軍事或經濟力量的威脅是空洞的。首先說朝鮮問題。除了一點之外,其基本事實多年來都沒有改變。金正恩政權已經認定,其政權生存的最佳方式,就是建立一個核武庫,用來阻嚇美國或中國試圖推翻他。
中國非常厭惡金正恩領導的朝鮮,但相對於其政權倒台引發經濟混亂,以及大批難民湧入中國;或者朝鮮半島被親美國的韓國政府統一,兼且駐紮大批美軍,中國寧願繼續容忍金正恩政權。美國則希望金正恩政權倒台或者被取代,令其核計劃自動解除。
對朝鮮動武無助解決問題 後果難測
至於唯一改變了的一點,則是朝鮮現在看來真的已擁有可以攻擊美國城市的彈道導彈。即使它現在仍未能將核彈頭小型化,以安裝在這些導彈之上,它亦很快會做到。因此,其威脅會比以前大。但長期以來,軍事專家一直都認同,朝鮮將會實現這些目標,只是這看來比大多數人預料的要快得多。
對於以怒火對付朝鮮之說,絕大多數分析員認為,美國很難對朝鮮採取軍事行動,而不招致後者的野蠻報復。即使是一項計劃完美的先發制人式攻擊,朝鮮也會有足夠時間將其傳統武器傾巢而出的向韓國發射,以摧毀首爾,以及造成美軍士兵傷亡。此外,朝鮮亦可能對日本進行常規或核攻擊。朝鮮問題的唯一合理解決方法,是讓美國找到一種體面的方式來接受金正恩政權以及其核威懾的存在,以換取一個可靠的方案來制止它進一步發展核武器。這將需要中國的配合。在朝鮮半島穩定以及凍結平壤的核野心方面,中國與美國絕對有共同利益。
中國不會因為武力威脅來到談判桌。不論是空洞地威脅對中國進行貿易戰,還是制裁與朝鮮貿易或者為朝鮮融資的中國企業(這對中國經濟來說微不足道),也不會有效。只有在確定和擴大朝鮮半島穩定性的共同利益的基礎上,與中國進行外交合作才有機會。
現實考慮 對華貿易戰已觸礁
至於貿易問題,我相信,在經濟現實之前,特朗普的貿易戰承諾已經觸礁,不用認真對待。在重新談判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之後,美國政府上月已悄悄地擱置了根據國家安全論述來限制鋼鐵進口的計劃,後者乃基於年代久遠和不為人知的232條款。
現在,美國重提稍為沒那麼古老和模糊的301條款,以針對中國對美國科技公司的歧視性行為。基本上,若有貿易伙伴被發現對美國公司採取歧視行為,301條款都會授權美國政府可以採取單方面行動。
早在1980年代,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之前,美國已使用301條款來強迫日本自願限制出口。在1990年代,美國又使用了稱為「特別301條款」的變種,來羞辱侵犯美國知識產權的中國企業。但世界貿易組織終止了這一切。因為在歐盟向世貿組織提出的一宗申訴個案中,301條款被確認為不符合世貿規則。雖然在該次事件中,因為技術性的法律問題,美國逃避了接受處分。但自此之後,美國就很久沒有高談闊論使用301條款。
若現在針對中國而重新使用301條款,將會產生一些令人不快的新聞,但具體的影響則非常有限。這是因為,首先,所有可能的補救措施(包括對中國貨品限制進口或者開徵特別關稅),都會被世貿組織視為非法。
其次,301條款只是一種限制貿易工具,與美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真正問題無關。美國企業面對的實質問題,是中國政府對它們進入內地市場提出愈來愈多的技術轉讓要求。而受惠於這種技術轉讓的內地企業,主要是利用有關技術來增加其在快速增長的內地市場的佔有率,不是向美國出口。大部分與科技有關的中國對美國出口,將會繼續是由西方企業或日本企業,或者是它們的台灣分包商(如富士康等)生產的產品。
中美經濟深度交織 制裁中國勢殃及美企
有關貿易戰的吹捧,每當與現實世界對照時,就會發覺言過其實。因為中美兩國的經濟已經深度交織在一起,對中國採取任何經濟或貿易制裁,都同樣會傷害到美國企業,而且美國企業所受的影響絕不會小於內地企業。中國是一個強大而有彈性的經濟體,美國的壓力對它沒有多少作用。
與解決朝鮮半島問題一樣,貿易糾紛的解決方案,也是要靠一些旨在擴大共同利益的沉悶談判。特朗普可能會對這些平淡的真理很不以為然,但他卻沒有什麼能力改變它們。
GaveKal Dragonomics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053&issue=2017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