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ITAT八月大限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24/HTML_LXR8S52UJ5OI.html


2009年8月17日,ITAT集团发布公告:终止与山东如意集团的并购洽谈事项以及相关交接工作。

至此,山东如意“再造ITAT”的闹剧被推至终点,如意“算盘”散落一地,而就在2个月前,这场闹剧才刚刚开始。

在ITAT创始人欧通国眼里,专业做毛纺、做服装,挺有经验,又是全国人大代表的如意系掌门人邱亚夫为何没能让ITAT起死回生?

如意撤出后,命运多舛的ITAT能否找到最后的救命稻草?

如意“算盘”缘何落空?

ITAT与山东如意在2个月前高调宣布的合作至此嘎然而止。

“不是突然,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山东如意一位内部人士称,不过他认为,主要还是资金问题。

接管ITAT之后,山东如意进展的并不顺利,他们发现,不仅ITAT的账上一分钱没有,还有很多要债的——要水电费的、要租金的、要货款的,还有要工资的。

因为拖欠员工工资、物业费和水电费,ITAT在全国的门店危机四伏。

7月20日,山东淄博ITAT店铺员工就因为从5月份未领到工资而公开“起义”,在商场举着“还我血汗钱”的条幅示威。

而数百位供应商也从全国各地聚集到ITAT深圳总部,并组成了供应商维权联合会进行讨欠款,甚至还发生了供应商到门店抢货、起诉、到政府机关报案等行为。

山东如意采取的策略是,首先保住门店。

记者获得的一份“接管ITAT大事记”显示,2009年7月16日,ITAT下发通知,允许门店以分公司为单位只汇回60%货款,以保证供应商按日结款,其它40%用于支付工资。

“有些供应商认为我们放纵了门店的管理,让门店私自处理货品。”山东如意上述人士表示,此举“把供应商给得罪了”。

供应商要求山东如意必须偿还ITAT此前拖欠的货款。

“欧通国让如意接手,是希望它出资5亿先把债务窟窿补上,然后把网络给如意。”ITAT上海一位供应商表示。

其实,早在接管ITAT之初,邱亚夫就告诉本报记者,山东如意的确有意出资5亿投资ITAT。

但对于供应商的欠款,山东如意却以“只是托管,不是股东”为由拒绝出资偿还。

如意方面的态度是,“投钱可以,但投钱是要使这些网络起死回生,而不是去解决之前的窟窿。”

据了解,对于ITAT的困局,邱亚夫早有所料,并预计比现在还要糟。他可能没想到的是,供应商并不买账。

“为什么有那么多供应商提出来要把山东如意赶出去?” 供应商之一的浙江铁铠进出口有限公司占明强认为,“如意没给大家信心,没有把供应商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它只能在这个平台上以失败告终。”

而事实上,上述山东如意人士称,他们也看透了目前的态势,“员工领完工资准备走人,供应商拿到尾款也不会合作了”。

供应商与山东如意在投钱的问题上纠结无果,最终如意也选择放弃。

巨额窟窿如何“炼成”的?

河北美尚服饰有限公司从2007年开始为ITAT供货,目前有200多万的尾款未结,而且还因此积压了300万-400万件的存货。

“实际上是从去年9月份到今年3月份的货款没结。”美尚服饰的王勇称,到现在已经拖了差不多一年了。

上海南帛湾进出口公司庄水君、东莞市巴比伦针纺织有限公司蔡群娣均表示,他们的货款也从去年9月份开始出现拖欠。

王勇表示,大多数供应商都遭遇类似的情况,而ITAT总是以各种理由敷衍。目前,有上千家供应商共被ITAT拖欠货款3个多亿,有供应商认为ITAT是在“恶意拖欠”。

对于拖欠供应商货款,ITAT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欧通国却理直气壮,“做连锁店的哪个不欠供应商钱呢,沃尔玛有没有,家乐福有没有?永远都会有。”

ITAT为何拖欠货款至今拒结,从ITAT所谓的“铁三角”模式上考虑,不少供应商有些想不通。

“这种模式理论上应该是卖多少货,我们三方根据销售额分多少成。”庄水君想不通的是,“钱究竟去了哪里?”

王勇推测,“作为集团公司,会不会有其它投资项目,临时挪用也是有可能的。”

据公开可查的资料,2008年初,香港ITAT集团、香港东联有限公司与山东如意集团合资10亿元在山东汶上县投资25万锭的紧密纺项目。

2008年,欧通国及ITAT集团的股东之一中联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等联合在香港成立中国海林城乡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实到30亿港元,定位于农业项目开发。

但目前记者无从证实这些方面的投资来源于ITAT集团。

庄水君认为,不排除ITAT集团“恶意抽逃资金的可能”。不过在他看来,还有一种可能是,“ITAT在经营方面有很大漏洞,整个内部管理不完善,容易造成款项到了公司甚至到了门店后,没有财务上的监督,进而导致资金流向不得而知。”

山东如意的人士表示,ITAT开店也要成本,有好多店不是“铁三角”模式,而是租金保底销售。

“一个月要亏几千万,所以就用供应商的货款垫了。”该人士称,“当然也有跑到其它地方去的。”

事实上,ITAT前前后后还拿了蓝山等私募基金1.2亿美元的投资。

8月大限?

欧通国在公告中表示,“ITAT引进外来投资机构已进入突破性进展,多家投资机构极其看好ITAT集团独特的商业模式。”

但对于蓝山中国、摩根士丹利等已有的股东而言,似乎再投的可能性不大。

“他们早就无所谓了,风险投资嘛,本来就是有风险的。”山东如意内部人士称,当初山东如意跟ITAT合作时,蓝山中国等私募基金就已经是这种态度。

不过,山东如意的团队已经撤出ITAT,而新的团队还未到位,ITAT目前处于“管理真空状态”。

欧通国还承诺,ITAT集团将组建高效的运营管理团队,新的管理层人员名单本周(8月17日当周)内公布,所有方案将会在8月底全部出台公示。另外,ITAT将在2009年8月30日前分批处理,全部发完部分门店员工工资。

而据了解,深圳市政府也已介入此事,并称将严格依法办事。

“我们这段时间一直在等,”供应商维权联合会的代表宋宜华告诉记者,“如果30号之前解决不了,供应商有可能要走上街头,而且规模会比较大。”

庄水君也表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措施,我们保留继续向上一级政府反映的权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14

三年大限将至 神华整体上市“蹒跚”起步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4/1NMDAwMDE5Mzc1Ng.html

姗姗来迟的中国神华(601088.SH)整体上市终于有了进展。

8月19日,中国神华公告称,决议启动收购控股股东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神华集团”)部分资产的工作。

中国神华是国内最大的煤炭上市公司,也是世界第二大煤炭公司。其于2007年回归A股,并承诺于3年内实现相关资产的整体上市。

但三年将至,中国神华整体上市却迟迟不见实质性动作,此番表态或可为兑现承诺。

不过,多家证券公司分析师均不看好中国神华此次资产注入,广发证券分析师陈亮在报告中直言“股份异动,公司被动公告”。而大同证券分析师于宏亦称,“资产质量不好”。

模糊的公告

在公告中,中国神华称,拟注入的资产范围为神华集团公司所属若干家与本公司主业相关的公司,涉及煤炭、电力、物资供应、信息及技术服务等业务。中国神华计划以A股首次公开发行募集的资金支付相关收购费用。

但中国神华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标的资产,仅给出了大致的估算:按2009年12月31日数据看,目标资产占中国神华总资产的比率低于20%,目标资产带来的净利润占中国神华净利润不超过2.5%。

对于此次中国神华的资产注入的标的资产,市场难言满意。东方证券分析师吴杰在报告中认为,“该资产盈利能力乃至规模都低于我们之前的预期,也排除了是宁煤集团或是乌海能源的可能”。而陈亮更是直言拟注入的资产对中国神华的利润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不过于宏表示,虽然公告上显示的此次资产的盈利能力较差,但“中国神华财务比较保守,而且数据都是2009年底的,实际情况可能要好于公告所述”。

事实上,在公告中,中国神华称“鉴于公司正在进行上述收购事宜的前期工作,以上事项均具有不确定性,可能与最后收购方案存在较大差别”。

然而,中国神华作为一个“保守”的公司,为何却拿出一张模糊而稍显急切的资产注入公告呢?

陈亮在报告中称,这“很可能是针对本周公司股价异动的被动举措”。其称近来,中国神华免去了三位副总裁的位置,事后有媒体报道称上述高层调整是为母公司资产注入做准备。

上述猜测,引发了公司股价异动, 陈亮称“当公司确实有意启动资产收购,而股价又发生异动之际,公司的唯一选择就是先发布一则模糊的公告,以应对股票市场,避免交易所可能对其实施的停牌”。

而于宏也表示,虽然不能确定中国神华高管调整是否与资产重组有关,但“大多数公司在资产重组前都是从管理层变动开始的”。

另外,中国神华及神华集团近来负面新闻缠身,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分析师向本报记者表示,“不排除中国神华借资产重组来减弱负面新闻的影响”。

8月16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在其官方披露,中国神华旗下神东煤炭分公司大柳塔煤矿中擅自扩大产能被叫停,并处10万元罚款。

另外,于6月,审计署发布对神华集团的审计报告,披露神华集团旗下公司骗取国家专项资金,并为当地政府送车建房。

3月,神华集团骆驼山煤矿发生透水事故,造成约30死亡。

三年等待

不过即使是这一“急切”的公告,也已让市场等待了三年。三年前神华集团的资产注入在上市之初就已有承诺。

2007年10月,被市场喻为“煤炭航母”的中国神华如众星捧月般登陆A股,共计募集资金净额 659.88亿元,除煤炭、电力及运输系统的投资,更新项目使用资金166.9亿元,以及160亿元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和一般商业性用途外,尚余333亿可用于战略性资产并购。

陈必亭在A股上市首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公司资产“没有泡沫”,并将在未来2-3年内提前实现整体上市。

而在中国神华的招股书中,对于整体上市更为详细“由于各部分的业务的情况存在差异,神华集团拟采取‘成熟一家,注入一家’的方式,逐步完成煤炭和电力业务资产的整体上市”。

2008年4月,中国神华副总裁王金力向外界表示,中国神华计划今年年底前向母公司收购价值约为110亿元的资产。

不过,三年时间转眼只剩下1个多月,在于宏看来,“三年内完成整体上市的承诺肯定是完不成了”。

事实上,中国神华从回归A股至今,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收购母公司资产的行动。正如网民所言,按神华公布的政策路线,近三年来,难道就没有一个项目成熟?

根据公开信息,神华集团的资产主要是神华包头矿业、神华乌海能源公司、神华宁煤、神华新煤、神华宝日希勒煤业等煤炭资产、煤制油公司及国华电力等电力资产。

在中信证券分析师罗泽汀的报告中,其表示,中国神华所能购买的资产为煤炭和煤制油资产,可购目标资产约占上市公司产量的30%左右。

在于宏看来,神华集团旗下的部分项目“早就成熟”,但却并未装入上市公司,“实在令人不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表示,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困扰着神华集团的整体上市:股权与矿权之争、盈利情况不够好。

由于神华集团旗下煤炭资产多为改制而来的旧矿产,因此股权及矿权关系颇为复杂。以神华乌海能源公司、神华宁煤、神华新煤、神华宝日希勒煤业为例,经过一系列的改制,神华集团仍没有获得全部股权,“其它股东可能不愿意上市”。

相 对于中国神华,陈亮在研究报告中称,神华集团2009年营业收入为1612元,利润为464亿元,但剔除上市公司后,2009年营业收入仅为399亿元, 而利润才25亿元,“集团资产盈利能力暂时无法与上市公司比肩”。而据证监部门的要求,母公司注入的资产盈利水平应高于上市公司的水平。

不过,于宏表示,整体上市就是“不好资产装入上市”,如果硬比盈利水平,那“国内很多整体上市都做不成了”。于认为在中央政府支持整体上市的背景下,盈利水平应不会成为整体上市的阻碍。

于宏称,由于神华集团开始在煤制油等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数百亿的长期投资会对神华集团造成财务压力,“需要煤炭项目进行现金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8

岳少名醫延命三年白龍王預知大限


2013-08-22  NM  
 

 

被視為泰國生神仙的「白龍王」周欽南,上週六(八月十七日)因支氣管病情惡化,在位於芭堤雅春武里府是拉差縣的白龍王廟病逝,終年76歲。

其實白龍王早在二○一○年七月,便因支氣管問題,被弟子劉偉強及梁朝偉安排送院,並入住深切治療部長達一個月,有指林建岳更搭通天地線,安排中南海名醫為白龍王診症,雖然病情一度好轉,但身體已大不如前。據稱,白龍王自知大限將到,兩年前在白龍王廟內興建以其名命名的「欽南堂」墓園,為自己的後事作好準備。長期咳嗽

擁有不少港、台藝人信眾的白龍王,據知十多年來氣管一直出問題,經常咳嗽,尤其在二○一○年,因肺部受到感染,一度要入住康民醫院(Bumrungrad International)的深切治療部。據知白龍王入院前,劉偉強跟還未轉軚信大寶法王的梁朝偉,知道師傅病情不妙,於是馬上安排入院,劉偉強更親自飛到泰國探病。

留醫一個月後,白龍王雖然獲准回家休息,卻未能親自主持年度的「師尊常年拜師法會」,要由其妻代勞,當日專誠由香港飛到泰國參拜的阿叻、秀姑、王晶等人,均未能見到白龍王一面,唯獨毛玉萍,獲安排入內見師傅。

明星生神仙

原名:周欽南出生日期:1937年6月19日祖籍:潮州,泰國出生

身世之謎

有指白龍王年輕時曾任電器維修員及幫人維修單車,亦有指他在街邊擺檔售賣飲品。稱在13歲見過太上老君身邊的白龍王顯靈後,40歲終於得上天開示,知道自己是白龍王轉世後,從此便開始替人指點迷津。

聞名香江

在八十年代,泰國華僑、前精工球隊班主黃創山是首個邀請白龍王來港的信徒,由於歸信後財運兩旺,於是介紹給當時的愉園班主余錦基及南華班主林建岳認識。到九十年代初,年產多部電影的向氏兄弟,也曾得白龍王指點迷津,港星如成龍、譚詠麟、阿叻陳伯祥、余文樂、舒淇等都慕名朝拜,更有指白龍王特別愛錫劉德華和梁朝偉,偉仔更有幸成為白龍王的契仔。

神跡

雖然白龍王為信眾祈福的方法花款甚多,含蠟燭、剪頭髮、扑頭、「捐」枱底,但能夠成為明星眼中的生神仙,全靠「開口中」的神跡。梁朝偉:白龍王吩咐偉仔不要拍跳樓戲,否則會有生命危險,而緊記訓示的他,由替身代拍跳樓戲,替身最終出意外,偉仔此後對白龍王深信不移。林建岳:03年香港受沙士影響,影圈市道低迷,林建岳請白龍王來港,為新戲主持開鏡祈福儀式,有指電影原名為《無間行者》,但白龍王揀了另一戲名《無間道》,結果電影逆市下票房高收6,000萬元,成為本地電影業神話。苗僑偉:三哥認識白龍王二十八年,當年與三嫂婚後誕下長女,白龍王叫三哥繼續生,下一胎必定係仔,果然言中。

岳少薦名醫

此後,白龍王健康情況一度反覆,咳嗽持續,有傳他曾來港入住養和醫院求醫,而林建岳更特別安排國內名醫來港,為白龍王診治。「無論你去搵白龍王指點迷津,抑或想消災祈福,佢從來都唔會逐樣去收你錢,都係靠善信出心捐獻,聽講唔少一線紅人搵師傅問嘢,都會預備一個塞滿錢嘅公文袋,捐俾白龍王廟,岳少信咗白龍王好多年,雙方嘅關係好密切,白龍王久不久嚟香港,岳少一定安排好,照呼周到。既然師傅有事,佢當然仆心仆命幫手啦!」知情人說。據了解,這位曾專程來港為白龍王治病的,是中南海高幹御用醫師,偶然也會來港,不少圈中人包括舒淇,都找他調理身體。

興建墓穴

經名醫打救後,白龍王病情雖然好轉,但有指已預計到「時日無多」的他,兩年前於白龍王廟內興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欽南堂」,做好 準備。「裡面連墓碑都整好,師傅可能一早就預計到自己要歸天,乜都為自己準備晒。」一名白龍王的信眾說。至於白龍王的繼任人,盛傳在大病後發現自己是「黃龍王」轉世的白龍王女兒Pet,但本週一(十九日),白龍王遺孀、女兒、女婿、弟子等二十多人舉行記者會,白龍王弟子盧師兄一再澄清:「其實冇繼任人,白龍王只有一個,將來白龍王廟星期五六日會繼續開放俾善信。」至於由誰負責日後的法事儀式,盧師兄表示,一切等九月一日,處理好白龍王喪禮後才決定,更深信上天自有安排,到適當時機便會跟信眾交代。

群星送別

白龍王祖籍潮州,九月一日出殯當日,靈堂布置以中式為主,喪禮會以佛教形式進行,現時遺孀正草擬扶靈名單。剛從泰國回港的曾志偉,表示白龍王家人心情還未完全平伏,至於他本人會否出席喪禮,則要同無綫商量,因當日是香港小姐決賽。至於被指是白龍王契仔的梁朝偉,即使已跟太太劉嘉玲改信藏傳佛教,但十多年來得對方提點,有指偉仔已即時致電慰問白龍王家人,雖然未知能否出席喪禮,但偉仔表示會抽空到泰國,探望白龍王家人。本週二(二十日)下午,苗僑偉與戚美珍亦趕到白龍王廟,三嫂見到師母後泣不成聲,三哥回想白龍王多年來的教誨,不禁悲從中來:「識咗師傅二十八年,佢教我好多做人道理,將來我都會多啲飛嚟泰國,陪吓師母。」

泰國人唔信

泰國人滿天神佛,佛廟分分鐘多過便利店,但在港、台甚至星馬擁有大批信眾的白龍王,偏偏在泰國名不經傳,本刊訪問了多位泰國本地人,即使聽過「白龍王」大名,也對中國神仙認知有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946

終結信托剛性兌付?中誠30億高危礦信托兌付大限將至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902

1月31日,就是中誠30億礦產信托的兌付大限,融資方振富能源實際控制人身陷囹圄、名下礦廠停產、核心資產短期難於變現。至今沒有信托敢於打破“剛性兌付”潛規則,寧可自掏腰包,也要全額兌付投資者,而中誠一案的複雜性和龐大金額是否成為“第一單”呢?21世紀的報道對中誠案的分析顯示,理論上來講,銀行代銷信托計劃,無需對計劃的到期兌付問題承擔責任,但是誠至金開項目當初實為工行山西分行“推薦”項目,中誠扮演的角色實為“通道”,甚至剛開始時鑒於項目本身存在的瑕疵並不願意承接,可最終仍在內部人士力推下成行。而如今項目風險暴露,中誠方面自然不願“獨吞苦果”,雙方就此陷入長期博弈之中僵局難解。最終的處理方案,至今仍未達成共識。該報道在最後認為,“不論對於銀行還是信托,都上了沈重的一課,對信托公司而言,不要以為大行牽頭的項目,甘心做通道就可以沒有後顧之憂,盡調走形式,指望出了事銀行可以兜底,或者發放貸款替換信托資金。而對銀行而言,不要以為只是扮演代銷角色就可以無視項目風險,畢竟客戶是自己的,一旦出現問題,隱形的信用背書讓後續問題的處理必將十分棘手。”21世紀經濟報道:1月31日,就是中誠30億礦產信托的兌付大限,融資方振富能源實際控制人身陷囹圄、名下礦廠停產、核心資產短期難於變現,讓這單信托項目的順利退出被蒙上了巨大的不確定性陰影。而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的消息顯示,在項目最終到期前的最後一個分配日,中誠信托已向投資者宣告無法按照預期值兌付當期收益。... 按照信托合同約定,中誠信托應於每年12月31日前向優先級受益人分配該年度信托凈收益,來源主要為振富能源的分紅、處置所持股權所得價款、股權維持費、回購保證金等。此前,中誠信托曾在2011年及2012年末向投資人進行了兩次收益分配,共計分配信托凈收益5.8460億元。但深陷泥潭的振富能源實際從2012年第二季度開始便未按約定支付股權維持費,亦未提前支付股權轉讓價款。而2013年12月20日第三次行至信托收益分配基準日,信托專戶內貨幣財產余額卻僅為8634.26萬元,不能夠滿足全體優先受益人當期預期信托凈收益總額,中誠信托最終決定,按照合同規定,僅按照實際收益水平分配受益人。...故事仍要從頭講起,時間還要倒回至2011年。當年2月1日,中誠信托成立“誠至金開1號”礦產信托計劃,首期募集資金11.117億,後經過二期擴募,項目總規模達到30.3億元,其中30億元(優先級信托受益權)由代銷方工商銀行發售,3000萬元(一般級信托受益權)由融資方實際控制人方面認購。信托資金將對振富集團增資用於煤炭整合中煤礦收購價款、技改投入及資源價款等支出,增資後,信托計劃持有振富集團49%股權,集團實際控制人王平彥父子持有的另外51%股權也質押給中誠信托。盡管表面為股權投資,但這款信托計劃實際為附帶到期回購條款的類債權融資,回購對價是優先級資金基礎上溢價17%(年化),即為融資成本,在信托計劃到期前3個月,振富將回購信托計劃持有的49%股權。而在信托運行期間,振富需按約定支付股權回購保證金及股權維持費,以確保到期股權回購順利進行。...在煤炭生意如火如荼的同時,王於鎖、王平彥父子還一直大手筆染指當地火熱的民間借貸,規模難於估計,終致刀口舔血的資本遊戲難以為繼。2012年5月,王平彥本人被當地警方控制,名下礦廠大面積停工擱淺,還款來源重創致使信托本息受到重大威脅。...除此之外,北京某信托業務部人士認為,除了上述采礦權糾紛導致的風險瑕疵,該項目還有幾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一是信托公司接受了太高的融資杠桿,為凈資產只有11億的振富集團提供高達30億元的融資;二是優先與次級資金的比率高達100:1,結構化設計的保障作用形同虛設;三是盡職調查中對於“或有負債”問題把控的困難度以及風險控制的主動缺失已經成為礦產信托運行過程中重要的隱性風險。 多位知情人士透露,中誠扮演的角色實為“通道”。如今項目風險暴露,自然不願“獨吞苦果”,銀信雙方就此陷入博弈。不遺余力的努力和嘗試一直在進行,但時至今日,距離兌付大限還剩最後20天,如何順利收尾妥善解決兌付問題仍未有明顯跡象。如何度過“到期日”一劫,成為最大的懸念。盡管在很長一段時間周期里,信托項目遭遇流動性危機的案例頻頻讓業內風聲鶴唳,但中誠的30億礦產信托事件,不論從涉及金額、處理難度、影響範圍還是各方利益博弈的複雜程度而言,都屬其他項目之不能及,可謂信托業近幾年內爆發的“頭號重案”。加之這單信托產品在項目來源上的特殊性,也讓其處理結果關乎信托行業兩個存在頗多爭議的問題,一是“剛性兌付”,二是“通道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559

藥品GMP認證大限到

2014-01-13  NCW  
 

 

一場事關數千家藥企生死的行業洗牌啓幕◎ 本刊記者 李妍 文liyan.blog.caixin.com 年關難過。離春節還有一個月,成都一家藥企已經全面停工。

除了幾十位倉儲和貨運人員仍然在崗外,其餘300多位生產人員已經提前放年假。

“我們準備了足夠多的庫存,足以緩衝一年左右。 ”董事長張鑫對財新記者表示,接下來一年, “我們計劃一邊消化庫存,一邊申請認證,同時也接洽一下收購方。 ”2013年的最後一天,國家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稱食藥總局)關上了新版 GMP 認證的閘門,約有40% 的無菌藥品生產企業沒有通過認證。食藥總局公佈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2010年修訂) 》 , “自2014年1月1日起,未通過新修訂藥品 GMP 認證的血液製品、疫苗、注射劑等無菌藥品生產企業或生產車間一律停止生產。 ”未通過認證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數。

如紫光古漢(000590.SZ)的子公司衡陽制藥、ST 生化(000403.SZ)的血製品子公司廣東雙林、天壇生物(600161.SH)的疫苗生產基地、沃森生物(300142.SZ)的大安制藥、華神集團(000790)全資子公司華神生物等。

新 版 GMP 認 證 是《 藥 品 生 產 質量管理規範》 (Good Manufactur Practice)的英文縮寫,是國際通行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基本準則。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1975年就正式公佈了最早的 GMP 標準,此後各國各地區也紛紛出台標準。

1998年中國參照國際標準首推GMP 認證,並在2004年要求所有藥品不通過認證就不得生產。這道門檻,陸續逼退1300多家藥企。中國2010年又新修訂了 GMP 標準。新版本以歐盟GMP 認證為基礎, WHO2003版為底線,硬件上更強調生產過程的無菌、淨化要求,軟件上要求企業建立一套完善、成熟的管理系統,對生產過程動態監測。

新標準的制定目標明確。食藥總局發文表示要一石三鳥:從源頭上確保藥品質量安全 ;淘汰落後生產力,推動醫藥產業做大做強 ;推動中國藥品企業與國際接軌,加快產品進入國際主流市場。

據“十二五”規劃,新版 GMP 認 證設置了兩個期限,2014年1月1日前,血液製品、疫苗、注射劑等無菌藥品應通過認證,2016年1月1日前,其他制藥企業應通過認證,不達標者一律停產。

產能過剩

還在觀望的企業絕非少數。 “其實我們傾家蕩產,也可以通過認證,但這樣成本和風險都太高。 ”張鑫估計, “沒通過認證的企業至少有10%左右還在觀望。 ”2004年,中國首批 GMP 認證改造大限將至時,審批政策先緊後松,大量不合格企業和產品在最後關頭被放水過關,前期巨資改造的企業大喊不公,但木已成舟。雖然原國家藥監局局長鄭筱萸2007年落馬時,曾有部分企業被曝涉嫌違規通過認證,但僥倖者仍衆多。

從2011年新版 GMP 認證公佈時,“就以觀望態度為主,前期通審的很少。 ”張鑫表示 : “當時有很多傳言,一是降低認證標準,比如部分權限下放到省級。

一個是國家會給企業一些幫助,比如退稅和補貼。畢竟認證企業數量很少。 ”不過,食藥總局反複強調,新版GMP 認證將“堅持高標準、嚴要求” ,同時要求各地對應停產企業的原輔料、包裝材料等嚴密監控,確保停產。

“現在食藥總局的態度很明確,甚至是很強硬的。 ” 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國法學會中國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員宋華琳對財新記者說。

轉機發生在2013年6月。食藥總局公佈,通過新版 GMP 認證的藥品生產企業達到329家(其中核發434張證書) ,占無菌藥品生產企業總數的24.9%。

“其實總局很緊張,如果通過認證 的企業太少,那我們就很被動,要保障市場正常的供應量,就必須放寬標準。 ”一位食藥總局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直到 2013年6月, “已通過新版 GMP 認 證的企業總數和產品總數都達到保證供應的標準,我們就占據主動了。 ”監管者的底氣來自國內市場產能的飽和。根據食藥總局公佈的最新數據,至2013年12月31日,已有796家無菌藥企全部或部分車間通過新版GMP認證,占全國1319家無菌藥企的60.3%。

雖然仍有四成無菌藥企未通過認 證。 “但通過認證的都是大型企業,他們的市場份額在80% 以上,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求。 ” 北大縱橫高級醫藥合伙人史立臣對財新記者說。

這些藥企的品種已覆蓋《國家基本藥物目錄》 (2012版)的全部品種, 《國家醫保藥品目錄》 (2013年)中無菌藥品覆蓋率也達98.7%,總體產能已達2012年無菌藥品市場實際需求的160% 以上。除了無菌藥品,食藥總局數據還顯示,全國共有3839家非無菌藥品生產企業。到2013年10月,通過新版 GMP 認證的企業(不含醫用氧、中藥飲片及體外診斷試劑) 778家(其中核發 969張 證書) ,僅占此類企業總數的20.3%。

藥價博弈

據財新記者瞭解,還有大批停產的企業正在努力衝刺認證,達標後方可恢複生產。目前,雖然市場並無短缺之憂,但史立臣認為,認證成本高昂還是給企業帶來了沉重負擔。

根據1998年版 GMP 認證的相關資 料,由四大醫藥協會組成的中國醫藥企業競爭力研究課題組發現,近4000家藥企認證成本超過1500億元。

新版 GMP 認證對藥企生產環境的要求更高。張鑫表示,僅一條 BNP 凍 幹製劑生產線的 GMP 改造就需投入3000多萬元。 “也就是說,更新一條生產線的成本就在千萬元級別,還不包括配套設備、軟件、人力的成本。 ”新版 GMP 認證在淨化、無菌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這導致抗生素企業的更新成本最高,抗生素合成步驟複雜,全部是密閉生產線,僅一條頭孢生產線 的投資就超過2億元。 ”史立臣表示。

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許玲妮表示,無菌藥品的生產過程中,過濾及滅菌是無菌保障的重要環節,這不僅需要改造硬件,還要提升軟件,軟件成為制約中小藥企認證的關鍵因素。

“大多數企業不惜花重金購買先進儀器設備,更新廠房設施,但在軟件和人員上是最弱的,因為相關人才比較欠缺,而且大多集中在外企和大型藥企。 ”史立臣表示,在生產過程中,軟件編程,人員記錄、台賬和審核是最薄弱的環節。

史立臣估算,即使企業生產獨家品種,具有單獨定價權,也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回收成本” 。如果生產低價產品,“需要五年以上才能回收成本” 。

資本壓力成為醫藥行業的雙刃劍。

“至少20%的藥企會退出市場” ,許玲妮對財新記者表示, “GMP 認證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產能過剩的壓力,同時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和行業整體水平。 ”但史立臣認為, “這也會導致企業在新藥研發上缺乏資金和準備,成本與價格倒掛也會有藥品質量安全隱患。 ”張鑫指出 : “通過認證的企業壓力更大,因為改造成本分攤下去,產品價格至少上浮10% 左右,地方招標壓價又很厲害,利潤空間太小,甚至會發生價格和成本倒掛。 ”未通過新版 GMP 認證的企業已經感受到了壓力。第一個完成新版基本藥物目錄招標的省份青海,在藥品採購前特地發文強調新版 GMP 的“一票否決” , “未遞交新版 GMP 證書者,將取消中標資格,停止採購。 ”除青海外,上海、山東、浙江等地也陸續出台相關政策,對未通過新版GMP 認證的企業採取“一票否決”或拉大分值的處理辦法。

絕大多數未通過 GMP 認證的中小型藥企只能選擇退市。 “失去幾個重要省的招標,就意味著失去了大半個中國市場。 ”張鑫表示,食藥總局下達了生產禁令,省級招標又堵住了銷售渠道。

“不通過認證就是死路一條” 。

通過新版 GMP 認證也並非一勞永逸。 “認證確實是一個門檻,但往往過門就松,後續的管控監督更為重要。 ”史立臣表示,GMP 認證是一個系統全面的生產過程全監控標準,監管部門是否有足夠的人力和能力以確保長期監管,有待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07

【黑馬讀書】三年大限已到,蘋果能否再次走出“創新者窘境”?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7/146883.html

6年了,蘋果還是智能手機的老大,這是個奇跡。
要知道,在互聯網領域,2-3年已足夠顛覆一個巨頭。在手機行業,這個周期是3-5年。安卓出現後,摩托羅拉衰落用了3年,諾基亞用了5年。按照這個規律,自2011年喬布斯去世,蘋果若還無所作為,也許今年就將進頹勢期入。
2011年後的3年里,用戶一直指責蘋果 ”,其實是過分苛求。一個破壞性創新出來,需要幾年的延續性創新,讓它的價值發揮到極致,否則研發成本都收不回來。因此,外界看到的蘋果,永遠只是更薄、更大、配置更高。
到了2014年,現狀依舊如此。我們不得不說,蘋果確實陷入創新者的窘境,這種局面持續下去,其地位3-5年就可能被顛覆。
蘋果創立以來,也曾多次面臨窘境,但都從容地走了出來。《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曾對此有深刻描述。這次,蘋果能再次走出窘境嗎?

 

\蘋果公司較早進入手提電腦或PDA 市場的經歷,有助於我們理解大企業在小市場面臨的諸多困難。

蘋果公司於1976年推出了蘋果一號(Apple I),它最多只能算是一種功能有限的初級產品,蘋果公司在從市場撤下Apple I之前總共只賣出了200臺(售價為666美元)電腦。但Apple I並沒有給蘋果公司帶來嚴重的財務危機,因為蘋果公司在研發上的成本並不算高,而且不論是蘋果公司還是它的客戶,都從中學到了更多關於如何使用臺式個人電腦的經驗。蘋果公司在總結開發Apple I的經驗教訓後,於1977年推出了蘋果二號(Apple II)電腦,並大獲成功。蘋果公司在Apple II上市後的頭兩年就賣出了43 000臺電腦,Apple II的成功也一舉奠定了蘋果公司在個人電腦行業的領先地位。借助Apple II大獲成功的東風,蘋果公司於1980年成功上市。

在推出Apple II電腦10年後,蘋果公司已成長為一家市值達50億美元的企業。像所有的成功大企業一樣,蘋果公司也發現,為了保持其股票價值和企業活力,它每年都需要大幅提高收入水平。20世紀90年代初,新興的PDA市場逐漸顯現出了增長潛力。從很多方面來看,此次機遇都與1978年Apple II的上市給計算機行業帶來的變化(推動了個人電腦行業的形成)有著很大的相似性。對於蘋果公司來說,這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因為蘋果公司獨特的設計優勢主要表現在它的用戶友好型產品中,而用戶友好型和便捷性正好構成了PDA的理念基礎。

那麽蘋果公司是如何利用這一機遇的呢?答案是主動出擊 。蘋果投資了數百萬美元來開發PDA產品,並將它命名為“牛頓”(Newton)。蘋果公司通過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市場研究確定了牛頓產品的特色;還利用了各種類型的跟蹤調研小組和調查,來判斷客戶希望產品具有什麽樣的特色。PDA具有計算機破壞性技術的許多特點。蘋果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約翰•斯卡利認識到了可能會發生的問題,因此他將牛頓產品的研發列為他個人的首選項目,並開始大規模地推廣這種產品,以確保這個項目獲得所需的技術和資金資源。

蘋果公司在1993年和1994年(也就是在新產品上市後的頭兩年)賣出了14萬臺牛頓PDA。當然,當時大多數觀察家認為牛頓PDA是個失敗的產品。從技術上說,它的手寫識別能力令人失望,而它的無線通信技術又大大增加了它的成本。但最糟糕的是,雖然斯卡利公開表示牛頓PDA是延續公司增長趨勢的關鍵性產品,但牛頓PDA第一年的銷售額只占蘋果公司總收入的約1%。盡管付出了所有這些努力,牛頓PDA產品仍未給蘋果公司帶來所期望的新增長空間。

但牛頓PDA是否真是一個失敗的項目呢?牛頓PDA進入手提電腦市場的時機,與Apple II進入臺式計算機市場的時機類似。它是一種創造市場型的破壞性產品,針對的目標用戶尚不明確,他們的需求無論是對他們自己還是對蘋果公司來說都是一個未知數。以這個標準來看,牛頓PDA的銷售量應該好於蘋果公司管理層的預期,它在上市後頭兩年內的銷量是Apple II的3倍多。在1979年,對於當時規模尚小的蘋果公司來說,4 3000臺的銷量就已經可以看作是爭取上市資格的一次重大勝利。但到了1994年,對於已經發展為行業巨頭的蘋果公司來說,牛頓PDA 14萬臺的銷量卻只能被視為一個失敗。

破壞性技術經常導致一些之前不可能發生的情況最終發生。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破壞性技術剛剛出現時,不管是制造商還是客戶都不知道如何使用這些產品,或者是為什麽要使用這些產品,因此也不知道哪些具體的產品特色最後會受到重視,哪些不會受到重視。構建這樣的市場就是一個客戶和制造商共同發現的過程,而這需要時間。例如,在蘋果公司開發臺式計算機的過程中,Apple I以失敗告終,首款Apple II的銷量較為平淡,Apple II+則獲得了成功。Apple III由於質量問題被市場拋棄,而Lisa電腦也遭遇了失敗。前兩代Macintosh電腦同樣舉步維艱,直到推出第三代Macintosh電腦,蘋果公司及其客戶才最終找到了成功的秘訣:便捷、用戶友好型計算機使用標準——計算機行業的其他企業最終都采用了這一標準。

但在開發牛頓PDA產品時,蘋果公司過於急切地希望縮短確定最終產品和市場相互匹配的流程。它假定客戶了解自己需要什麽,而且會花費大量的金錢尋找他們自己想要的東西。(在下一章,我將談到這個假設是錯誤的。)然後,為了給客戶提供他們認為客戶想要的東西,蘋果公司不得不在一個新興產業中承擔延續性技術領先者這樣一個不確定的角色,花費巨資來開發當時最先進的移動數據通信和手寫識別技術,而且到最後,它還投入了大量資金來向客戶推銷自己設計的產品。

由於新興市場的規模較小,因此參與新興市場競爭的機構必須能以較小的規模實現贏利。這一點至關重要,原因是,被認為具有贏利能力並且獲得了成功的組織和項目,能夠繼續從它們的母公司和資本市場吸引資金和人力資源,而被認定為失敗的提案則很難再獲得資金和人員的青睞。不幸的是,由於蘋果公司為加速PDA市場的形成在牛頓PDA產品上投入了巨額資金,公司已很難再獲得具有吸引力的回報率。因此,市場普遍認為牛頓PDA是一個失敗的產品。

就像大多數商業失敗案例一樣,事後人們找出了蘋果公司在牛頓PDA項目上所犯下的各種錯誤。但我們認為,導致蘋果公司在這個項目上遭遇失敗的根本原因並不是管理不當。公司高管的行為揭示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小市場並不能滿足大機構的短期增長需求。


周一生死大限 希臘總理警告議會“莫忘過去血與汗”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520

12月29日(周一),希臘將迎來第三輪暨最後一輪總統候選人投票。希臘總理薩馬拉斯周六向議員發出緊急呼籲,敦促其支持政府提名的總統候選人,以驅散“正在希臘上空聚集的險惡烏雲”,避免提前選舉到來。

如果薩馬拉斯支持的候選人Dimas獲選失敗,希臘議會將被解散,並觸發提前選舉,而激進左派Syriza很可能在提前選舉中獲勝。薩馬拉斯周六對國家電視臺表示,提前選舉有悖國家利益

“我再次呼籲各黨派全體議員為總統候選人投票。如果我們沒能選出一位總統,責任要由那些沒有投票的人來承擔。歷史會記住他們。”

繼聖誕拉票攻勢之後,薩馬拉斯再次警告議會,如果Dimas沒能當選,希臘將被迫走上“荒謬的冒險之路”,而這十分危險。

“希臘人民不想要提前選舉……過去這些年我們為了讓希臘屹立不倒付出了血和汗。”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介紹過,在12月23日的第二輪投票中,希臘300名議員中有168人投票給了薩馬拉斯支持的候選人Stavros Dimas,低於200票的要求。而在12月29日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投票中,Dimas將需要180票才能獲選。

周一的投票結果不但將決定希臘走向,還事關整個歐洲。如果Dimas成功當選,希臘將按照其他歐元區債權國的要求來實施政策,以保持其償債能力。而如果Syriza上臺,其要求希臘放棄財政緊縮和改革、撕毀希臘與“三駕馬車”(IMF、歐盟委員會以及歐洲央行)之間諒解備忘錄的施政觀點將使歐洲不複從前。

調研機構Kapa Research發起的民調顯示,截至周六,Syriza支持率為27.2%,領先執政黨2.5個百分點,有58%的民眾不希望提前選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439

【 麻煩大了】VIE大限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709

當中國商務部1月19日公布“外國投資法”草案征求意見稿時,包括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遊雲庭在內的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意識到,墨菲定律又要顯靈了。

無論是1979年九屆人大十八次會議通過的“中國合資經營企業法”,還是1986年和1988年陸續亮相的“外資企業法”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都是中國改革開放洪流中難以繞開的航標。因為是特殊歷史階段的產物,三法留下了不少“保守到近乎玩笑”的遺憾。如今,三法合一為“外國投資法”,已經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此時,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FDI)額度已從1980年代的年均17億美元飆升至2014年的1195.6億美元,翻了70倍;甚至在剛剛過去的這一年,加上第三地融資再投資,中國竟破天荒成為了資本凈輸出國。政府對於外資、外匯儲備近乎癡狂的迷戀,成為一段過去時。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對外資投資行為的審核以及投資領域的管控也在持續放松中。比如限制類投資目錄就從79條大幅下調至35條,要求合資合作類目錄從43條變成了11條,即便出於某些原因堅持要求中方控股的條目,也從44條切換為32條。

特別是此次提出征求意見稿的“外國投資法”,更是在強調“擴大市場準入,減少行政審批”的背景下提出“有限許可全面報告”制度,即部分負面清單內外一律履行報告義務從而實現事中事後監管的改革目標,而一旦外國投資者在負面清單內投資,則需申請準入許可。

看上去,政府對外商投資的管制在大幅松動。但負面清單仍在,且征求意見稿對以往遊走在灰色邊緣的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公司控制結構開始進一步收緊。

VIE是什麽?簡單而言就是協議控制或可變利益主體。也就是先在開曼、維京等離岸避稅海外島嶼設立一家外資母公司,然後在稅收優惠的香港(有時也在中國內地)設立外資全資子公司,並由後者與中國內地擁有實質業務且持有特殊業務牌照的純粹內資公司簽署長時間跨度的VIE協議,以商標授權、股權質押等一系列法律文書完成最終的控制權和利潤轉移。

VIE並非中國人的發明。十余年前震驚全球的安然造假事件後,美國財務會計標準委員會就出臺了一個針對VIE的FIN46條款予以規範。但必須承認,正是“中國特色”才將其發揚光大,從新浪到阿里巴巴,均拜其所賜方能完成海外資本市場的登陸。有統計稱,僅IT類企業從21世紀初已有86家通過此方式在海外上市,而中國各行業有近300家企業投入了VIE上市大營。

這些公司之所以采取VIE方式,緣於中國內地以TMT(電信、媒體、IT)為主的部分領域相當長時間里並不允許外資染指,且在未來也未必能夠全然松口。而TMT等諸行業在成長之初又需要外資的深度介入。

2011年的支付寶事件至今余音繞梁,一度攀上亞洲首富的馬雲從此難免受人指摘,究其根本,正是其為了從央行拿到只付予內資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以這一事件為起點,VIE架構變得人人皆知。

盡管時任副總理的王岐山有過暫時寬慰人心的“王三條”,即“尊重歷史,承認合法性,有所管理”,但VIE仍是懸而未決的麻煩。

2011年9月18日,路透社一篇關於中國證監會內部報告的新聞引發軒然大波。據稱,這份“關於土豆網等互聯網企業境外上市的情況匯報”直指外資機構通過戰略投資BAT等企業,獲得大量信息將直接威脅到中國的網絡信息安全,並指這種“瞞天過海”可能涉及灰色及不法交易,並直接危及國內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新聞出籠一周,中概股全線深度下挫。

整整40個月後,隨著“外國投資法”草案征求意見稿的出爐,VIE再度變成敏感話題。這一次,有兩個重要變量將決定未來VIE的走向——對外資及實際控制的認定標準,以及VIE公司近年來在金融和文化領域肆無忌憚的擴張。

按照律師遊雲庭的說法,如果征求意見稿通過,外資身份的創業者將不能進入外資禁入的領域。以優土公司為例,老板可是地道港籍人士,而他實質控有公司40%投票權。而那些明里暗里已加入外國國籍的中國創業者恐怕也將受此限制。同時,國內個人控制的VIE架構創業公司,也將斷絕海外上市之路。

既然是征求意見稿,博弈自然不會停歇,從達沃斯到總理座談會,BAT大佬仍是座上賓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250

取消房屋產權70年大限為假消息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625

(新華社/圖)

5月19日,多家房產網站發布一篇有關房地產稅加快進入立法、中央取消房產證70年權限的文章,文章稱“中央已確定停止房產稅擴圍,轉為推進房地產稅立法;所有房產不再設定40/50/70年大限,規定為永久性產權。”

《京華時報》記者聯系到該文章“采訪”的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雲昌,他表示這篇文章不靠譜。顧雲昌說,自己近期未從任何政府渠道和業內聽說房地產立法的進展,房地產稅屬於“沒消息”狀態。

房地產稅沒下文

中國經濟網消息,繼政府工作報告之後,“房地產稅”四個字再次“缺席”2015年國家經濟體制改革會議。

2014年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的提法是,推進營改增試點、消費稅、資源稅、房地產稅、環境保護稅等稅制改革。

當時,房地產稅引起不少討論。輿論認為,開征房地產稅有利於反腐和抑制炒房現象,因為擁有多套商品房的“房叔”“房姐們”,要開始擔心該交多少房地產稅。

可是到了2015年的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房地產稅就缺席了。

“房地產稅有點生不逢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表示,房地產業本身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是舉足輕重的產業,它的發展變化對經濟形勢的變化具有重大影響,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以及財政收入的形勢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穩定格局,兩方面結合在一起都是房地產稅如期推進的障礙性因素。也就是說,政府需要房屋成交量來穩定經濟。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任誌強近日在出席某論壇時表態,“我個人覺得到目前為止,房地產稅也就是說說,至少今年稅務總局的立法中,沒有這個計劃。”

 

所謂房屋產權,是指房產的所有者按照國家法律規定所享有的權利,由房屋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兩部分組成,房屋所有權的期限為永久,而土地使用權根據有關法規為40、50年或70年不等(通常城市住宅用地使用權期限為70年)。

《物權法》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自動續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525

地方公車改革大限將至,大多省份按兵不動“大家都等著別人先搞”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376

“像我們這樣坐公車的,其實並不願意車改。外出辦公,公車隨叫隨到,車改後工作變得不方便了。” (CFP/圖)

除四省正式公布車改方案外,南方周末記者采訪多個省份發改委,得到的答複要麽是中央車改辦尚未批複,要麽就是在完善方案細節。

“之所以車改在許多省份還沒有動靜,是因為沒有人願意當出頭鳥,大家都在觀望。”

一場涉及全國地方黨政機構的公車改革,正在醞釀進行中。

改革的動力來自中央。2014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和《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決定取消副部級以下領導幹部用車、取消一般幹部公務用車,並按照行政級別發放汽車補貼。

更重要的是,兩個文件明確了公車改革時間表和路線圖:中央和國家機關應力爭在2014年底前基本完成公車改革;地方黨政機關則要在2015年底前完成公車改革。

2015年已過大半,地方公車改革的推進力度並不一致。南方周末記者查詢官方公開報道發現,截止到8月18日,全國正式公布公車改革方案的省份只有廣東、陜西、湖北和安徽四省。這四個省份的方案內容是怎樣的,改革的效果如何?車改大限將至,其他省份為何遲遲不推出方案?

陜西動作最快

2015年8月19日,早上10點整,淘寶網進行的一場公車拍賣活動即將展開。每輛車號牌都對外公開,頁面上端是“德系公務車”,第一輛奧迪車起價3.5萬,在起拍前1個小時,已經吸引了11.4萬次圍觀。

這已是陜西省車改辦第六次公開拍賣公務用車了。在四個已經亮出方案的省份中,陜西動作最快。

2014年7月28日,中央公布公車改革方案僅過去半個月,陜西省委書記趙正永就在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上,提出了陜西車改時間表,“要確保年底前省級黨政機關率先完成”。一周後,陜西公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組建。3個月後,《陜西省省級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正式在全省印發。

陜西省的車改時間表也比中央的要求大為提前:陜西要求在2014年年底前,完成省級機關及省級參公管理的事業單位公車改革;2015年6月底前,力爭完成各市(區)、縣(市)、鄉(鎮)級機關的公車改革;從2015年7月至12月底,對全省公車改革工作檢查驗收。

不過,要是以國務院的批複時間為節點看,陜西和廣東並列成為全國最先推出公車改革方案的兩個省份。2015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發改委主任李春洪對媒體表示:“廣東是第一個提交公車改革方案的省份,目前了解到的情況是廣東和陜西兩省,一個代表東部一個代表西部,將首先批準公車改革方案。”

“陜西省原本是全國第一個推出公車改革方案的省,但不願意成為領頭羊,以免面臨過多關註。於是等到廣東方案審批下來後,與廣東一同進行改革。”一位接近陜西省委的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依照陜西省方案,取消公車後,省級機關公務交通補貼標準分為七檔,科級以下補貼最少,每人每月550元;正廳局級最高,每人每月1690元。正廳局級幹部原則上屬於改革範圍,但方案的態度是“鼓勵參加”,“確因環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取消公車的,可以保留,但不得領取公務交通補貼。”

據《華商報》2015年5月29日報道,“目前,省級機關車改基本完成,公車處置正加速進行,繼4月首批公車網絡競拍後,5月第二批公車拍賣也於昨日完成。”

陜西車改方案出爐後,其他省份立刻慕名前往取經。據陜西省公車改革辦人士對媒體透露,陜西省公車改革方案批複前後,江蘇、湖北、安徽、天津、內蒙古、寧夏、青海、山西、河北、重慶、湖南、雲南、山東、河南等省分,有的派員考察學習,有的來電來訪交流。

副廳長騎自行車去開會

作為第一批推進公車改革的省份,廣東要求在2015年底前完成全省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改革的順序從上到下,其中省直機關公車改革於6月底前完成,地級以上市、縣區將於9月底前完成,鄉鎮於12月底前完成。

“目前省直機關的車改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除了一把手,副廳級幹部都沒有車。”廣東省監察廳原副廳長謝谷梁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在職的時候副廳長還配有公車,司機也是相對固定的。”

廣東省人社廳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單位公用車還有,但數量比以前減少了。人社廳現在只有廳長配專車,其他副職一律沒有公車坐了。”

從一位廣東幹部7月份的工資單來看,車補已按級別發到每個人的賬戶上。以前有車用的幹部也在逐步習慣沒有車的日子,8月初,人社廳一位副廳長騎著自行車去省政府開會,消息立刻傳遍了機關。上述人社廳公務員覺得這並不誇張,“如果開私家車去省政府根本沒停車位。人社廳的處長去省府開會也有很多騎自行車。”

省直機關車改完成之後,廣東省的下一步重點是地市車改。廣東韶關一位處級幹部透露:“市里的方案要9月份才出,補貼從10月1日開始發放。”對這位幹部來說,車改影響不大,“單位本來就只有一輛車,車改後估計這輛車也保留不了”。

廣東早在22年前就嘗試進行公車改革試點。1993年,東莞市沙田鎮在全省第一個“吃螃蟹”,試點公務用車貨幣化改革。由於廣東省經濟發達,地方財政預算充足,在給公務員汽車補貼方面較為大方。對於已經參與貨幣化改革的廣東省地方政府公務員來說,新的改革方案會讓他們的車補減少。

“珠三角的試點開展得較早,大部分縣鄉都把補貼控制在3000元以內。現在中央要求金額不能超過統一標準的30%,其實補貼還是有縮水的。”廣東省監察廳原副廳長謝谷梁說,“之前在珠三角的試點,一個處級幹部可以拿到一個月2000多塊的補貼,現在只有差不多1000塊。”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廣東省的車改方案出臺後,科級幹部的反響最為強烈。主要原因是廣東省的車補標準低於湖北、陜西,也比之前廣東推行的地方車改補貼低。以東莞公務員目前的交通補貼看,正科級幹部補貼1800元,廣東省的標準正科級只有600元。

早先在佛山、惠州等地的車改試點中,補貼標準沒有完全按照行政級別來確定,而是分為領導幹部、中層幹部和一般幹部。市長、縣直局長、鄉鎮長都是一線領導,補貼相同;市直中級幹部要比屬於領導幹部的縣長領得少。

“全國各地情況不一,要定一個統一的標準很難。”謝谷梁也理解中央和省里的苦衷,“用真正的公務量去評判也不可能做到,按級別發放補貼是一個相對合理的辦法。”

“像我們這樣坐公車的,其實並不願意車改。外出辦公,公車隨叫隨到,車改後工作變得不方便了。” (CFP/圖)

“推行不下去之後,只能暫停了”

像廣東一樣在多年前就試點公車改革的地方,全國還有很多。

比如江蘇已有47個縣(市、區)“試水”推行公務用車改革。江蘇南京市下轄的所有區縣和街道,至少於十年前就進行了公車改革。那次車改,除了公檢法部門沒有參與,區縣中的所有部門一把手、副職都取消了公務用車。

汽車補貼的標準是正處級每月發1800元,副處級補1400元。“有些街道由於路途遠,會稍微多一些額度。還有的街道,直接一次性向幹部支付兩年的汽車補助。”南京市一位副處級幹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從各級幹部的反映來看,南京市的這次車改比較順利,由於區長、副區長都屬於市管幹部,車改與他們無關。利益相關方主要是區縣所屬的局長和副局長們,這之後所有局長都是自己開車,很多人當時沒有駕駛證,特意突擊學開車。

按照江蘇省政府2014年公布的計劃,江蘇於2015年上半年完成省級機關車改,地方黨政機關車改在下半年基本完成。但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截止到2015年8月上旬,江蘇省直機關的車改並未啟動。

一位接近江蘇發改委的人士透露:“江蘇先在武警搞了下試點,發現所有人都要貼錢辦公,推行不下去之後,就只能暫停了。”

“現在車改的風聲都是模糊的,不讓議論。”江蘇某省直機關幹部錢光耀(化名)發現,處以下幹部都希望車改,廳以上領導不想改,“副廳長沒明確是專車,但有個車,也有司機,對於個人相對固定”。

對於廳級幹部來說,公車意味著權力和政治待遇,不只是上下班有專車接送,還省去了領導自駕車的麻煩。出差時,廳領導也普遍喜歡坐專車。“正廳級領導出差肯定是兩輛車,他自己坐一輛,下屬坐另一輛。”錢光耀透露,“副廳級幹部可能好些,如果為人和氣好說話,出差時會跟下屬共用一輛車。”

處以下幹部反而更喜歡不帶車出差。江蘇省財政廳有個規定,出南京市下到其他市出差,如果坐高鐵或者大巴,每天給個人補貼180元;如果帶車,只能補貼100。算下來不帶車更劃算,更何況省級機關幹部出差,哪個地市不是車接車送,安排周詳,完全不用為交通勞心。

事實上,在中國行政體制內的各級官員,都能理解車改是國家層面的決策,地方上所做的只有執行,所以一般地方領導都能夠理解。

“之所以車改在許多省份還沒有動靜,是因為沒有人願意當出頭鳥,大家都在觀望。”蘇南公務員王強認為,“誰要是第一個搞改革,領導盯得緊,記者盯得緊,下面人還罵你出風頭。所以,大家都等著別人先搞,機關在這種事上有濃重的隨大流思想。”

一些基層公車服務平臺“變了味”

除了上述提到的四省正式公布車改方案外,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多個省發改委,得到的答複要麽是中央車改辦尚未批複,要麽就是在完善方案細節。

吉林省發改委一位李姓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吉林省公車改革方案8月7日向國家申報,大約20天左右可以批複下來。

河南省發改委一位負責車改的工作人員說:“我們的方案已經批了,但是流程和細節還在商量,等待省長(車改組組長)確定。”作為第二批上報成功的省份,河南省將於近期出臺相關規定。河南省發改委工作人員透露,現在只是確定宏觀的框架,補貼標準要等相關文件下發後,才能統一對外公布。

山東省某市發改委副主任王建成(化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山東省公車改革方案已提交國務院,正在審批過程中。”王建成坦陳,“像我們這樣坐公車的,其實並不願意車改。因為車改後工作變得不方便了,外出辦公,公車隨叫隨到。開私家車去,先要找車庫停車,萬一找不到停車位或者堵車,這不耽誤事嗎?”

南方周末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許多地方官員如王建成一樣,擔心公車改革會影響工作。對這種說法,已經倡導了近20年公車改革的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並不認同。葉青認為公務交通補貼應當依據經濟發展、物價變動等因素,適時適度調整標準。“但是各省還是比較謹慎,畢竟數字一公開就不能改了。”葉青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葉青一直踐行和推廣自己的“3510法則”,即3公里左右走路,5公里左右騎車,10公里左右坐地鐵、公交、打的或者開車。說得多了,葉青對周圍同事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許多坐慣了車的都開始走路,打車上下班也不覺得麻煩。

為了方便機關公務人員辦事,湖北將組建公車服務平臺,湖北省公務用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相關負責人透露,“(這個平臺)集中保障省直機關保留執法執勤用車17個部門及其他具有執法職能部門的工作需要,兩年內到位。”

廣東省監察廳原副廳長謝谷梁在職時,也推動試點單位組建服務車隊,但規模不大。“試行車改之後,很多人就買了私家車,車隊服務市場發展有限。”謝谷梁認為,現在全省範圍內的車改推進之後,建立社會化管理車隊還是需要的,“和私家車相比,(服務車隊)對公務出行肯定有更好的保障,更高的安全性。”

不過,上述江蘇省直機關公務員錢光耀發現,一些基層單位的公車服務平臺變了味,有一次某縣的一個直屬單位領導到省里開會,表面上好像是通過機關車隊租來的車,“但他的車好像是專車,司機跟他熟得很。吃飯的時候,我們都問他,司機怎麽安排吃飯。”

“剎住了勢頭,才能談人情談道理談規範”

湖北省是7月下旬公布的車改方案,方案提出“力爭在8月底前,基本完成省級黨政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

湖北省各省直機關立刻行動起來。葉青透露:“每個單位都在核查公車數量,把結果報到車改領導小組,等通過了就開始進行第一輪收車,湖北省大概是8月20日交車,8月底全部繳清,到9月份就開始發放公車補貼了。”

湖北省統計局總共上交了大約一半車輛,留下9輛車,都是轎車車型,主要用於機要通信、應急公務等。“局長保留了用車,副局長沒有。”葉青在8月初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估計到8月15日左右車輛全部上交。”

另一個公布車改方案的省份安徽省,明確今年8月底前完成省直機關和參公事業單位改革任務。安徽省直機關一名公務員對南方周末記者稱,“單位落實情況很好”,以前領導車牌都是特殊號段,如今已經換成普通車牌;現在也不敢用公車幹私事,去學校門口接孩子再也看不到公車了;甚至以前員工上下班的班車,現在也取消了。

“矯枉必須過正。”蘇南公務員王強覺得,有時候一些改革雖然看似不近人情,但是必需的,“比如機關福利全部取消,重病需用猛藥。剎住了勢頭,才能談人情談道理談規範。”

一些黨政機構出現的“消極怠工”現象,就是矯枉的代價之一。一位省直機構處長告訴科員說:你們不要去開拓新業務,只要不出事就行。

對於全國各級地方黨政機構車改,某副省級城市人社局官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除了有公車可以用的領導,所有人都盼著改。改革給錢,反正平時也沒公車坐。”他擔心車改會跟以往政策一樣,越到基層越糊弄,“就看推行力度怎樣了”。

“雖然現在車改從紀檢委牽頭變成發改委全權負責,但我覺得紀檢委也應該參與進來。”謝谷梁建議,“應該從紀律監督的角度出臺相關督查規定,對公車拍賣如何杜絕內部處理、國有資產流失,補貼如何按時按量發放,司機怎樣安置等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監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6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