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電網戰爭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18/100391515_all.html

  一場令人意想不到的紛爭在陝西榆林和山東鄒平爆發了。爭執的一方是資產總額2.2萬億元、覆蓋中國26個省區市並且具有壟斷地位的國家電網公司(下稱國網),挑戰者則是名氣和規模都小得多但在當地頗有勢力的陝西地方電力(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陝地電)和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魏橋集團)。

  4月25日,陝地電榆林供電局職工和國網榆林供電公司在陝西府谷縣爆發衝突,雙方200多名職工參與,當地出動近70名警力維持秩序,國網四人受傷住院。同樣的衝突此前也在山東鄒平多次發生,對壘雙方是魏橋集團和國網山東分公司的員工。

  事後,國網稱陝地電修建的220千伏輸電線非法跨越其已有線路,而陝地電堅持認為新建線路沒有必要向國網報備。事件最終由陝西省副省長出面協調,陝地電線路於5月初通電。事件雙方三緘其口,不再對衝突公開回應。與此同時,魏橋集團自建電網向周邊區域供電,且電價比國網便宜三分之一的現象引起輿論廣泛關注。

  陝地電和魏橋集團代表了一支過去被普遍忽視的力量——地方電力(下稱地電)。放到全國來看,它們規模不大,形成歷史不一,但在當地,都形成了對國網壟斷地位的有力挑戰。它們的存在證明了兩點:第一,在地方上輸配電網可以競爭;第二,地電有能力提供比國網價格更便宜的服務。

  這實際上與2002年國務院發佈的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基本宗旨不謀而合,即通過「廠網分開、輸配分開,讓市場形成電價」。自然生長的地電原本代表了中國電力體制自下而上改革的一種可能,令人遺憾的是,這些競爭並不為主管政府部門所歡迎,多年來一直受到監管政策的強力壓制,大部分的地電至今仍處於不合法競爭的地位,只能借助地方政府的保護苟活一域。監管的失位也進一步將競爭推向了惡性的一面,使得原本的市場之爭激化為暴力衝突。

新仇舊怨

  國網和陝地電的衝突在當地早已不是新鮮事。國網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2007年4月,國網為陝西紅檸鐵路搭建的一條高壓10千伏電路,就遭到陝地電人為破壞。「70多個桿子剛搭好,就被他們砍倒了。」該人士說。據媒體當時報導,陝地電榆林地區神木縣分局稱對事件負責,但堅決認為國網違規在先,其興建的線路在110千伏以下,本應由陝地電負責。事件最後不了了之。

  這一次,雙方衝突仍是因為輸電線項目。衝突爆發前半年,國網方面瞭解到陝地電榆林供電局將從內蒙古格爾旗薛家灣供電局的220千伏變電站引電入陝,修建一條220千伏的供電線路。

  上述國網內部人士稱,今年3月在例行的線路檢查期間,國網發現陝地電的新建線路將在陝西榆林市府谷縣新民鎮境內和國網已建成的330千伏輸電線路和110千伏輸電線路出現交叉穿越。

  國電以施工期間330千伏等輸電線路仍帶電運行,需進行技術保障為由要求陝地電方面提供線路審批手續和設計方案,並向榆林市政府反映情況。從2012年3月開始,國網派職工到當地「保電」。

  府谷縣當地居民告訴記者,所謂「保電」,「就是派人守著不給那邊開工,國電的人住帳篷,日夜都在。」

  4月23日,國網榆林分公司接到陝地電電話通知,稱將開始在交叉跨越地段進行電網施工。當晚6點開始,陝地電幾十名工人與國家電網「保電」員工對峙,人數上不佔優勢的國網還緊急調動部分職工支援。

  對峙一晚後,陝地電工人開始施工,接近國網線路時遭到阻攔,雙方爆發衝突,受傷的國網職工緊急報警。到4月25日,府谷縣公安局共出動70多名警力到現場維持秩序,收走了國網保電人員的帳篷,同時為防止雙方再將事態擴大,收走了部分員工的手機。在警察保護下,陝地電完成了跨越地段施工。

  此後,陝西省政府由副省長出面協調。陝地電榆林供電局副局長尤龍向財新記者證實,線路已於5月初通電。對於國網稱陝地電沒有提供任何審批手續並且跨越330千伏電線施工有危險的說法,尤龍認為「沒有道理」。尤龍解釋稱,新建220千伏的線路是從下邊跨越國網330千伏線路,並非平行線路。「不同電壓等級的線路跨越太正常了,平行才有危險。這條線是設計院實地勘察設計的,不可能有安全問題。」尤龍說。這種說法也得到一位電力業內資深人士的認同,他說,「國網自己的線路也常有跨越現象,不存在安全問題。」

  「我們架線不需要向國網報備,手續齊全為什麼要向他們報備?!」談到陝地電沒有向國網方面提供相關審批文件時,尤龍情緒激動。據他透露,新建線路是陝西有色集團榆林分公司委託建設的,線路審批文件都在陝西有色。但陝西有色榆林新材料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韓秋否認了曾經委託建造線路。

  「我們只是向陝地電買電用,和普通企業一樣。」韓秋說。

被掐住咽喉的競爭

  衝突發生後,一些評論迅速將其解讀為央企和省屬企業「強龍壓不過地頭蛇」。陝地電拒絕媒體採訪,稱收到上級通知,事情到此為止。陝地電公司網站以及公開的新建電網計劃中沒有有關這條220千伏線路的信息。

  陝地電為何諱莫如深?這與過往的監管政策有關。包括陝地電和榆林地區多位電力系統人士稱,陝西省曾明確陝地電和國網的勢力範圍。陝地電負責110千伏以下(含110千伏)線路的運營,國網負責110千伏以上線路。

  根據這一規定,陝地電實際上成了電力批發商,除了當地購電外,陝地電需接入國網的330千伏線路,向國網所屬西北電網買電後再轉手在當地售電。

  國網榆林分公司還稱,2009年省政府有一個52號會議紀要,要求「省地電公司原則上不得再接入省外電網。已接入省外110千伏及以下變電站的,要逐步斷開;確需繼續接入的,要經省電力主管部門同意。」這一規定等於進一步切斷了陝地電獨立供電的可能,必須依附於國網存在。

  如果依據上述規定,陝地電從內蒙古引電,並建220千伏輸電線路明顯違規。然而,在榆林地區電力系統人士看來,由於雙方過去一直在突破相關勢力範圍,這些規定早已失去效力。

  榆林一家火電廠現在給國網供電,其負責人王經理告訴財新記者:「說是國網修110千伏以上,地電修110千伏以下。但其實國網也修了110千伏的電網,我們電廠一開始拉的是陝地電的110千伏電網,後來又改成了賣給國網。」國網方面也承認,自1996年進入榆林地區以來,國網不但修建了兩條330千伏輸電線路,也修建了多條110千伏線路。

  在榆林地區,兩家企業的競爭格局已成。在榆林近郊的產業園,往往國網的配電線附近就建有陝地電的電杆。據瞭解,在榆林多個縣都出現了兩家公司爭搭電網的情況。

  然而,競爭並不在同一起跑線,國網擁有遠距離從西北電網或外省輸電的資格,在電力供應來源上較陝地電佔據優勢,尤其在地方發電廠供電量不夠的時候,國網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了。

  直接後果是,一旦雙方競爭,國網可以從源頭上減少對陝地電電網的電力供給。類似情況在陝西省的咸陽地區正在發生。

  據當地媒體報導,陝地電在咸陽地區投數億元建造了17座110千伏變電站,但建成後有站無電,其中6座被迫從甘肅引電入陝。國網方面以變電站不符合電力發展規劃屬重複建設為由,一直拒絕給陝地電供電。

  按照國網內部人士的說法,榆林地區是資源集中區,煤電資源豐富,並不缺電,完全沒有必要從外省購電。

  陝地電這次「違規」,主要是看上了內蒙古電網更為低廉的電價。按照各省發改委核准的價格,陝西省的電價是0.398元,而內蒙古的電價是0.305元,差價可觀。

  這也有助於擺脫對國網的依賴。內蒙古電力集團公司是除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外,惟一具備供電和輸電資格的地方電力公司。國網榆林公司內部人士對陝西省同意陝地電從省外引電非常不滿,他表示:「現在他們已經通電了。這個事情其實我們是窩著火的,現在正在引導職工情緒,不想再出什麼事。」

從農電起家

  在陝西電力系統人士口中,陝地電往往被稱為「農電」,因為陝地電就是在原有農電系統上發展起來的。

  工商資料顯示,1987年,陝西省政府發佈48號文,要求建立陝西省農村電力管理局(下稱農電局),接管原屬西北電管局下屬的包括榆林、府谷在內的44個縣的農電企業,這些企業原來由陝西省水利水保廳負責管理。籌備近兩年後,農電局正式成立,到1990年實現了對44個縣農電企業的接管工作。

  農電局既是行政管理部門又要負責管理44縣的農電企業,35千伏以及以下輸變電設計、施工和小火電廠、水電廠的設計施工管理,全省的農電小火電、水電的建設等都在其經營管理範圍內。企業則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農電局初創時,陝西省政府投資2.4億元,當時正式編制只有70人。

  多年在榆林地區工作的神華集團電力部門員工奧會琪告訴財新記者,農電局建立前,陝西尤其是陝北地區農村電網設施落後,發展緩慢,西北電力管理局既無動力也無實力發展。陝西省為了保證農村電力供給才建立了半行政半企業性質的農電局。農電局當時的章程顯示,企業的宗旨是「力爭三至五年內消滅全省的無電鄉,加速農村電氣化發展的步伐」。

  建立地方農電系統以補充電力發展不足的情況並非陝西特例。1998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全國2400多個縣中,歸中央國有、國家直接供電和管理的縣有800多個;國家供電到縣級電網後,再由地方電力公司躉售的有800多個;完全由地方電力公司自籌建設電廠電網的縣也有800多家。

  奧會琪認為,陝西省尤其是偏遠地區實現全面通電,並且農電和城市用電同網同價,陝地電功不可沒。而國家電力公司(國網前身)直至1996年才在陝西榆林地區建立分公司,並開始興建330千伏的電網。

  2002年前後,國家開始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2001年,陝西省政府通知將籌建陝地電,原有農電局撤銷,全部業務由新成立的陝地電承擔。根據2001年政府25號文,陝地電負責省屬66個縣級電網及相關資產的管理,同時負責電網的建設、改造和運行管理。

  伴隨著國家先後推行的幾次農網改造,很多地方電力公司因為只有配電權且缺乏資金,難逃被吞併的命運。但陝地電得到陝西省政府支撐,獲得國資委注資,在陝西發展壯大。2008年,公司改制時,陝地電的註冊資本已經高達26億元,其中陝西省國資委佔90%股權,省屬企業陝西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出資1億元,佔10%股權。

  陝地電內部資料顯示,陝地電為榆林市等9市66個縣(區)供電,面積佔全省國土面積72%,人口占全省總人口51%,截至2011年擁有421萬用電客戶,市場佔有率30.08%。 到2012年第一季度,市場佔有率升至31.08%。

  到2010年,陝地電資產總額已達139億元,分公司、子公司98個,除重點供電,還涉及發電、房地產、酒店餐飲、物業管理、建設施工等經營項目。

  陝地電的發展速度也讓國網坐立不安,陝地電網站稱,「十一五」期間是企業成立22年來發展最快、質量最好的時期之一。各項指標增速均高於全國電網行業的平均水平。

  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陝地電銷售收入增長1.6倍,年均遞增20.8%;售電量翻一番多,年均遞增14.9%;實現利稅增長1.8倍,年均遞增22.9%;利潤總額增長9.6倍,年均遞增60.3%。

  在電網建設方面,陝地電稱其具有每年設計新建35千伏至110千伏變電站80座,容量1640兆伏安,1350千米的實力。至此,陝地電從農網起家,實際上已形成了和國網分網競爭的實力。

兵家必爭之地

  但輝煌表象下,陝地電也面臨危機,最大的危機就來源於電力供應。多位陝西電力系統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陝地電和國網在陝西競爭最激烈的地區就是榆林。榆林已成為陝地電能否保住已有江山的關鍵。

  陝西省榆林能源化工基地「126」電網發展規劃稱,將圍繞榆林一個中心城市,神府、榆林兩大經濟開發區,榆神煤電化、府谷火電載能、榆橫煤電化工、魚米佳鹽化工、定靖油氣化工和吳堡煤焦化工等六個工業集中區的建設,實現榆林電網跨越發展。

  規劃要求110千伏配電網要與上級輸電網緊密配合,協調發展,依託已運行的兩座330千伏變電站和規劃建設的330千伏變電站,在保證安全可靠供電的前提下,逐步優化接入。

  根據規劃和過往的既定政策,陝地電實際上失去了110千伏以上輸電線路的建設運營資格。而另一方面,國網榆林供電局卻依託已有輸電網,在榆林快速擴張。

  今年2月,國網榆林供電公司在職工大會上宣佈,公司將投入4.15億元加強榆林電網建設,投資額比去年增長40%。根據公司計劃,今年還將有兩項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投產,同時還將開工建設一批110 千伏以上的輸變電工程。數據顯示,2011年,國網榆林公司共完成售電量66.0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4.63%,增長速度居全省國電系統第一。另外,根據修訂的「十二五」電網發展規劃,榆林供電公司將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升級規劃和「十二五」配網建設規劃,建成兩座330千伏變電站、五座110千伏變電站及其配套工程。

  前述火電廠王經理也告訴財新記者,兩家企業在電力上網方面也存在競爭,當時棄地電選國電的原因正是看上了國電有輸電網絡,以為供電需求將更有保障。「真的連上以後才發現,其實沒區別,價格服務都沒有區別。」

  而榆林地區西北煤化工的王總則說,他在榆林地區的發電廠供電和煤化工廠用電都選擇了陝地電。在他看來,陝地電是本地企業,發展早,雙方已建立信任。「在榆林,陝地電是移動,國電是聯通,說不上誰更好,只是個先來後到的問題。」

  他同時指出,在企業用電上,陝地電經常要從國網批發買電,因此沒有定價權。榆林地區雖然兩家競爭激烈,用電戶卻沒有獲得價格優惠。此外,當地停電比較頻繁,原因是陝地電過往以農網為基礎,且電力來源受限,電網運行不夠穩定。

  「如果陝地電能夠拿到低價電,對我們來說當然好,用電可以選更低的嘛。」在榆林,不止一個人對財新記者如此表態。

  就在財新記者採訪期間,府谷和榆林火車站周邊的商家店舖都曾出現斷電情況,很多商家常年自備發電機。

魏橋效應

  另一處電網紛爭爆發在山東省鄒平縣。魏橋集團在公司所在的鄒平縣建有多個自備電廠,不只為集團自身的紡織和電解鋁等業務供電,同時還通過自建電網為周邊城鄉居民約13萬人供應商業及生活用電。

  一位在魏橋集團自備電廠擔任電力監理的工作人員告訴財新記者,僅在鄒平縣城就有七家魏橋集團自建的電廠,在魏橋鎮還有五家,在濱州市魏橋集團也建有電廠。魏橋的自建電力系統始於1998年,目前燃煤熱電聯產發電裝機規模已超過200萬千瓦,始終與隸屬國網的山東電網獨立運行,沒有物理聯繫。

  魏橋集團最初自建電廠是「逼上梁山」。對於旗下業務,電力是主要成本來源之一。魏橋集團一來嫌國網的銷售電價太高,降低了產品的競爭力;二來國網的供電條件太苛刻:企業用電需繳納2000元/千伏安的增容費,此外用電企業還需出資建設全部110千伏及以下的供電線路,但產權為電網企業所有,且設備採購和施工建設單位由電網指定,價格較高。

  2011年年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相關部門曾一行五人前去參觀魏橋集團的自建電力系統,在考察報告中他們寫道,「系統的經濟性非常突出,目前按該系統度電供電成本不超過0.4元,雖因煤炭價格連年上漲,供電成本比七年前升高一毛多錢,但與山東電網供電相比,工業、商業和居民生活用電的成本都低一半以上。」

  能夠吸引周邊用戶的,主要就是魏橋的低價。魏橋集團對外供電價格比國網山東電網的電價低三分之一,集團內部居民用電價格更低至0.35元/度,而國網山東電網的居民用電價格則是0.55元/度。中國鋁業山東分公司的人士曾向財新記者介紹過,魏橋集團旗下的宏橋鋁業因電力成本低,給他們很大衝擊。

  與陝地電是當地供電領域先入者的情況不同,魏橋集團的自建系統是依靠低價優勢在國網的地盤裡擠出了一條路。國網山東電網顯然並不樂見。

  雙方的矛盾在2009年達到頂峰。前述新疆考察團的報告提到,國網公司向山東省政府承諾新增80億元電網投資,換取「消滅」魏橋獨立電力系統。此外,雙方職工還曾發生過嚴重衝突。國網也在阻礙魏橋集團等自建電力系統的企業取得「合法性」。2009年12月,國網山東電力公司(即國網山東電網)換發新版《供電營業許可證》,並對外表示,「山東公司堅決依靠各級政府,積極運用法律手段,避免了勝利油田、魏橋集團、黃金集團等大型客戶申請《供電營業許可證》,維護了公司營業區的完整統一。」

  近來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國網山東電力公司開始與魏橋集團洽談合作事宜,方案是220千伏或110千伏聯網。魏橋集團的條件是:聯網為的是雙贏,孤島運行狀態可以改變,但小系統的獨立地位不能變。

  根據山東省發改委的數據,截至2011年,山東省共有179家企業建立了自己的企業電廠,裝機容量798.9萬千瓦,但有自建向外送電電網的僅魏橋集團一家。

  讓前去鄒平縣考察的新疆官員們印象頗深的是小機組和小系統經濟上的優勢超過大機組、大系統的事實。國網公司長期以來宣稱電網具有自然壟斷屬性和規模效益,在魏橋案例中失去說服力。正是由於長期以來國網輸配電成本從未釐清,國網坐收「吃差價」的壟斷紅利,才使得其效率愈發低下,終於從民間生長出與之競爭的力量。

地電突破口

  今年是電力改革的第十個年頭,原本在各種紀念活動中業內人士普遍對改革進展緩慢,甚至倒退感到失望。但陝地電和魏橋集團的案例讓人們看到,自下而上並非一潭死水。

  在國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以外的地方電力企業中,除了魏橋集團這樣較為罕見的民營自建發電和電網一體的電力系統外,主要是農電。

  中國農電資產的積累形成主要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上世紀90年代初,農電資產相對較亂,無賬或登記不全。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8年,農電資產主要依賴國家對農電的政策性資金投入,但有一部分農電資產來源於其他渠道,包括當地政府在開發區投入的配套費用、銀行貸款以及民間資本或外資的進入。

  第三階段在1998年至2002年前後,即農網改造工程實施時期。這一時期是農網改造歷史上投入最多、規模最大的時期,改造農村電網資金主要來源20%為國債投入,其餘由各省自己貸款。

  2003年之後是第四階段,主要由專項國債(中西部農網完善工程及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程)和各省電網公司每年安排資金,用於農網建設與改造,繼續提高農村電網覆蓋率。到這一階段的農網資產很多已由國網和南方電網接管。

  在農電管理制度上,包括電網公司(含國網和南方電網)直供直管、躉售代管、股份制和自供自管等形式。後來的農網改造過程中,主要改革方式是農電企業通過無償上劃的方式,改組為國網或南方電網省級電網企業的全資子公司或分公司,或通過省級電網企業參股的方式,改組為省級電網企業控股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陝地電的主要資產就是農電,也是國內多家以農電為主的地方電力公司中規模較大的一家,因以地方投資為主而自組成為陝地電。一位電力行業資深人士告訴財新記者,陝地電與改革開放後的電力發展有關係,老、少、邊、窮地區恰恰是國家投資難以安排的地方。「人家勒緊褲腰帶,自己投資形成了地方電力。」在西南地區,地方電網對於接納小水電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以陝地電為例,除了收購部分當地電廠的電量,原本陝地電的模式主要是躉售——從西北電網買電,再賣給自己所轄地區的用戶。當內蒙古的上網電價更便宜而西北電網經常掐著不給電的情況下,他們當然情願選擇內蒙古的電。這一邏輯其實與電力改革中輸配電分開,放開售電側競爭有頗多相似之處。

  由於農網產權多元化、電壓等級較低,且相當一部分是躉售模式,事實上在地方已經實現了輸配分開,因此農電曾被視為輸配分離試點的突破口。2007年國務院在轉發電力體制改革工作小組《關於「十一五」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實施意見》時,曾提出「鼓勵各類投資者投資農村電網,參與供電企業改制、改組」的深化農電體制改革的指導方針。國家電監會西北電監局在2009年一份名為《西北地區農村供電情況調研報告》中也指出,「為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合理配置電力資源,建立靈活的投資機制和多元化的農網建設格局,建議國家推進電力體制改革,試點輸配分離,培育獨立的農村電網經營主體。」

  但現實並不如人所願,前述業內資深人士表示,經過數十年發展,以農電為主的地方電力有的發展得好,有的發展得很差。「發展得差的,是環境和制度不利於地方電力發展,地方上還貸困難,想把這些交給國網,但國網不要。發展得好的,國網就想通過相關法律條例收回來。收回來後一是以發展為名提電價,二是進行人事調整。所以各地衝突不斷。」

  對於那些發展得好的地區已經形成的競爭局面,儘管符合電力體制改革提出的輸配分開,售電側競爭的方向,相關主管部門卻並未正面鼓勵,反而在諸多電力相關條例及農網改造的正式文件中傾向於鼓勵地電資產向國網和南方電網集中。2011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的意見》中的提法是,「地方管理的電網企業也要深化改革,鼓勵與大電網企業通過各種形式的合作或融合,提高供電能力和服務水平。」

監管失位

  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官員在回答財新記者關於陝地電與國網此次衝突的問題時表示,此事已由陝西省政府出面解決,電監會不方便發表意見。在最應該監管的輸電秩序問題上,電監會再一次選擇了失語。在以往地方電力企業有關的衝突事件中,也鮮見電監會的身影。

  陝地電和魏橋集團的案例中,地方政府的角色頗堪玩味。為解決陝地電和國網之間的矛盾,陝西省政府的做法是為兩家企業劃清界限,陝地電只能建設110千伏以下的線路,而且不能從陝西省外購電。這樣的行政手段在實踐中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雙方都突破規定,依照各自競爭需要修建線路。不過,陝地電新建的220千伏輸電線路最終還是在地方政府的保護下通了電。

  魏橋集團也獲得了地方政府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在當地魏橋有近20萬職工,每年那麼大額的稅收,他們在地方上是有很大話語權的。」前述電力監理人士認為。

  但他對魏橋模式也有批評,首先是污染,「電廠有脫硫和電除塵設施,但你哪裡知道它什麼時候開?一個鎮上這麼多電廠,煙塵污染太大了。」其次是燃煤效率,「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設備還是比較落後,煤耗高,而且煤需要從就近的港口用卡車運到鄒平,運輸損耗也比較大。」

  不止是魏橋,也不止在山東,各地工業企業為了降低成本,保證電力供應穩定都在積極自辦電廠,自建電網未來不一定止步於魏橋集團。新疆相關部門的調研報告中寫到,「我國電力系統因體制落後,效率過低,特別是作為改革核心任務的電價市場化改革進程嚴重滯後,工業商業用戶實際支付的電價水平太高,遠遠超過發達國家電價水平」,「實際上,當前各地許多地方電網企業、農電企業對大電網的壟斷地位和越來越多不合理做法的意見日益強烈」。

  根據財新記者2011年3月在北京、上海、南京等12個城市進行的一項調查(詳見本刊2011年第13期「電價超收之謎」),工商企業,特別是中小型商業企業,用電的實際價格普遍高於國家發改委及地方發改委公佈的目錄電價。如果與國家電網公佈的平均銷售電價相比,很多地方更是高出1倍到2倍。國家目錄電價形同虛設。原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曾數次在國家能源局會議上提起,他曾在山東一家炒茶廠詢問到其執行電價為0.9元/度,這讓他感到相當震驚。按規定,這家炒茶廠應執行普通工業電價,而山東核准的一般目錄電價為0.7339元/度。在一位電力業內人士看來,國網的低效和壟斷已嚴重影響了中國中小工商企業的競爭力。

  但這樣的「人民戰爭」能否變成汪洋大海?陝地電的特殊之處在於相對較大的規模和在榆林地區的先入優勢,魏橋集團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本身極大的電力需求和在當地的影響力。他們均因此得到了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保護,這是他們得以生存並發展到今天的基礎,但即使如此,其「合法性」仍受到質疑。

  特例之外,地方電力能否成長為壟斷的挑戰者,還需從制度上予以支持。為何應該支持?在一位致力於推動中國電力改革的業內人士看來,首先地方電力是輸配分開的天然試驗田和重要力量,其次,在實踐中已經證明其效率無可指摘,它們有能力為用戶提供更為低價的電力服務。

  實際情況並不如人意。一位電力監管官員直言,「現在地方電力的問題是,不光電網打壓它們,一些主管部門也在打壓。」

  有國家發改委官員回應稱,魏橋模式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這部上世紀90年代頒佈的法律規定「一個供電營業區內只設立一個供電營業機構。」「供電營業機構持《供電營業許可證》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領取營業執照,方可營業。」

  實際上,由於在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分佈式發電等領域掣肘頗多,《電力法》近年來頻頻為人詬病。按照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和電力技術、市場發展的最新趨勢修訂這部頒佈近20年的法律,實為當務之急。

  解決地方上的電網戰爭,行政干預、人為隔離都不是正確的手段,真正的目標不是通過行政手段壓制或平息矛盾,而是鼓勵競爭,讓電力企業在競爭中降低價格、提高服務。這才是監管政策應該著眼之處。

  電力有發、輸、配、售等多個環節,過去也長期被視為自然壟斷行業,但現在發電側競爭已經形成,配售環節也被國內外實踐反覆證明同樣可以放開,對於中國的電力體制改革而言,當務之急是讓能競爭的領域充分競爭,在暫時還沒有找到合適競爭模式的領域,如骨幹網輸電環節,則重點解決大型電網企業攜輸電網壟斷優勢在各環節謀取更大利益的行為,重點應在改變電網運行模式,對輸電環節單獨定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