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飲食籽】南生圍做偽漁人 撒網捕魚險變落湯雞

1 : GS(14)@2017-04-17 07:21:00

前身為廢棄band房的漁屋,在此可一嘗當「偽漁人」撒網滋味。漁屋是農場的新設施,平日會泊在岸邊,主要用於出塘收魚,又或開辦工作坊教授撒網。



【飲食籽:邊走邊吃】當漁人不易。由敬輝農場老闆文渭權(文生)帶路,我穿過農場外圍門外的枱凳,經過塘虱池,依靠沿路的羊咩聲導航,我終見泊於塘邊的浮屋。這是一間前身為廢棄band房的漁屋,在此可一嘗當「偽漁人」撒網滋味。



漁屋是農場的新設施,平日會泊在岸邊。文生指有時若要出塘收魚,又或開辦工作坊教授撒網,就會借連接岸邊與船身的繩子,拉出魚塘中央。於塘中央,他為我示範撒網。見他先拿起連接小型魚網的手圈,套在手腕,再揪起魚網,令其不再打結。之後,他左右手各揪魚網一角,一個轉身,噗通一聲,魚網散落水中,乾脆利落。可惜,到我上場時,轉身時剎那間的離心力,卻令我差點連人帶網跌落塘。「偽漁人」做不成,險變落湯雞。



記者學習撒網捉魚,雞手鴨腳差點跌落魚塘。

漁屋外放着K常用工具,如防水衣、不同種類的魚網。

蝦蟹進入「蛇籠」破網後,就不懂走出來。


回收膠桶 band房廢料建漁屋

塘裏的魚兒不稀罕百呎劏房,無端白事為何要在此「大興土木」起漁屋?文生為我解畫,「平日在魚塘作業,我們會用木船,專用來拋網捕魚,惟上年下了場大雨,加上船身殘舊,最後沉了。」小木船退役,雖然失去捉魚的設備,卻誘發他想出更多的可能。他憶起,早前很多朋友及客人提過,要求他們多介紹魚塘及魚兒養殖的資訊,「我就想到一個方法,就是在魚塘上起一個浮台。既可取代小木船做養魚的工作,又可做講解室。」浮台由35個藍色桶、鐵架等材料鑲嵌而成,藍色桶原為化工原料桶,專裝洗潔精、香油原料,文生回收後,以清水沖洗乾淨。至於浮台上的漁屋,「前身為一班年輕人的band房,他們散band後,餘下的材料落在我手,我不想棄置這些材料,用得着就無謂拿去堆填區。」昔日band房變成漁屋,沒有鼓聲、結他聲,只聽到塘邊水柱的沙沙聲。步入漁屋,抬頭看是昔日漁村歷史簡介,當中更簡單介紹數款以往漁民常養的魚種。「通常香港魚塘都養烏頭、鯇魚、鯉魚、大頭……羅非魚都有。」員工黃少東(K)向我介紹道。自小於南生圍的魚塘長大的K,熟悉香港魚種。而我自小在石屎森林長大,印象中最多魚的地方是街市,至於魚種,一竅不通。「通常養魚都兼顧養鴨,他們會於塘上養鴨,皆因只養魚的話,香港好困難搵到食,還有養雞,多一個收入來源。」事實是養魚不能養活人,故二十歲後他就離開魚塘,出外謀生。直到年多前,他到敬輝農場打工,現時負責農場的維修、建屋和廚房等事務。

鱔籠,外觀似望遠鏡(左圖)。鱔籠內藏木刺,鱔鑽入去,就不會再鑽出來。

敬輝農場員工黃少東(K),自小於南生圍的魚塘長大。


介紹漁村歷史 認識漁民工具

屋外掛了兩個魚網,一灰一白。K手執白網一角說:「這是拋網,多用於捉烏頭。」原來烏頭弱質纖纖,很易破相,用灰網去捉的話,魚鱗會遭粗網刮走。「那賣相就不美觀了。」至於灰網,則是用於「刮魚」用,開網後,「將魚刮(拖)去塘的一邊,再起網,全部人一起捉;惟現在已很少見,只有大生圍那邊仍在用。」他說灰網網中物,多為較粗生魚,「多是羅非、鯇魚、鯉魚,那幾種魚沒那麼容易死。」其間,K示範了數次拋網,不幸成為網中魚的多是羅非魚,連老闆的兒子文駿業(阿業)都忍不住笑說:「我們於浮台上的動作如此大,醒目的烏頭一早走佬了,只有羅非魚仍會落網!」捉了魚,就會先放魚網內養着。漁屋牆身掛着圖文並茂的漁村簡史,剛才活生生的羅非魚,立即化身無味的相片,躋身於香港常見家魚榜上。「這個是裝鱔用的。」K指着鱔籠道,為何一邊口較窄?「鱔由這裏鑽入去,之後就不會再鑽出來。」起初我不明所以,直到將鱔籠當作望遠鏡,一看,才發現當中原來內藏木刺,「因為會被刺拮到,故鱔不會鑽出來,並只會一直向前鑽,這樣就可捉到牠了。」至於捉魚蝦蟹,亦有特別的工具,就是眼前呈長方形、側邊有些洞的網為「蛇籠」,「蝦蟹進去後,就不懂走出來了。」



漁人撒網講座開課人數﹕8人人數上限:15人魚塘講座:每位$25撒網捉魚收費:每位$35(15分鐘)



敬輝農場元朗南生圍路1號A舖



記者:湯珮然攝影:劉永發編輯:謝慧珊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17/199902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8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