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巴菲特的秘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dxi2.html

文/xilei

 

 
   (一)

     每年的3月,很多人都在期盼的沃倫·巴菲特《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信》。2009也是如此,如期而至。

     在2009的巴菲特式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他坦承:2008年,收入淨下滑115億美元。是44年來表現最糟糕的一年。

     他說:到(2008年)年底,各類投資者均遭慘重損失,經濟前景困惑,猶如被丟進一場羽毛球比賽的小鳥。

     他一度認為,未來油價遠高於當前40至50美元水平的可能性很大;但到目前為止,他完全錯了。他用了一個網球術語:「非受迫性失誤」來形容自己的錯誤。

     這老頭虧了那麼多,還跟沒事的一樣,幽默了自己一把。

     接著老頭繼續發揮自己說話的風格,他表示:信貸的崩潰,讓政府把「所有的都押上了」。他擔心:在不遠的未來,大量的資金注入帶來的通貨膨脹的衝擊。

     他說: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誰讓大家都在一條船上呢?

     不過,老頭仍然保持了固有的樂觀。一個在投資行業做了50年的人,他有這個本事,也有這個本錢。

     他簡單回溯了美國往事,認為:有跌有漲,乃是歷史的必然規律。

     他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與過往的歷史相比,眼前的形勢微不足道。儘管道路並不平坦,但是我們的經濟系統將歷經考驗,並發揮出過人的潛力,美國人民的幸福時光就在前方。

     最後,他仍然強調的是:他不扔骰子。他和他的戰友查理都從來不預知股票的得失。

     這封信屬於典型的巴菲特風格:理性、樂觀,舉重若輕。

     在互聯網上,你能看見很多人在為巴菲特的「道歉」歡呼雀躍,好像一群一貫考試不及格的差生終於等到優等生考了一次60分一樣。

     一直以來,有一小撮人為了某種私利,神話巴菲特,打著巴菲特的旗號,狐假虎威,在股市上,大談他們理解的價值投資,招搖撞騙。另外一些人,以巴菲特的擁躉為敵,對神話進行無情的批判。

     其實,這兩撥人,那些想像中的戰鬥,都跟巴菲特無關。

     巴菲特從來不以他人的意志而存在。

     從小時候起,父親霍華德就一直重視培養他獨立思考的習慣。他至今都記得小時候,當一家人圍坐在父親身旁的樣子。父親會背誦一句愛默生的經典名言:

     偉大的人,是能夠大隱於世且保持獨立人格的人。

 

   (二) 

    在巴菲特的成長中,有兩個人對他影響最大。一個是父親,另外一個就是他口口聲聲的導師:格雷厄姆。

    許多年後,有人曾問巴菲特:這個世界上,哪個人對你的影響最大?

    巴菲特說:是父親。

    父親從不這樣或那樣貶損自己的兒子。他對巴菲特一直都抱有信心,對他所做的每件事都堅定地給予支持。父親教給他的是:做一個人,要珍視自己內心的感受。如果你寧可相信別人,卻從不相信自己,那你什麼也做不成。

     巴菲特出生的時候,正趕上美國的大蕭條,也是家裡最困難的時期。銀行破產,父親失去了工作和積蓄,也只能忍氣吞聲還從爺爺那兒借來的債。這對一向反對借錢的父親實屬不易。後來,父親對巴菲特說:「保護好你的信譽,因為這比金錢更重要。」

     這段艱難的歲月似乎在巴菲特心頭留下了不滅的記憶。從此,他迫切的想要變得非常非常富有。自從5歲時有了這個念頭後,這種想法就從來沒有從他頭腦中消失過。

     巴菲特小時候,最喜歡的一本書叫《賺到1000美元的1000招》。這本書對那些異想天開,想發大財的人很是受用。裡面有很多「如何用38美元生出百萬財富」的故事。巴菲特經常把自己想像成故事中的人物,幻想自己站在一座高大的金山旁邊,掩飾不住內心的狂喜。

     巴菲特相信自己正是該書編者心中最理想的實踐者,他牢記書裡的建議:行動,立即行動,不論你有什麼夢想,千萬不要等待。


    (三)

     父親教給了巴菲特:一個人應該如何看待自己。而格雷厄姆則教會了巴菲特如何看待股市。

     作為老師,格雷厄姆坦白地說:投資普通股票是一件很不靠譜的事情。

     他說:股票投機其實就是一種心理博弈,A股民試圖判斷B、C、D股民的投資決策,而B、C、D股民也在做同樣的考量。

     在格雷厄姆寫的《證券分析》一書中,給出了逃脫這個心理悖論的方法,讓巴菲特受益匪淺:投資者的注意力不要只放在大盤上,而是要放在股票背後的企業自身的成長性上。通過關注一個企業的盈利能力、資產狀況、未來盈利預期等基本面因素,投資者對一家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有一個準確的判斷。

     說到底:股市並不是一個能精確衡量企業價值的「公平秤」,而更像是一台「投票機」。大家都通過這個來投票,有些是理性的,有些是感性的。

     股市投資的秘訣在於當股價遠低於股票內在價值的時候堅決買進,而且堅信股價會有補漲的那一天。( 問題是,現在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他們無法確定的是:什麼時候才是那個該買的點。)

     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能超過巴菲特對老師價值投資的理解,甚至包括他的老師本人。

     沒有人像巴菲特把這種理解應用到極致:

     對於那些好股票後面隱藏的好企業,巴菲特總是儘可能想辦法收入囊中。事實上,巴菲特並不總是倒賣現成的果子。雖然他成天閱讀,找好股票很有一套。

     如果他發現果子好,就會找到生產好果子的農場,然後,再弄一些能幹的人過來管理,自己坐享其成就行了。

    按照常識來看,從來源到結果都是控制好的,而不是靠輪盤賭一樣的運氣,這種賺錢的可能性相當的大。

    長期擁有一些業績良好而且偉大的公司的股份,然後在資本市場上堅持一貫地理性分析,以正義和品德取勝大都市的爾虞我詐,用執著不變應對瞬息萬變。不僅是投資家,也是企業家。這就是巴菲特成為巴菲特的秘密。

    任何思維正常的人,都能理解其中的差別:擁有一家公司,和倒賣一家公司的股票,其做事的態度和方法,一定是截然不同。

    巴菲特沒什麼敵人,如果說有的話,只有一個,就是時間。

    他看一個事情,從來不是在某個時間點來看,而是一個週期來看。

    他相信很多事情跟四季的規律一樣:一個低的週期過後,總會有一撥高的週期。相反,也是如此。

 

    (四)

     巴菲特成名後,《華盛頓郵報》的記者要採訪他。對他辦公室房間裡的簡樸寧靜感到不可思議。

     巴菲特的辦公室,牆壁塗成了翡翠綠,裡面連一個牛或者熊的雕塑都沒有。有一台老式的愛迪生時代的股票行情自動收錄機,一張老師格雷厄姆的照片,一張家庭的合照和一張獎狀。

     房間裡的一張格子花呢的長沙發,上面落了一層灰。

     巴菲特沒有電子計算器,沒有股票行情顯示終端,也沒有電腦。

     他跟別人說:「我自己的腦袋就是電腦。」

     這位愛吃爆米花的資本家自己開車,自己理財,一家人住在1958年買的房子裡。

     他說:做一個好的分析者其實並不需要接受正式培訓,也不需要高智商。最關鍵的是要具備幾項要素:有活力,講原則,有悟性。

     他說:預言會告訴你很多關於預言家的信息,而對你瞭解未來毫無幫助。

 

    (五)

     在關於巴菲特的書中,我最喜歡的還是這本:《巴菲特傳-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

     據說,《滾雪球》是巴菲特親自認可的一本傳記。但是,說實話,不知是不是因為書的作者是女性,敘述得過於細膩,再加上翻譯的問題。太長了,讓人在閱讀中煩惱的情緒,也如雪球一般長大。

     《巴菲特傳》則給人一種簡潔、幹練,一氣呵成的感覺。

     我尤其喜歡書末對巴菲特的一種評價:

     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資本家,而且是美國資本主義的代言人。他教導了一代人該如何去定位經營,他證明了股票和壟斷不同,投資也不是只憑運氣的遊戲。他證明投資也是一種理性的、可以把握的事業,與它背後代表的具體經營業務是一致的。

     巴菲特說他最喜歡的持股時間是「永遠」,這讓很多人都大為吃驚。現代人的字典裡還沒有「永遠」這個詞,通常這只是小說或童話中的字眼。

     但是巴菲特確實兌現了他的承諾,不論是對他的糖果公司、報業公司,對朋友,或是其他許多人。在這個充滿貪婪和慾望的時代,巴菲特把投資變成了人與人之間的良性紐帶,而且幾乎成了社會契約。

     他說:我當然不會只為一個誘人的價格,就把某個由我喜歡和敬佩的人經營的好公司賣掉。

     現如今這樣的話已經快要絕跡了。

     今天,以華爾街為代表的瘋狂交易成了社會嬗變的代名詞,各種職業上的和非職業上的合作關係,分崩離析。由華爾街引發的金融風暴,席捲全球。那些曾經信誓旦旦的承諾,只不過是可以當作交易來買賣的。
 
     這正是巴菲特的不同之處:

     不是他到底賺了還是虧了多少,最重要的是,他獲得巨大成功不是因為把承諾當成了交易,而是因為他信守了承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