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綠城中國的槓桿化生存——宋衛平融資史

http://bbs.esnai.com/thread-4783700-1-11.html

綠城中國的槓桿化生存——宋衛平融資史

在頻頻出現的房地產調控面前,宋衛平帶領的綠城中國總是在同行中率先遭遇困境,這與其商業模式不無關係。綠城中國高管慣以我們的作品來描述他們所蓋的房子,但打造作品的代價是犧牲企業的營運效率和利潤率,低毛利、低周轉導致綠城中國造血能力顯著低於萬科等同行。

重資產、低周轉的生存模式下,綠城中國要滿足宋衛平爭做行業老大的個人追求,只能依賴於不斷放大槓桿,因此,綠城中國的成長史堪稱一部宋衛平東奔西突的融資史。早年,他借助海外資本市場,多種工具交替使用頻繁融資,最終被一筆海外優先票據套上枷鎖,綠城中國一度瀕臨清盤破產,幸而2008年金融危機時債券市場暴跌,其採取主動違約、高成本信託融資槓桿替代等手段死裡逃生。此後,宋衛平選擇了通過信託融資不斷放大槓桿這一險招,綠城中國由此實現了全國化佈局。雖然為擺脫對槓桿的依賴,宋衛平提出發展代建等輕資產模式,然而其有效性仍有待觀察。如今,隨著新一輪調控效果的彰顯,綠城中國再陷破產傳言。這一回,其能否如2008年那樣,再次上演驚天大逆轉?

傅碩/文 孫紅/指導

2011年,綠城中國(03900.HK,或綠城)掌門人宋衛平又逢流年不利。年初,宋員外民間借貸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下半年又有海航30億收購綠城銀監會調查綠城信託融資綠城中國從香港退市綠城中國破產等負面新聞接連爆出,所有言論直指綠城的現金流危機。3年前,因一筆美元高息債而可能導致綠城破產的一幕,似乎正在重演。在房地產市場頻繁的調控面前,綠城為何總是率先遭遇困境?

理想的衝突,埋下綠城模式隱患

房地產圈有一種提法叫向萬科學品牌,向綠城學品質。在綠城掌門人宋衛平眼裡,房地產有身段、有表情、有美感、有藝術、有生命要經得起時間的洗磨。一個有趣的細節是,相對於一般開發商談論我們蓋的房子,綠城高管更習慣用我們的作品這樣優雅的表述。

在房地產行業,同樣主打高端產品的還有龍湖地產(00960.HK),不過其走出了一條小而美的路線。然而,產品主義偏執的宋衛平有一個超越萬科、衝擊行業老大的理想。同時背負打造藝術品和當行業老大這兩大理想的綠城,在行進中遇到了比同業更多的經營衝突。

打造作品的代價

把房子打磨成藝術品,需要慢工出細活,因此,綠城犧牲了速度,其產品生產和銷售週期明顯長於同行(表1)。20072010年間綠城的平均存貨周轉天數為2217天,這就意味著項目從拿地到交付給業主平均需要6.07年,一個項目從資金投入到產生會計利潤的平均時間在6年左右。而龍湖同時期的平均存貨周轉天數是1108天,即3.04年,萬科存貨周轉天數更是遠低於綠城,僅為1064天,約2.92年。


7.gif

衡量地產公司資產運營效率還有另外一個指標預售周轉率。綠城的預售周轉率雖然已由2007年的0.21提高到2010年的0.76,周轉天數從2007年的1722天減少到2010年的477.8天,縱向比較運營效率有所提高;但是橫向比較來看,2007年到2010年,綠城從資金投入到預售資金回籠平均是3.02年,仍然遠高於龍湖的1.16年和萬科的2.43年。

多項運營效率指標的同時落後,導致綠城的資產周轉率也一直徘徊低位,顯著落後於同行(圖1)。這與順馳中國橫空出世後,地產商已紛紛接受並實踐的、通過快速周轉實現規模擴張的策略共識截然相反。對於採取快速周轉策略的行業老大萬科,宋衛平曾批評:我們要是造出萬科那麼粗糙的房子,項目經理要跳樓自殺N次!

2.gif


為了打造滿意的作品,宋衛平也相當重視樓盤的地段,為此,他在拿地時表現生猛,往往不惜高價搶地王:20069月,綠城集團聯手濱江集團以36.3億元總價刷新了杭州地王記錄;200612月,以33.333億元創造溫州土地拍賣史的新高;20075月,以34.9億元在與華潤、新鴻基等巨頭的競爭中搶走杭州一線江景的藍色錢江地塊,其樓板價達到11759/平方米(表2)。

高品質,好地段。理論上,有好作品的綠城可以通過高價銷售換取高利潤,然而事實是,綠城的淨利潤率、淨資產回報率均輸給同行。2010年,其淨利潤率僅有17.16%,不及萬科,更輸過同樣高端定位的龍湖近一半(表3)。綠城中國總裁壽柏年曾解釋,其利潤率不高的原因在於產品投入偏高。而高價拿地王,更導致其土地成本高企。2008年到2011年上半年,綠城的每平方米收入成本構成中,土地費用佔比節節走高,分別為12%12%18%22%(圖2)。土地費用佔比增加,直接擠佔了綠城的利潤空間。

高槓桿撬動的老大

對兼具雙低特質(低周轉率和低利潤率)、以打造藝術品為己任的綠城來說,在中國這樣房地產宏觀調控頻發的大環境下,恰當的風險管理策略應該是,維持較高的現金流和較低的負債率,以備不時之需。圍棋高手宋衛平自然不會不明就裡。然而,或許正是出於對自己作品的自信,他又期待超越萬科,衝擊行業老大的寶座。

在中國,地產商普遍採用重資產模式運營,要擴張必須大規模儲地,綠城也不例外。而要多拿地、拿好地,須有大量資金的支持。然而,由於利潤率低,綠城自身造血功能並不強,其企業運營對淨資產的貢獻比例十分有限,例如2005-2007年間,綠城盈利合計28.8億元,僅佔淨資產增加額的38.71%。而其餘淨資產增加額則主要通過IPO、增發、債轉股等資本市場運作取得。

要實現超越萬科的理想,在規模上快速做大,綠城必須借助外部資金。因此,宋衛平開始激進地舉債經營,綠城常年來的權益乘數(資產總額/股東權益,權益乘數越大,負債程度越高)一直高位運行,大幅高於同行。2010年,其權益乘數更是達到8.67倍,是龍湖的兩倍多(圖3),2011年上半年,由於信貸等渠道的收緊,回落到8.14倍,但仍遠超龍湖、萬科及恆大等地產行業第一梯隊的所有對手。

媒體屢屢質疑綠城的淨貸比((有息負債-現金餘額)/淨資產),實際上就是對綠城高負債的資本結構的質疑(圖4)。綠城的淨貸比一直呈上升狀態,到2011年上半年達到歷史高峰,是恆大的兩倍多,而萬科的淨貸比控制優秀,達到負值。代表短期流動償債能力的指標短期有息負債佔總有息負債的比例,綠城近年來儘管有所下降,但在2011年上半年仍然達到龍湖和恆大的兩倍(圖5),其融資方式新增部分仍以銀行借款為主,2011年上半年達到98.67%,其他短期借款仍為2006年上市前後發行的海外債券,融資工具非常單一。這就意味著,綠城對銀行的依賴過重,一旦銀行收緊銀根,綠城的資金鏈將會立刻緊繃。


8.gif

當外界指責綠城負債率過高時,宋衛平認為,綠城的負債全部都是土地資產,其唯一風險是土地是否貶值,而不是高負債率,只要手上有地,我們不怕

當 然,高財務槓桿、高負債率並不一定意味著企業很危險,如果有更高的資產周轉率和現金回流能力,即企業的經營能力包括去存貨、去財務槓桿能力特別出色,該企 業同樣安全。但問題就是,綠城的資產周轉率在同行中明顯偏低,去庫存能力並不突出。站在企業經營風險的角度,綠城慢周轉與高財務槓桿搭配帶來的乘數效應, 無異於火上澆油。

模式後遺症高風險、低回報

儘管槓桿率(權益乘數)很高,但由於淨利潤率和資產周轉率低,綠城的淨資產回報率仍輸於同行。這就意味著,綠城在讓股東們承擔更多風險的情況下,並沒有給股東創造更多的價值(淨資產回報率低)。

同時,開工慢也影響了綠城的財務指標。根據國際會計準則,項目在開工以前的利息不能資本化,項目發生的行政管理費用卻必須計入當期損益。綠城一直大舉拿地,但並不能馬上開工,因此,其利息不能資本化,相關費用則抵減了公司當年的盈利。2009年,由於近一半項目不能及時開工,導致財務費用不能資本化,綠城中國的利息資本化率僅為64.5%2010年,隨著取得土地後及時施工,其利息資本化率升至87.2%,資本化利息為23.22億元。

開工慢也對綠城的償債能力提出挑戰。利息保障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支出)是一個衡量公司償債能力的重要指標,以綠城2006年發行的4億美元高息債為例,其制約條款為,利息保障倍數2008年及以前不能低於32008年以後不能低於3.5。而綠城2006年該指標為11.412007年為4.862007年該指標大幅度降低,原因就是受項目開工影響,利潤減少,但利息支出持續增加。償債能力偏低,會影響綠城的後續融資能力,甚至會導致融資成本高企。

股東們的不滿寫在了綠城的股價上(圖6),低迷的股價又進一步制約了它的融資能力。20106月,由於自認股價被低估,綠城支付1.55億元,以7.31-8.63港元/股的價格回購了2107.65萬股。

混用槓桿,走上鋼絲繩

為了實現超越萬科的理想,綠城在融資的路上一直疲於奔命,被迫走上了一條高槓桿的鋼絲繩。綠城的發展史,某種程度上就是宋衛平一部東奔西突的融資史、一部槓桿不斷放大的歷史。

和國內絕大多數房地產企業一樣,早年綠城的資金來源主要依賴銀行貸款這類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渠道窄之又窄。但房地產市場調控頻繁,緊縮銀根成為常態,為了將槓桿進行到底,宋衛平將目光投向海外,20061月起,綠城創下了15個月融資125億港元的紀錄。

15個月融資125港元

由杭州起家的綠城,真正異地擴張始於2002-2003年,其先後進入上海、北京、合肥等城市,開始全國佈局。對擴張帶來的資金瓶頸,綠城集團最初的解決辦法是,在企業內部發起信託融資,通常最低金額為5萬元,不設上限,期限12個月,預期年收益率12%,到期後一次性還本付息。企業內部信託融資額度太小,對於激進擴張的綠城而言,僅僅是杯水車薪。2004年,綠城集團開始了海外融資之旅。

2004113日,綠城集團聘任摩根大通證券(亞太)有限公司作為在香港紅籌上市的獨家財務顧問、獨家保薦人和獨家主承銷商,展開了複雜的海外上市操作。


10.gif

20041116日,才智控股(簡稱才智)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成立,宋衛平及妻子夏一波、壽柏年通過各自註冊的全資BVI公司持股54%7%39%;才智獲得摩根大通2400萬美元過橋貸款;2005310日,才智用過橋貸款收購綠城集團下屬關聯企業,包括綠城房地產集團全部股權;2005831日,綠城中國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宋衛平、壽柏年、夏一波通過各自全資BVI註冊公司持股54%39%7%20051114日,綠城中國和才智實施換股,完成境外重組。綠城中國紅籌架構表現為,綠城中國控制才智,才智控股上海綠宇、杭州九溪、綠城房地產下屬29家附屬公司(圖7)。

由於香港市場往往給予大量儲地的地產商高估值,在搭建綠城中國紅籌架構的同時,宋衛平不忘拿地。2006115日,綠城房地產集團在青島簽下了一個佔地3000畝的項目。為了籌集這筆資金,綠城向摩根大通發行1.3億美元的可轉債,其中,支付佣金、折讓及中介服務費用共計29,055,864美元,實際融資100,944,136美元,融資成本約為28%。宋衛平認為,跟綠城海外上市所展示的前景相比,這些費用非常值得。

2006713日,綠城中國在香港交易所掛牌,最高上衝8.9港元,收報8.75港元,較8.22港元的招股價漲6.45%,集資24.5億港元。宋衛平信心爆棚:「2006年我們要儘可能完成土地儲備,我們不一定一年完成60億、70億,還可以更多。

為了完成土地儲備,綠城中國在上市前後的15個月裡,共募集資金125億港元,使用了7種融資手段,包括私募基金入股、首次公募前可轉換債券融資結構、IPO、高息票據借貸、配股增發、發行人民幣可轉債、銀團貸款等(圖8)。

套上枷鎖

摩根大通為綠城設計的債權、股權搭配發售的融資方式,堪稱經典。綠城用這兩大槓桿撬動了百億海外資金,但其2006年發行的一筆優先票據,卻為日後埋下了一枚地雷。

20061110日,綠城中國通過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發行代碼為027459447027459510的優先票據。該票據原計劃2013年到期,票據總額4億美元,票面年利率9%。 根據綠城中國的公告,債券投資者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對綠城中國的經營行為作出了諸多限制:除非債權人同意,綠城中國和受限子公司不能出售資產;不能進行 銷售及售後回租交易;不能發行優先股;不能產生債務;不能擔保債務,包括子公司債務;子公司的資產不能抵押;不能派息;不能發行或出售子公司股本;不能購 買或贖回股本;不能與股東或聯屬公司進行交易;不能支付子公司股息;子公司資產負債率不能超過15%等等。

2006年優先票據,顯然是宋衛平樂觀和自信下的產物,他當時相信宏觀調控環境趨好,且自己的產品肯定會熱銷,因此對限制性條款未加重視。他曾表示:合同有厚厚一本,都是洋文,當時也沒仔細看,只是覺得有錢買地就好。然而,隨著綠城的資金需求越來越大,這些海外發債的常規限制性條款,卻限制了綠城中國的擴張計劃,被宋衛平稱為枷鎖,最終,綠城中國在20094月以槓桿替代方式卸下了這一枷鎖

一石多鳥,槓桿替代

20094月下旬,綠城連續密集發佈13則公告,頻繁的公告背後是複雜的股權變更(圖9)。

415日的公告中,綠城稱與關聯方海港企業(00051.HK,九龍倉集團控股)達成協議,綠城將向海港企業洽購杭州海企綠城房地產開發公司(負責藍色錢江項目)餘下40%股權及有關股東貸款(海港企業通過南京聚龍持有海企綠城40%股份,綠城通過杭州康居和綠城房地產分別持有海企綠城55%5%股份),總值13.82億元。此外,綠城將向海港企業出售上海綠源房地產開發公司(負責上海新江灣城D1地塊開發)100%股權及相關股東貸款,總代價12.3億元;交易完成後,海港企業淨收1.52億元,綠城錄得虧損約1.48億元。


11.gif

同一天,綠城公告稱,414日,綠城旗下綠城房地產與中海信託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海信託)訂立了信託協議,成立中海綠城1號房地產投資基金,計劃融資9.92-19.83億元。綠城承諾向該信託出售杭州海企綠城房地產開發公司25%的股權及無錫太湖新城項目公司45%股權。

421日,綠城公告稱,自當日起發出開始以現金購買任何未清償的2013年到期的9%優先票據的要約。

第一則公告中,綠城中國與海港企業股權交換後,綠城中國最終全資擁有杭州藍色錢江項目,海港企業全資擁有上海新江灣城D1地塊。這兩塊地都是綠城中國在2007年高價拍得。這為第二則公告中海信託受讓藍色錢江項目股權掃除障礙。而來自中海信託的資金,又為第三則公告中綠城提前贖回2006年優先票據,提供了所需款項。

主動違約,破產驚魂

綠城究竟為何提前贖回2006年優先票據,債券持有人又為何同意綠城贖回?

在綠城的第三則公告中,坦承其違反了2006年優先票據的多項條款:沒有滿足固定費用覆蓋率,子公司資產負債率超出15%的 限制;信託認購額付款違規;投資少數股權企業違規;違反留置權限制規定,通過綠城中國及其子公司提供擔保;違反資產出售限制規定,違規出售股份規定;成立 下屬子公司時沒有簽署所要求補充契約書或擔保文件。根據約定,綠城因違約面臨被債權人清算的風險,不過所幸金融危機拉了綠城一把。

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亞洲企業發行的歐美債券普遍大跌,綠城債券同樣大跌。在綠城宣佈回購計劃的前一天,該債券的買盤價格僅為面值的68%,賣盤價格為面值的72%。為了確保贖回成功,綠城將回購價格設為債券面值的82折,大幅高於該債券的交易價格,這也是此前6個月亞洲債券回購的最高出價,因此,綠城的贖回要約被認可。

在回購計劃中,綠城為自己設計了一道風險屏障:如果持有人在54日前交付債券,每100美元本金便可獲得85美元的全部對價;如果在54-19日之間交付,僅可獲得79.1美元。根據最終結果,其需要為回購支付27億元。而截至2008年底,綠城淨資產負債率已達140.1%,比2007年的88.2%大幅升高;其一年內到期的銀行貸款約為38.68 億元,一年內到期的債券則達27.01億元,兩項總額高達65.69億元,可是現金存款僅有17.18億元,這些現金根本不足以支付27億元。但通過向中海信託出售藍色錢江和無錫太湖新城項目部分股權,從綠城分別可以獲得15億元和5億元贖債。減少的27億元賬面負債,約佔綠城2008年總負債的8.15%。但是,這次贖回也加劇了綠城的流動性緊張程度。

這次債權騰挪,讓宋衛平驚魂不定,他15年來第一次離破產清算如此之近。在當年510日的春季懇談會上,宋衛平一改往日的談笑風生和引經據典,表情嚴肅,回答媒體問題亦小心謹慎。不過好在這一跳有驚無險,通過槓桿替代,綠城中國解除了破產清算的警報。此後,綠城再也沒有向海外舉債。但是,用信託槓桿取代債務槓桿,綠城中國亦要付出不菲代價。

信託替代,解除融資限制

公告顯示,中海綠城1號房地產投資基金總額約20億元,15%是股權融資,年化收益率上限為40%85%是債權融資,優先級單位年化收益率為14%。實際上,綠城中國2010年年報披露,該筆信託的年化收益率高達22%。在2009年的資金市場,這樣的資金成本不可謂不高。

按照該筆信託協議約定,綠城中國不但以海企綠城和無錫綠城的股權做抵押,綠城房地產還對此信託計劃作出全面履約保證,並支付保證金。該筆信託融資與2006年優先票據在約束條款上明顯不同的是,並沒有對綠城使用槓桿進行風險限制,更多強調的是擔保和抵押物等硬性約定。為了獲得這筆信託融資,綠城幾乎押上了全副身家2009年這場堪稱經典的賭博性債務重組,仍是綠城槓桿式發展的延續。

通過此番運作,綠城暫時化解了流動性不足。更重要的是,綠城實際上通過債務重組,解除了下一步繼續融資的限制。宋衛平的底牌是,杭州藍色錢江一期即將開盤,如銷售理想收入可達25億元,可以進一步舒緩資金壓力。2009年下半年,國內樓市回暖,藍色錢江公寓一期於20095月開始預售,截至20091020日,回款約22.86億元。宋衛平事後不止一次感嘆說:感謝老天爺讓綠城活了下來。

取道信託融資,槓桿不斷放大

與中海信託合作之後,2009下半年開始,綠城開始頻繁使用信託融資。

以綠城和平安信託的合作為例,20091231日,雙方簽署信託協議,決定合作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步,綠城房地產注資浙江報業項目公司(西溪誠園)3億元,收購該項目公司75%股權;第二步,綠城房地產以2億元將該項目公司股權的50%轉讓給平安信託;第三步,綠城房地產向該項目公司提供13億元委託貸款,並向平安信託轉讓;第四步,綠城房地產向平安信託提供抵押組合和回購擔保;第五步,12個月內,綠城房地產向平安信託回購該項目公司50%股權,回購價格是2億元。13億元委託貸款的利息是11.5%,如果加上收購股權2億元,平安信託此次提供15億元資金的成本約為10%(圖10)。

通過股權騰挪,以綠城及旗下綠城房地產的擔保和股份質押取得信託融資支持,綠城僅以1億元的出資換回了15億元的現金流入,成功撬動浙江報業項目,槓桿發揮到極致。資料顯示,西溪誠園總建築面積約為28.7483萬平方米,如以3萬元/平方米的市場售價計算,銷售總額達86.24億元。公開資料顯示,20091127日,綠城拿到西溪誠園預售許可證,第二天正式開盤收取預售款。彼時,房地產市場已經回暖。在西溪誠園具備銷售條件且正式銷售、現金回流的情況下,綠城卻通過該項目進行股權、債權槓桿融資,讓平安信託分享果實,實在是匪夷所思。聯繫到2009年下半年,綠城在全國頻頻高價拿地,一個合理的推測是,宋衛平彼時透過項目股權和債權進行槓桿融資的資金,來支付其高價買地所需資金,並非解決項目發展所需資金。綠城與平安信託合作,把信託槓桿推向極致。但若是銷售不力,其中蘊藏的風險亦同比例放大。

綠城與中泰信託的合作亦然。按照雙方協議,2010127日,綠城向中泰信託出售旗下全資子公司上海綠城項目公司49%股權,價格為9608萬元;中泰信託向綠城提供不低於7.84億元股東貸款;成立信託日前,綠城與國內某金融機構訂立委託貸款協議,通過該金融機構向上海綠城提供股東貸款;成立信託後,綠城向中泰信託轉讓上述股東貸款。2010211日,綠城與中泰信託完成上述交易。中泰信託共募集資金16.5億元,其中包括甲組優先單位10.039億元,期限為12個月;乙組優先單位4.961億元,期限為18個月;綠城認購1.5億元一般單位,期限為18個月。最終,綠城成功以1.5億元左右的資金撬動了15億元左右的信託資金。但是,綠城亦承受高槓桿帶來的風險:綠城需為上述股東貸款提供還本付息擔保;向中泰信託質押上海綠城51%股權;綠城通過銀行提供0.3億元押金。


9.gif

信託融資緩解了綠城的資金困境,利用外部財務資源放大了經營規模,但綠城的投資者卻為此付出了代價。2011921日,路透社報導銀監會調查信託公司和綠城中國合作事宜。受此傳聞影響,綠城的股價在一個月內縮水近5成,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地產股股價受此事件影響,普遍下行。綠城的投資者在2011年下半年驚歷了一波過山車式的行情。

綠城信託借款總額到底有多少,能在市場上掀起如此大的波浪?綠城2011年半年報顯示,截至2011630日,其共有貸款346億元,其中信託負債49.84億元,信託相關衍生工具餘額2.71億元,共計52.56億元。而媒體報導綠城信託融資有124.4705億元,其數字來源於各個信託公司公佈的綠城信託融資彙總。

信託融資為何在綠城財報中不能全面體現?這源於信託產品獨特的交易結構設計。以平安信託與綠城合作的浙江報業項目為例,由於在第二步中綠城房地產將該項目50%的股權以2億元的代價轉讓給了平安信託,自身只持有25%股權,因此,並不需要將該項目公司並表,如此一來,該項目公司高達13億元的委託貸款(信託融資)並不會體現在綠城財報中,保持了其財報的可看性。而到了第五步,即12個月內,綠城房地產向平安信託回購該項目公司50%股權,回購價格依然是2億元。13億委託貸款的利息是11.5%,如果加上收購股權2億元,平安信託此次提供15億元資金的成本約為10%。由於通過第五步,綠城持有了該項目絕大部分股權,需要並表,而奧妙在於,由於有12個月的時間差,該項目公司完全可以通過加快建設以開盤預售回款,從而歸還委託貸款及利息,這樣就不會加重綠城的債務壓力,不至於財報過於難看。

信託融資的好處在於放大了財務槓桿,充分撬動外部財務資源並直接提升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而缺點是相比單一法律主體的財務槓桿融資,綠城上下風險控制的難度係數更大,可控程度也更低。更重要的是,信託融資的金字塔效應十分明顯。也就是說,子公司負債,母公司需做抵押擔保,子公司負債越多,母公司抵押擔保就越多。槓桿效應下,母公司的風險亦同步放大。

事實上,在房地產宏觀調控的背景下,信託融資是眾多房地產公司熱衷採用的融資方式。中國信託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二季度末,房地產信託業務額為6051.91億元,較2010年同期的3153.63億元增加2898.28億元,增幅高達91.9%

再陷危機欲轉型


一切尚好的背後

建築商墊支和房地產預售制度給予了房地產公司吃上下游的正當理由,綠城也不例外。2011年上半年,綠城的預售資金高達473.85億元,其欠供貨商款及其他應付款88.09億元,和2010年同期持平。儘管如此,現金流依然是宋衛平的一塊心病。2005-2010年的18個財報週期中,綠城僅有5次報告期出現正現金流,自本輪調控以來,更有越來越緊的趨勢。截至2011年上半年,綠城的債務已從2010年底的350億元增至39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債務高達135億元,其資產餘額為1260.63億元,負債餘額為1105.68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87.7%

槓桿式生存帶來的後遺症愈加明顯,不間斷借新還舊維繫綠城中國的現金流:2011年上半年,其償還銀行借款82億元,同時又貸款96億元;償還信託借款25億元,同時籌集信託貸款33億元;償還關聯方借款31億元。綠城現金從2010年底的124億元迅速減少至2011年上半年底的67億元。不容忽視的是,綠城仍然有大量在建項目需要輸血。截至2011630日,其在建項目75個,總在建面積1381萬平方米。在建項目投資是綠城中國除了銀行借款、信託借款和關聯方還款外,資金支出的第四大戶。2011年上半年,其向聯營公司在建項目的投資約為18.59億元。

20118月的半年報發佈會上,綠城稱,為了緩解日益緊張的資金壓力,綠城正在減少項目開工和調整工程進度。統計顯示,2010年末,其實際開工總建築面積比當年初計劃減少38%2011年上半年開工總建築面積更是比年初計劃減少45%。實際上,在對綠城高管的考核中,融資也是一個重要考核指標。早在2008年,綠城就制定了《項目公司計劃考核試行辦法》,其中明確了項目貸款完成率及完成時間的考核權重,同時也明確體現了對項目公司超額融資的鼓勵。綠城中國在2011年半年報中聲明,我們堅信,只要過危機,必將會迎來生機勃勃的增長

由危轉機3年前也曾上演。2008年,綠城中國出現巨額現金流缺口。隨著中央政府救市政策出台,手持大量可售房源的綠城斬獲頗豐,銷售額首次突破500億元,僅次於行業老大萬科。就是這一年,宋衛平提出趕超萬科的口號。綠城中國現在的情況跟當時很相似,在建項目體量龐大,總建築面積達到1381萬平方米,但背景是,中央政府此輪對房地產的調控近兩年未見鬆動,且有愈嚴的趨勢。

在宋衛平宣稱綠城中國一切尚好的背後,動用高槓桿拿下巨量的土地儲備變成了包袱,壓得綠城喘不過氣來。在信託融資渠道收緊的背景下,綠城只能依靠銷售回籠資金。而由於市場下行,綠城產品多分佈在限購區域,又多是受限購令影響的高端產品。綠城要延續高槓桿的生存方式,似乎
缺乏新的融資渠道。壽柏年表示,綠城將通過成立人民幣基金解困。但公開發行人民幣基金有現實的政策困境,綠城也許唯有通過變賣或轉讓項目股權、降低槓桿率這條渠道。

早年間,宋衛平常說,自己從上學時起就沒有得過第二,現在他說,我不會讓自己失敗。他給自己開的藥方,就是把頻繁使用的高槓桿降下來—「大不了賣幾個項目,回籠資金。對土地儲備近乎偏執的宋衛平,會捨棄自己南征北戰拿下的好地嗎?

轉型輕資產,效果有限

實際上,宋衛平很早就意識到了重資產模式的弊端,他把2010年稱為綠城中國的轉型元年,希望發展輕資產模式,包括強化商業代建業務。

這一年9月,以商業代建為使命的綠城房產建設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簡稱綠城建設管理),其註冊資本為2億元。其中,綠城中國、宋衛平的持股比例分別是37%36%,綠城中國兩位執行總經理應國永和曹舟南,透過顧問公司上海欣萍財務諮詢事務所持股27%

綠 城建設管理的代建業務可分為三種模式:項目代建、資本代建和政府代建。項目代建是與已取得土地證的企業對接,由合作方承擔全部或部分資金,綠城建設管理承 擔開發任務,輸出管理和品牌,其收益來自派駐團隊基本管理費、委託開發管理費、項目業績獎勵。資本代建是通過成立平台公司募集資金,綠城負責開發建設,並 與投資方共享收益。政府代建則是承接安置房、限價房等建設管理,綠城根據項目的銷售額或利潤額提取7-8%的分紅。

20116月底,綠城建設管理已簽約項目38個,總建設面積674萬平方米,但實現利潤仍然有限,其2010年實現利潤3600萬元,2011年上半年僅457.9萬元。輸出專業管理,根本是強大的成本控制能力,這一點恰恰是綠城的軟肋。因此,宋衛平把2011年定為成本控制年。綠城的高品質,一定程度上依靠犧牲周轉速度和毛利換取,降低成本而不降低品質是綠城長期面臨的考題。

輕資產模式並沒有從根本上改善綠城的現金流,信託仍是綠城重要的融資渠道,但綠城的信託實質是假股權、真債權關係,利息要求較高,同時附加多重抵押擔保。據報導,綠城已把融資目光投向了房地產私募股權基金(PE)。

眼下,綠城中國手中最大的籌碼是,已鎖定未來4年的銷售業績,總額約為889億元,其中綠城所佔權益約為578億元,包括2011年下半年的145億元、2012年的301億元、2013年的113億元、2014年的18.7億元。保證已銷售項目按計劃竣工且正常交用,是綠城未來兩年的最大考驗。綠城堅持不降價亦可以從上述數字中找到答案:如果降價,其資金鏈將全面雪崩。兩個月前,宋衛平說,大不了把價格一降到底,退出房地產業。但截至今天,綠城中國的銷售價格並沒有實質性調整,事實上,578億元的鎖定銷售業績也不允許他有太多降價空間,即便是新開售的樓盤,定價亦需小心謹慎。

宋衛平平時喜歡穿紅色T恤,這件紅色T恤曾多次出現在拍地現場,被稱為必勝戰袍。現在,他穿著的冷色調衣服多些。他的同僚私下說,冷色代表理性。

理想與現實

綠 城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裡?通過分析綠城的融資史,我們看到,在綠城內部集資、私募、上市和信託融資的每一步中,宋衛平始終處於被動搏命的局面,雖然各種融資 手段用盡,但是高額的融資成本和地價吞噬了綠城的利潤。而在中國寬鬆的貨幣政策下,房地產市場雞犬升天,理想主義的精品化道路難以獲得高溢價,使得走高端 路線的綠城產品溢價沒有充分體現,淨資產收益率不盡如人意。而融資難又讓其做大的道路更見坎坷,加之國內房地產調控頻繁,使得綠城在資金與銷售方面屢受影 響,放大了其非常規超速發展的深層次隱患。

除 了外部環境,綠城自身的經營策略又是否適合?其實,綠城這樣產品主義至上的企業要進行產業狂奔,高財務槓桿和高周轉是不可或缺的兩翼,而綠城僅有高槓桿一 翼,其飛行必然跌跌撞撞。當宋衛平意識到高周轉的必要時,產品主義已深入綠城人的骨髓,轉變何其艱難。特別是房地產調控頻繁,高周轉不暢,高財務槓桿的風 險隨時爆發。

值 得關注的是,綠城在動用高財務槓桿的同時,沒有匹配之合適的金融工具,依然頻頻使用間接融資手段。讓人無奈的是,國內金融市場狹窄的融資渠道,使綠城這樣 的民營企業似乎並無太多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說,宋衛平堪稱悲劇英雄,房子是好房子,企業是好企業,但在國內房地產和金融市場有待發展完善的大形勢下,綠城 的精品化道路如此之艱難,亦是市場參與各方的悲哀與無奈。

伴隨綠城財務風險的升降,宋衛平、夏一波夫婦的財富和在新財富500富人榜上的排名,猶如過山車一般跌宕起伏:從2007年的21位跌落到2008年危機爆發時的92位,危機緩解後的2009年回升至69位,2010年又下降至120位,2011年繼續跌至316位;其個人財富亦從2007年的82.5億元降至2009年的16.3億元(以2008年底持股市值計算),再到2010年的62億元,2011年又縮水至44億元。

面 對未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嚴峻形勢,綠城的警報遠遠沒有解除,接下來,它只能選擇通過降槓桿來降低飛行高度和速度。宋衛平曾說過:接下來綠城會分三個階段 走,首先就是努力做銷售,把房子賣出去;如果這個不夠有效,第二就是看看能不能騰挪掉幾個項目;最後一個階段,如果前面的手段都不奏效,那就直接把價格降 到底,所有的房子都賣完,以後就不再做房地產了。也許,資金困境中的宋衛平,眼下更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通過項目騰挪換取公司的安全。

  • W020120130298034362054.gif

  • 12.gi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