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獨家專訪】格林美評審大揭秘獎項得主點勝出?

1 : GS(14)@2017-01-26 18:22:11

「格林美的評委名單一直以來都是不公開的,沒有人知道有多少個評委,也沒有人知道是誰!」在曼哈頓音樂學院擔任鋼琴老師的陳震,去年幸運進入格林美評審員名單,他接受《蘋果》專訪獨家揭秘當中潛規則,以及他如何從「被嘲笑」的素人學生一路進入格林美舞台成為幕後決策者的經歷。駐紐約記者:王筱辰洋談到自己成為評審員的經歷,陳震表示自己很幸運,是格林美主動伸出的橄欖枝,隨着第一張音樂專輯的發表,他在很短時間拿到了十多個樂評雜誌的好評,他笑說:「那些雜誌實在把我們捧上天了。」原來,格林美的組委會很在意樂評,大多數時候他們沒有時間聽完音樂人的整張專輯,因此為直接從專業雜誌的樂評入手,尋找他們認可的聲音。陳震在去年年底完成投票,他表示格林美是個很特別的比賽:「格林美很聰明,為讓比賽公正性、可信度,具體評委名單不公佈,防止評委組團或互相聯繫,集中某一個候選單位。因此每個評審都是獨立的,評出的作品可信度更高。」也正是由於參加了評審過程,讓他對樂評有了不同的感受:「格林美評審要簽署一項條例,不要參考任何外界因素,不要因為它受歡迎、大家都認識就投票。你的判斷必須依據藝術價值,看它是否能影響人的精神和心情。」談到自己的經歷,陳震表示自己4歲開始學琴,至今已有27年,在中國最高音樂學府中央音樂學院求學時,還受到同學的嘲笑。他稱雖然跟隨名師,但並沒有修讀專業的音樂中、小學,比起其它「專科出身」的學生,面試時甚至被歧視:「當時有人就說我的老師『收這種學生也不怕砸手裏(誤人子弟)了』,那是在我面試前的五分鐘。」但也因為無知者無畏,他反而把這種經歷當做一種激勵,最終成為當時那一批申請者中唯一一個考入中央音樂學院的。來到美國,他覺得美國與華裔音樂人最大的差異在於「包裝」,尤其提到格林美的候選名單:「一長串(名單)下來沒有幾個華人,這並不是音樂落後,而是華人的創作、演奏等硬實力很強,但公關、宣傳上的軟實力則不夠。」他認為,格林美不是單純的音樂競技比賽,而是一個綜合的結果:「華人總覺得出完專輯就結束了,而西方是專輯做出來的時候,戰爭才剛剛開始!」從評審的角度看,他覺得西方音樂人盡可能讓所有人都聽見自己的作品,無論好壞的評價一概全收:「他們不會那麼敏感和玻璃心,因為有人聽到比有人喜歡更重要。」談到今年2月將揭曉的格林美,他認為Adele是大熱:「她是個很好的例子,流行中帶古典,音樂非常有重量和層次,而不是電子和聲效將這歌曲『做得』很熱鬧。」他說,這樣的歌手會讓評審很難不支持她:「她的專輯、MV都非常簡樸,不花俏,但讓人覺得已經足夠。」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26/1990958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2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