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無聊狀態 是創意思考催化劑


2012-12-31  TCW
 
 

 

唯有正確的思考,也就是深度思考,才能使你我成為獨一無二的人,再與創意點子結合,就成為推動世界前進的一股力量。深度思考是策略規畫、科學發現與藝術創造所必備的,也是嚴謹、聚焦、審慎、熟慮、獨立、原創、充滿想像、開闊、寬廣、寧靜、鬆弛、專注、深思與反躬自省的思考,資訊的流動受限且和媒體息息相關,或許你會稱它「慢速流」,但不是淺薄、狹隘、匆促、粗略、破碎或錯亂。

然而,在倉卒之中無法做到深度思考,身旁充斥各種干擾也不能,書寫一百四十個字無法表達深度思考,一心多用的混亂心緒也不能。當我們從不曾好好端坐不動或者完全靜下心,我們的思考品質會是如何呢?快節奏的生活改變了我們的思考品質,但唯有保持距離或從中抽離才能認清這個事實。

或許你會認為這不重要,但它確實很重要。過去的知識革命用腦力取代勞力,成為經濟生產的主要工具,今日最重要的智慧資本財也是人類心智的產品,而我們正處在另一次革命的浪頭上,未來人類的心智將與聰明的機器爭工作甚至爭寵,機器將越來越精於將儲存的知識與人類行為模式配對,於是我們的世界將從付錢給人累積與散播知識到流動的創新經濟,人們因為概念性思考而得到獎賞,然而這種思考形態正遭到衝擊。

我們需要做少一點、思考多一點,需要偶爾放慢速度,不要再混淆變動與進步,別再認為溝通與決策都得立刻進行。

離開辦公室,腦袋更靈光

一年來詢問上百人在哪裡腦袋最靈光,只有一、兩人提到在辦公室,一人則回答當辦公室不用來辦公的時候。沒有人回答「當然是在辦公室」,也沒有人回答在學校。

某知名的跑車公司老闆摩根(Charles Morgan)答得很乾脆:「在馬爾文山丘散步時。」我想他是指獨自一人,至少不是帶著公司的管理團隊走在他後兩步的地方,一面做筆記一面對跑車製程提出建議。

我們花幾百萬美元設計辦公室,花數十萬美元請顧問主持創意發想與策略討論會,但大部分的人腦袋最靈光的時候,卻是在工作場所之外的地方。

人們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會產生好點子,是因為腦子需要在輕鬆、非工作狀態下才能靈活轉動。換言之,唯有停止思考,點子才會跑出來。過去二十五年,我參加過無數次腦力激盪,雖然盪出一堆點子,但通常都很膚淺,跟同事友人出去吃中飯反倒更有效。

社會學家歐登伯格(Ray Oldenburg)創了「第三地」(third place)一詞,是指我們在家和辦公室以外習慣待的「中間地帶」。星巴克(Starbucks)是其一,小酒館或公共圖書館也是,都是可以供人思考、聊天和醞釀點子的地方。

話說回來,你最近有試著坐在星巴克喝杯咖啡嗎?或許你會發現每張桌子都是筆電跟計算紙,不然就是準備開會。咖啡辦公室(Coffee Office)是加拿大的連鎖咖啡館,為了行動工作者提供去處,外表看似一般的咖啡館,店內提供免費的無線上網和很多插頭,付費會員還可以使用工作站、會議室、會面的空間,並提供充電打盹的睡眠艙。基本上,咖啡辦公室就是一台咖啡機跟幾間辦公室,而不是一間辦公室加上幾台咖啡機。

對沒有辦公室或必須隨時待命的人來說,類似地方成了他們的代用辦公室,而不是放鬆、恢復精神跟交談的地方。另一個流行語「貝都因工作者」(Bedouin worker)描述的一群人則有摧毀第三地之虞,他們要將這些地方變回人們一開始想逃離的第二地。

不幸的是,組織扁平化與精簡化等趨勢可能持續,導致更多人將陷入白天無處可去的狀態。不過這種情形不會永遠存在,禁止攜帶筆電以及談生意的地方將發動反擊,目前已經有書店和熟食店禁止使用手機,此時此刻的顧客似乎還不怎麼在意,但終究會的。火車的安靜車廂跟飛機的安靜座位區只是開頭,最終我們會看到餐廳開闢無手機座位區,以及禁止兒童玩Sony PSP 和任天堂DS的特定公共區域。

多工處理,扼殺深度思考

無聊是件美好的事,反芻是創造的前奏曲,﹁什麼都不做﹂不僅是人生僅存的少數奢侈事情,也是一種心情的狀態,容許我們放下外界的一切來探索內心深處。但是,如果十個人不斷傳來他們中午吃什麼,或者對你新西裝的剪裁發表評論,你是沒辦法無聊的。省思讓心靈澄淨,赫洛威爾醫師說,省思是發揮想像力的前奏曲,是一種有用的情緒,自古以來促成許多深度的洞見。

一開始無聊讓人不舒服,但是當你通過心靈的苦惱,就能在正確的脈絡下了解事情,看清樣貌。但數位科技,尤其是行動科技剛好相反,這年頭當你試圖解決問題時,很容易就會因為數位科技而分神,但只要堅持,就會發現一直在尋找的答案。

當你無須面對任何事,就會發明做事的新方法,藝術家在面對空白的畫布時多半什麼都不想,兒童也是如此,他們無聊時會發出沒有意義的聲音,最後會找到事情做。

然而,這年頭想要無聊也難以實現,我們不給孩子空想與做夢的時間和空間,英國國家統計局(ONS)表示,十六歲以下的孩子當中,四五%僅花二%的時間獨處,此外學童的自由時間(上學、做功課、睡覺和吃東西之外的時間)從四五%減少到二五%,孩子的每日作息排得井然有序且許多事情假手他人,以至於沒有如紐約大學教授威克菲爾德(Jerome Wakefield)所說「認識自己」的機會。成年人也是,我們很少拂拭自己的心,於是塵埃便堆積到再也無法認清事情的本質。

不僅難以無聊,我們甚至無法做好一件事情。多工處理扼殺深度思考,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神經生物學教授察路波(Leo Chalupa)表示,一心多用加上密集的聲音與視覺資訊(與偽資訊),對腦部造成潛在的永久性傷害。另一個相關的概念叫作「連續性局部注意力」(Constant Partial Attention,簡稱CPA),曾在蘋果和微軟研究實驗室工作過的史東(Linda Stone)了解高科技產品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於是創了CPA一詞來描述人不斷掃視數位環境尋找機會與威脅的樣子。跟上最新資訊成為一種癮頭,一旦沒有就覺得焦慮。

從某方面來說這不是新鮮事,四萬年前的人類在大草原上生活就是如此,一面大口吃著新鮮的肉,又得隨時留意掠奪者,但是數位化加上網路連線增加了資訊量,現代人消耗的資訊量之大,以致我們的注意力永遠都處在破碎的狀態。

然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們也不能時時處在高度警戒的戰或逃狀態。保持警覺會帶來身心壓力,因此一定要偶爾停止或減少資訊的接收《慢活》作者歐諾黑說:「現代人的本能不是深度思考,也不是讓思想浸潤在內心深處,而是觸及最靠近自己的媒體音頻。」換言之,現代人放鬆的方式是把更多資訊塞進腦袋裡。

蓋茲一年兩次,隱居找點子

察路波認為,每個人每年都該騰出一整天什麼事都不做。不跟任何人做任何形式的接觸、不交談、不打電話、不收發電郵、不發簡訊、不看書、不看報紙、不看雜誌、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不聽音樂、不與其他人的內心接觸,無論是文字、語言還是錄影錄音。

你是否曾經二十四小時什麼都不做?試試看吧,會讓你的腦袋清醒一陣子。全然的孤寂、寂靜或心靈不受打擾,能消除你的自我覺知,時間變得毫無意義,最近的記憶逐漸消失,有種抽離一切的感覺,同時又和宇宙萬物深度連結,既神奇又讓人害怕。

看看比爾‧蓋茲怎麼做。十五年來榮登世界首富的蓋茲每年兩次會到一個無人知曉的濱水區隱居七天,在這週當中思索未來並想出讓微軟耳目一新的點子,也就是閱讀「東西」而非「人」。蓋茲為現代辦公生活的設計帶來許多幫助,我們會以為他應該是到虛擬世界去隱居而不是遠走他地。(本文摘錄自第五、六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55

無聊狀態 是創意思考催化劑


2012-12-31  TCW
 
 

 

唯有正確的思考,也就是深度思考,才能使你我成為獨一無二的人,再與創意點子結合,就成為推動世界前進的一股力量。深度思考是策略規畫、科學發現與藝術創造所必備的,也是嚴謹、聚焦、審慎、熟慮、獨立、原創、充滿想像、開闊、寬廣、寧靜、鬆弛、專注、深思與反躬自省的思考,資訊的流動受限且和媒體息息相關,或許你會稱它「慢速流」,但不是淺薄、狹隘、匆促、粗略、破碎或錯亂。

然而,在倉卒之中無法做到深度思考,身旁充斥各種干擾也不能,書寫一百四十個字無法表達深度思考,一心多用的混亂心緒也不能。當我們從不曾好好端坐不動或者完全靜下心,我們的思考品質會是如何呢?快節奏的生活改變了我們的思考品質,但唯有保持距離或從中抽離才能認清這個事實。

或許你會認為這不重要,但它確實很重要。過去的知識革命用腦力取代勞力,成為經濟生產的主要工具,今日最重要的智慧資本財也是人類心智的產品,而我們正處在另一次革命的浪頭上,未來人類的心智將與聰明的機器爭工作甚至爭寵,機器將越來越精於將儲存的知識與人類行為模式配對,於是我們的世界將從付錢給人累積與散播知識到流動的創新經濟,人們因為概念性思考而得到獎賞,然而這種思考形態正遭到衝擊。

我們需要做少一點、思考多一點,需要偶爾放慢速度,不要再混淆變動與進步,別再認為溝通與決策都得立刻進行。

離開辦公室,腦袋更靈光

一年來詢問上百人在哪裡腦袋最靈光,只有一、兩人提到在辦公室,一人則回答當辦公室不用來辦公的時候。沒有人回答「當然是在辦公室」,也沒有人回答在學校。

某知名的跑車公司老闆摩根(Charles Morgan)答得很乾脆:「在馬爾文山丘散步時。」我想他是指獨自一人,至少不是帶著公司的管理團隊走在他後兩步的地方,一面做筆記一面對跑車製程提出建議。

我們花幾百萬美元設計辦公室,花數十萬美元請顧問主持創意發想與策略討論會,但大部分的人腦袋最靈光的時候,卻是在工作場所之外的地方。

人們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會產生好點子,是因為腦子需要在輕鬆、非工作狀態下才能靈活轉動。換言之,唯有停止思考,點子才會跑出來。過去二十五年,我參加過無數次腦力激盪,雖然盪出一堆點子,但通常都很膚淺,跟同事友人出去吃中飯反倒更有效。

社會學家歐登伯格(Ray Oldenburg)創了「第三地」(third place)一詞,是指我們在家和辦公室以外習慣待的「中間地帶」。星巴克(Starbucks)是其一,小酒館或公共圖書館也是,都是可以供人思考、聊天和醞釀點子的地方。

話說回來,你最近有試著坐在星巴克喝杯咖啡嗎?或許你會發現每張桌子都是筆電跟計算紙,不然就是準備開會。咖啡辦公室(Coffee Office)是加拿大的連鎖咖啡館,為了行動工作者提供去處,外表看似一般的咖啡館,店內提供免費的無線上網和很多插頭,付費會員還可以使用工作站、會議室、會面的空間,並提供充電打盹的睡眠艙。基本上,咖啡辦公室就是一台咖啡機跟幾間辦公室,而不是一間辦公室加上幾台咖啡機。

對沒有辦公室或必須隨時待命的人來說,類似地方成了他們的代用辦公室,而不是放鬆、恢復精神跟交談的地方。另一個流行語「貝都因工作者」(Bedouin worker)描述的一群人則有摧毀第三地之虞,他們要將這些地方變回人們一開始想逃離的第二地。

不幸的是,組織扁平化與精簡化等趨勢可能持續,導致更多人將陷入白天無處可去的狀態。不過這種情形不會永遠存在,禁止攜帶筆電以及談生意的地方將發動反擊,目前已經有書店和熟食店禁止使用手機,此時此刻的顧客似乎還不怎麼在意,但終究會的。火車的安靜車廂跟飛機的安靜座位區只是開頭,最終我們會看到餐廳開闢無手機座位區,以及禁止兒童玩Sony PSP 和任天堂DS的特定公共區域。

多工處理,扼殺深度思考

無聊是件美好的事,反芻是創造的前奏曲,﹁什麼都不做﹂不僅是人生僅存的少數奢侈事情,也是一種心情的狀態,容許我們放下外界的一切來探索內心深處。但是,如果十個人不斷傳來他們中午吃什麼,或者對你新西裝的剪裁發表評論,你是沒辦法無聊的。省思讓心靈澄淨,赫洛威爾醫師說,省思是發揮想像力的前奏曲,是一種有用的情緒,自古以來促成許多深度的洞見。

一開始無聊讓人不舒服,但是當你通過心靈的苦惱,就能在正確的脈絡下了解事情,看清樣貌。但數位科技,尤其是行動科技剛好相反,這年頭當你試圖解決問題時,很容易就會因為數位科技而分神,但只要堅持,就會發現一直在尋找的答案。

當你無須面對任何事,就會發明做事的新方法,藝術家在面對空白的畫布時多半什麼都不想,兒童也是如此,他們無聊時會發出沒有意義的聲音,最後會找到事情做。

然而,這年頭想要無聊也難以實現,我們不給孩子空想與做夢的時間和空間,英國國家統計局(ONS)表示,十六歲以下的孩子當中,四五%僅花二%的時間獨處,此外學童的自由時間(上學、做功課、睡覺和吃東西之外的時間)從四五%減少到二五%,孩子的每日作息排得井然有序且許多事情假手他人,以至於沒有如紐約大學教授威克菲爾德(Jerome Wakefield)所說「認識自己」的機會。成年人也是,我們很少拂拭自己的心,於是塵埃便堆積到再也無法認清事情的本質。

不僅難以無聊,我們甚至無法做好一件事情。多工處理扼殺深度思考,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神經生物學教授察路波(Leo Chalupa)表示,一心多用加上密集的聲音與視覺資訊(與偽資訊),對腦部造成潛在的永久性傷害。另一個相關的概念叫作「連續性局部注意力」(Constant Partial Attention,簡稱CPA),曾在蘋果和微軟研究實驗室工作過的史東(Linda Stone)了解高科技產品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於是創了CPA一詞來描述人不斷掃視數位環境尋找機會與威脅的樣子。跟上最新資訊成為一種癮頭,一旦沒有就覺得焦慮。

從某方面來說這不是新鮮事,四萬年前的人類在大草原上生活就是如此,一面大口吃著新鮮的肉,又得隨時留意掠奪者,但是數位化加上網路連線增加了資訊量,現代人消耗的資訊量之大,以致我們的注意力永遠都處在破碎的狀態。

然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們也不能時時處在高度警戒的戰或逃狀態。保持警覺會帶來身心壓力,因此一定要偶爾停止或減少資訊的接收《慢活》作者歐諾黑說:「現代人的本能不是深度思考,也不是讓思想浸潤在內心深處,而是觸及最靠近自己的媒體音頻。」換言之,現代人放鬆的方式是把更多資訊塞進腦袋裡。

蓋茲一年兩次,隱居找點子

察路波認為,每個人每年都該騰出一整天什麼事都不做。不跟任何人做任何形式的接觸、不交談、不打電話、不收發電郵、不發簡訊、不看書、不看報紙、不看雜誌、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不聽音樂、不與其他人的內心接觸,無論是文字、語言還是錄影錄音。

你是否曾經二十四小時什麼都不做?試試看吧,會讓你的腦袋清醒一陣子。全然的孤寂、寂靜或心靈不受打擾,能消除你的自我覺知,時間變得毫無意義,最近的記憶逐漸消失,有種抽離一切的感覺,同時又和宇宙萬物深度連結,既神奇又讓人害怕。

看看比爾‧蓋茲怎麼做。十五年來榮登世界首富的蓋茲每年兩次會到一個無人知曉的濱水區隱居七天,在這週當中思索未來並想出讓微軟耳目一新的點子,也就是閱讀「東西」而非「人」。蓋茲為現代辦公生活的設計帶來許多幫助,我們會以為他應該是到虛擬世界去隱居而不是遠走他地。(本文摘錄自第五、六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56

催化劑事件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xueqiu.com/9206540776/24620203
半年小結中自己的投資有些反思,為什麼持有的低估類股票一直不上漲,甚至不斷下跌。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以前不怎麼關注的名詞--催化劑事件。

  催化劑事件,是指導致股價脫離過去走勢出現大幅上漲或下跌的事件。本文中談及的主要是上漲催化劑事件。

  賽思·卡拉曼:價值投資人不斷尋找催化事件。價值投資的重點,雖然在於買進價值低估的資產,但資產如何通過催化事件而實現大部分或全部根本價值,則是創造利潤的重要程序。

  催化事件的性質未必相同。某些屬於「企業價值」的催化事件,另一些則屬於「股票」催化事件。雖然股票催化事件會驅動股票價格走高,但企業價值並不會因為該事件而提升。由於股票催化事件並不影響企業價值,所以稱不上「真正的」催化事件,它所代表的變動或預期變動,只是市場一廂情願的感知。

  我認為的常見催化劑事件:
  1.業績超預期增長。
  2.管理層增持、大股東增持。
  3.大幅分紅或者回購股份。
  4.併購或者重組。
  5.經濟數據良好。
  6.寬鬆的貨幣政策。
  7.對行業的支持政策,比如最近的節能環保。
  8.減稅或者減少交易費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196

略論催化劑~~ yaoshenmeming

http://xueqiu.com/3778188401/25402837
最早接觸到催化劑(catalyst)這個名詞是在一本投資分析小冊子上,作者將其做為投資分析五大因素之一,可見其在證券價格運行決定方面的重要性。在大陸,更多的分析師喜歡將其稱為「事件驅動」,好多股評節目喜歡安排一個專門研究這方面事件的投資分析師來給大眾預測今天或者今後幾天什麼證券就要上漲了,為什麼。對此本人不予置評,世間總有蒙對或者蒙錯的概率吧。

個人理解「催化劑」為一種可以促使上市公司的經營數據或者財務數據變得好看的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就是做假賬了)。內容包羅萬象,可以是原材料價格下跌,打開某個特定市場的渠道,技術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或者政府給了多少補貼,在那本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小冊子上(因為這本書短小精煉,太長的書真的看不下來),也給出了一些概括,但是到最後也沒有辦法給出一個很全面的概括或者包括。如果能夠分類的話,個人喜歡把催化劑分為長效催化劑和短期興奮劑。簡單地可以按照時間長短來分,但是有些也不見得一定是時間短就成為興奮劑的。比如說原材料價格大幅度波動,記得當年日本3.11地震的時候,有一種化工原料的主產地就在主震區,全世界都認為短期內這些工廠算是完蛋了,當年該種原材料的價格將會急速上漲,而恰好在中國就有這麼一家公司做的就是這種原材料,更巧的是這還是最新募投的項目,最最巧合的是這還是一家上市公司,於是乎在那個指數跌跌不休的時期,那個公司的股票像是打了雞血一樣連創新高。不過因為影響是暫時的,短時間過高的價格上升完全透支了企業未來的盈利預期,因此,最後的結果和大多數類似的case一樣,從哪兒來回哪兒去而已。這就是很典型的短期興奮劑。對於人體,這樣的事件同樣具有興奮劑的效果:證券價格連日的走高讓人心跳加速,腎上腺素大量分泌,整日紅光滿面甚至無法安眠。至於長效催化劑,我們身邊就存在很多,十年之前的汽車企業面對的就是一個巨大的催化劑,而且起效的時間超過了一個五年計劃,在此就不多說了。

這裡說兩個我自己曾經明確感知到的催化劑:在2009年上半年左右,不知是哪一個文件或者新聞讓本人感知環保行業將迎來一個高速發展期,後來的發展大家都是知道的,在持續低迷了三年之後,從去年底開始環保板塊整體估值走高了,大家也都發現了,並且把真金白銀投入其中;第二個是「寬帶中國」,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我的自選股有一個「寬帶中國」概念股的集合,那是去年夏天的某一個夜晚閒來無事收集的,由頭更加奇怪,那時候回國了一趟發現家裡的網速快了不少,就問了家人怎麼回事,答曰電信公司找人來升級了帶寬,並且作為沿海發達地區城區中心區的老小區,是最早的一批之一。同時還附帶了一個網絡電視的機頂盒。從那時候開始本人就以為「寬帶中國」相關的公司和百視通(那個機頂盒的內容提供商就是百視通)應該會在未來幾年收益。本來還想著等估值再低一些買進,但是一年以後相關政策的發布讓自己徹底沒有了買進這些證券的機會了。現在沒事情想想還是會惋惜不已,只能安慰自己說「第一回等了三年,第二回等了一年,下一回再猜應該會比前兩次都好吧」

給自己的兩個教訓是:1.沒事別亂猜,不然後悔起來更憂愁 2.真要是憋不住猜了,那就相信自己,在沒人關注的時候開始因為一個自己特堅信也特能自圓其說的原因關注,然後追蹤在自我感覺走在半道上的時候開始買進,然後等著一堆帶著真金白銀的小夥伴們衝進來的時候慢慢把手裡的證券賣出去實現貨幣化。

個人對催化劑的一些小想法:1.所謂催化劑,那就是還沒譜的事情,如果有譜的確定的好像自貿區,不是上天就是入地了,所以得猜,隨時做好承擔風險的準備,不管是心理的還是口袋裡的 2.分清楚運氣和實際,可能我購買的原因是A,但是證券上漲的理由是B(比如最近買進的海寧皮城,我個人覺得低估值高成長不買那就是犯罪,結果市場上的人說他是一家電商平台,他也有可能組件民營銀行,我還能說啥呢?如果價格離譜了就賣唄,又不是老婆得守一輩子),那麼催化劑是很好的一個區分標準,看看自己的思路是不是對的上催化劑,如果對不上那麼就得小心和謹慎了

看CPA看累了胡言亂語一下,大家要是覺得不對的也別有意見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761

催化劑投資法 蔡東豪Tony Tsoi

2014-08-21  NM
 
 

 

閣下有留意財經新聞,一定聽過「催化劑」。催化劑是化學名詞,是一種加速反應的物質,近年走入投資界。投資者最怕沒反應的股票,因此,能加速反應的事必是好事。投資者不單喜歡有反應,而且反應最好來得快,最理想速度是即時發生。

最初,催化劑是專業投資者圈內術語,然後走進普羅投資者詞彙,財經演員也催化劑不離口。投資者怕悶,買入股票後坐定等,是一件沒趣的事。買入的股票沒即時反應,可能已經代表買錯。專業投資者更加需要有動作,證明收取的管理費用是物有所值。當人人在談催化劑的時候,投資者應瞭解催化劑的用途,我甚至想退後一步,從頭看催化劑究竟是什麼一回事。催化劑走紅是反映時世,在資訊發達年代,看年報、計算未來盈利、買入估值便宜的股票作長期持有等,都是不合時宜的投資方法。在資訊發達年代,投資者認為做一些人做我做的事,沒法為自己製造獨特優勢,投資者須與時並進,新一代致勝武器是催化劑。催化劑可以是例如收購的企業行動,可以是盈利大幅上落,可以是政策改變。掌握催化劑是難度甚高行為,舉例,催化劑是一宗可能出現的收購,在沒內幕消息情況下,投資者能事前預測收購出現的時間,近乎沒可能。催化劑必須擁有獨特性,所有人能預見的事情不算是催化劑,因為股價已反映了這項資訊。投資者須看到大部分人看不到的事情,談何容易。準確預測事情可能發生的時間不足夠,投資者還須預測市場反應。其他投資者怎看這宗收購對公司長遠前景的影響,決定股價表現。假如市場對收購不樂觀,股價不升反跌,投資者須拿捏到出入市時機。股價受收購消息刺激,短期內大幅波動,升兩成是否合理?抑或市場亢奮可令股價升五成?

又要估中這件事真的發生,又要估中其他人怎看,又要估中出入市的時間,難度高至普羅投資者難以掌握。可是,當催化劑被奉為必要武器,投資者容易墮入催化劑陷阱。這陷阱是,尋找催化劑過程中,投資者把事情簡單化。例如收購牽涉一連串問題,包括收購價是否合理、公司融資成本是否過高、收購能否產生傳說中的協同效應等,這些問題非常重要,但投資者大都欠缺深入分析能力,所以不自覺地把事情簡單化。馬虎的後果是,催化劑其實不是催化劑。我對催化劑潑冷水,因為難度過高,這種投資方法,只適宜小部分專業投資者使用,家庭觀眾不適宜模仿。不過,我這投資悶蛋也有一種另類催化劑,可推介給投資者,這種催化劑叫便宜。對,便宜就是催化劑。一隻股票夠便宜的話,便自製催化劑,遲早會被其他悶蛋投資者發掘。這方法的問題是,投資者不要遲,只要早,今時今日,建議投資者「等」,是趕客行為,沒有人把便宜和催化劑扯上關係。我以為我的另類催化劑理論注定是孤芳自賞,直至我看了林少陽寫的新書《催化劑投資法》(天窗出版)。林少陽是價值投資者信徒,我以為跟催化劑扯不上關係,在這本書,他卻視催化劑為重要的投資理念。林少陽把催化劑有系統地分開兩大類別:一、推動長線盈利,發掘社會結構和生活環境改變的「主題催化劑」;二、分析短線事件的「事件催化劑」。表面上,林少陽遊走於一長一短的兩類催化劑,連貫他的信念,始終是傳統價值投資法。這本書談的雖然是催化劑,但價值投資的身影四處可見。主題催化劑投資週期長達十多二十年,少一點定力的投資者也不會感興趣;事件催化劑牽涉短時間內買賣,林少陽處處勸諭投資者謹慎行事,有懷疑的時候,只持優質股票。看完這本書,投資者更加應該領略到很多事情,表面容易,操作起來困難至不可能,包括沉迷尋找催化劑。任職基金經理的林少陽,沒叛離價值投資法,他只是在紮實的基本信念上,加練了另一套相關武功。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506

全球債市泡沫肯定會破 問題只在時間點和催化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226

stock_2440391b

全球信用債市場崩潰是無法避免的,唯一的問題是時間點和催化劑,近期參與了一項歐洲信用債調查的交易員和投資者如是說。

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通過與歐債市場的參與者討論,在報告中亮出了這一鮮明的結論。

該報告稱,“基本上每一個參與者都認為隨著時間推移,(債市)將迎來一次大調整。”調整可能由量化寬松(QE)退出、地緣政治風險攀升甚至是兩者的共同作用觸發。

盡管市場存在周期性並不是什麽新鮮事兒,但市場共識是,主要由於監管的存在,金融市場應對大幅調整的能力從未像現在這麽差。

報告作者Andy Hill指出,債券市場擴大了,大型投資公司卻少了,而(由於監管)銀行的中介功能卻被弱化了,“這些都會促成債市的完美風暴”。他表示,由於全球主要央行大放水和市場對於收益率的“饑渴”,自2009年那以來,債市步入到一波波瀾壯闊的牛市。

企業充分利用了廉價資金,過去幾年信用債發行飆升。相似的,基金經理的資產配置也更加多元化,投資的風險偏好也有所上升,同時他們還下註債市流動性會下降...實際上,低利率和低波動性環境下,債市流動性確實下降了。

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創設的用以衡量美債市場流動性的指標Liquid-o-Meter顯示,自金融危機以來,美國信用債市場流動性下降了70%,並且還在持續降低。

ICMA在報告中指出:未經證實的數據(Anecdotal evidence)顯示,這種狀況也出現在歐洲信用債市場。

英國《金融時報》稱,報告反映出了這樣一種擔憂:歐洲信用債二級市場已經嚴重受損,功能不再能有效和高效運轉。其遭受的損害主要歸咎於銀行業監管收緊和超級寬松貨幣政策帶來的副作用,而經濟增長放緩以及可能會出現的另一場金融危機等則加劇了這種擔憂。

Hill表示:

盡管流動性在後金融危機時代明顯地消失了,主要由於做市商的受到了更嚴格的資本監管以及市場環境超乎尋常的“友善”,但是現在信用債市場面臨的問題絕不僅僅是流動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893

政策持續放松成催化劑 中資地產股2015年估值將修複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254

政策持續放松成催化劑 中資地產股2015年迎估值修複機會
作者:Kris Li



投資要點
2014年全國住宅新屋銷售額同比下滑7.8%(07-13年同比增速分別為49%,-19%,87%,15%,11%,11%,27%),銷售面積同比下滑9%,成交均價微漲1.4%(07-13年同比增速分別為17%,-0.3%,21%,7%,6%,9%,8%)。70個大中城市房價指數顯示一、二手房房價均自5月份開始由升轉跌後至今連續7個月呈現環比逐月下滑態勢,但跌幅自四季度開始有所收窄,而同比則從9月才開始由升轉跌,目前仍在進一步慣性下滑中,12月一、二手房房價分別較去年同期下滑4.5%和3.9%。2014年全國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速放緩至歷史新低10%(07-13年同比增速分別為30%,21%,16%,33%,28%,16%,20%),12月單月同比增速從年初的接近20%逐級下滑至-1.9%,自2010年以來首次出現環比負增長,而之前歷史最低在2009年1-4月,同比增速低於8%。其中,土地購置面積下滑14%(購置金額同比基本持平),新開工面積下滑11%,總在建面積增速從年初的16%逐級下滑至年末的歷史新低位置9%附近。


行業政策自二季度即開始轉向,A股率先重啟了房地產公司股權再融資,國開行下發1萬億支持棚改,銀行間市場允許房企開始發債,緊接著5月初央行召開商業銀行座談會要求其優先支持首套房按揭貸款。三季度政策放松進一步深化,7月開始除四大一線城市以及旅遊城市三亞外,其余逾40個城市自11年開始執行的限購政策全部陸續取消,緊隨其後央行又於9月底將首套房貸的認定標準進一步放寬並再次要求商業銀行支持房貸。在此情形下買房者信心逐步恢複,一二手房交易自10月份開始明顯回暖,而緊跟11月下旬的降息序幕拉開,複蘇勢頭進一步延續至12月創出銷售新高。首套房貸定價從前三季度的至少基準至上浮10%回落到平均大概有5%的折價,緊隨降息後我們預測平均按揭貸款利率從三季度末的年內高位7%回落到目前的6%附近。20個重點跟蹤的一二線城市新屋銷量跌幅自上半年的兩成左右收窄到全年不到10%,同比增速從11月首次轉正後在12月進一步擴大到接近三成。截至12月底,基於三個月和六個月平均銷量計算的10大城市去庫存周期分別從今年3季度末的14.7個月和15.2個月下降至9.4個月和11.4個月。政策層面2015年料將維持暖意。年初已見國家公積金管理中心下發文件將首次購買90平米以下公積金可貸額度由80萬升至120萬,而調研亦顯示在房價下行風險顯著降低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對於按揭貸款的支持力度將有增無減。行業政策動向上主要關註營改增、房產稅推進步伐以及一線城市限購是否最終取消三個主要方面,前者預計時間點可能在下半年,11%的稅率相對行業整體已落到30%以下的毛利率而言會帶來稅負減少,而後兩者我們認為在15年將難有突破。貨幣政策上進一步寬松是大概率事件,降息降準都還有空間,按揭貸款成本和開發商的借貸成本都將持續下行。


我們推算2015年新增供應與14年相比幾無增長,考慮到積壓的存貨,全年可售與14年相比呈現個位數增長,全年分布前高後低,上半年雙位數增長,而下半年將呈現負增長。我們推測的全國新屋銷售去化率水平從2013年的六成左右下降到2014年的五成,基於2015年去化率水平恢複到13-14平均水平的假設,我們推算2015年全國新屋銷量將較2014年同比增長10%,絕對值回到13年的歷史高位。考慮到供應的分布,房價在上半年仍承受一定壓力,下半年開始全面築底回升。核心城市的房價14年四季度已先行企穩,地價更是反彈先鋒,15年因此存在進一步的上行壓力。三四線城市供應過剩而核心城市供地不足的矛盾導致房地產投資整體仍不會全面回暖,全年投資增速料將在10-15%區間內。


中資地產股2014年整體位於非常狹窄的區間內(凈資產折價45-55%)波動,以平均漲幅而言略微跑輸市場。但個股之間分化持續,融創以8成漲幅居首,雅居樂以四成跌幅墊底。我們跟蹤的前25大開發商的平均合約銷售增長預計在17%左右,但是有15家公司沒有完成年初定下的目標(平均增長兩成)。多數公司尚未給出15年銷售目標指引,我們的溝通顯示已有初步目標的公司增長都不超過一成。資產負債表較年中略有修複(負債率平均90%),但較13年底仍然惡化(預計14年底在75%左右,13年底為70%),入帳毛利率平均將從13年的30%掉到14年的28%。政策持續放松下的銷售複蘇仍將是2015年板塊的最大催化劑,但複蘇的程度(銷量增速、房價企穩速度)仍取決於貨幣政策的放松力度。目前板塊平均估值大概是40%凈資產折價,0.8倍15年PB,5.8倍15年PE,相當於過去三年估值均值位置,但相對估值較過去三年均值低兩成左右。我們因此認為板塊在2015年有估值修複機會,國企中我們推薦中海和遠洋,民企中我們推薦龍湖和融創。落後標的中,我們認為碧桂園質素最高。


(源自申萬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462

中國石化(386HK)點評:缺乏正面催化劑,新目標價港幣6.1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724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24 14:24 編輯

中國石化(386HK)點評:缺乏正面催化劑,新目標價港幣6.1
作者:劉暢,葉偉焯

總體來說,14年業績較為失望。雖然總收入符合預期,但EBIT比低我們和市場共識的分別低21%/13%。這里的差距主要來自煉油部門存貨的大量減計,但利潤率在每個部門都有下滑。除此之外,中石化對15年的采油量預期下調了4%,並預計煉油產品銷售將持平。我們因此下調了15/16為年的收入預期,幅度為6%,並下調兩位數於的盈利預期。但基於DCF調的目標價僅下調5%,因為公司遠期盈利穩定。由於缺乏正面的股價催化劑,維持中性評級。

上遊開采業務不再是眾望所歸
上遊業務曾經中石化擺脫低利潤率的希望,但看來公司可能不再側重這路線。14年4季度上遊收入是人民幣423億,同/環比下降24%。EBIT利潤率從去年3季度的25%下降到4季度的13%,並導致公司整體的利潤差於預期。中石化對2015年的油產量預期為3.48億桶,比14年低4%,也比我們的預期低7%。這保守的產量預期不僅令我們下調了未來兩年的預測,而且當和傅主席的一些公開言論放在一起考慮時,使我們相信在上遊不會出現激進的擴張。此外,盡管中石化對15年天然氣產量的預期為按年增加24%,但我們認為這不足以彌補油業務回撤帶來的壓力。註意本土天然氣價愈發和油價同步,而且非常規氣的開采中運氣占很大因素。

煉油利潤率:從很薄變為負數
部門的EBIT利潤率多在-1%至2%間波動,但在14年4季度環比下滑500基點至-4.6%,導致人民幣131億的EBIT虧損。我們預記庫存減計占135億,除此之外的EBIT為4億。由於庫存周轉是兩個月,所以減計導致的壓力應該在1季度末結束,因為油價從年初開始企穩。我們預期未來的EBIT利潤率將在1%以下,哪怕有油品升級的利好。註意中石化不是一個逆油價周期的股票,雖然原油是他們的主要原材料。這是因為公司靠庫存價值變化來保護煉油利潤率,因此其盈利和油價正相關,哪怕beta較低。

零售業務:缺乏興奮點
由於部門拓展非油品業務和上市的路線圖不變,投資者興趣寥寥。14年的非油品收入增長28%,但由於基數較低,仍需時日才能顯著影響集團總體利潤。我們喜歡這項高利潤率的部門(EBIT/資產回報率在10%+,和上遊業務在好年景相仿),但規模的擴大有難度,因為選址不易。

新的目標價是港幣6.1,並維持中性評級
我們分別下調2015/16年盈利預期32%/20%,因為產量預期調低,利潤率不樂觀,以及公司發布盈警,15年1季度僅能盈虧平衡。但是我們相信近期的盈利波動不影響公司的遠期穩定性,而且不是市場的焦點。我們耐心等待新的正面催化劑。

--------------------------------------------------------------------
附:會議紀要 中石化(386.HK)2015年加強成本控制,持續推進業務重組
     (分析師:楊義瓊/來源:國元證券)

12014年業績概述

期內實現收入28259億人民幣,同比下降1.89%,歸屬股東凈利潤464.66億人民幣,同比下降29.74%,每股盈利0.398元,全年派息0.2元,派息率51.3%
22015年上遊儲量和產量下調原因

儲量直接與油價相關,儲量下降主要因為油價下跌,沒有經濟效益的油田不能註冊為儲量。老的油田開采成本超過65美元/桶,公司將關閉高成本的開發井。未來公司在上遊勘探的重點和程序上會有變化,根據60美元/70美元/桶的油價測算,在目前低油價情況下,60美元/桶的油價假設下,有好的回報的油田先安排。公司會按每一口井的回報率,依次往後排。在天然氣方面,公司2014年儲量主要來自天然氣,而且天然氣價格受原油價格調整影響不大,目前天然氣價格仍然很好,盈利可觀。在上遊資源開發方面,原則上回報好的項目優先選擇,優先開發。
3、原油儲量減值

主要是庫存減值。由於下遊煉油量很大,當油價持續下降,就不太好。201411次油價下降,截止目前一共13次往下跌,對公司影響非常大。根據國際會計準則,是依據未來現金流來進行減值測試,綜合考慮未來儲量/油價/成本,目前公司其計提減值25億人民幣,主要是中原和勝利兩個老油田。
4、派息率

原則上不低於30%,但近幾年公司派息率一直不斷往上走,51.3%是現在的水平,不能保證一直維持這個水平,但公司將努力做到維持高派息水平。
5、成本控制

2014年是公司成本控制最好的一年。未來成本控制將是公司核心競爭力,2015年公司將加大力度,按60美元/桶的油價假設往下壓控制成本,還有很多提高資產效率管理的空間,這將是公司增值的重要領域,只能做到比2014年更好。
6、華東加油站效率提升情況

在便利店業務方面,根據公司進行的三項實驗:1)是東西不改,只改擺放位置,銷售提升10%;2)小的改善,裝修提升30%;3)增加一些產品,提升40%。顯示出公司不專業。因此未來非油業務必須市場化,引進市場化的人才職業化的管理,20151-2月銷售成長達到60%,以後變化會非常大,超出想象,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752015年頁巖氣資本開支

公司計劃201550億立方米產能建成,總資本開支220億人民幣。截止2014年公司實際支出120億人民幣,形成15億立方米產量。因此2015年將繼續支出90億人民幣,產量將達到35億立方米。

(註: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看法,僅供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876

李小加:滬港通是港股牛市催化劑 港交所檢討擴容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98

李小加:滬港通是港股牛市催化劑 港交所檢討擴容
作者:李小加

北水南下帶動港股邁二千億元成交新時代,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臺北出席第五屆兩岸及香港《經濟日報》財經高峰論壇時接受本報專訪稱,滬港通是港股牛市催化劑,A股股民與國際投資者在港市場碰撞,化學反應將愈來愈大。

長遠內地10萬億美元資金有待出海全球配置,香港應轉變定位,由為中國融資到助中國投資,在其國際化過程中占據有利戰略地位。

倘交易峰值來臨 須管理風險

兩地市場融合的“化學作用”之一,反映港股成交額上。4月以來,港股日均成交逾2,000億元,較2007年高峰還要高,甚至有擔心港股系統不勝負荷。成交額突然急增,李小加稱:“港交所馬上就開會,要做好峰值有5,000億至6,000億的系統準備,有沒有做到準備,不一定是常態。”

他補充,交易所不是預期成交額會到5,000億元、6,000億元,而是希望知道在交易峰值來到時,“那幾分鐘的時候,我們的結算、交易系統能否處理,風險管理的政策如何。”港交所交易系統的處理容量,非以金額計算,而是以每秒交易宗數計,若交易集中在極短時間來到,數十億元的交易也可能出現交易延遲。目前該系統每秒可處理3萬宗買賣盤。

資金流動 化學反應愈來愈大

“世界上第一大市場是世界市場減去中國,第二大市場就是中國市場,這兩大市場終於通過香港、通過滬港通連接起來,如此大規模又如此不同的投資潮流所形成資金流動,未來化學反應會愈來愈大。至於這種反應帶來交易量在甚麽地方是常態,估值在甚麽水平、更接近甚麽,沒人能預測,但幾乎可肯定的是,對兩地市場是非常強大良性互動。”李小加說。

滬港通去年11月啟動初呈現“北溫南冷”格局,直至上月底中證監放寬內地公募基金南下才真正激活港股通交投。4月以來港股日均成交額逾2,000億元,為去年日均成交近3倍。

他稱,實際由港股通渠道下來的錢有限,關鍵在於兩個原本自成體系市場通過滬港通這座橋打通,帶動資金流動,“錢從天上走、從地下走、從滬港通走,來來回回,走出來的錢就大規模了。”

“國際投資者開始認為香港股票哪值那麽多,北邊的錢來要買,就賣給她。但後來發現市場規則不一樣了,又原兵人馬還將家里兄弟姐妹都帶來了。錢要見錢,不單是物理上多少,更重要的是化學變化。”

李小加稱,內地資本市場上面頂著政策之手,下面是成千上萬個人投資者“搬著小板凳”炒股,中間機構投資者的力量相對薄弱。當港股的內地資金多起來時,“A股化”擔憂漸起,他認為互動的影響是雙方面,香港亦為內地市場國際化帶來機構投資者理性投資的影響。

滬港通催化牛市 中外資勢融合

“就像滾滾長江流入東海,長江里的淡水魚(意指內地投資者)流入堿水(意指海外)里肯定死,堿水魚(指海外投資者)一定往長江(指內地)里沖也得死,香港位於長江三角洲,淡水見堿水的地帶,這是香港的特長,讓淡水魚漫漫流入大海,海魚慢慢融入內陸,實現兩個市場融合。”

滬港通後,深港通正積極籌備中,李稱,世界上最後一塊沒有配置的資產就是中國,中國30萬億美元資產在銀行,5萬億美元資產在債市,7萬億美元資產在股市,這個配置的過程將孕育龐大的商業機會,這10萬億美元計的資產配置需要大量的投資產品。

“香港的業務模式過去20年是中國需要資金的人到香港來融資,世界上有錢的人把錢融資給他;今後20年除繼續做這個以外,要將中國有錢的人和世界上需要資金發展的人結合,這樣的中國資金也能投入世界。”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405

價值交易、價值投資,催化劑--(1)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5/12/1.html

巴黎:


祖師爺和很多價值法前輩都喜愛教導後輩辨識投資和投機的分別。

作為全港第一個"價值投資法"班,筆者沒有理由不解説這題目,但同學卻發現我一句也沒有説過,為什麼呢?

要想一個令新手不覺得深和老手不覺得悶的表達方法,又能給新思維刺激,其實是一個頗為困難的挑戰,幸好我找到了另一種表達的方式.

如何分辨投資和投機
如果你我各自買了一件一萬元的"東西",如何判斷誰人在投資其實是非常容易,只要能滿足一個條件便可以成立,你能猜到嗎?



---------------------------------------------------------

如果你想成為最好的投資人,迎接未來的挑戰,選擇不難,學習全球最成功的巴菲特價值投資法。一月份第6班價值投資課程現正式接受報名。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5/12/6.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8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