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記錄2011——欲速則不達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zot.html

2011年已經過去,年初時對於市場的判斷還是比較樂觀的,尤其是手中重倉的金融保險,
但市場總是出乎意料,銀行股表現不錯但保險股就很杯具了。 

有的人認為投資是長期的事沒必要每年總結盯著賬戶,
有的人會每年或每月都會總結記錄一下賬戶變化,
有的人認為投資要賺錢應該去發掘下一個蘇寧,騰訊,
有的人認為銀行的低市盈率是假像是陷阱,
而我現在都會記錄每年的投資收益率,或許以後有時間我會每月都記錄,下一個蘇寧我現在
無力去挖掘未來我也很難有能力去做到,我能做的就是在自己有把握的投資標的上下重注,
遵守自己既定的買賣原則,獨立思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為人處事的方法,投資也一樣,我
不會給人推薦股票,也不喜歡在現實生活中跟別人談論股票,生活中別人問起股票時我總說
我不懂我也不買,因為要人解釋投資與炒股是很麻煩而且不討好的事,同樣別人的投資意見
也影響不了我,我也不會因誰的看法買入或賣出股票。 

整個2011的操作幾乎只有增持,小部分是分紅大部分是新增資金,但大部分新增資金卻是上
半年入市,而且集中在平安48元目前看來的高位買入,所以新增資金並沒有起到很大的低位
拉低成本的效果。 

2011上證指數下跌-21.68%,而投資賬戶下跌-15.21%,跑贏上證+6.47%,計算了一下平安今
年下跌造成的資金縮水幾乎佔據了賬戶縮水的全部,也就是說如果平安不計算在內今年賬戶
盈虧為0,其他股票盈虧剛好相抵。 

這已經是繼2010年以來連續虧損的第二年,成績還是不理想,雖然有很多其他因素,但畢竟
盈利才是硬道理。

年份
上證指數
投資賬戶
對比
2008
-65.4%
-32%
+33.4%
2009
+80%
+100%
+20%
2010
-14.31%
-12.83%
+1.48%
2011
-21.68%
-15.21%
+6.47%
 

現持股如下,價格為成本價,按12月30日收盤市值大小排列:

招行銀行    12.28  (重倉)
中國平安    45.4   (重倉,按投入計算平安應是第一重倉股但因跌幅巨大)
中國人壽    21.89 
中國神華    22.62
交通銀行    3.5
巨星科技    12.57  (完成建倉)
華僑城      7.23   (完成建倉)
大秦鐵路    7.67   (觀察倉2%)
蘇寧電器    8.41   (觀察倉2%)
倉位: 97.33% 

今年對於持有的各個股票幾乎都有增持,平安大幅增持,其他股票都小幅增持,2012年招行配股後招行的投入資金就會和平安差不多。 

近期繼續增持計劃,招行10元,平安32元,人壽15元,交行4元,巨星9元,華僑城5.5元,蘇寧7.7元,以上為目標價,近期新建倉的巨星蘇寧都設定好了各個買入價位,不到目標價不會增持。

2011年雖是歷史第三跌幅,但內心卻沒有08年的焦慮和迷茫,取而代之的是淡然和興奮,2012年還是繼續樂觀的展望,哪怕繼續下跌我也會一如既往的買入加倉,我相信市場現在的痛苦是為了將來更幸福,壓抑是為了將來的大爆發。 

命運就算顛沛流離
命運就算曲折離奇
命運就算恐嚇著你做人沒趣味
別流淚 心酸 更不應捨棄
我願能 一生永遠陪伴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03

股民欲速則不達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z66b.html

- 2月18日在深圳慢牛投資俱樂部的發言

剛才,王均在發言中談到一個觀點,A+H 的兩類股票應該有相同的公允價值,因為它們畢竟是同一個企業, 同股同權。我想談點不同看法。不過,首先,我想談談百貨企業的估值。

(一)百貨公司的估值

中國的百貨公司(金鷹,銀泰,百盛和茂業等)與超級市場(上海聯華和物美等)不同。前者主要靠出租櫃檯,收取佣金,後者主要依靠自己採購和銷售。前者就是 收租公司。由此,我想到香港的領匯房托基金(0823.HK)(業務模式基本相同,都是收租婆。房托基金必須把絕大多數現金流拿來分紅)。從2005年上 市以來,它的股價上升了142%,加上6年多的分紅(假定年息率為5%),投資者的綜合回報率高達200%。

兩年後(2007年),股市興旺,銀泰百貨(1833.HK)到香港上市。迄今為止,股民的綜合回報率大約55%。也很不錯。特別是考慮到期間內的全球金融危機,和國內的兩輪房地產打壓。

又過了一年(2008年),茂業百貨(0848.HK)到香港上市。迄今為止,股民的綜合回報率大約是負的32%。

都是收租婆, 為什麼領匯跑贏銀泰和茂業那麼多?幾個原因:

(1)現金分紅很重要。蘇格蘭有句諺語,"手上一隻鳥,勝過林中兩隻鳥"。兩個美國學者發表了一篇學術文章,"真奇怪!高派息導致利潤的高增長"。 ("Surprise! Higher Dividends = Higher Earnings Growth" by Robert Arnott and Clifford S. Asness)。這篇文章用計量經濟學的實證方法,對幾千家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研究,得到的結論令人思考:公司的錢多了,浪費也就多,資本支出就多,很多 項目是摧毀(抵消)企業價值的;分紅率一旦確定,管理層就有壓力和動力維持分紅率不至於下降。另外,高分紅表達了管理層對未來利潤增長的信心。Yo may search for the article on line.

(2)領匯在香港有稀缺性。

(3)股民擔心電子商務的侵略,也害怕國內商場供過於求。

(4)香港之鑑。過去三十年來,香港的零售市場不可謂不好,但是香港的老牌百貨企業都沒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它們包括綜合性的百貨公司,如永安,先施,也包括服裝店,如Theme, 佐丹奴,Joyce, 等等。也許唯一的例外是SOGO.

(5)但我認為最重要的因素:領匯房托基本上不再投資新項目,而是用很少的錢維護現有的商場,不斷收割利潤和現金流。它的商場就是搖錢樹。這樣的公司當然 沒有增發新股之類的事。而銀泰和茂業(以及國內絕大多數商場)不斷開發新項目,耗資巨大。從很長期的角度來看,這種業務拓展可能是英明的,但也有可能是錯 誤的。從中短期來看,國內很多百貨商場(特別是新商場)的利用效率還不高,租金回報率還太低。

回頭看,銀泰和茂業在業務開拓中,有些交易是摧毀價值的,有些是高明之舉。當然,誰都不是神仙,都會犯點錯。總的來講,我覺得銀泰和茂業的管理層沒犯過大 錯,為企業增值很多。不過,它們大大落後於香港領匯房托這件事,非常值得長期投資者思考。也許它們現在的股票超值,因為它們的商場還沒有顯現價值?也 許,... 也許, ...。但是,我悟出一個小小的道理:股價表現時,乃企業放慢投資時?!

2005年,我買過領匯的IPO。後來,我覺得它"沒有增長空間","會跑得很慢",就把它賣掉了,買了國內的百貨公司的股票。但是,四,五,六年下來,結果表明,投資欲速則不達。增長率很重要,但是現金流,資本的節省,以及負債的降低更加重要。

如果你想多考慮這個問題,可以品味一下麥肯錫的結論:亞洲公司的估值多半是被資本支出所摧毀的。請參考 Value: The Four Cornerstones of Corporate Finance by Koller, Dobbs and Huyett.

 

有人反駁我說,房托基金(REITs)相當於債券,所以不能跟股票相比。錯! 很多房托基金有極高的成長性(M&As)。而且,任何資產都可以相比。另外,股票本來也是債券,只是它的期限為永遠。巴菲特對此有極為精闢的解釋。參見我去年的博客文章,"巴菲特為什麼害怕通脹"。

(二)A+H公司的估值

我的結論如下:
(1)從長期來看,市場利率是股票估值的最重要的變量之一。對於同一個公司來講(比如A+H股公司,青島啤酒,兗州煤業,海螺和平安等),兩個市場的估值差距只取決了一個因素:長期的市場利率。

(2)雖然美國大印鈔票,遲早會導致通脹和加息,但是,我感覺在未來五到十年內,中國的名義利率也許還會大大高於美國利率(=香港的利率)。

(3)H股的投資者基本上是海外人士,他們所面對的市場利率明顯低於國內的利率,所以,H的股價應該(大大)高於A股的價格。雖然青島啤酒的公司內涵價值 只有一個,但是A股投資者與香港投資者的資金成本不同,機會成本不同,所以,他們所要求的回報率不同。回報率的倒數就是市盈率。

 

在這個問題上, 匯率預期完全不重要,因為買H股和買A股在匯率上的好處是一樣的。外國投資者如果想獲取人民幣升值的好處,完全不需要買A股,只要買H股和紅籌股即可。這也是為什麼匯賢(87001.HK, 北京東方廣場)在香港上市後在概念上完全失敗的原因。匯賢用人民幣幣種在香港上市,只是給股民增添了換匯的麻煩而已。


王均強調"同股同權",這沒錯。作為股東(不管A股還是H股),每年收到的分紅相同,投票權相同,但是每股分紅兩角錢的權力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

1994年,我開始做股票分析員時,A股市場到處是50倍和60倍的市盈率。18年下來,雖然中間有過波動,但是,市盈率的下行趨勢是明確的,不以長官意志為轉移。相反,香港的市盈率一直在往上走,雖然中間有波動。

你問我為什麼?利率使然!美國聯儲宣佈,低利率會持續到2014年。之後,雖然加息難免,但是利率的絕對水平還會很低。畢竟,通脹只是決定名義利率的因素之一。同時,利率高低也取決於企業盈利率和經濟增長率。


請允許我重複我在國信證券年會上的結語: 貴的東西可以更貴,便宜的東西可以更便宜。不理性的市場可以持續很多年。所以,未來股市的走向,誰知道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51

創業公司四種「欲速則不達」


http://xueyuan.cyzone.cn/gushi-ganwu/226749.html

很多「快公司」不是死於創業的清晨,而是死於快速發展的正午。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這句話因為雷軍的不斷引用而被諸多創業者追逐並認可。事實也是如此,對於互聯網這樣的新興行業來說,如果和大公司一樣的四平八穩而不能迅速突進,其 實是一種風險。雷軍最成功的天使投資項目之一、多玩遊戲網的CEO李學凌也在微博中寫道:「創業者應該有一年成長十倍的勇氣,不然還創什麼業。」此言一 出,閃爍著十倍速生存的創業智慧。

但是不是一味地求快就能取得大成?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在我看來,以下四種情況反而會欲速則不達,甚至會讓諸多早期公司就此掛掉。

第一種:跟風求快

參與這個遊戲的玩家其實沒有選擇:你要是不快,瞬間就被對手超過。

中國互聯網從來都是西學東漸,從來都是C2C,Copy to China:門戶學自雅虎,淘寶抄襲eBay,京東瞄著Amazon,百度自稱是中國的Google,騰訊的當家產品QQ最開始的名字叫OICQ,直接向 ICQ致敬,人人和優酷在美國資本市場上會想當然地認為是中國的Facebook和Youtube。

有了這麼多一線公司的榜樣激勵,中國互聯網創業者都很自覺地第一時間「學習借鑑」,甚至直接拷貝美國的最新商業模式:視頻火,3000家;團購火, 千團大戰;Color融了個天價,全中國都在學;Pinterest紅得發紫,於是,是個網站都瀑布流;Path火了,於是到處都在聲稱自己是中國的 Path????

一窩蜂。

這種情況下,參與這個遊戲的玩家其實沒有選擇:必須得快,你要是不快,瞬間就被對手超過。而且悲催的是,這類遊戲其實玩家只有少數幾個,唯有前三的公司才有大概率被資本看上,包裝上市;其他跑得不快的,要麼半路上彈盡糧絕,或者自動清盤,或者最終出售。

這樣的遊戲不是每個人能玩得起的。美團的王興被公認為新一代的創業旗手,美團也被認為是最具持續成長性的團購公司,但在創辦美團之前,王興曾經創辦 過校內、海內多家公司,都是以出售告終。以團購為例,最悲催的莫過團寶。儘管當下其CEO任春雷依舊以一個永不放棄的創業者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但從其搶 注Groupon.cn域名、Groupon採取與騰訊合作做高朋開始,任春雷的悲劇其實已經注定—實在是太投機了。

為求快,為求成為行業第一,中國的創業者們往往會想出各種手段來打擊對手,美化自己,熱衷於在媒體上相互攻擊;同時,為了更好地吸引眼球甚至會偽造 數字、美化報表、製造高速發展的假象。這種看上去很美的外部虛榮往往造成內部堡壘的瓦解,而創業團隊的內部崩盤則更進一步推動公司的倒下。

在美國,一個概念從最初成型到最終做成至少需要三到四年的時間,甚至更長,中國的創業者們往往缺乏這種認識,更多的是以一種投機的心態、一味求快地殺入群雄混戰中,這樣的跟風求快,特別是在一種相對浮躁速成的心態下,風險極大。

第二種:被熱錢亂了方寸

熱錢在手,往往會讓人把問題想簡單,認為錢可以買很多東西。其實,錢不能買到需要時間積累的任何東西。

作為中國互聯網最有激情的幻想家,詩人出身的方興東常常帶有浪漫主義色彩,但他在反思自己創辦博客網的失敗時,有句話說得很好:「錢太多了,讓自己亂了分寸。」智基創投陳友忠對方興東的反思予以了印證。2005年,方興東找他要錢,提到想要的不過三四百萬,但因為很熱,大家都想投,於是衝到了1000萬美元。

錢多了,往往想法就不一樣了,有很多機會,請很多人,抓各種機會,擴張業務,公司就會進入一個不好的循環,到後來很多東西做不下來,只好關掉。如此 折騰下來,公司元氣大傷,最終也很容易釀成大躍進式的惡果。在接受筆者採訪時,時任IDG華南區首席代表劉中青在談到ITAT時的教訓也指出:如果當初只 給500萬美元,也許ITAT就成了。

還有一句話也很有趣。柳傳志在反思FM365互聯網失敗時候說:「如果我們做失敗了是有風險的,那麼不加入也有風險。」連柳傳志這麼睿智的人,在中國互聯網大潮中都被熱錢推著往前走,付出近1億美元的現金代價。可見,熱錢的確讓很多人很慌張,亂了分寸。

都是熱錢惹的禍。

熱錢在手,往往會讓人把問題想簡單,比如認為錢可以買資源,可以買很多東西。這是誤讀,其實錢不能買到需要時間積累的任何東西。很多人反思過ITAT和PPG,一個結論是:服裝行業本身不是不需要輕公司、快公司,但也需要有時間和資源去積累,不然雅戈爾就不值錢了。

熱錢多了,另一個症狀就是人浮於事。無他,錢多了,什麼都想做,於是找人來做。人浮於事與公司沒有形成強的執行團隊是有關係的,沒有強核心的團隊, 如果CEO對自己的要求低了,就很容易對公司沒有控制。不同的派系,不同的人進入,然後為了平衡派系形成新的派系,然後人浮於事,最終就這麼平庸下去。

很多公司也都曾有過迷途知返的機會,但很遺憾的是,至少在它們所跌倒的領域,都沒能很好地重新站起來,每一次都是很著急地重起爐灶,然後消耗不該消耗的資源,就這樣持續敗壞掉。

創業,本質是用有限的資源做無限的事情。過多的資源,過多的熱錢,反而會讓創業者患上富裕病。

時間其實是靠錢買不下來的。

第三種:快,卻沒有團隊分享機制

只有創始人等極少數人認為事情是對的、公司大部分人都反對某個決定的時候,是這個公司產生大逆轉的顯性徵兆。

毋庸置疑,對諸多創業公司來說,很多時候都是靠創業者的英雄主義和激情所締造的。但英雄主義只是很多創業公司成功的開始,如果創始人不能完成從個人英雄向商業領袖轉變,並建立起團隊分享的機制,那麼一味求快,將有很大的風險。

英雄主義式的壯舉往往讓創始人在內部具備絕對的權威,具備遠超常人的勇氣和做出超出常人決斷的能力。但硬幣的另一面是,在重大決定上,一旦創始人在 戰略方向上出現問題,也能讓公司萬劫不復。一味英雄主義,特別是過分的自我膨脹,總是讓創始人們缺乏對自己、自己所創公司和外部環境的合理判斷。

我們驚訝地發現:只有創始人等極少數人認為事情是對的、公司大部分人都反對某個決定的時候,其實是這個公司產生大逆轉的顯性徵兆。比如盛大盒子的上馬,比如分眾要賣給新浪????

創業英雄與商業領袖最關鍵的區別之一就是領導力的區別。而當創始人缺乏對自我的約束、缺乏對團隊的包容以及自我決斷出現重大失誤的時候,創業英雄們 很多時候就變成了莽夫,這個時候自然會出現眾叛親離。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快速發展的公司,一旦出現高管持續離職的情況,往往是問題顯現的開始。

第四種:快,卻忽視了用戶體驗

很多的失敗案例其實都不是商業模式的問題。也就是說,這件事是對的,但公司在細節上做錯了,對用戶價值尊重得不夠,因此死掉了。

盛大盒子的例子最為典型。三網融合是不是趨勢?當然是;搶佔客廳對不對?當然對;從遊戲向數字娛樂轉型正確不正確?當然正確!唯一出問題的地方是,用戶是不是有這個需求?盛大盒子的邏輯是激發需求,本末倒置。不得不承認陳天橋在 盛大上投入巨大,但卻沒想清楚用戶為什麼到客廳用你的盒子。在互聯網電視還沒完全搞清楚的情況下,用戶為什麼要用你的盒子?雖然大家都知道誰佔領客廳誰就 可能成為下一個索尼、下一個任天堂,但用戶價值和需求在什麼地方?沒有真正去在意用戶價值、用戶需求的商業模式往往是有問題的。

今天很多人還認為ITAT還有機會,其商業模式是有創新的:找二線的商圈,提供性價比高的產品和服務,類似的可比的成功公司也很多,比如人人樂,比 如七天,都不是搶佔最好的地方,但是提供好的服務。早期ITAT,包括在深圳的一些老牌店生意都還不錯。ITAT的機會是和二線地產合作,利用21世紀後 重複建設帶來的商圈地產的浮誇,以及服裝外貿轉內貿的趨勢,很像一個服裝業的攜程。但為什麼沒成功呢?

因為錢多了,拿到錢後急於上市,大量開店,沒控制,人員、貨物都跟不上,選址的時候不慎重不考究,只要接受我的條件就可以干。實際上,有錢可以找好 地方開店,商業模式稍微變通而已,好地方開中心店同樣可以做。ITAT的錯誤在於: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執行卻走樣,沒抓住細節。還有一個必須提及的事實 是,ITAT和PPG直到倒掉都沒有專門的產品部門,這無疑是致命的。對用戶來說,東西好不好是最關鍵的。

必須承認的是,很多創業公 司都犯了商業模式的盲目崇拜症。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是,商業模式再精巧,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回到用戶價值。VC、投行和基金經理們希望你用最簡單、最直白 的方式講清楚你的商業模式,講出你怎麼能迅速複製,怎麼能迅速擴張。但我們往往把事情講清楚之後,卻沒有把最重要的東西講清楚,那就是用戶價值。

還是那句老話,商業模式創新有否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對用戶價值的挖掘和尊重。

*****

以上四種「欲速則不達」其實是有內在關聯的。由於盲目跟風,創業者 往往對自我的約束沒了,對團隊也沒有要求了,然後做出錯誤決定。而這個錯誤決定的幫兇就是熱錢,在熱錢推動下,商業模式也不錯,自信心過於膨脹,擴張很 快,發展很快,熱錢接著跟進,於是路越走越遠。也就是說,因為創始人的自我迷失,在熱錢和商業模式等外在力量的驅動下,不斷往前滾,不重視用戶價值,最後 這件事情就演變成「用戶把你拋棄」。

很多快公司,其實不是死於創業的清晨,而是死於快速發展的正午。

欲速則不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14

欲速則不達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ral.html

    兩個青年朋友前陣子投資績優白馬股,做得風生水起,節節勝利,滿心喜悅!最近,正當他們揚鞭催馬、乘勝追擊之時,豈料,他們幾只重倉白馬股大幅回調,結果整體業績快要不及對應的指數了。真是欲速則不達。其中一位朋友懊惱地說:“心情都搞壞了!”
    這很可理解!於是我又重述兩點:
    一、指數是我給他們設立的對標,希望他們能夠跑贏它。不然,還要做個股幹嘛?當時,他們信心十足,決心大幅超越指數。而我說:“戰勝市場絕非易事!”現在,他們對此有點體會到了。
    二、重發小文:

請往低處看
(2014-10-23)

    股市這會兒稍有震蕩回落,幾個股友心情不爽。“我本來贏利了那麽多,現在一下子跌掉了這麽多!媽的!”他們罵罵咧咧的。哈哈!

    人有厭惡損失的天性,漲喜跌悲,大多數人總記著每次高點浮贏,覺得這是已經賺到手的錢,於是乎,一遇回調,便覺發生了虧損,懊惱不已,耿耿於懷,而隨著回調幅度增大,心態也會變得越來越糟。

    股市走勢是個動態過程,波浪起伏,一波又一波地產生階段性的頂或底,你所看到的“頂”並不意味著你已賺到的,這些浮贏往往都是浮雲。但有趣的是,大多數人對此就是念念不忘!

    其實,做股票真正有意義的是看“底點”。你看到的最高點不能保證就是你賺到的,但最低點時,所有的必定都是你的。而從這個低點角度出發,自然就會引發我們對一系列重要問題進行思考,比如,觀察“退潮時誰在裸泳”;審視自己能否生存下來;檢查自己是否隨便亂買股票了,須要重新掂量掂量安全空間;等等。總之,促使我們審查和檢驗所持股票的真實價值。

    牛市中,觀察每次或幾次較大波段的底部,看看股票池里的市值是不是有所增加了,倘若確實這樣,那說明,至少這一波段或幾個波段下來,暫時可以認為,投資尚屬正常和正確。

    熊市中,底點逐個降低,你的市值也會隨之縮水,甚至擊穿入市本金!此時,你會重新審查所持股票,對其再作嚴格仔細地評估。如果發現有買錯的或不夠好的,可以調換或賣出;如果認定價值依然是低估的或合理的,就可繼續堅守,耐心地等待回升獲利。這樣對待熊市,勢必作好打持久戰的一切準備,心態日益平和,耐心日益充分,心理素質日益提高,情商日益增強,錯誤日益減少……這些不都是很有意義的嗎?

    還有,股市低迷能給新增投資提供好機會呢,這也就是為什麽真正的(價值)投資者都喜歡熊市的道理。

    做股票,不是漲了你賺了多少,而是跌了你還留有多少,這樣想才更有意義!你手上某只股票從10元慢慢漲到了15元,你滿心喜悅,但它先漲到20元,然後再跌到了15元,結果一樣,你怎麽就那麽不爽了呢?還罵罵咧咧的。

    因為股市是個長期多頭市場,高是無限的,而低倒是有限的,因此,以後能漲多高,想這沒多大意思,不必為此牽腸掛肚,而應該註重“低位”。

    請君還往低處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9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