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夏普宣佈將向全球最大的電子製造商—鴻海精密工業定向增發約1.2億 股,價值670億日元(約合8億美元)。交易完成後鴻海將擁有夏普近10%的股份 ,成為後者的第一大股東。
消息公佈後,雙方股票分別漲停。而就在3月26日,因深陷巨虧,夏普股價還曾 一度跌至32年來的最低位。
將於4月1日就任夏普新任社長的奧田隆司表示,「夏普自身從研發、生產到銷售 的一條龍垂直體系在發展中遇到了瓶頸」,「希望借力鴻海的製造及成本優勢, 發揮協同效應」。
其實對於同處電子產業的兩家公司來說,隨著價值鏈轉移,無論是擁有品牌的夏 普還是以代工為主的鴻海都面臨向產業鏈上端升級的壓力。前者最好的學習榜樣 是蘋果,而鴻海則試圖從單純的代工廠向發包商轉型。
「就互利關係上看這次合作是正確的,但成功與否還要看下一步的發展。」帕勒 諮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及國際平板顯示器件技術委員會主席王保平均表達了審 慎的觀點。
在此次聯姻中,鴻海受益顯然更大。
羅清啟認為,「和許多台灣廠家一樣,鴻海有器件的生產能力,也具備低價的優 勢,但沒有終端品牌。」郭台銘也曾提及,「我沒有經營品牌的基因」,「更希 望專注於製造環節,同時與有品牌的企業開展合作。」
在選擇合作夥伴時,郭明確表達過傾向於日本企業的觀點。鴻海從2010年開始與
日立接觸,看重了最早由日立研發出的IPS面板技術—特點是可視角度大、響應 速度快、色彩還原準確。但因為鴻海業績走低,收購金額未能談攏,談判最終破
裂。後來是日立與東芝、索尼結成戰略同盟。這也迫使鴻海不得不將將合作目標 瞄準了夏普。
雖然沒能趕上第一批New iPad的供貨,但夏普預計將在本月內開始向蘋果供應 IGZO面板,同樣它也是Apple TV的主要供貨商。「鴻海入股夏普說明它正努力往 產業鏈上游爬升」,羅清啟對《第一財經週刊》表示。
液晶顯示屏一直是蘋果係列產品中成本最高的部件,以New iPad為例,310美元 的總成本中,屏幕就花了70美元。
摩根士丹利的數據表明,雖然鴻海的總銷售收入中,來自蘋果的佔比不斷攀升,
在2012財年第三季度甚至將首次突破50%。但利潤率卻從2002年12月的7.4%一直
下降到2011年的2.4%。向上游產業鏈的轉移,不僅將提升鴻海的整體利潤率,還 可以使其在與蘋果的談判中,掌握更強的話語權。
更何況,夏普目前的股價已經是過去十年以來的最低值,僅以溢價11.11%的價格 入股本身就是一筆再划算不過的買賣。
鴻海的現金支持,至少能讓資金鏈緊繃的夏普先緩一口氣。後者未來一年面臨價 值2000億日元的可轉換債券到期兌現的壓力。
在發佈2011財年度業績預虧2900億日元(約合38億美元)之後,夏普曾採取多項 改革措施以期自救。包括將主要生產大尺寸面板的一家日本工廠的開工率減半, 以及產能向中小尺寸面板轉移的策略。
此前郭台銘曾以個人名義收購了夏普顯示器產品公司(SDP)46.5%股份,這家公
司負責運營一家全球最大的玻璃基板製造工廠,其中60吋以上面板的年生產能力
達到400至500萬片,相對於大尺寸液晶電視不到200萬台的年銷量產能嚴重過剩
。郭台銘承諾包銷其中50%液晶面板,為夏普解決掉最為棘手的難?題。
但這些改革並不能給夏普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為此,夏普任命了新的領導層。 被換掉的片山干雄上任僅五年,刷新了這家百年老企社長在職年限最短的記錄。
對比10年前的夏普,你會發現「液晶之父」的戰略出現了明顯的轉向。具體來說 就是放棄垂直整合。
為了防止技術外洩,夏普從研發到製造曾一直奉行「黑盒策略」。創維集團有限 公司董事、副總裁劉棠枝曾對《第一財經週刊》表示,「夏普最初沒有把面板作 為一個公共資?源」。
在意識到垂直整合戰略的侷限性後,夏普與索尼、台灣奇美均開展合作,將部分 面板生產技術轉讓給奇美,並通過共同採購降低成本。索尼在2009年就擁有夏普 一家工廠的7%股份,不過由於後來鴻海介入,索尼明確表示不會繼續出資,這意 味著雙方的合作走到了盡頭。
在宣佈與鴻海的合作之前,夏普的脫困方案一度被外界認為「很不徹底」。索尼
則給夏普提供了一個參照,前者將原有電視業務分割成三個部門,包括高端產品 設計製造部門、低端產品外包以及新一代電視研發部門。這恰恰反映了電子行業
放棄垂直整合,僅保留高附加值環節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