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強者的規則: 全球知識產權中的中國生意經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24/xNMDcyXzQxMjIxNw.html

當深圳唯冠及其背後的債權人因為和蘋果的iPad商標戰初步取得勝利而洋洋得意之時,蘋果正在為自己的超微型SIM卡是否能成為下一代超輕薄手機中的「nano-SIM卡」行業標準,而與摩托羅拉移動、黑莓手機製造商RIM以及諾基亞陷入鬥爭。

另一邊,華為在巴塞羅那移動世界大會上展出了自己最新研發的Ascend系列,聲稱是當今最快、最薄的手機,該手機中的四核處理器由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設計,而不是使用英偉達或高通的產品。與此同時,微軟則宣佈推出新的軟件,把Windows智能手機的價格降到1000元人民幣,進入中國低端智能手機市場。

這些都是2012年3月以來發生的事件。迅速更迭的全球知識產權格局中,中國企業逐漸佔有了一席之地。

中關村知識產權戰略研究院院長馬一德這樣分析這些最新的變化:「大部分中國企業還處於利用知識產權『耍小聰明』的階段,缺乏大智慧;而每每說到成熟運用專利佈局、預警,並將專利技術放在核心競爭力上,說來說去就是華為、中興等企業,少之又少。」

中國似乎在用30年的時間,想要趕上西方知識產權先發國家200年的發展水平。企業的知識產權商業意識迅速開竅,但大部分圍繞知識產權的「生意經」仍處於行業底端。

另一方面,全球知識產權的混戰,意味著改革的機遇。在中興通訊知識產權總監王海波看來,舊勢力必然垂死掙扎,新勢力必然奮起抗爭。這是歷史規律。

真正的「大智慧」是看透知識產權硝煙背後的商業邏輯。上海交通大學專攻知識產權研究的副教授許劍向記者表示,知識產權不僅是權利,更是利益,是商業策略工具。無論在國家還是企業層面的商業競爭中,知識產權本身無關道德,純粹是生意。而弱肉強食,是亙古不變的遊戲規則。

原始模式:搶注商標、高價售賣

搶注商標、高價售賣,這是目前中國人做知識產權生意的最普遍的原始模式。

「現在中國人漸漸意識到知識產權這東西可以賺錢,於是五花八門的事情都出現了。」馬一德說。包括最近熱火朝天的林書豪商標搶注、facebook中文域名搶注以及喬丹體育被訴等案件。

類似無錫女商人搶注林書豪商標不乏商業眼光和遠見,但一旦被定性為惡意,其商業風險很大。如果在申請商標的5年之內林書豪方面提出撤銷申請,這個搶注就算失效。

這種搶注也是不少商標運營公司的主要競爭手段。喬丹體育案就是搶注者可能獲得的一種下場。「即便喬丹體育訴稱,喬丹是一個通用名稱,但是把喬丹的兩個兒子也註冊了商標的行為就說不通了。你怎麼說服我你不是惡意?」馬一德表示。

在他看來,中國人從最初對知識產權一知半解,到後來知道開始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到如今學到一點經營知識產權的皮毛,又似乎走向了極端。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製定的《商標法》、而後的《專利法》和《著作權法》,中國開始在知識產權立法上與國際進行接軌;而真正的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歷史,嚴格來講應該是11年,也就是中國加入WTO之後開始發展的。

對於規則的學習並沒有直接帶來良性的互動。在許劍的研究中發現,近年來中國企業涉及知識產權的案件數量逐步增加,但其中絕大部分是涉及版權和商標的。從早期的偽劣商品和假冒品牌,到後期的商標搶注,都是在低端水平的無序競爭。而深圳唯冠訴蘋果侵佔其iPad商標的案件,在大邦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斯偉江律師看來,儘管法院判唯冠勝訴有一定道理,但蘋果當初與台灣唯冠已經簽訂了協議,深圳唯冠此舉並不能完全站得住腳。「現在看來,這只能怪蘋果自己沒看清楚了。」

美國聯邦第二巡迴法院上訴法官陳卓光告訴本報記者:「如果我來判iPad和喬丹體育的案子,我會爭取他們和解,因為這是對雙方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強者的規則: 全球知識產權中的中國生意經

中國人的這些「彫蟲小技」的確換來了一時的利益,很多民營企業或者商標運營公司還為此津津樂道。

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真正的知識產權不在這裡。

真正的生意:中國技術被「圍攻」

國內企業利用知識產權酣戰之時,跨國公司早已在專利領域對中國市場展開佈局,為佔領技術專利制高點而戰。

微軟在北京地區有1000多名專利分析人員。馬一德表示,分析人員的主要工作,就是到重點高校收集好創意,低價收來、再回到「專利偵察隊」裡,經歸類編輯,形成微軟的專利池。

雖然諸多專利池中的技術和微軟目前的主營業務無關(比如手機、白色家電、生物製藥、環保技術),但他們隨後進行深層次技術分析,將這些技術做成專利包,專門盯著做同類產品和技術的企業。一旦等到對手做大做強,打通銷售網絡,取得很大的效益後,就起訴對方侵犯其知識產權。

「最終的結果,要麼這些企業被微軟收購,要麼就向他提交高額專利許可費。微軟隨即就可以進入這一成熟市場。」馬一德表示,微軟的專利池在3-5年內會形成氣候,到時候針對不同企業發難的可能性很高。

類似的,中關村的23000家企業也被許多國際機構盯住。金融資訊提供商路透社在中關村地區聚集了3000多人的團隊,分析企業的技術方向、專利申請、專利佈局、從而形成自己的專利地圖;並尋找中關村的技術創新點和突破點,隨後憑藉技術優勢再進行外圍反攻。

「人家是知識產權的高手,我們只是幼兒園的小朋友。」馬一德說,「我們國內的企業還是沒有意識到四面楚歌,實際上人家已經把大砲大槍架在你脖子上了。」

遺憾的是,面對這些傳統勢力咄咄逼人的態度,中國企業目前卻沒有真正的禦敵之策。即便在相對準入門檻較低的版權和商標領域,中國企業的知識產權商業模式顯得蒼白和單薄。正如漢王科技早年拚命註冊商標,最終向蘋果出售iPhone標識,卻沒有想到與蘋果合作分享iPhone中國市場一樣。

高級階段的遊戲規則

知識產權商業戰爭的高級階段,已經被許多大型跨國企業詮釋: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

意思就是,首先進行技術的專利佈局,隨後努力將自己的專利寫進行業標準,最終在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將標準推向全球。

「國外的企業就是通過品牌和技術轉讓費獲得第一桶金,永遠站在制高點,這就是國外企業的專利佈局的一個表現,等你到達了那個階段,他已經得到了第二桶金,永遠比你技高一籌。」馬一德表示。

正如當年諾基亞將GSM的某些專利技術寫入行業標準,使得每一個希望進入GSM制式手機的製造商等,不得不支付專利許可費。諾基亞曾經挑了一批中國手機OEM企業起訴,也正是因為對方拒交費用。

而當年被迫繳納這些費用的企業,逐漸意識到成為行業領頭羊的重要性。在新一代4G LTE技術的研發中,國內企業已經幾乎保持了和國外企業的同步研發水平。

「研發LTE技術對我們來說,是基於攻守平衡的考慮。」王海波表示,「現在我們LTE的專利強度,和國際同行基本平行。」他表示,將自己的專利技術寫入標準,也是中興所希望的。

「中國企業要麼吃了虧,要麼嘗到了知識產權的快樂,要麼因為國際化必須走出去,同時進行資本運作,否則不會主動重視知識產權的問題。」馬一德說。

而像中興、華為這樣的企業,早年在國際巨頭的夾縫中生存,已經體會到沒有知識產權就沒有商業話語權的嚴酷現實。

王海波勾勒出當下全球知識產權遊戲規則說:「如果中國企業要走出去,第一專利資產的概念一定要建立起來,第二知識產權的競爭一定是全球化的競爭,第三要尊重任何對手的知識產權,第四不要惡意破壞產業,破壞競爭。」

但更多的中國企業,包括大部分走出去的國企和民企,仍然停留在這樣一個階段。馬一德說:「中國現在還鮮有企業懂得真正『玩轉』知識產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