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留學生壓力大?心理輔導師教你四原則渡難關

1 : GS(14)@2016-12-10 03:45:20

南加大華裔教授曾曉峰(Bosco Siaufung Tjan)慘遭學生刺死的新聞,震驚美國校園。許多人都對兇手的動機感到不解,究竟是甚麼的深仇大恨,讓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博士生萌生殺意,殺死人人稱讚的好老師?雖然目前警方尚未透露相關訊息,但是許多人都推測應該是壓力所導致。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而同樣在洛杉磯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今年六月也發生印度裔博士生薩爾卡爾(Mainak Sarkar)疑似因學業壓力,槍殺教授然後自殺的事件。其實國外的高等教育雖然令人嚮往,但學生所承受的壓力也高出許多。尤其北美大學講究獨立,如何有效在學業與情緒上自主管理,變成重要課題。其中留學生除了學習壓力之外,還必須同時面對社交問題、個人情感、思鄉情緒等因素,更是需要注意的團體。尤其現在國際學生的人數在美國各大學逐年增多,以南加大為例,將近4.5萬人的學生總數中,就有超過1萬人是國際學生。留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成為校方必須要注意的議題。移居美國已經20年的輔導心理學家張馨方,多年來已經幫助輔導許多華人留學生。她表示,很多華人留學生雖然已經是成人,但是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其實不亞於小學生。張馨方認為,華人學生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如何跟教授打交道」。她指出,美國高等教育的老師都希望學生能夠自己主動溝通、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這正是華人學生最欠缺的,也因此衍生許多誤會,甚至造成悲劇。張馨方說,一般留學生來到異鄉,心理變化通常可以分為四個時期。一開始就是所謂的「蜜月期」:在這段期間,留學生會對一切事物感到新鮮,充滿冒險犯難的精神以及對異國的憧憬,然而這段時間並不會持續太久。很快地就會進入了所謂的「衝突期」:「在這段期間,國際學生將會感受到社會價值觀的衝突,也因此會面臨許多挫折,像是有可能在社交上覺得孤立無援。」在度過第二時期後,留學生會想辦法適應環境,這就是「調節期」了,張馨方說:「國際學生們開始體認到自身文化與美國文化的不同,而他們會慢慢調節,以適應環境。最後就會進入「整合期」:大家開始發展出自己的生存模式,有效地在不同的族群與文化認同之間做有效率的切換。在這四個時期中,張馨方認為最重要的時期就是衝突期。她強調,若是學生沒有在這段期間做好調適,可能就會出現許多問題,輕則中止學業,重則可能發生其他憾事,不可不注意。她表示,其實有許多症狀可以看出一個學生是否適應不良,如果生理上出現「失眠頭痛、注意力不集中、負面情緒,而社交上會有退縮情形以及越來越孤僻的情況」,就要多多注意了。那麼,留學生該如何有效調適呢?張馨方用她多年的諮商經驗,提出四個大原則,希望大家都能夠減輕留學過程中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多主動溝通:張馨方認為,學習如何「主動溝通」是華人留學生必備課題。她過去看過太多的誤會以及壓力的案例,都是源自於學生與指導教授之間的互不了解。這種情況在美國學生身上一般較少發生,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有話直說」。如果華人留學生也能夠主動溝通,很多不必要的壓力就可以有效避免。主動尋求幫助:張醫生也以專業立場建議,如果感到情緒低落,應該要主動尋求幫助,找專業人員懇談。她表示,很多人擔憂美國的心理醫生收費昂貴,但其實很多學校都有提供學生輔導,而這些輔導中心都是免費的,不但可以幫助學生解決情緒上的議題,連學業上的事也都能夠幫忙處理,是非常有幫助的資源。多參與社交活動:「孤僻對心理健康絕對不好」,張醫生強調,許多人會逃避社交行為是因為他們不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失敗的」,但是這樣的逃避行為,反而會導致惡性循環,讓自己的壓力越來越大。她表示,不管是主動參與,或者是答應朋友的邀約,多參與社交活動都是減輕壓力的最佳良藥。多做運動:張馨方指,「運動絕對是釋放壓力最有效的方式,要達到效果,至少一周要運動三次,每次半個小時以上,才能夠釋放負面能量」。雖然很多學生都向她表示「自己根本忙到沒有時間運動」,但是張醫生也強調,「不論你有沒有時間,都要想辦法強迫自己去運動」。張馨方醫生最後也向華人留學生說,即使許多人都是背負着父母與家庭的期望來留學,但是留學生「還是必須瞭解自己想要甚麼,修讀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是很痛苦的。健康很重要,父母的期望畢竟還是希望孩子快樂……勇敢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也是可以成功的」。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09/1986016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9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