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天津式改革——專訪天津市市長黃興國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09/100366094_all.html

 論搞活經濟,「20世紀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東,21世紀初是天津」。天津市長黃興國在「兩會」期間說。在他看來,城市經濟改革,是沿著海岸線一路由南向北過來的。

  黃興國有其自信的理由。「十一五」末年,天津市GDP突破9000億元,五年間年均增長16%,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2011年,經濟總量達到1.12萬億元,位列上海、北京、廣州、深圳之後的全國第五。

  雖然自2008年起才正式擔任天津市市長,但自2003年起他已任天津任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生於經濟大省浙江的黃興國,此前已主政省內經濟活力充沛的象山縣與台州市,搞活經濟、支持最具活力的中小企業應是一貫的思路。

  但經濟治理並非他工作的全部。曾在台州推動實現「廢地立市」的黃興國認為,農民為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做出了突出貢獻,沒有農民利益的保障和實現,一切經濟目標均為空談。獨特的天津城市化路徑成為2011年國務院農村工作會議上討論的範例。

  黃興國認為,政府有責任既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於是有了市政府財政收入的70%以上用於民生,天津城鄉收入差距降至2︰1(全國為3︰1),全市醫療保險參保率超過90%……

  他亦深知天津面臨的挑戰:服務業的「短板」,濱海新區與浦東新區的差距,人口老齡化,金融創新與風險控制之間的權衡。「短缺經濟時代,人們沒有東西吃;現在條件好了,有了東西卻什麼都不敢吃了。」每一個話題都挑動著57歲的黃興國的神經,也是他餘下任期中的考驗。

  天津如何走改革之路?「兩會」期間,財新記者對黃興國進行了專訪。

正確定位

  財新記者:在國際金融危機餘波未盡、歐債危機未見曙光的背景下,天津採取了哪些應對措施,為什麼GDP增長能夠連續五年保持16.5%的水平?

  黃興國:天津的經濟發展處於黨中央、國務院對於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戰略佈局之下,我們緊緊抓住這個機遇擴大開放,使三股力量聚集天津:中央企業、外資企業(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150個落戶)、國內企業(包括民營企業),抓住歷史性機遇是根本。

  具體來講,天津經濟發展在四個方面做出了嘗試:

  第一,實體經濟支撐發展。近些年來,天津把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包括優質高效的第一產業作為重點,始終抓住這些最基本的實體經濟。

  第二,淘汰落後存量,發展高水平增量。天津淘汰了1000多家能耗高、污染大的小企業,如小化工、小造紙、小鋼鐵。與此同時,抓住大項目好項目、科技「小巨人」、樓宇經濟。

  近年來天津重點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目前已經發展到2.3萬家,其中1050家是銷售額在1億元以上、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的企業,我們把這樣的企業稱為科技「小巨人」。

  當時提出「鋪天蓋地」與「頂天立地」。前者是面廣量大,後者是指發展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經過兩年的摸索,效果很好:2萬多家科技中小企業年度6000億元銷售額,其中「小巨人」企業年銷售額4700億元,每年都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

  樓宇經濟則是在中心城區發展,一幢樓就像一個小的開發區,結算、研發、創意、動漫、科技、軟件、設計都進來了,我們稱為「豎起來的開發區」。他們沒多少能耗,排放也很少,經濟效益好,非常適合大城市。

  第三,三個層面聯動發展:濱海新區、中心城區、郊區縣統籌協調聯動。濱海新區主要是大項目、好項目為主,八大支柱產業(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國防科技和輕工紡織)集聚於此,產業聚集效應正在顯現。

  在郊區縣,我們通過宅基地換房大力實施三區聯動,也就是高水平工業園區、現代設施農業園區、農民的居住社區。天津城鎮化建設的最大特點是不佔耕地,不踩18億畝「紅線」;實施結果是政府不花錢,農民不拿錢,「一樣的土地,不一樣的生活」。

  第四,政府與企業共渡難關。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我們認為必須要把企業保住,因為發展首先依靠企業,保住了企業就保住了就業,就 保住了發展和穩定。2009年開始連續三年,市委、市政府組織4000多名幹部深入企業,幫助企業解決困難,排查和化解矛盾。我們提出,不給企業添麻煩、 增負擔,只幫忙,不添亂,不要老是在那裡開會,不讓他們請你吃飯。此外,行政審批效率大幅度提高,政府職能部門24小時開門全天候服務,隨時應對各種需 求。

  財新記者:天津如何進行自我定位,如何確定相應的發展戰略?

  黃興國:2006年,國務院把天津定位為未來北方的經濟中心、國際港口城市、生態城市。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是一項國家戰略,是科學發展的實驗區,是開放的點、改革的點。這給天津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當然也是挑戰。

  區域統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五大統籌之一。未來北方的經濟中心需要輻射和服務。資源的差異化是區域合作的動因,而區域合作的動力是效益最大化,區 域合作的條件是衝破地方壁壘,大家都搞市場經濟,不要畫地為牢,不搞地方保護主義。京津冀地區乃至於環渤海地區的合作是一種共同的需要。

  天津努力打造創新型城市,希望找到科技與經濟的結合點。天津是國家科技金融結合試點城市,全國第一家科技小額貸款公司、第一家中資和外資保理商都誕生於天津;天津還是全國首批科技保險試點城市,創造了中小企業無抵押、無擔保貸款的「打包貸款」模式。

  財新記者:天津已經成為全國私募股權基金的聚集地,而最近也有較多的關於離岸金融市場的討論;天津還有眾多的產權交易中心,但也有關於產權交易中心過多的擔憂。天津在發展金融市場方面有何規劃?

  黃興國:上海是全國的金融中心,北京是國家首都,也是金融機構總部聚集地。因此,天津沒有提建設金融中心的 目標,而是提出要建設與北方經濟中心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與全國金融創新基地。我們下力量在金融創新上做文章,這也是國家把濱海新區確定為綜合配套改革試 驗區的一個重要內容,有幾個內涵:

  首先是大量聚集金融機構,目前已經有700多家。從融資渠道來看,天津的私募股權基金目前已有2400多家,註冊資本超過4000億元,這是天津的一個特色。

  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將私募股權基金與中小企業發展相結合,更多地用到實體經濟上,市政府出台措施,無論何種企業,基金投入企業起點在500 萬元以上的,給予50萬元的獎勵。一些私募股權基金有些急功近利,願意投能夠很快上市的,而對近期上不了市的十分謹慎。因此,我們給出這樣的刺激。

  此外,天津的金融租賃規模佔全國的四分之一,有50多家公司註冊,空客A320大飛機工廠、大型船舶等均為租賃。目前在天津,幾百架飛機和船舶 都是採取這種方式。金融租賃發展的空間太大了,比如城市的消防設備,那麼多的城市,需要量很大,但又不是每天在用,政府不需要一下子拿出那麼多錢,可以搞 租賃,公交車也可以這樣做。租賃發展得好,保險就可以跟進。

  天津在這一領域可以大做文章,爭取做到工廠經營者拿著手提包來就可以辦公司辦企業,廠房、設備甚至技術都可以搞租賃。

  天津當前有11個金融創新的交易平台,渤海商品交易所、產權交易所等,已有2.6萬億元的交易額。國務院最近發文件要進行整頓,我們堅決擁護。 我們建立一個交易所一般需要兩年時間來準備,仔細地研究,法律、制度等都需要建立,從程序、制度上防範可能發生的風險。雖然有11個交易平台,但總體上風 險可控, 國家「一行三會」的領導也給予了很多指導。我們一直堅持,金融創新必須與防範風險並舉並重。

城鎮化路徑

  財新記者:城鄉統籌在天津的發展藍圖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城鎮化發展中遵循怎樣的原則?

  黃興國:作為大城市,城鄉統籌非常重要。天津原有350萬農民,目前城鎮化率為82%。城鎮化問題需要從全局的角度來思考,做好頂層設計。

  中國農民非常了不起,有三次偉大貢獻:一次是貢獻了農產品,統購統銷把農產品低價賣給國家,支撐國家的工業體系;第二次貢獻是農民工,改革開放以後,農民工進城,承擔了髒活、累活,拿低工資,建設了基礎設施;第三次貢獻是農用地,用來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貢獻農產品可以再生產,貢獻勞動力從人口的角度還可以再延續,而貢獻了農用地,他們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就沒有了。這就需要認真考慮。如果不能確 保農民的利益,把農民的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好,那麼工業化難化,城鎮化難成,社會穩定難保。「農村包容城市」,就要解決好七個字:安居、樂業、有保障。

  財新記者:具體來看,天津如何實現農民「安居、樂業、有保障」,這三個指導性原則?

  黃興國:圍繞這七個字,天津已經在城市郊區的農村建設了43個示範小城鎮。途徑是以宅基地換房,實行三區聯 動,即農村示範工業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民居住社區。居住社區解決住的問題,工業園區解決就業,現代農業園區是在宅基地復墾後的土地上建設成為高品 質農田,搞高水平、高效益的設施農業。我們搞到哪裡,都會把醫療保險、養老保險解決到哪裡,實行一系列配套政策。

  天津在建設示範小城鎮的政策上力度是很大的,土地出讓收益百分之百返還給農民搞小城鎮,小城鎮範圍內五年中產生的地方稅收百分之百返還。這是又一次「農村包容城市」。

  這個模式效果很好,群眾看到自己切身利益後都願意參加。此外,城鎮化還帶來了巨大的內需。以華明鎮為例,他們的示範工業園區「十二五」末銷售額將達到500億元,財政收入30億至40億元,相當於一個中等發達縣的水平。小城鎮還帶動了一系列產業的發展。

  天津在發展,在建設,大量外來人口湧入,如果不在城市周邊建設一些小城鎮,中心城市的房價一定會高漲,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必將十分緊張,交通也會越來越擁堵,中心城市的就業也會很緊張。

  財新記者:天津的「三改一化」試點指的是什麼,希望達到怎樣的效果?

  黃興國: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農村經濟社會形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而原有的農村集體 經濟組織形態和管理模式、村委會管理體制、農民戶籍身份,都難以適應新的形勢。為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三改一化」,即「集改股」「農改非」「村改居」, 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鄉一體化。

  「集改股」是指推行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制改革,以明晰產權主體、理順分配關係、規範經營管理行為為核心,以清產核資、明晰產權、確定股權、量化股份、股權分配、股權管理、資產運營、收益分配、監督管理等為內容,建立起新的集體資產管理和運行體制。

  「農改非」是農業戶口改變為非農戶口,改革戶籍登記制度,放寬城鎮居民落戶條件。凡是在小城鎮有合法固定住所、有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已完成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制改革的農民,都可以申請辦理「農轉非」手續。

  「村改居」就是撤銷原有的村委會,在完成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制改革和村民戶籍「農轉非」後,組建社區居委會。

  「三改一化」的目的是在體制機制上深化改革,推動農民變市民,徹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

  財新記者:你怎樣看待中國人口紅利問題?

  黃興國:實際上,天津也有人口紅利遞減的問題。目前天津社會正在向老齡化發展,到2050年,老齡人口將達到220萬。如果不把年齡結構降下來,城市就會缺乏創新能力,可能連養老金都無法償付。

  天津的一項措施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我們投資幾百億元建設了37平方公里的海河教育園區,吸引中西部地區沒有考上本科的生源來上職業教育學 校。這是東西互動:西部地區的孩子來到天津是很高興的,對我們的城市也是有益的。他們學三年四年,拿到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落戶天津。天 津引進大量高素質的職業技能人才,勞動大軍是擁有技術的,人口也隨之年輕化,人口紅利就可以持續。

以民為先

  財新記者:本次全國「兩會」,如何保障民生、消除收入不平等是一大熱門話題。天津在民生領域有哪些經驗,保障民生的各項工作中,哪些是重點?

  黃興國:保障和改善民計民生是政府最重要的職責。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必須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民生改善,讓廣大群眾生活更加幸福。

  民生問題過去老講「柴米油鹽醬醋茶」,現在是新的七件事:就業、收入、住房、醫療、教育、物價、社保。有幾個要點:

  首先要增加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今年春節後,我們出台了19項增收措施,其中將最低工資標準由1160元提高至1310元,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由480元和280元提高至520元和320元。邊際效益的規律是,對於低收入群體,增加收入對消費的刺激更加明顯。

  第二,做好住房保障工作。這幾年我們的力度是很大的。「十一五」就解決了41萬戶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保障問題,「十二五」還要再搞40 萬套。特別是,我們非常重視住房保障的制度建設,形成了規範的制度體系,確保公開、公平、正義,使住房保障能夠覆蓋35%的城鎮家庭。

  第三,改善群眾基本生活條件。今年啟動了300萬戶老住房的改造,80萬群眾可以受益,深入到老百姓居住的社區中,進樓入戶,都是管道、信箱、 照明、電子門、水龍頭等細節的事情,群眾非常歡迎。今年還要新增加養老床位4000張,建6個老人配套中心、100個日間照料站,可以使60多萬老人受 益。我們還從財政拿出10億元,新增加2000輛環保公交車,修建停車場和過街天橋,開闢公交線路和專用道,治理交通擁堵問題。天津的地鐵2號、3號、9 號線今年都可以試運行。

  財新記者:能不能再具體談談保障房建設,指導原則和具體措施有哪些?

  黃興國:現在都講「富二代」「中二代」「農二代」「平二代」。除了富二代,對於其他人來講,解決房子都是基本訴求。 我們認為應該大力推進城鎮化,大力發展保障性住房。城鎮化建設可以基本滿足「農二代」的需求;對城市裡的住房困難群體,保障性住房可以解決問題。

  天津主要採取「租、售、補」相結合、三種住房(公租房、經濟適用房、限價商品房)、三種補貼(廉租住房實物配租補貼、廉租住房租房補貼、經濟租 賃房租房補貼)的政策體系,政府補貼額分別佔三個檔次房租總額的90%、75%和35%,形成了保障標準與收入水平掛鉤,補貼與市場聯動。

  財新記者:由於保障房的特殊屬性,解決資金來源一直是各地方政府的難題,天津怎樣確保這樣大規模的保障房建設有足夠的資金?

  黃興國:主要是通過創新融資方式,財政、企業、金融機構與社會多方參與。首先是強化公共財政引導,確保租房 補貼和公共租賃住房、棚戶區改造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房開發建設用地,全部實行劃撥。「十一五」期間,市政府用於保障性住房投入 229億元。第二是搭建政府投融資平台,在全國率先組建了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與多家銀行簽訂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協議,融資額為300億元。三是 開展專項融資業務,發行了國內首隻保障性住房投資基金,向社會募集資金50億元。

  財新記者:天津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目前社保覆蓋達到怎樣的程度?

  黃興國:目標是「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天津已經率先建立統籌城鄉居民的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民社保體系基本形成。2011年,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到557萬人,醫療保險參保率超過90%,率先實施全民意外傷害附加保險制度。

  此外,天津還調整了價補聯動機制,價格一旦上漲,給困難群眾的生活補貼就相應增加,享受補助的困難群眾由18.4萬人擴展到34.7萬人,目的是確保他們的基本生活不因物價上漲受到大的影響。

  本刊實習記者王韜對此文亦有貢獻

 

  黃興國

  1954年10月生於浙江省象山縣,浙江省委黨校大學專科畢業,同濟大學在職研究生學歷,管理學博士。現任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天津市委副書記、市長。

  1972年起,黃興國先後任浙江省象山縣曉塘公社團委書記、黨委副書記,縣團委副書記、金星公社黨委書記,縣 委宣傳部部長、縣委副書記、書記。1989年起,先後任浙江省台州地委副書記、書記,台州市委書記,省政府秘書長。1998年起,先後任浙江省副省長,省 委常委、寧波市委書記。他於2003年起任天津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2007年6月任天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2007年12月,任天津市委副書 記、代理市長。2008年1月任天津市委副書記、天津市市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