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周末專案─天水圍】又關長實同領展事?悲情城市標籤從何而來?

1 : GS(14)@2018-03-12 01:57:11

天水圍位於新界西北,面積約4.3平方公里,人口逾28萬人。


2006年7月8日,當時仍是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林鄭月娥在商台節目《政經星期六》這樣說:「我記得我在2000年8月上任社署署長不久,我便去探訪天水圍。當時我想我是屬於少數早期(的人),將它形容為悲情城市。入到去,你見到很多高樓大廈,但並沒有社區的凝聚力和氣氛。」2000年,那是距今18年的觀感。當時的天水圍,只發展了還未到十年時間。有命案,但不多,至少最轟動的一家四口滅門慘案仍未發生。究竟天水圍悲情城市的標籤,從何而來?


天水圍早年曾發生多宗倫常命案,予人悲情印象。

由許鞍華執導的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改編自一宗在天水圍發生的滅門慘案。

天水圍市中心附近(即天水圍公園一帶),幾乎都被私人屋苑所包圍。紅色框為私人屋苑,紫色框為嘉湖海逸酒店。


區內不少商場都由領展擁有,2005年開始,領展更管理全天水圍的公屋街市。


那轟動一時的一家四口滅門案,發生於2004年,一名男子斬殺妻子和他一對孖女後,自殺身亡。在那段時期,基本上天水圍一有家暴、命案,傳媒都很自然地用上「慘」、「地獄」、「又發生」等字眼,彷彿在提醒讀者,天水圍已發生過不少家庭慘劇,悲情成了天水圍的特徵。有電影取材自這些命案,以及天水圍貧苦大眾的生活故事,包括許鞍華的天水圍二部曲:《天水圍的日與夜》(2008)、《天水圍的夜與霧》(2009),又有歌曲以天水圍做主題,如李克勤的《天水‧圍城》(2006),令悲情城市的標籤更深入民心。傳媒、電影、音樂在天水圍問題上,選擇以大眾有共鳴的事作焦點,容易令大家產生同情之心,特別eye-catching,但同時也無可避免地有一竹篙打一船人的問題,令標籤出現。問題是,天水圍之所以悲情,背後究竟有何原因?本地文化人馬國明在他的《全面都市化的社會》如是說:「接二連三發生在天水圍的悲劇不是因為天水圍被社會遺棄,而壓根兒是因為被刻意安排在天水圍上演。當整個市區的範圍都成了真實版『幻彩詠香江』的大舞台時,真實的生活,尤其是低下階層的苦困便必然集中在天水圍這樣偏遠的地方。」


天水圍位於新界西北,距離香港中心地帶甚遠。根據政府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結果,天水圍有286,232人口,除以天水圍面積4.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近66,565人,比全港平均的每平方公里6,780人,高近10倍。全天水圍現時有11條公共屋邨、6個居屋屋苑及3個私人屋苑,打開地圖,不難發現市中心(即天水圍公園、銀座一帶)基本上都被私人屋苑包圍,包括長實歷來最大的發展項目,共7期58座的嘉湖山莊。由於是私人屋苑,基本上所有非住客都不能入內,這並非要指責私人屋苑的管理模式,加上圍欄能保障住客安全也屬合理,但的確會對超過八成居於公屋和居屋的天水圍市民,在進出市中心時造成不便。圍城以內再建圍城,規劃疑向私樓住戶傾斜,試問又怎能有凝聚力和氣氛?《南華早報》2010年12月6日的報道揭發,政府在1982年發展天水圍之初,與長實及華潤等財團組成的巍城有限公司和天水圍發展有限公司訂立協議,限制區內其他商舖發展和競爭20年。雖然協議已在2002年失效,但按協議而制訂的規劃已經落實,造成區內街市和商場,都接近完全被長實及領展壟斷的局面,自2005年起,領展更管理全天水圍的公屋商場。物價高、無選擇,小店被趕盡殺絕,連接不同屋邨的是一個又一個領展商場,這種規劃下,得益的究竟是財團還是市民?天水圍的規劃,未必是令它悲情的唯一答案。現在也很難說,若當初換另一規劃方式,天水圍就不會出現我們所見的悲情。但至少,它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當政府和地產商一同主導規劃方向時,會對黎民百姓造成甚麼影響。資料來源:林圓:《從「標籤效應」看傳媒對於弱勢社群的新聞處理》,2007馬國明:《全面都市化的社會》,2009劉孔維:《「悲情城市」是怎樣「打造」的?天水圍的空間政治》,2012記者:李煒汯攝影:張志孟、蕭志南、鄧鴻欣鳴謝:商業電台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11/203281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5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