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篩檢「鄭捷們」?日本研究打臉柯P


2015-08-10  TCW

今年以來不平靜,經濟下滑,前景不明,增加人心的浮燥,各種獨立型的隨機殺人事件,在專家眼中卻不尋常,日本的社會發展面貌,似乎也開始在台灣上演。

「我用BBS(網路論壇)來填補所有空白。空白,就是孤立的時間。孤立,就是與社會失去了接點,一種社會性死亡。」——東京市,二○○八年秋葉原殺人事件,兇手加藤智大在獄中出書所寫。

「我的心聲,有人聽得到嗎?」——台北市,二○一五年捷運中山站砍傷事件,犯案人郭彥君曾在臉書寫下此語,他甫於上週遭檢方起訴。

孤立,是無差別殺人(亦即無特定對象)犯案者最顯著的共同特徵。對於這種「社會性死亡」卻可能去濫殺無辜的人,我們有什麼預防對策嗎?

台北市長柯文哲主張,要像癌症防治一般,建立一套篩檢、追蹤、輔導機制,發掘出「冷漠的社會孤立分子」。也有數名立委主張要速審速結、趕快處罰犯案者,以嚇阻他人模仿,甚至要修法針對隨機殺人加重刑責,以「遏止歪風」。

這些做法能否奏效,日本的經驗可提供解答。

日本經驗:與經濟有關

失落20年,隨機殺人變多

相較於歐美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常見持槍掃射、有種族歧視的背景,與台灣同樣管制槍枝的日本,則是伴隨泡沫經濟破滅,開始出現越來越多要以整個社會(所以殺傷對象無差別)為報復對象,於是持刀在公共場所隨機砍人的案件。

日本法務省在二○一三年提出「無差別殺傷事件相關研究」報告,分析二○○○年起的五十二個案件,是目前最完整的官方報告。他們發現犯案者有以下特徵:年齡層較一般殺人罪犯低、大多數無前科、一個人生活、與親友關係淡薄、工作不穩、收入少,對境遇不滿而起殺機,很少是模仿犯、接近犯行時常有自殺傾向。換言之,就是「在孤立狀態中過著窮困的生活,於是喪失了希望,心裡充滿不平。」

用一種過分簡化的描述,就是「貧窮的憤青」,或者是柯文哲脫口而出的「(犯案者)好像都是宅男」。

研究強調:特徵不逆推

有嫌犯特徵不代表會殺人

因此,理智思考就會明白,這樣的人在你我身邊不難見到,甚至柯文哲過去在台大醫院,就是人際疏離、經常炮打院內高層的「憤青」,要過濾、追蹤、輔導這一大群人,現實上窒礙難行。

「日本這份報告強調,這些特徵不能逆推回去,說有這些特徵就是潛在的無差別殺人犯,」台大法律系助理教授謝煜偉說。他分析日本的研究指出,若想要篩選出隨機殺人犯的高危險群,會變成擴大打擊、歧視有那些特徵的人,甚至變成犯罪學的標籤理論(編按:被貼標籤後反而越來越傾向更嚴重犯罪)。

法務部長在去年台北捷運鄭捷殺人案後,已委託台北大學教授許春金研究「隨機殺人的犯罪預防」問題。本刊訪問許春金,他坦承沒辦法預防,「你要對這種人有什麼對策??,說實在不容易啊!」他認為問題出在沒有從小建構好的教養模式,是更大領域的問題,「不是小小的治標的方式能解決。」

所謂治標,包括柯文哲所提出的篩檢,「但醫學概念與社會科學差很大,篩檢(潛在犯罪)的誤差率會很大,因為問題常出在所處的情境,而非人的本身,」許春金說。

本刊追問柯文哲是否真能找出有效方法,「難道要叫市民自求多福?」他說,七月二十日捷運中山站事發當天下午,台北市府就召開專家會議,「結論也是沒辦法預防,」不過他還是想研究看看,「各種社會安全網裡面就是抓不到那種安安靜靜的(潛在犯罪者),所以去(研究)看看是否可以,如果不行,只好誠實告訴大家做不到,以後出門記得帶雨傘,」他半開玩笑說。

但面對台灣似乎越來越多的隨機殺傷案件,許多民眾對於犯罪者把自己的問題轉嫁無辜受害者,感到憤怒與不平,更多人則是驚嚇和不安,我們真的無能為力嗎?

建議:補強安全網

正視社工、預算不足更實在

謝煜偉認為,政府不需要去定義隨機殺人犯的潛在危險群,而是針對例如精神障礙或孤立無助的人,提供他們本就應涵蓋在社會安全網中的幫助,包括強化家暴案的救助,以及提供吸毒者勒戒後輔導的觀護人制度。不少隨機殺人案罪犯是家暴受害者和吸毒者,包括台灣最近的數起案例。

然而,台灣社工人力長期出現短缺、低薪、人身安全等問題,觀護人預算則在近年遭法務部大幅刪除,因此就算做得到柯文哲所說的篩檢,又哪來足夠資源可從事輔導、防治?

經濟結構崩壞,也被認為與隨機殺人的頻繁發生有關,例如秋葉原事件兇手,就是日本企業終身雇用制瓦解下的派遣人員。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也指出,「M型化社會」中間那群衰落的中產階級,是隨機殺人的潛在犯案者。

因此,保障經濟安全才是治本。這種結構性大問題,很難,但不挑難的做,篩檢、重刑,只能是暫時安慰劑罷了。

【延伸閱讀】失業問題,成為隨機殺人最大溫床—台灣近年隨機殺人事件

●2015年

?隨機殺人事件:倪姓國中生在新北市沿街砍傷2人

?犯案人背景:15歲,父母海外經商,由親戚照顧(偵辦中)

?隨機殺人事件:男子郭彥君在台北捷運站內砍傷4人

?犯案人背景:27歲,失業(法院審理中)

?隨機殺人事件:男子龔重安闖入北市國小將女童割喉致死

?犯案人背景:29歲,失業(法院審理中)

●2014年

?隨機殺人事件:男子鄭捷在台北捷運上砍殺乘客,造成4死22傷

?犯案人背景:21歲,大學生(4個死刑)

●2013年

?隨機殺人事件:男子涂嘉文在台南市隨機砍殺路人,造成1死2傷

?犯案人背景:36歲,失業、吸膠,有前科(無期徒刑)

●2012年

?隨機殺人事件:男子曾文欽在台南兒童遊樂場將10歲男童割喉致死

?犯案人背景:30歲,失業,單親家庭(無期徒刑)

?隨機殺人事件:男子邱志明在新北市馬路衝向人群砍傷1名婦女

?犯案人背景:50歲,假釋出獄、吸膠(殺人未遂判9年)

●2009年

?隨機殺人事件:男子黃信菖在新北市公園廁所以美工刀劃傷1名老婦

?犯案人背景:22歲,失業(殺人未遂判6年)

?隨機殺人事件:男子黃富康隨機約房東看屋時砍殺,造成1死2傷

?犯案人背景:36歲,失業、被倒債(死刑定讞)

註:年齡為案發時;部分判決尚未定讞

整理: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766

糖尿病年輕化 三十歲篩檢不嫌早 全球罹病人數逾四億 連WHO都首度發報告

2016-04-18  TWM

糖尿病徵兆常讓人「無感」,發現異狀就診時,可能罹病至少五年;然而,「準糖尿病」如果能提早控制,患者可以延長到十年後才真正罹病。

世界衛生組織(WHO)四月初首度發布「糖尿病全球報告」警告,全球罹患糖尿病人數從一九八○年的一億八百萬人,增加到二○一四年的四億二千二百萬人。

除三十年來增加近三倍外,報告也指出,二○一二年,糖尿病直接造成一五○萬人死亡;而與高血壓有關的高血糖,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同年也造成二二○萬人死亡,讓人不禁對於這種普通的疾病開始害怕。

也許有人會問,這是全球性的問題,台灣不嚴重?那就大錯特錯了。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一四年糖尿病造成九八四五人死亡,是國人十大死因中的第五位。

肥胖是關鍵 症狀難察覺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顯示,十八歲以上糖尿病盛行率一一.八%(男性一三.一%、女性一○.五%),全台灣有二二七萬五千名糖尿病友,每年估計以二萬五千名的速度持續增加。

面對這樣可怕的數字,「肥胖是很重要的關鍵因子!」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振興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蔡世澤一語道破。至於為何肥胖人口會暴增,台東醫院院長、肥胖醫學專家祝年豐分析,非單一因素所導致,由於交通便捷,大家活動量減少,加上飲食越來越好所致。

蔡世澤臨床診間觀察,糖尿病年齡往下降,年輕患者比率較以往增加。國健署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游能俊診所院長游能俊也說,診間不乏二、三十歲患者;而此類年輕患者,其中嚴重者是就診時視網膜已產生病變,視力剩下○.二和○.三,由此推估,罹病至少五年以上,令人擔心。

為什麼這些人那麼晚才意識到「生病了」?原來一開始多數都很「無感」。

游能俊解釋,罹患糖尿病並不像其他疾病,會覺得不舒服、劇烈疼痛或是外觀上有很大的改變,患者多半沒感受到身體異常。

儘管大家一再呼籲糖尿病症狀「三多一少」,也就是會喝多、尿多、吃多,但體重減輕時多半無感,發現的人甚至會覺得是好消息,因此輕忽,導致疾病悄悄惡化。

由於糖尿病患者多,容易讓人覺得很「普及」而忽略。事實上,糖尿病是個複雜的慢性代謝疾病,如果沒有控制好,將引起全身性不可逆的大、小血管及神經等病變,產生中風、心臟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足部壞死等併發症。

也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顯得重要。游能俊提醒,「準糖尿病」若能及早控制,原本可能三、五年後演變成真的糖尿病,可以延長到十年才會真正罹病。

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糖尿病或準糖尿病?為了能找到更多潛在患者,蔡世澤建議,將篩檢年齡從以往呼籲的四十歲降到三十歲。其他有肥胖家族史、高血壓病史等的人,也要提高警覺。

每年測一次 靠科學把關

主要檢驗項目包括血糖(含空腹血糖、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血脂肪、肝功能、尿酸等。空腹血糖在一○○至一二五mg/dL、飯後血糖一四○至一九九mg/dL、糖化血色素五.七%至六.四%,表示糖耐量異常,俗稱「準糖尿病」;但若空腹血糖大於一二六mg/dL、飯後血糖大於二○○mg/dL、糖化血色素大於六.五%,就表示是糖尿病。

至於肝功能,游能俊提醒,肝指數GPT大於三十五單位、尿酸數值大於七mg/dL、總膽固醇大於二百mg/dL、三酸甘油脂大於一五○mg/dL者,就要聽從醫囑定期追蹤;如果全部都正常,每年檢查一次即可。

最後,不少糖尿病患者不願服藥,以為會傷腎,是臨床醫師最頭痛且解釋不清的問題。游能俊強調,最後演變成洗腎的糖尿病患者,都是血糖長期控制不好所造成,糖尿病藥物並不會傷腎。

糖尿病雖然很「普通」,但嚴重起來也很可怕,大家不要掉以輕心。

撰文 / 林思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80

大腸癌早期治療 存活率逾八成 患者新增數連八年奪冠 篩檢率卻未過半

2016-05-09  TWM

最新出爐的報告顯示,一三年大腸癌新增人數破一.五萬人,蟬聯新增癌症人數第一名。專家指出,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非常好,呼籲民眾應定期篩檢。

國民健康署日前發布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二○一三年癌症新發生人數為九萬九一四三人,比一二年增加二四四九人,每五分十八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時鐘又往前撥快了八秒。

其中,其中最令人矚目的要屬大腸癌,國內罹患大腸癌人數在一三年新增一萬五一四○人,八度奪下癌症新發生人數第一名。臨床診間也發現,越來越多年輕族群成為大腸癌的受害者。

大腸癌橫行台灣的原因為何?首先自然與飲食環境脫不了關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王輝明解釋,環境中的致癌物增加是主要殺手,舉例來說,夜市就是個「汙染環境」,因為超過一五○度油炸含有脂肪食物兩分鐘,就會有致癌物,夜市許多油一炸再炸,早就超過這個標準,尤其紅肉的影響更是嚴重。

嗜吃紅肉、燒烤風險高

世界衛生組織(WHO)肉品致癌風險評估報告,將香腸、火腿、熱狗等加工食品列為一級致癌物,紅肉則為2A等級的「極可能讓人類致癌物」。研究也發現,每天吃五十克加工肉品(不到兩條培根),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一八%,相當驚人。

這其實也對應到大家常說「吃紅肉不好」的說法,王輝明解釋,高等動物是食物鏈後端者,所以當環境汙染增加,其體內所累積的致癌物如戴奧辛、硝基氟喃等也增加。此外,他曾經訪談幾位三十歲以下年輕患者的飲食習慣,發現共通點都是喜歡吃燒烤肉食。

第二個主因則是因糞便潛血檢查的日益普及,某種程度而言,這個讓大腸癌罹患人數增加的原因,倒可用正面解讀,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黃約翰說,早期癌症並無症狀,篩檢在此時幫了大忙,近來第零期到第二期的早期患者增加二到三成。

黃約翰強調,早發現、早治療效果非常好,癌症已經不一定是絕症,第零到一期的五年存活率都高於八成,第二期則約七成,第三期則約六成,第四期就只剩下一二%。

國健署報告也顯示,癌症篩檢的病人中,有九四.二%是早期病變,治療後的效果非常好;不是經由癌篩而發現的患者中,只有四三.一%是早期,顯示癌篩的重要性。

吃素者發病機率較低

但偏偏從分析報告來看,國人似乎不愛做檢查,五十歲到七十四歲免費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篩檢率不到一半;而男性比女性更不愛篩檢,這其實錯失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會。

許多人不篩檢是怕篩出來如果是癌症,人生就將變調。黃約翰說,並非如此,目前大腸癌手術方式有健保給付的內視鏡,和自費二十萬到二十五萬元的機器人手臂,兩者效果都不錯。整體而言,台大病患九五%可以不用裝人工肛門。

嘉義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黃文詩,則是使用獨創的單切口腹腔鏡微創手術,以往腹腔鏡要三到五個小切口,再開五到十公分的大切口來做手術,而此項技術傷口僅四到五公分,減少疼痛時間,肛門保留達九五%以上。

好的治療可以讓存活率變高,但根本的預防方式,還是得回到日常生活飲食。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顯示,與非素食者相比,素食者的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是○.七八倍,奶素者則是○.八二倍,偶爾會吃魚的素食者則是○.五七倍。簡單說,以上這些族群發生大腸癌的機率,都低於一般人。

這是否意味著吃素比較好?一生倡導素食的王輝明說,素食的優點是可多吃天然蔬果,如果吃素卻又是高油炸和加工食品,仍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蔬食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新鮮蔬果也可以增進腸道蠕動。

遠離大腸癌,其實不難,你做到了嗎?

撰文 / 林思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