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eo.com.cn/2012/0203/220131.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楊小林 1月27日,正值龍年正月初五,祁玉民選擇在這一天再度出手——以8.399元港幣的價格減持122.4萬股的華晨中國(01114.HK)股票,當下套現1028萬元港幣。實際上,這已經是祁玉民在半個月時間裡的第三次出手。
而在此前的兩次果斷出手中,祁玉民分別減持225萬和102.6萬股,合共327.6萬股,套現約2974萬元港幣,拋售合計450萬股(佔所持股權數一半),套現近4000萬元港幣。
華晨中國大股東為華晨集團(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後者持股華晨中國45.26%,而華晨集團為遼寧省國資下屬公司。祁玉民的職務是華晨集團的董事長及華晨中國行政總裁。
1月18日,當管理層集體沽貨套現的消息傳來,機構和散戶紛紛跟進,華晨中國一舉躍升為當日第九大賣出股,賣出金額也大增至1.6億元港幣(賣出佔成交比例約25%)。與此同時,股價也急挫近9%,收市時僅報收7.9元港幣。
當然,引起機構和投資者普遍關注的,是因為祁玉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來自港交所的高管持股變動數據顯示,僅在1月11日至13日這三天內,華晨中國主席吳小安、行政總裁祁玉民及非執行董事雷曉陽申報,集體減持562萬股,共套現5108萬元港幣,每股平均作價介乎9.05元至9.18元港幣。
華晨集團相關人士上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確認了上述高管的減持交易,不過該人士以拋售股票是「純個人行為」拒絕置評。
在虧損的中華轎車業務早在兩年前就被剝離出上市公司,且近兩年旗下兩大主力業務——華晨寶馬和金盃客車均大幅增長的背景下,沒有任何利空預期的華晨中國為何突遭董事高管集體「拋售」,資本市場一時迷霧重重。
億萬身家
根據聯交所《證券披露權益》顯示,由於套現時華晨中國股價大多處於9元左右的高位,董事會主席吳小安分三次賣出合計225萬股,套現2043萬元港 幣;而行政總裁祁玉民同樣分三次賣出合計450萬股,套現近4000萬元港幣。按此價格估算,吳小安或祁玉民一旦全部變現手中股權,億萬身家亦屬情理之 中。
那麼,祁玉民等高管的股權從何來呢?據華晨中國2008年年報顯示,華晨中國於2008年11月11日通過了一項新購股權計劃。按照此計劃,自 2008年12月12日起,董事會主席吳小安及行政總裁祁玉民被分別授予1000萬股及900萬股認購權,而另外三位董事何國華、王世平及雷曉陽亦各獲授 300萬股,期限十年,而當時訂下行使價為0.438元。
根據當時的董事會報告,認購權是根據布萊克—斯克爾斯期權定價模式計算,認購權授出日(2008年12月22日)的收市價為0.41港元,同時,相關公告中給出的預期波幅「按五年及十年期分別為50.91%和50.96%」。
然而,此後發生的一系列運作讓華晨中國利潤飆升,2009年6月30日,華晨中國股價即報收0.9港元,增幅近100%。至今年1月,華晨中國收市價達到9元左右,股權價值攀升了近20倍。
不過,記者在連續查閱公司2008-2010三年年報時則發現,除了董事會主席吳小安在2010年行權認購500萬股外,截至2010年12月31 日,包括祁玉民和王世平等其他四位高管均未行權。而2011年9月更新的上市公司高管持股信息則顯示,截至6月30日,除因退休辭任公司執行董事的何國華 外,包括吳小安在內的其餘四人,均出現在董事高管持股名單之列。
1月16日,華晨中國發佈的一則公告透露,公司因一項購股權計劃行使而發行150萬股,令公司發行股份數量由50.177億股增加至50.192億 股。事實上,華晨中國自去年6月29日至今已有9次因認股權行使而發行2250萬股,其中僅在1月6日和13日這兩天就分別發行600萬股和50萬股。
雖然在相關的公告中並未披露,究竟是因何人行使購股權計劃導致發行股份增加,但從歷次行權當中「每股發行價」為0.438元的認購價不難看出,這些行權人與華晨中國2008年啟動的針對董事高管的認購權「激勵計劃」關係密切。
「這個我不能跟你說,也不好跟你說。」記者注意到,在所有被授予認購權的五位華晨高管中,除了中途辭任執行董事離場的何國華外,其餘三位高管均或多 或少參與了此次套現行動,只有華晨集團副總裁、華晨中國執行董事王世平「按兵不動」,不過他在上週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現得異常謹慎。
記者注意到,類似的股權認購激勵措施,在一汽、上汽、東風和長安等其他國有性質的汽車集團的現任高管中並不多見。民族證券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曹鶴告 訴記者,雖然像祁玉民這樣的華晨高管套現的數額比較大,但從前期股權認購計劃均報批國資和證監部門來看,這樣操作並不存在違規嫌疑。
「由於認購股權的激勵方式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管理層持股,這個問題上央企可能比地方國企更加敏感。」一位熟悉國有企業股權激勵的第三方諮詢人士告訴記 者,在上市公司授予現任高管股權認購上,地方國企比央企具備更多可操作的空間。「按照分級管理中央和地方兩級國企的原則,國務院國資委對地方國資委管理地 方國企只有指導權,而沒有實際管理權。」
例如,2008年國務院國資委出台的「關於規範國有企業職工持股、投資的意見」中,就明確禁止管理層向下級子公司持股。而在同年發佈的《關於規範國 有控股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徵求意見稿)則要求,境內上市公司及境外H股公司股權激勵收益原則上不得超過薪酬40%。
「但這些條僅適用央企而不是所有國企,實際上,各地國資委在相關規定上相差較大,總體原則是除符合國務院國資委的框架外,具體如何操作仍由地方國資委定奪。」上述諮詢人士表示,除了國務院國資委給「管理層持股」畫出了明確的政策紅線外,地方國資委並沒有類似的紅線。
何以暴增20倍
3年的時間裡,華晨中國的股價何以暴增20倍以上呢?
接近華晨高層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華晨中國股價近兩年得到大幅提振,主要得益於兩大利好:第一當屬2009年剝離長期虧損的中華轎車,改由大股東華晨集團接手;第二則是與寶馬合營業務持續擴大,包括國產寶馬銷量激增、新產品導入加快以及產能迅速擴張。
記者在查閱華晨中國最近數年的股價走勢發現,自2004年中到2009年上半年,由於長期受累旗下虧損的中華轎車業務,華晨中國的股價曾多年徘徊在2元上下,直到2009年底華晨宣佈徹底剝離中華轎車業務,股價才開始一路上揚,並在去年7、8月一度沖上10元大關。
當時,在華晨中國的主營業務中,華晨寶馬、輕型客車兩大項目業績較好,而自主品牌的中華轎車項目則連年虧損。2009年4月,吳小安在對股東的致辭中,也明確表示因中華轎車項目銷量下跌,導致整個公司毛利潤下降。
於是,華晨中國在2009年做出將中華轎車項目出售給華晨集團的決定。此舉,實際上是將包袱甩給了國有大股東。這樣,上市公司華晨中國就獲得了良好 的財務報表。2009年底,在資產總額下降的情況下,華晨中國的稅前利潤,由2008年的2.59億元暴增至27億元,每股盈利從0.02元增加到 0.36元。
在此過程中,華晨集團也嘗到了資產運作的甜頭。2009年5月,華晨集團增購了價值5億元的華晨中國股份,到了12月份,華晨中國宣佈將最大虧損源 ——中華轎車業務剝離出售給華晨集團,這樣華晨中國股價大幅上漲,華晨集團借此配售了約10%的股份,成功套現11.3億元(港幣)。這個運作也可以理解 為是靠炒自己的股票賺錢。
「為了將中華轎車業務從華晨中國剝離,準備了長達大半年的時間。」如果從華晨中國2009年10月宣佈因重大交易停牌開始推算,祁玉民至少早在 2009年上半年,就開始悄然運作中華轎車業務的剝離。而華晨集團增持華晨中國發生在5月份。那時,吳小安等5位高管的股權激勵計劃早已通過。
除了剝離虧損中華,做大華晨寶馬業務,也大大提升了華晨中國的盈利,推動股價持續上揚。一方面,華晨與寶馬達成技術上合作協議,並敲定中長期擴產和新產品計劃;另一方面,華晨中國通過資本運作,斥資3000萬元增持華晨寶馬1%股權。
康宏證券及資產管理董事黃敏碩認為,憑藉與寶馬汽車的合營項目,華晨中國業績成功脫穎而出,僅去年上半年純利增加84.7%,至9.41億元。去年 國產寶馬銷量首破10萬輛,增幅同比超過五成,預計盈利增幅同樣可觀。「公司仍處高增長期,估值可較同業有一定溢價,不妨伺機吸納。」
從三年前華晨高管獲贈華晨中國股票的認購權,到集團斥資5億元大手筆增持華晨中國,秘密運作中華轎車剝離,再到華晨集團配售華晨中國10%股權,以及隨後增持華晨寶馬,擴產、推出新品,這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資本動作,客觀上推動了華晨中國股價一漲再漲。
在記者採訪時,仍有持華晨中國股票的華晨集團內部人士在私下裡透露,集團高層對華晨中國股價的未來預期,實際上遠高於目前資本市場的實際表現。
但也悲觀的猜測, 「這可能意味著管理層認為該股股價近期已經見頂。」瑞信在一份分析報告中稱,未來3、4年內高檔汽車產能料將大幅提高300%以上,而且高檔車需求增長放 緩的程度將超過預期,因為受地產價格下降和股市疲軟影響,財富效應減弱,因此華晨中國可能面臨收益下行和估值萎縮風險。
中華轎車的未來
不過,這一系列資本運作的展開,在成就以寶馬為核心利潤來源的華晨中國的同時,並沒有從根本上改善華晨集團旗下另外兩家上市公司——ST金盃(600609)和申華控股(600653)的業績報表。而被剝離出去的中華轎車項目,則面臨長期依賴集團輸血的尷尬。
在1月19召開的集團2012年工作會議上,憑藉著華晨寶馬的出色表現,祁玉民公佈了華晨2011年業績——實現銷售收入867.3億元,同比增長 27.7%,預計實現利稅125億元,同比增長76%(按上市公司全口徑計算,預計實現利稅151.4億元,同比增長63%)。
在經營質量以及具體到各自版塊業務上,華晨並沒有實質性改觀。而旗下三家上市公司當中,除了依託寶馬合資版塊的華晨中國勢頭不錯,ST金盃和申華控股都未能在業績上取得實質性突破。
ST金盃在上月底發佈的業績預減公告稱,預計公司2011年度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50%以上。數據顯示,2010年ST金 盃淨利潤為2.8億元,其中扣除債務重組利得1.63億元,以及股權投資收益2241萬元這兩項外,公司主營業務尚不足1億元。
而上述公告的發布則意味著,如果沒有進一步的債務重組或股權收益,ST金盃2011年公司淨利潤可能只有1億元左右。公告對利潤大幅縮減的解釋是,2011年整體車市增速放緩,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大幅提升。
雖然申華控股在營業額上貢獻了145.7億元,表現相當給力,但據華晨內部人士透露,申華控股的利潤大頭主要來自非整車類業務,例如地產等其他業務。至此,祁玉民此前計劃打造的四大融資平台(三大上市公司+政府和銀行),也因為其中兩大上市公司股價下行無法發力。
儘管祁玉民在各種公開場合均明確表態,華晨不差錢。但持續虧損的中華轎車項目,仍處於投資期的專用車項目以及華晨寶馬二期擴產項目,都需要華晨拿出真金白銀來投入。其中,僅要滋養連續多年虧損的中華轎車項目,就足以讓集團背上沉重的包袱。
1月12日,因遲遲打不開中華轎車銷路,華晨銷售公司再度換帥,劉宏接替沈毅擔綱銷售老總一職,而後者在被「削權」後,僅保留了上海申華控股常務副總裁一職。
而據接近華晨集團高層的知情人士披露,得益於合資公司華晨寶馬以及集團其他非整車類業務的強勁增長,華晨集團去年的實際盈利表現要遠高於對外公佈的數字,可能為祁玉民利用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平台進行下一輪資本運作,積蓄更大的能量。
有證券分析人士預計,「如果(華晨)要繼續新一輪資本運作,除了勢頭正勁的華晨中國外,ST金盃和申華控股顯然都不是理想的融資平台。」
(本報記者 陳旭、康怡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