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東軟尋找增長點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215.html

受人力成本上升以及歐債危機等內外環境的「多重擠壓」,東軟將如何尋找新的增長點?

站在20年的關口,東軟集團又面臨新的道路選擇。「2010年東軟的業務利潤率是10%,雖然在行業內成績還算不錯,但相比前幾年14%~15%的 利潤率,已經下降不少。」2011年6月,在瀋陽舉辦的東軟集團成立20週年慶典活動上,東軟集團董事長兼CEO劉積仁對《商業價值》記者說。

受歐債危機和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影響,以歐美業務為主的外包企業利潤率普遍有所下降,東軟的利潤也必然受到影響。財報顯示,截至2010年,東軟營 收近50億元,同比增長近18.5%,較2005年翻一倍多。但是,東軟的淨利潤為4.85億元,同比下降了24%。2011年前三季度,東軟實現營業收 入36.66億元,同比增19.2%,營業利潤同比下降10.3%。東軟淨利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於,公司人力成本上升以及研發、收購、市場推廣等方面的投入 加大,運營成本與管理費用一直居高不下。其中,2010年財報顯示,受困於工資上漲,東軟人力開支已佔其總成本的40%。

遭遇增長極限

作為中國最大的軟件外包企業,東軟對外包業務感到很糾結:一個方面需要積極拓展外包事業,繼續在優勢領域攻城略地;另一方面,東軟又十分不看好單純以「人派人」方式的外包生意。

幾年前,劉積仁就已看衰「賣人頭」、賣項目的外包行業,他曾表示「軟件外包是以人力資源獲得國際市場,但隨著中國人力資源價格上漲,這種模式將在中 國『進入死胡同』」。「外包生意會面臨價格與成本的極限點。」東軟總裁王勇峰解釋說:「一方面發包方要求降低外包的價格,而另一方面,接包方又面臨人力資 源成本上漲及其他費用提高的問題。」

劉積仁曾經預測,軟件外包行業未來行業平均工資每年將上漲10%。近幾年,東軟平均每年的人力成本的增長在2億元左右。在人才與成本的博弈中,如果東軟不增加薪資,就會對員工的回報不夠,公司的高端人才會流失,在人才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上出問題。

在價格上,東軟已經是中國外包企業裡要價最高的一家,單人報價為5萬美元/年/人。中國的外包企業價格比東軟便宜的有的是,東軟能夠持續拿單並保持 議價能力,主要憑藉在汽車、移動通信和醫療等領域的專注和長年積累,形成了不可替代的能力,這讓東軟在定價上有一定的話語權,不用去陷入價格戰和減少項目 人數的循環中。

劉積仁坦言,外包業務發展到最後,如果繼續以項目和人頭的方式去做的話,人力成本和費用會越來越高,公司的利潤會越來越低。在外包方面,東軟必須走卓越運營的路線。以東軟目前20000人的規模,如果項目交付率能提高3%~5%,就會收穫很好的結果。

卓越運營提高利潤率

在企業卓越運營管理方面,劉積仁提出東軟在未來10年將不斷通過組織、技術、文化、領導力與人力資源等多個方面的變革來建立一個高效的東軟。

從組織結構上,東軟將通過逐步優化結構,使組織更有效、更簡單、行動更快速、溝通更順暢;另外,東軟要建立一個更強大支持高效、高質生產的開發環境 和平台;從企業文化上,東軟堅持「簡單、負責、合作、尊重、誠信」的企業文化,並使創新成為公司的文化內核;從領導力上,東軟要建立不斷追求卓越、不斷學 習並勇於開拓新發展空間的領導團隊;在人力資源的發展上,東軟展開了薪酬體系改革,建立激勵機制,為卓越運營打下更好的基礎。

卓越運營除了強調人的核心競爭能力,強調組織的競爭能力,也強調商業模式根本轉變。「對軟件行業來說,盈利的秘密是軟件復用。東軟在行業解決方案做 得越久,發酵的作用會越強。」 王勇峰說,「前幾個項目復用的溝通成本會很高,感覺還不如自己開發方便,可一旦過了10~20個項目後,就會看到另外的情景,復用的發酵曲線就會發揮效 應。所以東軟在全球網絡、全國網絡、多行業、學院及公共技術資產的部署和投入,會隨著規模的放大發揮出更大的效率。」

目前,東軟越來越成為一個創新外包的公司,在汽車、移動終端、醫療等行業已步入到全球領先隊伍。除此之外,東軟正加大向「以創新與服務驅動成長」的 公司轉變,將外包業務轉變為賣知識產權的研髮式外包,以及賣整體的顧問、服務和諮詢的服務式外包,用創新的商業模式創造未來能夠持續性發展的空間。

「東軟的核心業務一直都是解決方案。外包業務雖然佔了東軟很大比重,會讓外界認為我們是外包行業的領導者,但我們更希望成為國際市場IT解決方案的領導者。」劉積仁說。

業務延伸至B2B2C

據瞭解,東軟目前在世界各地共擁有超過15000家的客戶,在已有的業務和市場中建立新的商業模式是東軟的基礎。東軟希望利用在汽車、手機、家電、金融及醫療解決方案的積累和優勢,用云的方式將IT延伸至個人消費者。

2011年12月20日,東軟髮布「健康云」戰略以及「熙康」品牌產品——熙康行表和熙康益體機,便是在健康管理與服務領域的B2B基礎上,對B2C業務模式的創新嘗試。

「健康云」戰略以及「熙康計劃」是東軟接近市場的「最後一米」。「原來我們更關注B2B市場,現在業務線往前延伸到家庭、個人。」據劉積仁介紹,東 軟將建立自己的連鎖健康管理與服務中心,通過軟件技術、醫療設備與互聯網的結合,與大型醫院合作推出健康管理平台,為社區、家庭和個人提供包括健康管理、 遠程醫療監護、醫療就診等系列醫療服務。當消費者體檢出異常狀況時,則能得到醫生的遠程建議,及時去醫院就診。

「過去我們是通過賣醫療設備來拓展市場,但『健康云』和『熙康計劃』是通過建立一個開放的『健康云』平台,構建一個面向健康管理與服務領域的生態系 統。東軟通過為消費者提供醫療服務、醫療支持、知識庫的應用,使得醫療設備得到更持久的回報,為用戶持續創造價值。」劉積仁解釋說。

構造國際化能力

現在,東軟的員工已經擴展為20000人,30%多的業務來自於全球。在全球化戰略上,劉積仁希望東軟未來5年「國際業務收入佔公司全部收入的60%以上」,從而實現以中國為中心的成長模式向以全球市場機會為中心的模式轉變。

「東軟的國際化,在某種意義上不是錢的問題,而是能力的問題。」劉積仁說。為此,東軟在2011年已將組織結構向全球化調整,在包括德國、芬蘭、美 國、日本等地建立了分支機構,將研發和客戶實施隊伍建立在最接近客戶的地方,形成一個跨越國際的研發網絡,並實現「本地交付在本地發生」。這意味著東軟現 在的幾個大的集中軟件交付中心,未來會轉變為一群面向區域的交付中心,以使得東軟在成本、客戶的滿意度、服務的質量方面得到更好的提升。

對劉積仁而言,海外擴張不只是簡單營業額的收穫,而是對人才的聚攏。只有擁有優秀的人才,才能讓公司的競爭能力發生根本變化。劉積仁說:「我們不斷 地到發達國家裡擴大規模,最終在人力資源的結構上要與國外企業構造一種平等的競爭能力。東軟國際化過程,事實上是能力的構造過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