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賭大了的過程 王雅媛

2008-10-28  HKHeadline


逢周二見報

從來輸大錢的都是有信心的股票,似乎這句話用於這次中信泰富事件上,非常合適。如果是一般的二、三線股,Victoria想很多投資者於股價跌了二成的時 候,可能已經止蝕了。但是偏偏那只是大藍籌中信泰富(267),誰又會想到它竟然會「不務正業」,走去炒外匯,導致股價從高位計起,跌了超過九成。

中信泰富帳面損失,與其投資項目本身的體積相比,注碼絕對是下得太大了。

我想中信泰富注碼下大了,可能是經歷了以下這個過程。如一個賭恒生指數期貨的人,恒指急跌,跌到一萬八千點時,他認為非常接近底部,所以他在那個水平出 擊,買期指,博反彈。誰知道恒指再急跌多一千點。因為一萬八千點是底部,這個想法對他來說是非常堅定的,所以即使恒指再跌多一千點,他都只會認為那是接近 底部的波幅,所以絕對不會在一萬七千點平倉認輸。而這個想法亦導致他在一萬七千點,更大手地去買期指。因為只要恒指一反彈,如反彈到一萬七千五百點,他便 不用輸,還可以多贏五百點。當然最後的結果便是事與願違,恒指續跌,跌至現在的一萬點,而他因為中途加了注碼,所以輸得更加大。我想為何中信泰富最後會賭 得這麼大,可能也是經歷了這個過程。

主席增持的可能原因

自中信泰富事件後,近日投行都努力出報告指出誰最會有機會成為下一個「中信泰富」。里昂證券根據公開財務資訊列舉出二十七家涉及金融衍生產品或外匯存款的 港股上市公司,其中一間Victoria最為留意的是九龍建業(034)。上星期五九龍建業停牌,似乎是打算公佈有關它手上投資衍生工具的資訊。半年前集 團主席在十七元左右開始頻頻增持,買的數量絕對不少,一天可以用上過千萬元去買。最後主席用了近億元去增持,平均價大概十五元左右。上星期九龍建業股價竟 然跌到只有二元六角,市值只得三十億元,單是主席半年前買的貨已經輸了八成。

主席增持除了是他認為公司抵買之外,其實還可以有不同的原因,其中一個比較常見的原因便是為了支持公司股價,不讓股價跌下來。上市公司主席拿手上的股票去 銀行按,再借錢是很普遍的事情。尤其是對於一些市值比較小的公司,因為主席的大部份身家便是他手上的股票,但是他又不可以沽出套現。唯一的方法便是拿手上 的股票去向銀行借錢,然後再推行其他私人的投資。但當股價下跌時,銀行有可能要追Margin,為了避免追Margin,主席只好出來支持公司股價。

王雅媛為持牌人士,並沒有持有以上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8

被忽略了的燃氣公司:新天綠色能源(956 HK)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57zn.html
2012年6月9日在深圳慢牛投資俱樂部的發言,

最近幾年,中國燃氣板塊確實為投資者賺了很多錢。而且這個板塊很抗跌。我最近研究了一家公司,現在我把初淺的認識提交給大家研究。我首先強調,這家公司的風險很大,就像其它每個上市公司一樣。

我關注這家公司的原因如下:新天綠色能源(956 

HK)的業務具有較強的防禦性,利潤成長率在30%以上,今年的市盈率5-6倍,0.7倍的市淨率,5.5%的股息率。它的股價比一年半前的IPO價格跌了一半。

新天綠色能源(965 HK)背景介紹:
它是河北省國企,由河北建投所控制。它是該省最大的天然氣分銷商,現在擁有兩條天然氣長輸管道、四條高壓分支管道、十四個城市天然氣項目、以及兩座壓縮天然氣加氣母站,管道輸氣能力達到15億立方米,2011年本集團銷售天然氣量為12.1億立方米。

另外,新天運營風電場20個,控股裝機容量1,201兆瓦,權益裝機容量1,048兆瓦。以控股裝機容量計算,該公司在中國居第十位,是河北省最大的風電運營商。 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公司的兩條長輸管道為(1)涿州市至邯鄲市,和(2)高邑縣至清河縣。

它有如下優點:
(1)安全性。它是河北省國企。而且在壟斷性行業。它在河北省佔有統治地位。對於這個行業的企業來說,它的負債率也很低,淨負債相當於股本的54%。

(2)高成長性。銷售收入從2008年的10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1年的31億元。同一時期,每股盈利也從4.3分增長到13.9分。這兩項指標的複合增長率分別為45.8%和47.8%。我認為,每股盈利還可以持續高增長若干年,因為它上市融資尚未發揮效益。

(3)高回報率。2011年,EPS 每股盈利 0.17 人民幣(即0.204港元)。 2011年該公司的股東權益回報率(ROE)只有8.5%。這當然不好,但是,這有兩個原因,一是IPO資金的流入,大大地提高了分母(即股東權益),而分子(淨利潤)還沒有馬上顯現出來。注意:這是個公用事業公司,上市才一年多。在IPO之前,它的股東權益只有15億元。它的ROE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別高達12.4%和18.6%。

(4)股票的估值非常有吸引力。它的IPO在2010年10月22日,價格為2.64港元,但是2012年6月1日,它的股價跌到了1.30港元,下跌了一半。當然,這不能說明問題,也許IPO的價格太高?但是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它的2011年市盈率5-6倍(用2012年6月10日的股價1.30港元)。市淨率為0.7倍。同行業的公司一般在16倍市盈率和2-3倍市淨率。

(5)息率高達5.5%。2011年,新天公司每股分紅高達0.058分人民幣(即,6.96港分)。息率高達5.5%(用2012年6月10日的股價1.30港元)。這種高派息率會持續嗎?我們不知道(2011年,它的派息比例為三分之一)。

三大投資風險:

這項投資的最大風險在於它是國企。對於國企的高管究竟有無動力繼續把企業做好,把股東價值最大化放在首位,我們完全沒有把握。未來,它的高管將如何更迭,我們也不知道。

我注意到,該公司的業務全部在河北省。這本身不是問題,因為河北省足夠大。但是,這是不是意味著它的運營更強調政治因素?我們不知道。

這個公司的第二個風險就是,它的風電業務目前佔用資金太多,而且回報率太差。這種狀況何時能夠改善?比如,2011年,燃氣和風電這兩個業務板塊的"分部利潤"分別為3.5億和3.1億元,不相上下,但是風電板塊佔用的資金遠遠大於燃氣板塊。它們的資產額分別為114億元和17億元。當然,它們的負債額也大不相 同,分別為70億元和10億元。反對我的人可能會說,風電板塊是重資產型的業務,所以,2011年它的折舊就高達3.2億元,而天然氣板塊的同期折舊只有5000萬元而已。

它的第三個風險是,它下屬單位河北省天然氣公司未來幾年將繼續跟中國石油,北控集團(三家的股比分別為20%,51%和29%)合作打造唐山市曹妃店的LNG接收,存儲和加工設施。這個項目的總投資66億元人民幣,其中資本金26億元。首期注資10億元已經完成。第二期注資將於2012年完成。

我們認為,從中國石油的其它管道業務來看,這個LNG項目很可能將是一項有利可圖的項目。但是,建造風險尤存。而且,它會不會超過預算的成本?我們無法事先判斷。我不讚成大家盲目投資。你們可以看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31

說好了的水電豐年 會計仔筆記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048251

之前的十大預言說過, 水電今年又會是一個豐年, 而煤價亦會繼續下跌。中國電力(2380) 剛公佈的第一季售電量, 煤電下跌4.73%, 水電增加73.62%

公告在此, 有興趣可詳細看。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411/LTN20130411567_C.pdf

 

我是如何估的呢? 因為我發覺2012年是個30年最冷的冬天, 很多地方的降雪量都破了N年紀錄, 還記得10月北京的超級大雪嗎?

 

簡單常識, 下了雪, 自然會在雪山上變成積雪, 天氣越冷, 積雪越多。天氣回暖, 積雪自然要溶, 積雪越多, 山上河流水量越大, 水電發電量自然越大。因為第一季應該未到溶雪季節, 別忘了今年還是30年來最冷的冬天。

 

今時今日, 東北還在下雪, 北方還常有雨雪。小學常識, 為什麼會下雨, 就是冷空氣遇到熱空氣。北方的強冷空氣去到南方就變成雨, 所以今年北方多雪、南方多雨, 我之前不是說所有固家資產類會好差, 全無起息的嗎?雪和雨都不利于于地盤動工的。

 

2380水電(即五菱電力) 所處的湖南, (就是長沙等地方), 多湖, 東面南面都是山, 當冷空氣來到, 就算不被熱空氣化去, 也會撞山, 變成雨。你看看巴西Amazon, 就是因為大西洋的水氣撞上安第斯山脈, 所以變成一個大雨林的, 而在安第斯山脈的西面, 卻是另一個超乾旱世界。 

 

這是第一季的故事, 第二季的故事是溶雪, 積雪越多, 山上河流水量越大, 水電發電量自然越大, 這道理太易懂了, 不詳述。

 

除了湖南山上的水, 還有長江上流的大量溶雪水, 第二季來到的時候, 部份會被蒸發再變成雨, 這亦會是水電的另一個來源。

 

如果你覺得以上太推理, 很虛, 請看看以下湖南水利廳的新聞: http://www.hnwr.gov.cn/slxw/slxz1/201304/t20130407_73065.htm

 

「今年入汛以來,我省發生了一次明顯降雨過程,長沙、株洲、湘潭、郴州、永州、益陽以及懷化、自治州等部分地區降雨強度較大。各級防指提前部署,積極應對,全面做好強降雨防範工作。現將有關情況小結如下:

一、雨水情  4月1日8時至6日8時,全省累計平均降雨55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湘中以北及湘南的的郴州、永州和懷化、自治州等地區,暴雨中心為湘資水下游地區。其中湘、資、沅、澧及湖區分別為67、56、53、27、31毫米。全省降雨50毫米以上籠罩面積11萬平方公里、100毫米以上籠罩面積1.3萬 平方公里;累計雨量最大為藍山縣黃瓜山站161毫米,其次為寧鄉縣東湖塘站154.5毫米。日降雨最大為寧鄉縣東湖塘站130.5毫米(4月4日)。 

 

二、災情  受此輪強降影響,長沙、湘潭、益陽、懷化部分地區受災,具體災情目前正在統計中。初步統計,長沙市城區部分路段受漬,部分村組農作物被淹、房屋進水。湘潭湘鄉市3個鄉鎮2.15萬人受災,受災農作物1.8萬畝,倒塌房屋20間,直接經濟損失540萬元,其中水利設施直接經濟損失250萬元。益陽 市部分溪溝河堤沖毀、部分農田和油菜等作物被淹。懷化市5縣65個鄉鎮(街道)、6.56萬人受災,受災農作物5.04萬畝,倒塌房屋34間,直接經濟損 失3996萬元,直接水利工程損失1830萬元。」

 

以香港天文台的標準, 降水量50亳米為紅色暴雨, 當全省平均日日都紅色暴雨的時候, 水電又怎會不強。水電的variable cost 低, 水電太多電監又可以迫火電停工以色浪費 (所以煤價會再跌), 所以當水電售電量上升時對盈利帶動作用很明顯。2012 年上半年, 當煤價未大跌時 (不是市場價, 是購入價), 2380 水電發電量上升20%, 盈利上升45%. 今年應該很和味。

 

多口提一句, 當南方平均日日都紅色暴雨, 地方水管又廢, 廣泛水浸時, 內需會是怎樣呢? 不要說大水浸, 就是你店外街道浸半呎水, 睇下仲有冇高端客? 我一早將所有內需股清倉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67

那些虧大了的互聯網併購案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873.html

Bebo創始人100萬美元贖回公司,當初賣了8.5億美元的新聞,引發我們盤點那些虧本的收購買賣的興趣,盤點之下發現,雅虎早年的收購確實夠大手筆,虧損的金額也是驚人。

以下是騰訊科技評出的國內外5大虧本的互聯網併購案:

 

盘点那些亏大了的互联网并购案
 

1、社交網站Bebo

冤大頭:AOL

收購價格:8.5億美元

出售價格:100萬美元

虧損:8.5億美元

2008年還屬於時代華納集團的AOL決定收購美國第三大社交網站Bebo,旨在通過這筆交易進行業務轉型,即由互聯網服務提供商轉型為基於廣告支持的媒體公司。在 AOL從時代華納剝離後僅僅6個月,AOL就決定出售Bebo。2010年6月,AOL以1000萬美元的價格把Bebo出售給投資公司Criterion Capital Partners。在Criterion Capital Partners手中,Bebo宣佈進行破產保護,Bebo聯合創始人波奇夫婦最終又通過拍賣以100萬美元的價格買回了這家公司。

 

盘点那些亏大了的互联网并购案
 

2、社交網站MySpace

冤大頭:新聞集團

收購價格:5.8億美元

出售價格:3500萬美元

虧損:5.4億美元

新聞集團在2005年以5.8億美元收購了當時如日中天的MySpace,但後來由於運營不佳被Facebook超越。最終只能以3500萬美元賣給在線媒體和廣告公司Specific Media。

 

盘点那些亏大了的互联网并购案
 

3、歐洲比較購物網站Kelkoo

冤大頭:雅虎

收購價格:5.98億美元

出售價格:1.25億美元

虧損:4.73億美元

雅虎2004年斥資4.75億歐元(約合5.98億美元)收購歐洲比較購物網站Kelkoo,2008年出售給英國Jamplant,也被認為是楊致遠下課後雅虎戰略調整的第一個信號。

 

盘点那些亏大了的互联网并购案
 

4、社交書籤服務Delicious

冤大頭:雅虎

收購價格:1500萬至3000萬美元之間

出售價格:500萬美元

虧損:超1000萬美元

雅虎在2005年收購了社交書籤服務Delicious,並在2011年以秘而不宣的價格把它出售給了YouTube聯合創始人陳士駿。雅虎在2010年12月宣佈,該公司將清理自己的產品線,清除「表現不佳」和「非核心」業務。

 

盘点那些亏大了的互联网并购案
 

5、上海浩方遊戲公司

冤大頭:盛大集團

收購價格:4.63億元人民幣

出售價格:3.1億元人民幣

虧損:1.53億元人民幣

曾經名氣響噹噹的浩方,在2004年9月同意接受盛大投資並獲取17.86%的股份。2005年5月,盛大剩餘的82.14%股權收入囊中。分兩步完成收購的浩方,共耗用盛大5600萬美元,約合4.63億元人民幣。2012年4月,浙報傳媒以3.1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浩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836

被大眾誤解了的「價值投資」和「股神巴菲特」 安瀟娜

http://xueqiu.com/8742260312/27539627
1、「價值投資」不是買入業績好的公司
  大眾對「價值投資」最大的誤解,就是以為買入業績優秀、發展良好的公司,甚至有人誤以為就是買入大公司的股票。這種誤讀,最容易發生在股市下跌的時候,尤其是從牛市轉變為熊市的階段。
  此時,一些為大眾做諮詢的分析師、機構、媒體、公司等等,將被套的股票投資,不願賣出繼續持有,還美其名曰「價值投資」。與此對應,同樣遭受被套的大眾投資者,把這個環境營造的「價值投資」氛圍,給自己以安慰。
  我們還是追本溯源。「價值投資」是在20世紀大蕭條的30年代產生的,當時,市場處於極度的萎縮狀態,造成了很多股票價格非常低廉。在這些低廉的股票中,尤其以業績下滑或虧損的垃圾股,最為便宜。
  此外,格雷厄姆和多德看到了當時市場中的機遇,那就是,那些低廉的垃圾股其市場價格要低於其淨資產。他們的方法是,大量買入這些低廉價格的垃圾股,然後通過股東權益對淨資產進行折賣。這就是原始的「價值投資」,是以低於淨資產的價格買入垃圾股票,然後將其淨資產賣出,獲得利潤。
  這也叫作「煙蒂投資」,就是說,被人扔在地上的煙蒂,幾乎不需要什麼成本,但將煙蒂裡的煙絲取出來,再賣煙絲或者包裝成新的香煙,進行出售獲利。這很好理解。我舉個例子,有一台舊電腦,原價是8000元買的,現在用舊了主人打算1000元賣掉。此時,「價值投資」把它買了下來,然後,把顯示器、主機、硬盤、主板等等,分開拆下來單獨進行轉售,或者將這些舊的零件重新組裝成一台電腦,重新銷售。
  因為當時在美國大蕭條時期,格雷厄姆和多德的這個「價值投資」,非常容易找到很多低廉的垃圾股,進行套利操作,也正是在那個階段,「價值投資」達到了最輝煌。
  但是,當時間推進到美國二戰後,5、60年代的go-go年代股市大漲之時,那些垃圾股也漲起來了,不再是低廉的價格了,哪怕是「煙蒂」價格也高了。這個時候,按照傳統的「價值投資」方法,已經找不到可以買入的股票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曾經輝煌無比的格雷厄姆的投資成績,卻並不理想。經常發生的情況是,他買入的股票,都是最差的股票一路下跌;而他賣出的股票,卻是後來的大牛股一路上漲。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師從格雷厄姆的巴菲特先生,開始感覺到了傳統「價值投資」已經不再適用新的市場了。所以,在這個時期,巴菲特先生完成了一個重要的轉型,這個轉型直接影響了他後來的巨大成功。這一點,後文將詳細敘述。
2、「價值投資」也不是低價買進業績好的股票
  另外一個對「價值投資」的誤讀,就是把在熊市,或者股市非正常性暴跌的時候,趁低價買進業績好的股票。事實上,如果操作得好,這樣的投資方法拋開名詞的侷限,是可以做得很成功的。雖然,按照嚴格的投資理念來說,這是典型的「成長型投資」。
  在這一部分,我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大眾將「成長型投資」誤當作為「價值投資」。這容易走進誤區。所謂「成長型投資」,簡單地說,即指尋找那些在未來幾年,主營收入能持續增長、市場份額逐步擴大、淨利潤持續增加的公司進行投資。其核心是「複合增長」,也即是,企業能夠以一個穩定的比率每年復合地為股東創造利潤。
  所以說,「成長型投資」的關鍵,除了在熊市或者是在股市非正常性暴跌時買入外,在選股上不能單看業績好壞,更重要的是看企業複合增長的能力。
  對「成長型投資」的經典著作,即是費舍的《怎樣選擇成長股》。有趣的是,這部著作最初出版於1958年,當時正是go-go年代即將狂飈之際。費舍作為「成長型投資」大師的原因,就是他在50年代的時候,就清晰地看到傳統「價值投資」因為市場變化已經失去效用,而投資更重要的是看企業的發展,不是現在的淨資產,應注重動態的價值增長,而非靜態的價值分析。
  費舍先生的「成長型投資」,其典型代表人物就是彼得.林奇。在彼得.林奇撰寫的著作中,詳細地列舉了他選擇成長型股票的方法,以及由於選股操作帶來的數十年的成功投資。彼此.林奇將他對「成長型投資」的選股思路,具體分為6種類型:緩慢增長型、穩定增長型、快速增長型、週期型、隱蔽資產型以及困境反轉型。關於如何在這6種不同的股票中,採用不同的成長型投資方法進行操作,以及如何進行資金的配置,他在書中都有詳細的介紹。
  回到本小節的主題。也即是說,在熊市時期,或者在股市非正常性暴跌時,買入利潤能夠持續複合增長的公司,這樣的投資方法,不是「價值投資」,而是「成長型投資」。在這樣的投資操作時,關鍵就不是公司是否大、現在業績是否好,而是企業是否能夠給股東未來幾年帶來持續利潤增長,以及可計算的穩定利潤增長。
    中小板的大牛股蘇寧電器,也是一隻典型的成長型股票,在上市之後,其市場份額不斷拓展,主營收入快速增長,當時就是典型的快速成長型股票。但是,在今天市場發生變化,它已經不在是快速成長階段了,就已不是快速成功型股票了。
3、巴菲特的成功不是靠「價值投資」
  現在大眾一說到「價值投資」,就把巴菲特舉出來,並將他的成功完全歸功於「價值投資」。這是完全錯誤的。大眾對巴菲特先生存在了非常嚴重的誤讀,這種誤讀又被廣泛傳播,最後造成了大範圍的錯誤指向。
  我們還是倒回頭去,看看巴菲特先生一路是怎麼走過來的。巴菲特先生早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以及畢業後的一段時間,師從格雷厄姆先生,這形成了他早年的投資理念「價值投資」。直到1970年巴菲特解散合夥公司之前,我估計其大部分的投資操作,大多數採用傳統的「價值投資」方法,不過已經有所改變。
  這種方法投資的典型代表,從現在公司名字伯克希爾.哈撒韋就可以看到,它就是「價值投資」的產物。當時哈撒韋是家落後的紡織公司,隨著當時國際勞工市場打開,美國紡織企業業績大幅下滑,走在破產邊緣。當時巴菲特以14.86美元每股買入哈撒韋的股份,而該公司營運資金(流動資產減去負債)價值19美元每股,還不包括固定資產價值(廠房和設備)。巴菲特賣入後,哈撒韋的紡織業績繼續下滑,最後他將資產逐漸變賣。
  如果巴菲特照傳統的「價值投資」操作下去,他就會像格雷厄姆在1957年那樣找不到可以買的股票,不得不解散公司和宣佈退休,而我們也看不到世界首富的巴菲特了。正是在這個時候,有兩個人對他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他們是寫作《怎樣選擇成長股》的費舍和後來成為他搭檔的查理斯.芒格。
  費舍關於「成長型投資」的思想,為巴菲特打開了新的投資思路,所以,他稱自己是費舍的忠實讀者。查理斯.芒格對巴菲特的影響,有類似費舍的地方,不同之處在於,芒格多了從思辯和哲學層面的影響。具體詳細的轉變過程,目前我沒有看到有關書籍記錄,這只是我在長期思考後的一個思路,暫時無法詳細論證。
  在70年代之後,尤其是進入到80年代以後,巴菲特後來為世人稱道的幾乎所有成功投資案例,都是「成長型投資」的經典。比如,他投資可口可樂,就是脫離了傳統「價值投資」的思路,他看重的是企業長期利潤的穩定增長,是年復合利潤。對吉列的投資,也是類似。
  至於在市場發生錯誤時買入的思路,則受芒格影響成分大,巴菲特也承認此點。比如,在所羅門債券危機事件時,巴菲特的力挽狂瀾,比如在美國運通卡發生危機時,親自到餐廳觀察後繼續買入股票等等。同樣,在2007年次貸危機時,突然性的暴跌後買入金融銀行資產,也是同樣的理念。
4、巴菲特,其實根本不是「股神」
  我說巴菲特根本不是「股神」,其重點不是在「根本不是」上面,而是在「股神」上面。我為什麼這樣說?這源於大眾對巴菲特另外一個嚴重誤解,以為巴菲特數百億美元的財富,就是靠炒股炒出來的。
  我們回到具體的案例上,比如巴菲特對可口可樂的投資,其實,巴菲特購買的是「可轉換債券」而不是普通股。按照「可轉換債券」的規則,如果他買入後股票價格沒有上漲,那麼,他可以獲取穩定的債券收益;而如果股票價格上漲了,他則可以將持有的「可轉換債券」換成普通股。也就是說,在這樣的操作情況下,無論是股票上漲還是下跌,他都絕對賺錢。這就是巴菲特經常使用的「套利」,也就是他的「安全邊際」的經典展現。
  另一個可以說明巴菲特不是「炒股」的經典案例,是對吉列的投資。在1989年7月,巴菲特購買了6億美元的吉列「可轉換優先股」,按照合約,他可以固定地收到每年8.75%的收益,而且這些優先股轉換成普通股的價格能夠達到50美元(當時股價為40美元)。在1年半後,吉列股價上漲到了73美元,他進行了優先股轉換,獲取了巨額的利潤。
  通過巴菲特經典的對可口可樂和吉列的投資案例,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他不但不是使用「價值投資」,而且也不是「炒股」,而是使用「無風險套利」。我記得林園的多次成功投資,也是這種「無風險套利」,在熊市時,他大膽地借錢買入可轉換債券,或者可轉換優先股。為什麼,他敢於借錢買入?那是因為,那是穩賺不賠的呀。因為,可轉換債券或可轉換優先股本身就有固定收益,如果這個收益高於借款的利率,那不管買入後股價是漲是跌,都是無風險套利。
  除了從買入證券不同品種上,我們說明了巴菲特不是「炒股」獲得財富之外,還有另外更重要的一點,可以證明他不是「股神」:資金管理。實際上,在我看來,巴菲特先生除了上面講到的「無風險套利」外,更令人對他崇敬的是他的資金管理。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除了證券資產外,重要的是還擁有全資控股的公司,以及幾十家保險公司。他全資控股的公司,最經典的代表可以是內布拉斯加家具城和喜斯糖果。巴菲特收購這些公司,是因為它們能夠貢獻現金流,而不需要資金投入。在收購之後,他只要求管理者維持原有經營即可,但不能將利潤投入研發和營銷,而是抽出來歸他掌管。至於巴菲特掌管的保險公司,就有幾十家之多,尤其以再保險公司為主。
  為什麼巴菲特要把控股公司的利潤抽走,拿到自己手上而不讓企業去研發、營銷、拓展?為什麼巴菲特要擁有那麼多的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這兩個問題,就問到了巴菲特真正作為世界大師的關鍵了:他將控股公司的現金、保險公司收取的現金,全部收集起來,用於再投資。
  從管理資金的層面上來講,巴菲特應該被當作一個超級企業家來理解,而不是「股神」。他通過這種方法,匯聚起大量的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現金資本,然後用它們再去收購企業、股權投資。以保險公司為例,當年不需支付利息地收取現金,到幾年、幾十年後才賠付,但幾十年的時間後他已經將最初的資本,大幅度地增長了。
  當閱讀完這部分之後,你還認為巴菲特是一個「股神」嗎?他認為他的數百億的財富,就是靠炒股炒起來的嗎?你還認為誰誰誰是中國版的巴菲特嗎?放眼中國無數涉及巴菲特的書籍,我不得不說,它們大多數都是在誤讀,都是在誤導投資者。巴菲特雖然不是一個「股神」,但他是一個套利投資的大師,是一個管理資金的大師,是一個超出普通意義的超級企業家。
5、結語:誤讀了的知識,盲目了的大眾
  中國證券行業的周邊市場上,充滿了太多的誤讀、濫用了。當我們打開電視、翻開報紙、點開網頁、翻開書本,無數的誤讀、濫用洶湧過來,充滿了被咀嚼過的、被曲折過的、被誤解了的知識。媒體以此生存、分析師以此生存、投資諮詢公司以此生存,它們營造了一個整體「誤讀」的環境,這些環境將普通投資者包圍,使他們變得盲目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901

站在風口上卻折翼了的凡客:反思陳年三大失誤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21/59732.html

「他說他只想要一件最好的白襯衫,2013年6月的那個夜晚。於是,我不停的問,我不停的找,不停的想。300支,今天夢想成真。」2月11日晚,凡客誠品創始人兼CEO陳年在新浪微博上,用散文詩的方式寫下了這麼一句話。

那個「他」是凡客的投資人雷軍。第二天早上,雷軍在陳年的微博上回應道:「作為凡客老用戶,我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就是一件真正好的白襯衣!把產品做好了,才會有凡客的品牌和用戶忠誠度!」

3月20日,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凡客應該已經推出了陳年所說的「最好的白襯衫」。據說,這種襯衫達到了300支紗線,要知道,目前市面上的襯衫最多做 到120支。襯衫的原料採用了新疆阿瓦提特長絨棉花,超越了一般的埃及棉和美國皮馬棉的水平,採用了緊密賽絡紡技術進行紡織。根據宣傳資料,材料還包括德 國科德寶水溶襯、英國高士縫紉線,原產自所羅門群島的海水貝殼紐扣,並在專業版房中生產。

顯然,陳年希望通過這麼一款「碉堡」到極點的白襯 衫,重新喚回老用戶的信任。他還希望喚起投資人的信心。就在2月11日下午,一條消息不脛而走:凡客獲得了雷軍領銜,IDG、聯創策源、賽富、啟明創投、 淡馬錫等老股東的1億美元融資,這也是凡客獲得的第七輪融資。融資是個好消息,但與之前淡馬錫和嘉裡集團2.3億美元第六輪融資相比,這輪融資明顯縮水了 不少,而且據說雷軍拿了2500萬美元。

三年前,陳年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金錢是遊戲規則,更多的金錢意味著你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你也可以讓更多的人過得富足,金錢是最公平的。」如今,他也必須 遵守這個遊戲規則,接受金錢的冷遇。沒辦法,他沒有抓住金錢創造的機會。自從2007年10月18日凡客網站上線,他已經帶領這家公司走過了6年多的時 間,拿到了累計七輪超過5億美元的融資,在很多投資人眼中,凡客是比小米更早站在風口上的公司,可是現在的它仍然在苦苦掙扎,上市更是遙遙無期,這究竟是 為什麼?為此,我們有必要梳理一下過去這幾年發生了什麼,反思陳年犯下的錯。

品牌之惑

如今的陳年正在馬不停蹄地穿梭於重慶、越南等凡客的代工廠之間,從源頭開始抓令人詬病的產品質量,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凡客這個品牌東山再起。不過, 如今的凡客其實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很長時間了,如果不是去年針對《中國好聲音》學員投放的那次戶外廣告,很多人可能已經想不起這個服裝品牌了。

他本來有希望做成一家卓爾不凡的服裝品牌,猶豫之間,卻眼睜睜看著這個機會從自己身邊溜走。在過去幾年裡,陳年一直都在兩極之間來回搖擺:他一會兒希望凡客能夠成為像優衣庫那樣的服裝品牌電商,一會兒又改變了主意,想把凡客改造成賣所有品牌服裝的平台電商。

2007 年10月18日凡客網站正式運營之時,上線的只有兩款襯衫。當天,他們在《讀者》雜誌上打了第一個廣告,賣出了十多件襯衫,主要都是經典的白襯衫。通過模 仿更早的PPG經營模式,加上鋪天蓋地的網絡營銷,凡客在不長的時間裡就成為了一二線城市白領們家喻戶曉的服裝品牌,並將自己的產品線拓展到了T恤、帆布 鞋、女裝等其它品類。那個時候的陳年,仍然懷著做成一家人民快時尚品牌的理想。

實際上,這個理想一直都存在。讀書人出身、做過編輯的陳年對 各種產品有著很挑剔的口味。2000年他和雷軍、王樹彤創辦卓越網,通過網上銷售的主要產品就是圖書。與老對手噹噹網的品種全不同,陳年一直堅持品類少而 精路線,他堅持發掘精品書和暢銷書,依靠只有噹噹網幾分之一的圖書品類,竟然能夠與噹噹網打成平手。當2004年8月卓越網以75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 亞馬遜6個月之後,陳年離職,過了一段神仙的日子。當時他對服裝名牌上了癮,每次逛街看到自己中意的奢侈服裝品牌,總是毫不猶豫地當場買下。經過了一次短 暫的不成功創業之後,陳年結了婚,開始了第二次創業,而「凡客」這個名字,據說也是通曉法語的妻子想出來的。

凡客很快步入了正軌,銷售額每年翻番增長。到了2010年,已經實現了20億元的銷售額。那時候,陳年的凡客如日中天,雷軍的小米卻仍然籍籍無名。

2010年底的陳年,已經被烈火烹油的前景沖昏了頭腦。在做2011年計劃的時候,他和管理團隊們已經非常「保守」地拍腦袋拍出了60億元這麼個增長200%的數字。而到了2011年3月,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他自己又將這個數字「修正」成了100億元。

「其實陳總比較順,沒有經歷過經濟週期的起伏,所以他對風險和企業規模的理解不夠深。」一位前凡客高管深有感觸地說道,「反正當時感覺自己什麼都能賣。」僅有 襯衫和T恤,甚至僅有服裝顯然都無法實現這個目標,於是從100億元倒推回去,凡客開始了瘋狂的擴張,幾個80後小孩就能夠開一條新產品線,最多的時候凡 客有30多條產品線,不僅僅有服裝,還有家電、數碼、百貨,甚至就連拖把都賣。反正開一條產品線就能夠增加5000萬元的銷售額,為什麼不開呢?

此時的資本市場也是火上澆油,給電商股很高估值,而且這個估值不像大部分行業公司那樣根據市盈率來計算,而是通過市銷率來計算。這也意味著盈不盈利無所謂,只要能夠擴張規模,就能夠獲得更高估值。

一 邊開新的產品線,一邊組建物流公司如風達,凡客就像一台瘋狂運轉的機器,不停地進人,最多時竟然已達到12000人規模。此時的陳年談笑風生,目高於頂, 他已經忘記了做服裝品牌的初衷,開始熱衷於做一個大的電商平台。2007年創辦凡客時,陳年的目標是2010年銷售額能有兩三億元,他很輕鬆地就遠遠超過 了這個目標,於是在2011年4月,他已經把2015年的銷售收入定到了1500億元。

這是陳年的第一次大的搖擺,造成的後果也很嚴重。2012年電商和服裝行業同時進入寒冬,他第一次發現,凡客竟然積壓了如此之大的庫存。從2012年4月份開始,陳年一直頑強地與庫存做鬥爭,到了年底甚至通過傾銷方式來清庫存,而陳年自己還親自上陣去倉庫幫忙。

清醒過來的陳年決定重拾品牌之路。他帶領著凡客瘋狂地削減產品線,裁掉了很多與服裝無關的家電、數碼、百貨等產品線。陳年在當年對組織架構進行了重組,將過 去負責產品規劃兩大事業部分拆成了以產品為中心的12大事業部和產品線,讓他們承擔從產品規劃、開發到營銷的全部職能,而對事業部的考核指標也從過去的銷 售額變成了銷售額、毛利率、售罄率、庫存周轉率等多項指標,其中毛利率被提到了更高的權重,以迫使各個事業部一方面提升產品品質,另一方面提升產品售價。 受此影響,第一事業部在2011年秋季推出復古運動鞋大受歡迎之後,在2012年秋季出新款復古運動鞋的時候也就順勢提高了售價;第五事業部襯衫過去售價 較低,通過在細節上多加處理並增加了輔件之後,也提高了售價。

「我們確實已經做好準備了,畢竟去年已經折騰了那麼久,不過關鍵還是看資本市場情況。」到了2012年10月陳年說道,「我現在最關心的還是利潤,凡客今年第四季度將能夠盈利,雖然今年全年我們還做不到盈利,但是明年我們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不過,2013年上半年中概股仍然處在寒流之中,又重重地打擊了陳年信心,讓他對品牌之路產生了懷疑。2012年集中拜訪了品牌服裝企業之後,他確實也感到無論是在設計能力還是產品能力上面,凡客與國內這些品牌的差距仍然巨大。

2013 年3月幫助李寧成功消化庫存之後,陳年又將2012年底要做品牌的想法拋在了腦後,開始了做品牌之路:他先是決定學習唯品會做特賣平台,幫助李寧等傳統服 裝企業消化庫存;將三個事業部合併,專心做平台業務;還將凡客網站很多好位置讓給其它服裝品牌。不過,這次搖擺遭到了董事會的及時制止。據說2013年6 月中旬,有一天雷軍約陳年喝酒,酒至半酣的時候,雷軍突然說:「我們還是不是兄弟?是兄弟就要把話說明白:凡客的產品不行,凡客對待產品的態度不行!」這 些話讓陳年很受刺激,以至於當天晚上,酒量比雷軍要大的他卻首先喝醉。

此時的陳年正在忙著凡客的第七次融資,接受著投資人嚴厲的拷問,這也 促使他跟雷軍先後聊了七八次,每次都聊了七八個小時,這種掏出心窩子的交流讓陳年受到了極大的震動,也讓他意識到:小米的成功在偶然中蘊藏著很多的必然。 到了2013年9月,他終於下定決心,重回品牌之路。只不過,這一次的陳年還對公司做了大幅度的精簡:凡客從北京地價昂貴的南二環內雍貴中心搬到了南五環 外的亦莊,員工人數也從2000多人減少了一半以上。由於大幅度地削減產品品類和款式,使得很多部門整建制被裁掉。

做好一件白襯衫,也許還能夠贏回一位曾經失去的用戶,而重建正在失去的品牌,卻遠遠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產品之痛

所謂品牌,是需要足夠優秀的產品來承載的。以陳年的學習對象優衣庫為例,在公司創立初期,優衣庫在日本也是質次價低的服裝品牌。而到了2004年9月1日, 優衣庫召開每年例行的「事業戰略說明會」之際,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上台大聲宣告,「以往的優衣庫做的是『相對較好的服裝』,但今後優衣庫將致力於打造『絕 對好的服裝』……我們將打造人人認可的、全球最高水平的服裝,進軍世界。」

優衣庫每個季度投放的新商品數不超過500種,卻都是精品,這在 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優衣庫與日本最大的合成纖維製造商東麗公司建立了異常緊密的合作關係。2003年,雙方一起開發出了採用陽離子易染異型截面聚酯與中空紡 絲的保暖內衣HEAT TECH,一直暢銷至今。不過,雙方為了開發這款產品也整整花了9年的時間。此外,雙方還共同開發出了AIR TECH、Dry T-Shirt、BRA TOP、ULTRA LIGHT DOWN等眾多有著非常高技術含量的服裝,並廣受消費者的追捧。

陳年也曾經拜訪 過東麗公司,希望尋求合作,這次拜訪也讓他深受觸動。剛剛走進東麗公司的大門,他以為對方會向他展示服裝,結果卻看到了一輛非常獨特的自行車。大惑不解的 他用手掂量了一下,發現這輛自行車竟然比一台iPad還要輕!緊接著,他又見識了比一張紙還要輕的網球拍。「這下子我知道優衣庫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了。」 他發現,歐美和日本服裝企業對原材料的研究是中國同行們根本無法匹敵的,這也使得他們的產品遠遠超出了中國同行。

而在過去幾年裡,陳年專注於打造凡客的品牌,忙著找投資人融資;相對而言,他對產品關注就少了。他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親自試穿和體驗凡客的服裝了。

消費者發現,凡客的產品問題多了起來:有人買了一件背心,洗過一次就大得巨人姚明都能穿得下;還有的人買了凡客的帆布鞋,也是僅僅穿了幾次之後,鞋幫和鞋底 就分家了……而作為一個純互聯網品牌,負面口碑的傳播速度又是異常的快。漸漸地,消費者對凡客產品的認知,從有理想有餘錢的文藝青年,轉變成了沒錢的純屌 絲,這也讓大批凡客老用戶遠離了凡客。

到了2012年,醒悟過來的陳年花了一個月的時間,集中拜訪了安踏、森馬、九牧王等國內知名的服裝品牌,「傳統品牌廠商值得我們借鑑的實在是太多了,比如對品質的注重、對供應鏈的整合。我們要取他們之長,補自己之短。」

安踏董事長丁志忠給了他一記棒喝。當時在陳年的辦公室裡,安踏的高管們正在給丁志忠介紹凡客品牌營銷做得如何好的時候,丁志忠卻冷不丁來了一句:「難道凡客 賣的不是產品嗎?」這讓2012年的陳年深有感觸:「我覺得他說的非常對,我們的品牌核心還是產品,高品質的產品加上好的服務才是品牌的核心。沒有這些, 品牌什麼都不是。」

通過與傳統服裝品牌的接觸,陳年漸漸發現,凡客在產品方面的能力差異是非常巨大的。

先說服裝設計。

無論是 安踏、李寧還是雅戈爾,這些中國的服裝企業均有一支龐大的設計團隊,無論是從概念的導入,還是到產品實現,均有很多創新想法,像當年李寧推出的帶有減震功 能的「李寧弓」慢跑鞋中就有很多好的設計。而凡客的設計力量卻非常薄弱,除了帆布鞋上有一支成型的設計團隊之外,其它品類的服裝基本上都是靠買手去合作伙 伴那裡採購現成的產品。即使是帆布鞋,凡客也只能做一些鞋面的圖案設計等初級的設計,而不可能去設計全新的鞋楦樣式。

「大的服裝品牌商都會 自己設計、自己打版,有自己專門的版房。」服裝電商專家狄鐵成透露。而據說凡客過去一直都沒有自己的版房,一直到了去年的6月份才匆忙建起了這個服裝設計 之後、批量生產之前的必要基礎設施。由於缺乏設計能力,從產品的角度來看,凡客的服裝沒有什麼特點,甚至都不如同樣是做服裝電商起家的裂帛和韓都衣舍等 「淘品牌」。

圍繞在陳年周圍的高管,大多是他從卓越網拉出來的,或從其它互聯網公司投奔而來,而來自傳統服裝行業的人才則少之又少,這也使得凡客對服裝整個流程都缺乏足夠的控制。

沒有設計,依靠不怎麼懂服裝趨勢的買手定下產品之後,接下來還要把產品批量生產出來,而凡客對於代工廠商控制力卻非常弱。「他們的人來了之後,就憑肉眼看一 下生產有沒有問題,而對於服裝的材質、專業檢測這些東西一概不懂。」一位凡客代工廠商高管透露。凡客在服裝製造產業鏈云集的珠三角和長三角根本就沒有設立 專門的採購部門,大部分採購和生產管理人員都是常駐北京,只是到了要量產的時候才會飛到工廠,草草看上一眼,這樣的產品不出質量問題才怪。

「凡 客是有質檢環節,但是產品質量依然沒有控制住。有各種原因:一個是互聯網的人跟服裝行業的人融合不好,從來沒有服裝行業的人融入進去。互聯網人真正理解並 做好服裝是有學習成本的,長期是互聯網人在把持,不是他不努力,而是需要時間,再加上公司整天都是銷售、銷售,也就難免走形。而且從陳年開始,沒有人真正 把服裝質量作為高壓線。」一位已經離職的凡客高管認為。

「電商不是走走流量和發發帖子的互聯網公司那麼簡單,它需要回到商務本身,這就需要 對供應鏈、銷售端和消費者行為都有足夠的把控,而很多電商恰恰都沒有做到。」淘寶商城首任副總裁、前噹噹網COO黃若在傳統零售行業待過多年,他深深地感 覺到,一些電商企業對商業基本規則缺乏足夠的尊重。

那些傳統服裝企業則對產品質量高度重視。以優衣庫為例,優衣庫專門在上海和深圳成立了 「生產管理事務所」,有一百多位員工常駐當地,頻頻造訪夥伴工廠,監督產品的品質及交貨期。此外,優衣庫還從日本派來30多位被稱為「能工巧匠小隊」的技 術專家,他們在染色、紡織、編織、縫製、工廠管理等方面擁有30-45年的從業經驗,每週都要去夥伴工廠指導數次。即使是國內服裝企業安踏,雖然已經將大 部分製造外包給了代工廠,卻仍然保留了檢測設施完備的工廠,並定期將自己工廠的產品與代工廠的進行比對,以督促代工廠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

凡客在產品上的問題,陳年恐怕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意識到。雖然過去他也曾經做過卓越網這樣的電商,但是當時賣的是書這種幾乎不存在質量差異的標準商品,他對服裝這種產品的理解仍有較大的差距。

氣量之惑

令人費解的是,不僅僅是傳統服裝行業的高管在凡客沒有留下來,就連與陳年一起創業的一些元老級高管也選擇了離開。

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CFO朱紀文、營銷副總裁楊芳、公關副總裁吳聲等高管先後離職。到了2013年4月,就連負責營銷的高級副總裁王春煥也宣佈離職, 他是與陳年最早一起創業的11人中的一員。王春煥最早負責過凡客的營銷部門,後來被邊緣化,2011年8月楊芳離職之後又重新負責營銷。2012年11月 見到《中國企業家》記者的時候,他小心翼翼卻又花了很長時間去解釋一件事情,那就是當年轟動一時的「凡客體」既不是他的功勞,也不完全是已經離職的副總裁 許曉輝、楊芳和吳聲的功勞,而要首先歸功於陳年。

如果說凡客的管理團隊中有明星,那顆最亮的星星只能是陳年。有離職高管說,對於任何可能超越他的人,陳年一直都保持高度的警惕,而這或許與他過去的生活經歷有一定的關係。

陳 年其實只是他的筆名,他的真名叫王瑋。1969年4月,陳年出生於山西省聞喜縣薛店鎮豐樂莊,當時他的父親還在武漢接受知識分子再教育,出身北京高幹家庭 的母親在生下他25天後也離開了他。一直到19歲的時候,他才在北京再次見到了母親。從小在山西,他是在奶奶的撫養下長大的。

也許與童年經歷相關,讓陳年變得非常敏感,而此後多年的記者編輯和文字工作經歷,也讓他的敏感氣質進一步放大。創辦凡客之後,他非常注重高管的忠誠,卻又不太捨得分給他們太多的股份。當然,另一個原因也是凡客已經融資多輪,他自己的股份也已經被稀釋了不少。

很多離職的凡客高管都坦言,陳年的身邊有個小圈子,他非常信任這個小圈子裡的人,也很享受這種眾星捧月的感覺。當然,如果沒有進入這個小圈子,即使你已經做到了副總裁甚至高級副總裁,也不會感覺自己有多大的決策權。

與吳聲的過節,或許也反映了陳年的某些特質。凡客剛成立不久,吳聲就一個人從南京來到了北京並加入公司。他開始負責凡客的公關,後來還管過V+平台業務。由於他頭腦清楚、博聞強記、出口成章,很受陳年的賞識,幾年內就被擢升為副總裁。

不過,兩人的關係後來漸趨冷淡。而說起這個變化,很多前凡客人也不明就裡。「陳年跟吳聲可能有一些個人恩怨?具體情況就不太清楚了。也許是他作為一個文人,從內心來講不希望另一個文人比他還強吧?」一位前凡客高管回憶道。

2011 年11月,吳聲離職,並隨即就任京東商城高級副總裁,而京東一直是陳年不太喜歡的一家公司,況且京東與凡客在業務上也有一些競爭。據說當聽到吳聲加盟京東 消息的時候,陳年顯得頗為惱怒。2012年9月開始,一些關於吳聲損害京東利益、構建「食京鏈」的內幕報導大規模見諸於媒體,這也使得剛剛加盟京東不到一 年的吳聲被迫辭職。2012年10月18日,在凡客五週年的答謝會上,談起吳聲從京東辭職的事情,端著酒杯的陳年頗為得意。而京東商城董事長兼CEO劉強 東則在吳聲提出辭呈後反覆慰留,後來還聘請吳聲擔任顧問,並表示歡迎吳聲隨時回來。

2012年年初,凡客增長受阻的時候曾經召開過一次總結大會。在那次大會上,陳年要求每位高管都要上台發言,並在眾目睽睽之下做深刻檢討。由於現場氣氛極度壓抑,某些女高管差點哭出來了。而在這次大會上,對於自己頭腦發熱所犯的錯誤,陳年卻只是輕輕帶過。

陳年與雷軍合作過多年,兩人是很好的朋友。雖然兩人都很喜歡讀《毛選》,不過在其它方面卻有著很大的不同。談到這兩位領導,一位曾經先後在金山和凡客工作過 的員工說道:「我跟過雷總(雷軍)一段時間,也跟過陳總(陳年)多年,陳總多少有點人文,雷總多少有點科技。但是,雷總走到了人文和科技的十字路口,而陳 總卻沒能邁過去。」在凡客苦熬了多年之後,他最終還是選擇了離去。

對於如今的陳年來說,「破山中賊」也就是盡快完成凡客的業務調整已屬不易,而要「破心中賊」,恐怕只會更難。在過去幾年,他每年都要做深刻的反思,緊接著還是犯錯誤。而這一次,留給他的機會和時間都已經不多了,他還能夠將凡客拉出泥沼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15

世界盃火了的經濟:「上天台」、「烏賊劉」、「猜勝負」

http://news.iheima.com/show-9-144050-1.html
隨著意大利主裁判的一聲哨響,巴西世界盃落幕。這是一屆神奇的世界盃,上屆冠軍西班牙,上上屆冠軍意大利小組出局,巴西進入四強後慘不忍睹,而在中國,互聯網時代的世界盃經濟也呼之慾出。i黑馬認為,此次世界盃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與四年前完全不同。在這個風口上,趁機火了哪些人哪些事呢?

\

一、「上天台」,當移動支付遇到世界盃
 

在中國,非官方的博彩業一直是打擊的對象,這次還搞出來某人被抓,而官方的博彩業彩票則受到法律保護。而2014年世界盃的博彩普及前所未有。冷門場次後「上天台」成為流行語。這主要得益於移動互聯網的和網絡支付的普及,前一段,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的燒錢大戰把移動支付在普通人普及。智能手機的普及給了移動支付硬件終端當彩票通過淘寶、微信就可以直接合法的下單,預測勝負不再是非法活動,也不需要跑到彩票站去折騰。全民投注世界盃就成為流行。支付的便利會帶動人們消費的慾望,博彩也是消費的一種,這屆世界盃只是個開始。未來人們越來越多的消費會通過BAT這三家互聯網巨頭。
 

二、「烏賊劉」微博尾巴的世界盃營銷
 

這屆世界盃最大的中國名人不是張路這種球評,不是張斌這種製作人,而是穿誰球衣誰輸球的烏賊劉。當昨天看到她穿了阿根廷球衣的時候,很多梅西的球迷都有衝進手機屏幕扒衣服的衝動。而這個烏賊劉,在世界盃期間的微博尾巴從iPhone5s變成了一加手機,這無疑是一次成功的營銷。因為即使粉絲數量幾千萬的姚晨一條微博不過幾百評論轉發。而「烏賊劉」的一條球衣微博,評論量高達數萬。按照正常的比例,點擊量應該是一個天文數字。小小的微博尾巴營銷,借上世界盃的大勢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世界盃大幕落下,但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眼球經濟不會落幕,以後利用熱點微博營銷的會越來越多。而在背後微笑的不僅僅有花錢的廠商,還有新浪微博。
 

三、看回放,視頻網站的廣告生意
 

因為要迎合歐洲市場的黃金時間,這次世界盃還是在中國時間的凌晨舉行,而且大多數比賽的第二天還是工作日。很多人不能熬夜看直播。擱在以前,大家只能看白天的重播,晚上的剪輯了。而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可以在上班路上打開手機,進入優酷或者騰訊視頻,把昨天比賽的進球集錦、比賽花絮看個夠,晚上的綠茵金輝就可以不看了。而這就意味著,重金投入的電視台廣告收入下降,而騰訊和優酷的視頻廣告多了百萬的收視者。就實際效果而言,互聯網視頻網站的廣告投放未必比電視台廣告差。這屆世界盃視頻網站也是獲益者。
 

四、猜勝負,搜索引擎的點擊率
 

世界盃期間,搜索引擎也沒有閒著,百度推出「押積分猜勝負」要參與就來註冊登陸,用iPad的下載百度的APP。非主流的Bing也推出類似的活動。利用世界盃的熱潮,百度的註冊用戶成功增長, APP裝機量大幅提升,而這些東西本來都是要高額推廣費的。用戶數就是資本,裝機量就是錢。搜索引擎利用是世界盃的機會,送出小小的獎品,獲取了註冊數和裝機量,也是世界盃經濟的贏家。
 

五、喝啤酒吃零食,世界盃電商大促銷
 

雖然很多人的去酒吧飯店看世界盃,但是大多數人還是在家看。凌晨三四點,吃海鮮不是時候,零食啤酒無疑是最佳看球伴侶。而電商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天貓有舌尖上的世界盃,京東商城有啤酒買一箱送一箱。電商利用世界盃大買零食啤酒,好好的賺了一筆。
 

世界盃其實只是一個引子,通過世界盃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經濟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196

被玩壞了的藝術金融

http://www.xcf.cn/newfortune/fmgs/201409/t20140915_637173.htm
猛烈爆發又急轉直下的中國藝術品投資市場,與由牛轉熊的A股市場何其相似。內幕交易、虛假披露、財務造假、莊家對倒等違規行為,曾是A股市場頑疾,而藝術品市場的贋品氾濫、假拍做局、對倒操縱、鑑定欺詐、雅賄洗錢等等,較之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整個藝術品產業鏈中,作為行業晴雨表的拍賣公司,無疑處於核心樞紐地位,其職業道德與經營操守,左右著整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健康與否。新財富通過對藝術市場系列數據的追蹤分析,結果顯示的卻是,拍賣公司主導下整個產業鏈的各種亂象,即便作為龍頭的北京保利、中國嘉德也無法倖免。 

  伴隨藝術品投資的潮起潮落,藝術金融近年來也經歷了一波猛烈爆發又急速收縮的過程。金融機構介入藝術品投資領域之後,大量的藝術金融產品成為了投資人套現、圈錢的工具。 

  數年來,盛極轉衰的藝術品投資領域,夾雜的是難以計數的「灰」、「黑」。廟堂之高的監管缺位,江湖之遠的自律不足,使得潮水退去之後,眾人皆被懷疑裸泳,最終整個行業將自食苦果。 

  本刊主筆 蘇龍飛 周瑩 研究員 周舒婕 劉美楠/文 

  2014年7月26日,在微信平台上廣泛傳播的《2.8億雞缸杯背後的合法洗錢》一文,將收藏家兼富人劉益謙以及國內拍賣業二巨頭北京保利與中國嘉德,同時推上風口浪尖。隨後,對於該文所述內容,當事三方皆通過公開聲明予以回應,而藝術品投資行業的種種「灰」、「黑」,也因此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過去5年來,中國的藝術品投資市場經歷了一輪過山車般的行情。有著「藝術品市場上證綜指」之稱的「雅昌國畫400指數」,從2009年春季的1921點,一路狂飆至2011年春季的9102點,之後又像斷了線的風箏般跌落下來,到2012年秋季指數攔腰斬半,僅有5045點(圖1)。伴隨指數下跌的,是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成交額(圖2)。 

  藝術品市場這一波狂飆與暴跌,與A股2007年上衝6124點前後的走勢何其相似!類似的,還有兩市的浮躁與喧囂。 

  內幕交易、虛假披露、財務造假、莊家對倒等違規行為,曾是A股市場頑疾,而藝術品市場的贋品氾濫、假拍做局、對倒操縱、鑑定欺詐、雅賄洗錢等,較之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迥異於股市的是,因為藝術品市場買賣雙方信息的極度不透明,即便潮水褪去,也無法獲悉究竟誰在裸泳。 

  在整個藝術品產業鏈中,作為行業晴雨表的拍賣公司,無疑處於核心樞紐地位,從上游的藝術家、畫廊,到中游的藝術品經紀人,再到下游的收藏家、藝術品基金,乃至於從事藝術品相關業務的金融機構,無一不與拍賣公司產生交集。 

  拍賣行的職業道德與經營操守,自然左右著整個藝術品市場健康發展與否。新財富通過對藝術市場系列數據的追蹤分析,結果顯示的卻是,拍賣公司主導下的整個產業鏈的各種亂象,即便作為龍頭的北京保利、中國嘉德也無法倖免。 

  假拍成風:結算率低下的背後 

  根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的統計,2011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創造了全年968.46億元的成交額歷史紀錄。然而,在這個炫目成交額數據的背後,真實的結算情況卻著實令人失望。拍而不結算,成為中國藝術品交易的一大頑疾。 

  根據中國拍賣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拍協」)歷年發佈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統計年報》,成交價在1000萬元以上的拍品每年皆達數百件,但拍賣之後的結算情況卻是相當慘淡。從2010-2013年數據來看,高價拍品中數量結算率在50%上下浮動,而金額結算率則在40%上下浮動(表1)。 

  結算率低下的背後,實際是拍賣成交額統計數據與真實數字的嚴重背離。甚至可以說,每年的成交額中,實際有一半是根本就未曾交割的泡沫。這背後的原因多種多樣,或者是因為拍後覺得價高而反悔,或者是因為資金不足,或者是因為懷疑是贋品。也有可能是聯手做局、虛假成交,畢竟外部第三方只能統計到成交情況,而不能統計到結算情況,只要有了成交記錄,便可為下一次出手類似拍品提供參照。比如,手中控制有十件齊白石的花鳥作品,只要把其中一件通過假拍把價格炒高,同類的九件作品便跟著獲得巨大的升值空間。 

  隨著藝術品拍賣市場泡沫的增大,「天價假拍」的輿論質疑也是此起彼伏。從已有的統計時間段來看,每年皆是「金額結算率」低於「數量結算率」,這說明越是高價成交的拍品,越是趨於不結算。這也許從側面印證了,越是高價成交的拍品,越是最後不結算的虛假拍賣。 

  實際上,並不僅僅是高價拍品的結算率低下,拍賣市場的整體結算率同樣低下。中拍協未有統計全行業的整體結算率,但保利文化在其招股書披露了該公司藝術品拍賣的整體結算率。數據顯示,2010-2013年,保利拍賣按金額計算的整體結算率,除了2010年達到了74%,其餘年份皆僅僅略高於50%(表2)。作為行業龍頭的北京保利尚且如此,其餘拍賣公司的情況可想而知。因此,說中國藝術品拍賣的成交額有一半是「注水」的或許並不為過。 

  我們再來重點看看各拍季TOP10拍品的結算情況。2011-2013年,雅昌藝術網所統計的共計6個拍賣季產生的60件TOP10拍品中,在境內拍賣行成交的拍品數量為40件。而中拍協的統計顯示,這40件境內的TOP10拍品中,明確顯示已完成結算的僅有6件(圖3)。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最大比例的16件未披露結算與否,中拍協備註說明的是「企業不同意公佈」。此種情況典型的代表便是北京保利,中拍協歷年披露的成交價1000萬元以上的拍品名錄中,但凡屬於北京保利的拍品,皆無披露結算與否。自2010年中拍協發佈中國藝術品拍賣統計年報以來,最早曾有多家拍賣公司不同意中拍協公開其成交價1000萬元以上的拍品結算詳情,但到了2013年,僅剩兩家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和北京匡時—依然不同意中拍協公開。 

  北京保利作為行業龍頭,理應帶頭倡導一個信息透明、競爭有序的行業環境,其拒絕中拍協披露其千萬元以上拍品結算詳情,著實令外界費解。有媒體報導稱,「北京保利是買家不付款問題最嚴重的拍賣行之一」,而北京保利對此的回應也是寥寥數語。況且,在外界的質疑下,北京保利依然不同意中拍協在《2013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統計年報》(2014年8月發佈)中公開其高價拍品的結算詳情。 

  除了典型者北京保利之外,另一家便是北京九歌。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近幾年來,北京九歌有多件拍品進入了當季全國成交價TOP10。比如2010年秋拍TOP10中,北京九歌佔據了3件,2011年春拍TOP10中,北京九歌更是佔據了其中5席(表3)。 

  一家行業地位極為普通的拍賣公司,竟然可以在一個拍季的全國10大高價拍品中佔據一半份額,其成交的真實性令人生疑,而2011春拍恰恰是全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最為瘋狂的拍季。 

  北京九歌這些高價拍品中,最知名的醜聞便是,以7280萬元成交的徐悲鴻作品《蔣碧薇像》,被指是中央美院油畫系研修班第一屆(1982-1984)學生的課堂習作,模特來自江蘇農村,非徐悲鴻的原配蔣碧薇。而令人稱奇的是,該畫的拍賣信息中不僅有徐悲鴻的長子徐伯陽與此油畫合影,而且留下自己的背書性文字:「此幅油畫(人體)確係先父徐悲鴻的真跡,先父早期作品,為母親保留之遺作。」 

  此外,中拍協歷年所統計的成交價1000萬元以上的拍品中,北京九歌這些高價拍品無一被收錄,至於其最終結算交割與否,就更不為外界所知了。 

  自2014年起,雅昌編制的藝術品交易指數中,無論是綜合指數還是個人指數,皆將北京九歌從樣本拍賣公司中剔除。言外之意,北京九歌的歷史拍賣數據並不具備參考價值,也不適合作為編制指數的基礎數據源。 

  北京九歌的個案,無疑從側面折射出這個行業虛假繁榮背後的極度無底線。 

  相較而言,國際拍賣巨頭佳士得、蘇富比雖也偶遭買家「拍而不結算」,但這並不是常態。 

  國際上最知名的拍賣拒付事件,當屬蘇富比的「天價鑽石門」。蘇富比於2013年11月13日以8300萬美元(約合5.1億元)成交了一顆世界最貴的鑽石,然而來自紐約的舉牌者伊薩克·沃爾夫之後拒絕付款。根據此前與賣家簽訂的協議,蘇富比不得不自掏腰包接盤買下。 

  實際上,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的拒付事件,多數都跟中國買家有關。比如,2009年中國藏家蔡銘超以3149萬歐元在佳士得拍下圓明園獸首銅像之後拒絕付款;2010年國內藏家任春霞在香港以6890萬港元拍下趙無極的《10.1.68》後未付款,香港蘇富比將其訴至香港高等法院;2012年國內張姓藏家在香港蘇富比耗資3410萬港元拍下徐悲鴻的《樹下駿馬》等20件作品,也因未有全部付款而被蘇富比告上法庭。 

  有數據顯示,2008-2011年,蘇富比僅有19件成交拍品因被買家拒付而被取消,總額僅為2200萬美元。相較而言,國際市場的法律約束機制更為健全,買家違約的成本高昂,因而鮮有拍而不付款的情況出現。 

  頻繁倒手:股市惡習轉場拍賣行 

  數據顯示,部分進入各拍季成交價TOP10的拍品,曾經有過數次成交記錄。僅以雅昌有數據記錄的2000-2014年,這些TOP10拍品就有過2次甚至3次的成交記錄(表4)。這與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平均28年轉手一次的情況相去甚遠,折射出中國藝術品市場投機炒作、追求短期暴利的氛圍之濃厚。 

  從表4的數據來看,這些成交價進入TOP10的拍品,其歷史成交價增長速度幾乎無一不是火箭速度。比如,徐悲鴻1938年作的《巴人汲水圖》,2004年在北京瀚海的成交價為1650萬元,6年之後的2010年再次上拍,成交價增長了10倍達到1.71億元;徐悲鴻1951年作的《九州無事樂耕耘》,2004年在北京榮寶的成交價為1705萬元,7年之後的2011年於北京保利再次上拍,成交價增長了15倍達到2.668億元的天價;傅抱石1964-1965年作的《毛主席詩意》,2003年在中貿聖佳以1980萬元成交,8年之後的2011年在北京瀚海再次上拍時,成交價飆升超過11倍達到2.3億元的天價。 

  這種行情的飆升,與2007年以來金融資本逐步介入藝術品投資領域不無關係。早年在股市依靠買賣法人股起家的劉益謙,即是多件成交價過億拍品的買家。此外,被稱為國內最大的有限合夥藝術品基金中藝達晨,2007年在香港佳士得以3504萬元的價格拍下李可染的《萬山紅遍》,2012年以2.93億元的天價將其倒手出去。 

  值得留意的是,這些有過數次成交記錄的TOP10拍品中,其中某些是否屬於同一件拍品存有相當疑問。 

  比如,齊白石1954年作的《祖國頌》,2002年在北京華辰的成交價僅為1.1萬元,2006年同在北京華辰第二次上拍,成交價為374萬元,2012年在北京保利第三次上拍,成交價為8280萬元。短短10年內,成交價從1萬元變為8000萬元。 

  類似的情況還有仇英1540年作的《文姬歸漢》,2009年3月22日在北京翰海上拍,成交價僅為3.136萬元,短短兩個月之後的2009年5月26日,該作品竟在香港長風拍賣再次亮相,且成交價高達1.012億港元的天價。 

  除了上述進入TOP10的天價拍品有過數次轉讓歷史之外,名家們一些成交價百萬級別的作品,更是被頻繁轉手。短短幾年內有4次上拍記錄已是平常,有的甚至多達6次的上拍記錄(表5)。

 

  比如,齊白石1934年所作《松鷹圖》,在2002-2012年的10年間,有6次上拍記錄,特別是2010-2012年每年易手一次,價格也一路水漲船高至391萬元。最為極端的例子是,徐悲鴻1937年作的《古木竹石》,在2009年12月至2012年6月的短短兩年半時間內,竟然易手5次。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炒家在泡沫頂峰拍下的高價拍品,要麼選擇「割肉」止損,要麼陷入「套牢」局面。 

  前述被反覆倒手的徐悲鴻《古木竹石》,於2011年北京榮寶春拍達到歷史最高成交價436.8萬元,買家隨即於當年秋拍在北京保利以253萬元的價格割肉出手;新買家拿了半年之後,於2012年春拍又在北京榮寶割肉出手,成交價179.2萬元。 

  傅抱石1943年作的《山陰圖》,2008年在佳士得初次上拍時,成交價僅為276萬元,經過數次轉手之後於2011年北京保利上拍時,成交價一路漲至1955萬元,但該作品2013年在中國嘉德第四次上拍時,以流拍告終;傅抱石1944年作的《杜甫九日藍耕會飲詩意圖》,2012年在北京保利以9200萬元成交,2014年該作品再次上拍時,也以流拍告終。 

  估價亂象:泡沫背後的推手 

  雖然藝術品拍賣市場與股市有著諸多的類似之處,比如,都要靠買賣雙方撮合成交,都有歷史交易記錄,也有最高成交價與最低成交價等。但股市與藝術品拍賣市場還是有很多明顯的差異,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藝術品市場的交易標的不像股票那樣,擁有清晰透明的估值標準。 

  股票市場擁有市盈率這個大家一致認可的估值標準,藝術品依靠什麼來估值呢?只能參照藝術家本人同類作品或者其他藝術家的類似作品的歷史成交價做參考,但藝術品的特殊之處在於,每一件作品都是唯一的,即便參照同類也無法作出精準的估值。 

  關於估值的主觀性與隨意性,這裡試舉一例。齊白石所作某幅「雛雞圖」,2006年6月23日在中國嘉德上拍時,估價為5-8萬元,並以9.9萬元成交;但僅隔不到3個月,該件拍品又現身於北京榮寶2006年9月9日的拍賣現場,估價一舉跳躍至20-30萬元,最終以22萬元成交(圖4)。在短短3個月內,究竟是什麼因素使得一幅作品的估價上升了一個數量級? 

  正是這種估值的模糊性與主觀性,使得藝術品價格變得具有很強的可操縱性,只要把某些標竿性藝術家或者標竿性作品炒高,不僅該藝術家的所有作品跟著水漲船高,甚至整個藝術類別的作品都被帶動起來。 

  因此,藝術品拍賣的買賣雙方以何種價格成交,更大程度上受拍賣行估價的誘導。而對於買家來說,拍賣行的估價是一種強大的心理暗示工具。 

  雖然拍賣行的估價通常要參考類似拍品的歷史成交價,但假如藝術品市場的炒家或者莊家與拍賣行聯手的話,就能很大程度上左右整個類別拍品的價格走勢。比如,炒家在某個時間段內集中資金(甚至可以不需要資金僅以假拍的方式),對某藝術家的標竿性作品拍高,然後拍賣行接下來對該藝術家的拍品估值時進行整體性拔高,如果不懂行的跟風投資者進場,便不自覺進入了炒家與拍賣行聯手做局的「圈套」:既有了歷史交易的參照,又有了拍賣行估價的參照,這件作品「很自然」就值這個價了。 

  新財富整理了北京保利的部分重複上拍的拍品,其所呈現出的價格走勢與評估價的關係,頗為值得玩味(表6)。這些重複上拍的拍品,所呈現出的基本都是評估價與成交價交錯上漲的格局。 

  從利益出發點來看,炒家與拍賣行對於推高價格有著天然的合謀動機。把價格炒高對於囤積大量作品的莊家來說無疑是有利的,拍賣行也樂見價格上漲以便抽取更多的成交佣金。當然,這當中有個度的把握,如果「玩」得過火,把泡沫吹得太大,一旦泡沫破裂則整個市場掉頭向下,誰也無法扭轉這個趨勢,擊鼓傳花的「遊戲」也就結束了。 

  齊白石與張大千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地位,類似於2006年之前中石油與中石化在A股的地位,兩隻「權重股」左右著整個藝術品「大盤」的走勢。自2009年春拍起,齊白石與張大千的作品一度被爆炒,2011年春拍之後,泡沫破裂,「南張北齊」不約而同掉頭向下(圖5)。那些高價抬轎接盤者,解套變得遙遙無期。

 

  贋品氾濫? 

  基於齊白石「雛雞圖」的分析 

  被譽為「南張北齊」的張大千與齊白石,在中國近現代藝術家中擁有無人企及的地位。與其歷史地位相伴的是,其作品的贋品氾濫成災。 

  自從齊白石的作品《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拍出4.255億元的天價(也是齊白石作品的歷史最高價)之後,關於這幅作品的真偽之爭至今未有定論。 

  齊白石一生究竟創作了多少作品?齊白石自己的說法是8000餘幅,而其家屬統計的數據為14600多幅。假設以齊白石家屬的統計數據為準,這接近1.5萬幅作品中,在各大博物館館藏的有數千幅,社會動盪中(比如戰爭、文革等)損毀數千件,那麼在市面流通的齊白石真品總量約為數千件。而根據雅昌藝術網的統計,1993年以來署名為齊白石的作品累計有多達2.5萬條交易記錄,在重複上拍之外,或許這些交易記錄之中不乏贋品身影。 

  新財富對雅昌藝術網的數據整理顯示,僅僅從2000年至今,齊白石與張大千的作品上拍數量分別高達9496件及8254件,遙遙領先於其他所有藝術家(表7)。這個數字還僅僅是雅昌藝術網納入統計的25家拍賣公司的合計數字,而中拍協披露全國擁有文物拍賣資質的拍賣公司共計有382家。在雅昌統計的25家之外,「南張北齊」的上拍量將更為驚人。 

  對雅昌藝術網披露的齊白石9496件作品全面梳理髮現,其中佔比最大的當屬蝦蟹類及雛雞類。數據顯示,齊白石9496件拍品中,雛雞類作品上拍量高達294件。 

  齊白石一生中確實畫過各種題材近似的「雛雞圖」,比如《群雛圖》、《雛雞出籠圖》、《群雛戲蟲》、《芭蕉雛雞》、《芋葉雛雞》、《白菜雛雞》、《棕櫚雛雞》等,但齊白石究竟畫了多少雛雞類的作品已無法考證。 

  這上拍的294件雛雞類作品中,中國嘉德上拍量遙遙領先,多達85件;列二至四位的分別為北京翰海36件,佳士得26件,北京保利25件;而另一國際藝術品拍賣巨頭香港蘇富比的上拍量則僅有7件(圖6)。由此可見,海內外市場上齊白石同一類型作品上拍量的落差。 

  如果將這294件上拍的「雛雞圖」分別按拍賣年份統計,並且整理出各年的最高成交價與最低成交價的話,便呈現出一些不合常理之處(圖7)。 

  自2004年之後,每年的「雛雞圖」上拍量都為數眾多,其中2004、2010、2011三個年份皆超過30件。齊白石僅僅一個小小題材的作品,年年如此之高的上拍量,其中是否有夾雜贋品? 

  從圖7來看,不僅整個統計區間段內,「雛雞圖」的最高成交價與最低價相差懸殊,最低價為2004年的3850元,最高價為2011年的368萬元,落差近千倍;即便在同一年內,最高成交價與最低成交價也是相差十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比如,2004年,最高價與最低價之間相差111倍,2007年最高價與最低價之間相差145倍,2010年最高價與最低價之間相差90倍。 

  如果將佳士得、蘇富比歷年上拍的齊白石「雛雞圖」數據剝離出來,並製成可供對比的統計圖,可發現國際上與國內拍品成交價的巨大差異,也更襯托出國內拍品價格之詭異(圖8)。

 

  從數量上看,齊白石的雛雞類作品歷年在佳士得與蘇富比的上拍量都不多,很多年份只有一件甚至沒有,最多的年份也僅有6件。而在有2件以上拍品的年份中,高價與低價相差也並不是特別懸殊,落差最大的也僅僅是2012年的3.61倍,與國內動輒幾十倍上百倍的價格落差差異明顯。即便在區間段內所有「雛雞圖」成交品中,最高價(147.96萬元)與最低價(5.23萬元)落差僅有28倍,況且其最低價誕生於2000年,最高價誕生於2012年,時間跨度12年。這與國內「雛雞圖」成交價7年跨度內,低至3000元高至300萬元的千倍落差,形成強烈對比。 

  同樣類型的齊白石「雛雞圖」,國際的佳士得、蘇富比拍賣數據與國內眾拍賣行的數據緣何就有如此鮮明的差異呢?究竟是國際巨頭徵集拍品的能力遠不及國內拍賣行,還是國內拍賣行贋品充斥所以才會有如此離奇的價格落差? 

  再來看一些關於「雛雞圖」的個案對比。 

  在整個統計時間段內(2000-2014年),「雛雞圖」的最低成交價及最高成交價,皆由中國嘉德「創造」。2004年12月9日,中國嘉德上拍《齊白石 群雞 立軸》,成交價3850元;2011年5月22日,中國嘉德上拍《齊白石 雛雞圖 立軸》,成交價368萬元(圖9)。最高成交價與最低成交價之間相差高達956倍。 

  再來看看同一年上拍的同一作品,成交價格懸殊的情況。2010年6月3日,北京保利上拍了《齊白石 玉米小雞 立軸》,成交價67.2萬元,同年12月2日,依然是北京保利上拍了同一件作品,成交價291.2萬元(圖10)。

 

  同一作品,在同一拍賣公司,成交價在短短半年內暴增了4.3倍。這究竟是買賣雙方聯手做局假拍,還是有人願做冤大頭替炒家抬轎,抑或兩次上拍的根本就是兩件作品,其中有贋品存在?拍賣公司並不公開買賣雙方的詳情,真相看來只有北京保利自知了。 

  可資對比的是,佳士得於2006年5月29日拍出了3件各不相同的「雛雞圖」,但成交價卻是完全一致的33.6萬港元(圖11)。 

  此外,北京瀚海與北京華辰上拍的某幅「雛雞圖」,更為令人疑惑。2007年6月23日,北京翰海上拍了一件《齊白石 雛雞 立軸》,但以流拍告終。半年之後的2007年12月4日,北京華辰上拍了一件《齊白石 雛雞圖 立軸》,成交價不詳。通過在雅昌藝術網檢索發現,這兩件拍品幾乎一模一樣,但卻有兩處細節的差異(圖12)。 

  兩幅「雛雞圖」的細節對比顯示,北京華辰上拍的(圖12右圖)較北京翰海上拍的(圖12左圖),其一是左下角的螳螂消失了,其二是右下角小雞脖子多了一點黑色,其餘細節完全一致。 

  真品乎?贋品乎?關於藝術品的真偽,似乎從來就沒有絕對的真相。 

  金融工具:藝術品圈錢通道 

  伴隨藝術品投資這波潮起潮落,藝術品金融近年來也經歷了一波猛烈爆發又急速收縮的過程。 

  2007年6月,北京邦文當代藝術投資有限公司與民生銀行合作,推出了「非凡理財·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這是國內第一隻以銀行理財產品形式募集的藝術品基金。2009年6月,北京保利藝術品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保利拍賣的子公司)與國投信託合作,推出了「盛世寶藏1號保利藝術品投資信託」,標誌著第一支信託形式的藝術品基金誕生。自北京保利與國投信託首吃螃蟹之後,藝術品信託基金呈猛烈爆發之勢(詳見附文)。 

  金融機構介入藝術品投資領域之後,大量的藝術品金融產品成為了投資人套現、圈錢的工具,各種亂象隨之而來,大量違規行為因案發而被曝光於媒體。比如,天價拍下藝術品,再將藝術品用於抵押融資,再將融得資金付款;或者,通過假拍的方式將藝術品成交價拍高,再將藝術品抵押信託融資,融得資金改變資金用途投向房地產領域;更有甚者,乾脆買通頂級專家進行聯合虛假鑑定,用偽造的古董從銀行騙貸數億元。 

  作為藝術品信託的「第一人」,根據保利文化招股書的披露,截至2013年10月,其共計有7只信託產品處於存續期,總規模為7.53億元。如果加上已經到期清算的信託基金,則不止這個數字。北京保利目前雖然沒有違規的事件案發,但其以投資顧問身份與信託機構聯合發行的系列藝術品信託,同樣不乏疑點。 

  北京保利身為投資顧問的多只藝術品信託基金中,通過公開途徑可查詢到資金用途的僅有3只,分別為與國投信託合作的「飛龍藝術品基金·保利2號信託」、「飛龍藝術品基金·保利3號信託」,以及與中誠信託合作的「物華天寶保利9號藝術品投資信託」。 

  保利2號信託募集資金額3000萬元,保利3號信託募集資金額4500萬元,這兩隻信託產品同在2010年6月成立,存續期同為18個月,信託資金的用途同為「購買北京酷馬拉藝術品投資諮詢有限公司持有的藝術品收益權」,信託到期對方需按約定的金額回購該等藝術品。顯然,這本質上是質押藝術品的信託貸款。 

  工商信息顯示,這家「北京酷馬拉藝術品投資諮詢有限公司」(下稱「酷馬拉」)成立於2009年3月16日,由外籍自然人郭連娜獨資設立,註冊資本僅15萬元。2012年12月,該公司因未年檢而被吊銷營業執照。 

  一家註冊資本僅15萬元的企業,便可通過質押藝術品獲得信託融資高達7500萬元。信託報告並未披露用於融資的相關藝術品的詳細名單,「酷馬拉」究竟持有何等藝術品價值不低於7500萬元呢? 

  進一步搜索發現,該公司唯一的股東兼法人代表郭連娜,系福州人士,丈夫為澳大利亞籍藝術家林肯·米勒。《福建日報》曾報導,這位福建的洋女婿2002年來到中國廣州,兩年後,跟隨當時的女友郭連娜遷居福州,報導中還提及他的油畫作品《中國規矩》、《東方之春》。然而,在雅昌藝術網上,沒有任何關於該藝術家及作品的拍賣成交信息。 

  再來看看「保利9號信託」的情況。該信託計劃於2011年7月發行,募集資金總額1.18億元,資金用途為「購買卷石軒所有的29件標的藝術品,並由卷石軒回購標的藝術品」,具體藝術品名單同樣未予披露。 

  「卷石軒」全名為「北京卷石軒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與北京地產企業天地控股有限公司同為趙志軍實際控制。這種藝術品信託融資方的幕後控制人同時還有地產開發業務的情況,在藝術品信託中相當普遍。因而,被廣泛質疑「利用藝術品圈錢投向房地產」。其中典型者當屬已被調查的天價《砥柱銘》拍得者王耀輝。 

  信息不透明不僅北京保利一家,其他以各種方式募集的藝術品投資基金中,也鮮有詳細披露其具體的藝術品投資標的。即便是號稱中國最大的有限合夥制藝術品投資基金中藝達晨,通過公開資料可以查詢的,也僅有5件拍品的7次交易記錄(表8)。其中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在贋品與洗錢的外界雙重質疑壓力下,中藝達晨最終未付款交割。 

  數年來,盛極趨衰的藝術品投資領域,夾雜的是難以計數的各種亂象。廟堂之高的監管缺位,江湖之遠的自律不足,使得潮水退去之後,眾人皆被懷疑裸泳,最終整個行業將自食苦果。■ 

  

  中國藝術品市場回頭潮後再現活力 

  楊顥偉/文 

  近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迅速。雖然經歷了2012年的回頭潮,但2013年下半年起又呈現出逐漸企穩回升態勢,特別是藝術品出口、藝術品網上交易增長快速,給藝術市場注入新的活力。根據《2013年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報告》,2013年中國藝術品畫廊、藝術經紀、藝術博覽會一級市場的交易額為475億元,同比增長3%;藝術品拍賣市場交易額為438億元,與2012年基本持平;藝術品出口額為60億元,同比增長76%;藝術品網上交易額為30億元,同比增長67%;此外,現當代原創工藝美術品交易額為 800億元,同比增長23%;藝術授權品、藝術複製品、藝術衍生品的交易額為 200億元,同比增長11%。 

  畫廊艱難前行 

  2000年以來,中國的畫廊業邁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部分專業畫廊進入了所謂的「贏利時代」,而外資畫廊大量湧入,也形成了多元競爭的活躍景象。根據中央美術學院國家藝術與文化政策研究所調研統計,中國內地的畫廊有3366 家,主要分佈在東部地區,並與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以北京、上海、廣州等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為中心,畫廊數量較多且質量較高,二、三線城市亦有相當的畫廊數量,在市場上與一線城市形成互補。以代理製為經營模式的正規畫廊多集中於文化發展比較迅速的地區,如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以及浙江、江蘇、福建、河南、山東等文化發展相對繁榮的省份。 

  中國畫廊業基本上以小、散為主,大部分沒有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無論從經營的專業性,還是從經營規模上看,都比較薄弱,發展基本並不十分牢固,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肆虐下,部分資本逐步退出畫廊行業,畫廊屢屢出現關停或倒閉現象。但與此同時,隨著網絡技術的深入發展,畫廊經營也不斷與時俱進,在傳統的店舖經營之外,不少採用其他更為靈活的經營方式,包括2013年的熱點「電商」,以及靈活運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近年來,文化部也高度關注畫廊行業的生存環境,積極鼓勵和支持畫廊行業的發展,爭取相關資金給予扶持,各地也設立藝術基金給予扶持。 

  藝術品拍賣趨勢向好 

  拍賣作為中國藝術品市場風向標,一直以來都是判斷市場走向的關鍵。2013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在成交額上雖沒有大幅度的提升,仍處於市場調整期,但是依然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與行業特點。 

  一是趨穩向好。藝術市場研究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 2013年中國書畫作品的上拍量為313430件,成交量為146350件,成交率為47%,成交金額297.12億元,所佔市場份額為68%,相比2012年有8.67%的增長,儘管相比2011年的593.44億元有較大差距,但已表現出市場回暖的趨勢;油畫及當代藝術品的上拍量為13731件,成交8232件,成交率為60%,成交金額為33.59億元,相比2012年已有15%的增長,所佔市場份額為8%,同比增長1個百分點。 

  二是熱點多元化。中國書畫因其良好的保值、增值性和龐大的收藏群體,依然是市場中最熱門的板塊。同時,油畫雕塑、古玩雜項、碑帖等板塊較之2012年也是穩中有升。熱點的多元化意味著藝術品市場的逐步回暖,藏家開始涉及更多的收藏領域以規避風險。 

  三是走出去效應初顯。2013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中另一個比較重要的現象,就是內地拍賣公司「走出去」與國外拍賣公司「走進來」。國內的拍賣公司如嘉德、保利在2013年紛紛在香港地區開闢了新的戰場。而國際知名的拍賣公司蘇富比、佳士得也加快了在中國內地發展的步伐,分別於2013年在北京、上海舉行了中國內地首拍,並顯示出了兩家老牌拍賣公司的強勁勢頭。 

  四是網絡交易興起。網絡拍賣的迅速發展是2013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一大特徵。據中拍協統計,2013年僅通過中拍協網絡拍賣平台組織的網絡拍賣會就有3097場,成交額高達92.79億元,同比增長了7倍。國美、蘇寧、淘寶紛紛試水藝術品拍賣,掀起了一輪電商與藝術品聯姻的熱潮。除了藝術品電商外,隨著微信日益成為最重要網絡用戶交流平台,微信拍賣也悄然興起。 

  藝術金融暫時受挫 

  中國藝術品基金經歷2011年的井噴後陷入困境。2011年45款藝術品信託產品的總規模達到了驚人的55億元,但緊接著2012年藝術品市場整體下調,藝術金融也進入了寒冬。國內藝術基金普遍設計的2.18年的平均發行週期,也讓2013年成為「藝術品信託退出之年」。2013年有29款藝術品信託(基金)到期兌付,涉及資金額26.42億元。其中,上半年有10款藝術品信託面臨兌付期,涉資8.8億元,而進入下半年則更是空前,有19款藝術品信託密集到期,涉資17.62億元。2013年也成為藝術品基金「兌付」的困難之年。 

  退出的同時,2013年藝術品信託市場持續低迷,參與的信託公司較前一年減少8家,降幅高達66.67%。發行的產品數量也驟減了21款,降幅為61.76%。 

  作者供職於文化部市場司藝術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03

$佳宁娜(00126)$佳宁娜:一只被忽略了的港股价值核弹 等着蚂蚁变大象

http://xueqiu.com/7351106301/49046411

$佳宁娜(00126)$佳宁娜:一只被忽略了的港股价值核弹

2015-06-23 深港通头等舱


文/等着蚂蚁变大象

导读:投资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避免永久性的资本损失,所以选股最好有多重保险,地产股中多元发展的企业渐成趋势,而那些入手较早,已取得很大成绩,而市场仍然没有给予相应行业估值的就是潜在机会。

佳宁娜轻重资产搭配合理,餐饮的重复消费,食品的快速消费与商业投资物业的稳定收益,出售物业的间歇性利润爆发形成良性互动,而估值却还在历史底部,甚至只是清算价值的几分之一,市场无视公司在各行业取得的快速进步,我觉得这就是机会,至于为何要这样说,下面我就详细介绍下公司的情况和我的个人看法。


1
系出名门,历史悠久
很多资深港股投资者都知道,投资港股首先要避开老千股,经常有些看似便宜的股,买入后被造假抽千等行为搞的死去活来,痛苦不堪,有的甚至被清盘摘牌,直接归零。就连“欧洲股神”安东尼·波顿,来港后也水土不服,投资的股里面一堆老千,被嘉汉林业,博士蛙,霸王股份等一个个地雷炸的遍体鳞伤,最后感叹低估了港股的道德风险。可叹这位本来已功成名就的“欧洲股神”,退休前本来想来港再次续写下传奇,再镀一层金,没想到铩羽而归。所以选择靠谱的公司领导人,是投资的重中之重。

我们要说的这只股,可完全排除这种嫌疑,佳宁娜控股集团,是由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常委马介璋先生一手创办的。他1942年出生于广东潮阳,家境贫寒,7岁随父母到香港谋生,1967年凭借打工积蓄创办制衣厂,也就是现在达成集团,后发展成为现在的涵盖地产投资,酒店经营,食品制造的佳宁娜控股集团。集团创业于香港,植根于内地,实力雄厚,业务多元。

1994年,鉴于对深圳特区经济建设的突出贡献,马先生与李嘉诚,胡应湘,余彭年等香港知名人士,一起获颁发“深圳荣誉市民”称号。2003年,获香港“紫荆勋章”,并在社会担任香港广东社团总会会长,香港潮州商会副会长,世界杰出华人基金会副主席,云南省政府顾问等等一系列职务。所以说系出名门,秀其外而绝无奢华,慧其中而底蕴深厚。让人深感安心。


2
业务多元,实力雄厚
民营企业,大多考虑的更加长远,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冲突时会选择后者,尤其是香港老牌家族企业,更是以慢慢攒资产,获取长期收益为主,不浮夸,少弄险,负债率大多不高,佳宁娜就是这样一家企业。

公司业务分两大版块,一是餐饮和食品,二是地产。

先说第一版块中的餐饮。1983年,马介璋进军餐饮,投巨资在新港创办第一家佳宁娜大酒楼管理吸取西方先进经验,与世界接轨,并将潮州菜的“色,香,味,形,器”推向极致。1988年在深圳创办首家佳宁娜大酒店,其美轮美奂的菜肴立即征服顾客,引得食客如“过江之鲫”。深圳开业两年就跻身中国餐饮业前50名,取得营业额第6,利税第2的佳绩,而今,佳宁娜大酒店已在全国开业12家之多。

说起佳宁娜酒店的竞争优势,就要先说说中国的餐饮文化,中国餐饮文化源远流长,鲁,川,苏,粤,闽,浙,湘,徽八大菜系名扬天下,而佳宁娜的潮州菜正是粤菜的重要分支,它起源于中国潮汕地区,历史可追溯到汉朝,以昂贵著称,选料考究,刀工精细,烹调方式多样,追求色香味俱佳,有中国最高端菜系之称,以海鲜闻名。

一个好的管理团队总能与时俱进,2013年以来,原本业绩稳定的餐饮业由于反腐和经济下滑引起的公务和商务消费下滑影响,全国酒店普遍经营困难,公司管理层审时度势,多管齐下,取得鲜明成果。一是关停效益不好的酒店,异地重开,重点布局深圳等一线等消费能力强的区域。再就是调整菜品价位,更加亲民,打通隔断,扩大大厅面积,以承办婚宴寿宴为主。还有就是在用工上更多吸纳兼职人员,降低营业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公司开辟新的消费人群,切入中档连锁餐饮市场。2014年年中,公司以3000万元收购了香港味皇茶餐厅连锁,而后迅速在香港建好全新的中央厨房,使供应能力大幅提高,可支持味皇迅速扩充门店的需求,而今,味皇已顺利和多个大型商场,地铁等签订合作意向,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公司计划一年新开10家店,其中大陆占半,未来主攻大陆市场,争取三年内50家,每家营业额在2000万,连锁餐厅年营业额做到10亿元。

目前中档连锁餐饮领域竞争并不激烈,品牌多而分散,没有领袖群伦的品牌,而年轻人随着生活更时尚,在外就餐机会逐渐增多,所以抓住了这个市场,也就挖掘到了餐饮业的宝藏,佳宁娜凭借30多年的酒店管理经验,以先进的管理团队,雄厚的实力,快速切入这一领域,将有望打造出中国重要连锁品牌,我们看好公司把香港成熟餐厅模式复制到大陆的策略,相信此举有助于公司餐饮业务的腾飞。

在第一版块中,和佳宁娜酒店一样久负盛名的还有佳宁娜月饼,佳宁娜食品公司这些年干的有声有色,过去几年几乎每年都能实现20%增长速度,佳宁娜月饼在海南高端市场占有率超过50%,为解决产能瓶颈和品质控制问题,开始离开大本营海南快速全国复制,最新已进入广州和昆明,并且革新营销模式,转变过去只直营的模式,开始增加分销网络,通过这些措施,新市场保持30%到50%的年增长速度。公司居安思危,增设现烤面包业务,增加腊味旅游食品等即食食品品种,销售月饼并配以即食食品,达到渠道互补,时间互补,丰富产品梯队的效果。

最近,公司以2040万元收购新耀控股60%股份,目标公司于香港从事面包店业务,公司指收购面包店连锁业务可令公司业务进入香港知名的“馥轩”及“百乐”品牌旗下的面包店市场,并可透过目标公司旗下面包店销售公司自身的现有产品,扩展集团产品对顾客的接触面。

公司食品行业目标明确,就是快速复制扩张,增加产品线,在反腐引起的礼品消费下滑下,仍取得了满意的增长。

公司把餐饮和食品纳入一个版块进行管理,近两年这块税前利润都在8000万上下,公司计划未来几年继续投入5亿元巨资,实施兼并扩张,一家餐饮与食品行业小巨人呼之欲出。

接下来谈谈公司第二个版块地产业务。公司的地产由种形式组成,一种是自持的商业地产收租物业,另一种是用于销售的赚取一次收益的出售物业。

公司的商业地产,已建成的主要是位于深圳的佳宁娜友谊广场,这座广场位于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南路与春风路交汇处,毗邻深港罗湖联检大楼,深圳火车站驾车二分钟,往返香港步行只需一分钟,前往机场只需三十分钟,距地铁出口50米,可以说交通四通八达,寸土寸金。集团持有28100平方米。

另外还有深圳骏庭名园4900平方米,香港还有部分物业。这些持有物业合计账面价值公司只给了15亿,每年税前利润大约8000万。

公司在广东东莞正在建设一个东莞最大的商业综合中心,案名为东莞家汇生活广场,该广场总建筑面积41万平,佳宁娜持股50%,未来有望增持到60%。项目引入了国内家居第一品牌红星美凯龙,其中9.5万平由美凯龙建设并负责运营,另外还引入了唐宫中国,笔克展览,世邦魏理仕等品牌。项目有19万平的商场和店铺,以及十多万平的SOHO公寓,其中商业大部分自持,其他和公寓一起出售,该项目2013年开工,预计2015年到2016年分期落成,预计竣工后每年租金过亿元,并且会产生数亿元出售利润。预期为公司带来20亿增至收益。

公司在佛山市祖庙一带有个佳宁娜大酒店,佛山市政府准备将这一带旧商业改造成新的商贸中心,公司准备将这个酒店改造成大型综合商场,以容积率8计算,估计改造完成价值接近30亿。

从上面可以看出,已建和在建自持物业,未来估值有百亿规模。

2004年,深圳侨商国际联合会会长马介璋先生和副会长孙启烈,马伟武,理事郑松兴,梁满林,五人共同投资26亿元巨资,打造物流旗舰华南城,2013年公司按每股1.55转让了7.5亿股权,剩余1.39亿用作长期投资,并向全体佳宁娜股东派发每股0.3元特别红利。

有鉴于华南城的成功,公司在江苏连云港兴建华东城,项目规划占地1881亩,建筑面积300万平,将分期落成,这种物流城由于位置偏远,地价低廉,但人气需慢慢培养,目前公司正积极与电商合作,向电商物流城发展。

公司在湖南益阳市建设了一个大盘,项目规划建筑面积250万平方米,带有13万平商业和五星级酒店,开盘以来销售良好,每年贡献几亿销售收入。

综上所述,公司资产多样,规模庞大,但有息负债只有9亿多元,净负债率12%,体现了港派的稳健风格。


3
估值低廉,隐藏深闺
香港有着特殊的金融环境,香港股市基本是管理人是本地的,投资者以国外为主,企业业务国内居多,这就造成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出名的大公司估值甚至高于内地,而业务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小市值股乏人问津,经常出现估值上的奇葩,佳宁娜就是这样一家奇葩中的奇葩。以目前不到一港元的股价,这么多含金量较高的不断成长的业务和资产,公司市值只有不到10亿人民币,这对喜欢价值挖掘的长线投资者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仅算每年股息收益就有5个多点。


4
价值核弹,随时爆发
核弹体积小,能量大,如果股票市值小,资产庞大含金量又高,一旦爆发,就如同核弹的威力。

股票的上涨需要风,需要触发因素,佳宁娜的触发因素除了业绩的爆发外,还有一点就是公司从去年就开始计划把两大版块分拆上市,公司计划先分拆餐饮与食品版块,因为市场对这块认同度高,估值能给到17倍上下,公司通过系列兼并扩张,未来净利有望过亿,分拆上市后将形成一个中型市值的餐饮食品公司。假如分拆成功,公司价值必然会被市场重新挖掘。

公司净资产2.97港元,净资产折价高达65%以上,重估价值每股6元多,以现价0.95元计,上升空间广阔。在深港通和两地基金互认就要实施,两地资金理念融合正加速进行的今天,该股的价值未来有望被挖掘,进可享受企业业绩爆发分拆上市的超额收益,退可守住公司每年5个多点的分红,可以说投资投机两相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00

我失落了的少女時代



很多人把《哪一天我們會飛》和《我的少女時代》互相比較,兩者皆看罷才發現,蘋果與橙,那可以拿來比?

《哪一天》講的,是夢想。《少女》講的,是發夢。《哪一天》講的,是進退失據的中年,《少女》呈現的,是似詩的情懷。《哪一天》講的,是吃掉夢想的現實,《少女》還給觀眾的,是未破損的童話。

情竇初開,你總會對那個靚仔得來有點奶油的男生有好感。偏偏你踫上的,卻是那反叛得來也很靚仔的壞男孩。壞孩子看不見其實很漂亮卻不懂打扮自信缺缺的你,只喜歡那個其實很平凡只是較會打扮的眾人女神。偏偏,女神喜歡奶油男生。

於是你和壞孩子組成失戀聯盟,合謀拆散女神和奶油。然後就是下刪一萬字比童話更童話的發展。聯盟互生情素,共同進退。壞孩子因為少女而發奮,變了高才生。少女因為壞孩子被寃枉而在學校反抗老師。壞孩子為了保護少女寧願被黑社會打,入了醫院仍然幫少女做考試筆記,最後因為自己要做腦手術而把少女拱手相讓給一表人才的奶油……

嘩,如果看到這裡,仍未甜到漏兼且暈低的話,驚喜陸續有來。多年後,少女和奶油仍在一起,關係麻麻。變了中女的她天天開OT,繼續迷劉德華。然後竟然真的讓她在演唱會門外踫見劉德華!原來演唱會是變了中佬的壞孩子由海外飛回台灣一手促成的,還用少女的名字為演唱會命名!


這絕不是少女時代的愛情,頂多是少女一廂情願幻想過卻從未發生的愛情故事。看得抽離,或許是因為,我老了。人說《少女》勾起集體回憶,除了那個舊款卡式機,我甚麼也回憶不到。反而壞孩子徐大宇有點像九十年代紅過一陣子,現在不知去了哪裡的呂頌賢。當年,呂頌賢真係幾靚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0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