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農民的Facebook」,死了——公益小額信貸陷入困境

http://www.infzm.com/content/75052

在商業型小額信貸公司出現爆髮式發展時,公益型小額信貸機構卻舉步維艱,既突破不了政策法規的桎梏,也難以找到可以持續的商業模式

五一假期剛過,陳凱峰收到一個壞消息,「我開網」即將停運。

我開網是一家幫助中國貧困人口的國際小額信貸機構。5年前由兩位美國女孩魏可欣和孟康妮創辦,並搭建了一個類似Facebook社交網絡的P2P小額貸款網絡平台(person to person,個人對個人)。

陳凱峰也被P2P公益小額信貸的理念所吸引,加入並成為我開網上海分會副會長。「我加入的理由很簡單:那麼多外國人在幫助中國邊遠地區的窮人,為什麼中國人不幫中國人?」

我開網的進展曾一度令人鼓舞,至今為止,已為近千名每天生活費不足1.25美元的中國貧困農牧民提供超過50萬美金的貸款,幫助他們創造改變貧窮命運的機會。不少借鑑我開網經驗的P2P商業信貸網站,也在中國取得突破性發展。

但是,2012年5月2日,我開網官網突然宣佈停運,因為募資困難。

事實上,我開網的生存困境,只是公益型小額貸款機構在中國步履蹣跚的典型樣本。在商業型小額信貸公司出現爆髮式發展的大好局面時,公益型小額信貸機構卻遭遇困境。

「農民的Facebook」

「他們拿到貸款後第一次做小生意,剛開始才幾千,後來就變成幾萬了,確實能看出變化,生意越做越大,生活也越來越好。」

趙秀芹是內蒙古赤峰大板鎮百興嘎查(村)一名牧民,也是一名受益於小額信貸的老客戶。趙和老伴在當地做農機修理生意,急需一台砂輪機,在我開網提交申請人情況和貸款需求後,幾名資助人關注了趙的信息。

不久,趙秀芹就從我開網獲得4000元小額貸款,買了一台砂輪機。

「在小額信貸連續幾年的幫助下,修理部生意越做越好,已經能夠負擔我們老兩口的生活開支。」趙秀芹說。

像趙秀芹這樣原來生活在貧困線以下,5年間通過不斷向「我開」貸款而改變生活面貌的小額業主有961名。由於貸款數額極低和缺乏抵押物資,我開網可能是他們借得到錢的唯一希望。

2007年,受到「窮人銀行家」之稱的尤努斯啟發,兩位美國女孩魏可欣和孟康妮,在中國創辦一家小額信貸機構「我開網」,希望能成為一家貸款給貧困農民的「窮人銀行」。

兩位美國女孩採用的方法與尤努斯略有不同——把互聯網的社交網絡理念引入小額貸款模式並加以創新。其終極目標是讓「我開網」能成為真正的貸款者與借 貸人之間直接交流的網絡社區,可以像Facebook或者Twitter一樣,給雙方帶來意想不到的作用。也有人因此把社交網絡結合小額信貸的模式稱為 「農民的Facebook」。

不過目前這還只是個夢想。因為貧困農民無法上網,「我開網」具體運營模式是:地區合作機構(四川省儀隴縣鄉村發展協會和內蒙古昭烏達婦女可持續發展 協會)對當地需要貸款的貧困農牧民進行評估,並篩選貸款申請者,在我開網站上公佈他們的信息,看到信息的資助人選擇申請者並捐獻無抵押貸款。

雖然是捐獻,但是這些給農民做小生意的錢並不是免費贈送的。貸款要每個月分期償還,在一年左右還清,一旦一筆貸款收回則立即拿去幫助另一個需求者。

陳凱峰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我開網的小額貸款是健康的,貸款大多能收回來,壞賬少於2%,循環非常良好。」

楊高是我開網的捐贈人。這位美國波音公司的飛機工程師,在2008年從全美公共廣播(NPR)無意中聽到一則關於「我開」的新聞之後,前後用信用卡支付了300美金,幫助了十幾個中國農民。

楊高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我開」最吸引他的地方是「自己的錢可以直接落實到受益人手裡,如果通過民政渠道走的話,一層一層剝削,到最後拿到手裡的不知道還有多少」。

讓楊高感到興奮的是,不少貧困農民確實改變了命運,「他們拿到貸款後第一次做小生意,剛開始才幾千,後來就變成幾萬了,確實能看出變化,生意越做越大,生活也越來越好。」

現在,雖然我開網停運,但其創始人魏可欣承諾:截止到目前所捐助的貸款本金,繼續幫助四川和內蒙古的小額信貸客戶。

不可持續的生意

貸幫網CEO尹飛說,「通過大眾募集捐款的方式來支持公益小額信貸,其運營模式具有不可持續性。」

很黑色幽默的是,我開網小貸幫助農民走出貧困命運的同時,自身卻陷入停運困境的命運。南方週末記者瞭解到,募資困難成了我開網運營維艱的最大障礙,陷入斷糧困境。

我開網之前99%的資金均來自美國和香港。與孟加拉等南亞國家民眾認可小額信貸相反,在美國,小額信貸的慈善性質並未廣泛認可。對他們來說,信貸是獲利的商業,因此他們很難理解我開網的捐助模式。

此外,外國公民對中國貧困人口的狀況缺乏瞭解——中國仍有2億每天生活費不足1.25美元的人口數量。而隨著中國整體經濟強勁增長,也讓許多外國人拒絕再向中國捐款。

我開網也把募資轉向國內,並於2011年與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合作,取得公募資格,在中國接受人民幣捐款。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一位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介紹:「我們給我開網提供了一個公募平台,開了一個支付寶的賬號,並設了一個我開專項基金。」

但我開網從國內募集的資金仍然少得可憐。人口基金會上述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募款非常少,全部數據要結完賬才能知道,目前給了儀隴縣是4800元。」

正因如此,我開網5年下來募資成本高昂。不僅要舉辦各項活動為外國公民講解項目,還要負擔美國和國內的機構運營支出,承擔網絡系統的開發和維護。

另一方面,我開網也缺乏明確的商業模式來產生足夠的利潤,以維持各種運營開支。比如,貸款人支付的利息以及捐款人讚助的活動經費,大多留給了四川和內蒙古的兩家合作機構。

「作為合作機構,我開網做得非常好,但是做得很艱難。」四川省儀隴縣鄉村發展協會秘書長高向軍對南方週末記者介紹道,扶貧的小額信貸成本非常高。

除服務成本外,小貸機構還要承擔服務對象的風險成本,貸款收取的利息僅夠勉強維持生存,更不用提盈利了。高向軍對南方週末記者說:「貧困農民完全處在一個非常動盪的游離狀態,一旦宏觀經濟發生改變,最先倒下的就是他們。」

拮据的狀況,讓我開網不得不一再壓縮人工支出。陳凱峰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我開能維持到現在的原因是全球17個分會的志願者隊伍都不拿工資,為了那 份熱情。」前CEO魏可欣一共募集到65萬美金,也沒有任何工資。雖然按照美國職業籌款人的規定,10%-15%的佣金是合法所得。

與我開同時申請公募資格的貸幫網CEO尹飛表示,「我開網對中國農村建設作出的貢獻值得肯定,我開的表面原因是資金募集不夠,但原因是深層次的。雖然它拿到了公募資格,但是通過大眾募集捐款的方式來支持公益小額信貸,其運營模式具有不可持續性。」

未知的未來

為解決公益小貸機構募資難的問題,白澄宇呼籲政府成立批發基金。

一群志願者仍在尋找我開網項目持續下去的機會。陳凱峰就表示:「我開上海分會暫時還不受影響,我們在尋找『我開』繼續辦下去的可能性。」

但不得不承認一個殘酷的現實:公益型小額信貸機構(包括NGO)已經從2003年鼎盛時期的三百多家萎縮到目前不足一百家,而且仍有進一步萎縮趨勢。

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秘書長白澄宇對南方週末記者指出:「中國小額信貸之所以發展緩慢主要就是政策上有許多瓶頸解決不了。比如說:金融政策沒有放開市 場,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槓桿受限制,小貸公司從銀行融資的資金成本非常高等等。此外,中國現在整個金融市場是這些低收入貧困人口缺少金融服務,中小企業也缺 少金融服務。」

小貸機構不能吸儲,這也是造成小貸機構募資困難的重要原因。白澄宇呼籲政府能重視小額信貸,他建議道:「首先,政府要制定有效的符合小貸機構發展的 金融政策,給他們發展的前途,條件成熟時改製為小貸公司或村鎮銀行;其次,國家應採取實質性政策,要求有關銀行必須提供扶貧的小額信貸資金,如果銀行做不 了,可以委託這些真正做小額信貸的機構去投放。」

為解決公益小貸機構募資難的問題,白澄宇呼籲政府成立批發基金,「我們現在致力於促成中國真正的公益小額信貸的批發基金項目。希望政府能建立一個專門針對貧困弱勢群體的批發基金,只要符合篩選條件的小貸機構都可以申請批發基金,用於小額信貸。」

一位志願者不無傷感地在我開網微博留言:「看到我開關閉了,這是一個讓人心碎的時刻,但我開的理念已經在中國紮根,消除貧困的夢想,還會激勵更多人堅守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97

傅政軍回應i黑馬:9158撈偏門早死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623.html

    【i黑馬導讀】9158如今是杭州第二大互聯網公司。一群漂亮的女主播通過歌唱、跳舞、賣萌、調情等方式成立視頻聊天室。為了得到女主播的芳心,觀眾豪擲千金送虛擬禮物,女主播可以從中分成75%,9158可以分成20%。1萬名女主播平均月收入四五千元,9158在2012年營收了10個億!對於i黑馬將9158的這種模式稱為「在線夜總會」,9158的創始人傅政軍著實有點不滿,「9158撈偏門早死了」。

9158之前在公眾面前的曝光度並不高。隨著多玩YY上市,業務模式十分相似的9158被迫站在了媒體的聚光燈下。

作為國內最大的多人視頻社交平台,截至到2012年11月份,9158註冊用戶近3億人。它提供了一種十分簡單的社交模型:草根明星+粉絲。通過招聘主持人和草根藝人來主持網絡虛擬房間的社交活動,並吸引粉絲加入。普通用戶成為在此平台可以向喜歡的主持人、藝人等贈送付費的虛擬道具。

對於i黑馬將9158的這種模式稱為「在線夜總會」。9158的創始人傅政軍著實有點不滿:

「古代的街頭賣藝不不正是靠著圍觀人群的喝彩與捧場嗎?我們只根據時代的需求,將『perform in the streets'變成了『perform in the internet'而已。」

批評的聲音說9158的有些女主播為了賺錢,就故意穿得很暴露。為了規範主播行為,傅政軍說他也絞盡腦汁,開發了一套機器加人工的監控軟件,一旦發現違規行為立即關掉房間。「我絕不敢撈偏門,9158已經走過8年,若是靠撈偏門早死了。」傅政軍對i黑馬說。

9158的成功吸引了眾多競爭者加入,其實但並不像想像的那樣容易賺錢。

「六間房、搜狐秀場、56都來做了現在,沒有一家賺錢的,40%的主播費用、20%的銷售費用再加上20%的推廣費用,還有服務器、研發、監管等各項費用不計其數。」傅政軍說,2011年9158被牽涉入「網絡吸毒案」中,事實上9158和警方一直保持著密切合作,杜絕類似違法行為的發生,但這樣嚴重的負面消息散播開來時,9158不得不花費巨大的精力去應對。

互聯網大潮中很多一出生就受到投資人熱捧的創業公司最終都含著金元寶夭折了。而在經歷過洗禮的企業在站穩腳跟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如果說360、世紀佳緣通過上市已經修成正果的話,那麼9158還差一步之遙。不久前傅政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今年市場好的話,天鴿集團或許將赴美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937

主編死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103.html

我最喜歡的村上春樹小說是《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今天在鈦媒體開始的這個系列是「世界盡頭」。第一篇——

2008年春,洪浩從紐約回來,加盟NEWSWEEK中文刊。我們在上海中環廣場的星巴克見面,周爾方也在。交流了「出則無敵國外患」的那個主義和「有特色的」這個主義之後,話題回到本業——一個在國去國者都不能自拔的行業。

我們共同的問題是什麼樣的新聞產品可以活下去,深度調查?觀點?之後的一年,討論成了爭論,茶歇飯後成了工作和職業思考的一部分,參與的同事、朋友擴展到北京、香港、紐約、東京、首爾,擴展到所有我認識的同行。我很快發現,這不是一個好問題,而更像是許多相關而因果未明的問題的混合體。於是,問題衍生為什麼樣的新聞產品會先死?哪種媒體盈利模式會崩潰?誰是替代者?未來的媒體是什麼樣子?……

正確的答案取決於正確的問題。轉型與變革時代的人不容易提出正確問題,是因為要自相矛盾,要用幾十年裡學到的一切來解構、否定這幾十年以及之前的一百多年。過程中,AP的修辭訓練、WSJ的敘事方法、NYTimes的版式風格、NEWSWEEK的編輯流程都是羈絆而非助力。直到四年後NEWSWEEK停出印刷版,我才找到第一個問題:未來媒體中最不需要的工種是什麼?

如果你是媒體人,屬於一個編輯部,正在一棟辦公樓某層一個鬧哄哄的大辦公室裡寫稿,打電話,在線搜索,看CCTV和CNN,用一個手機聽微信、另一個手機看微博,喝咖啡,發呆……,不妨閉上眼,想像經過10年、20年、30年,然後睜開眼看看周圍,記者、編輯、秘書、專欄作者、清潔工、送盒飯的,誰不在了?(不是不在這個辦公室了,而是不在媒體世界了。)

我的答案:活不到那天的,是那個被玻璃、鋁製百頁簾、硬木貼面中密度板材隔在一間獨立辦公室裡的人,門上嵌著他(她)的職位牌。

不錯,主編死了。

所以,如果你是主編(或總編輯),很遺憾,你是一個悲劇人物。你能夠為這個行業作的最大貢獻,就是儘可能放棄自己的權力,削減自己的職能,鼓勵每一個下屬嘗試沒有主編的媒體形態,配合技術部門創造不需要主編的生產流程,直到讓自己這個職位的市場價值歸零。有些相對容易的貢獻,你的理性已經在做了。比如絕不花錢買任何一份報紙,比如把同樣一篇個人寫作發給雜誌和社交媒體而只向雜誌收費,比如用多年在編輯體制中努力進步收穫的積蓄餘額,投資那些雖仍有主編職位而實權每下愈況的所謂新媒體上市公司(更好的策略應該是投資一個基本面近似卻沒有主編職位的媒體公司)。還好,至少你學會了對衝風險。

當然,這並不僅僅關乎你一個人。主編死去意味著各式各樣的編輯中心體制被連根拔起。執行主編、副主編、助理主編、部主任、副部主任、助理部主任,都不得不離開他們單獨或合用的辦公室,或比別人長半尺的桌子和高幾寸的椅子,以及照得到陽光的由專業園藝公司負責養護的室內盆栽。

主編在死去。這部分解釋了為什麼近年來和我喝咖啡的同行,在編輯體制裡位置越高越焦慮,越看不清出路,越睡不著;級別越低越平和,越看到機會,越樂觀。開始我以為是年齡影響了心態,但其實那些身居高位的朋友實不乏勇氣與智慧。現在我才明白,當人真正處於危險之中,即使他(她)不「知道」,也能強烈地「感覺」到。

未完待續。( 本系列每篇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授權鈦媒體獨家首發一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647

如果紙媒死了,誰會是最大的受益者?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223.html

「紙媒將死」的聲音從互聯網新聞興起以來就一直不絕於耳,尤其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的普及更使得新聞閱讀變得隨時隨地。醒目的標題、生動的圖文加上智能的算法,新聞在省略了排版、印刷和派送等一系列漫長過程後,也讓用戶所讀取的內容變得越來越準確。

 艱難的紙媒

2009 年 4 月,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停止出版紙質日報,轉而專注於自己的網絡版報紙。該報創刊於 1908 年,在美國乃至世界都頗有知名度。而今年 8 月初,亞馬遜 CEO 傑夫·貝索斯收購了另一家美國老牌嚴肅大報《華盛頓郵報》,也在業內引發軒然大波。據美國審計聯盟的調查,北美的 210 家報紙雜誌中已有超過 87% 在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平台上發佈了移動端 App。許多傳統紙媒的數字版訂閱用戶量逐漸超過紙質版,電子訂閱的收入也漸漸超過廣告收入。肇始於 19 世紀的主要依靠廣告來支撐的傳統報紙經營模式已經受到嚴重挑戰。

相比於各種新聞閱讀 App 對資訊的即時呈現,紙媒的新聞從記者寫作到讀者閱讀之間存在著今天看起來「非常巨大」的鴻溝。當新聞記者瞭解到某一事件後,從奔赴現場採訪,再到寫作、編輯篩選、定版、印刷、派送,前一天的新聞往往要到第二天才能看到。而且對於沒有訂閱報紙的讀者來說,還必須自己去報刊亭購買,更不用說在隨身攜帶和尋找自己感興趣內容時的不便。

目前國內紙媒的內容創作者的收入與其稿件的傳播率並不是嚴格的正相關關係。以大多數報紙為例,記者的文章會按照字數、類別、質量等方面來打分,最後根據這個分數來確定記者的收入。然而這個分數的高低並不是直接由新聞被多少人讀過、評論過來衡量,而是由報紙的編委來確定。也就是說,記者的寫作並不純然是讀者導向,某種程度上來說還必須滿足編輯的喜好。


其實新聞一直沒變,作者和讀者也沒變,變的只是渠道而已。在古代,州府的榜文就是新聞;工業革命以後,報刊應運而生並成為一門獨立的產業;而到了信息革命正深入進行的今天,新聞的載體也必然會經歷徹底的變化以更加適應傳播和閱讀。在張一鳴看來,明後兩年中國的紙媒生存就會發生巨大變化。從目前的產品形態來看,至少在未來的數年時間內,移動端成為主要的新聞閱讀終端會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

傳統媒體轉向網絡新聞的最大動因無疑是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互聯網化的新聞至少能夠帶來這樣幾點改變:

大幅降低運營成本。紙張印刷、發行派送是紙媒開支的大頭,而在互聯網中,它們只不過是幾無送達成本的信息字節。互聯網媒體是真正的輕資產運營。

機器取代人工編輯。我在《沒有「人」的雪球要如何滾下去》當中已經詳細交代過這一點,原本需要編輯來完成的選稿、推薦、糾錯等工作完全可以依靠機器算法來實現,其工作效率無疑比人工要高的多,同時投入的成本也比人力低得多。

更加精準的廣告投放。不同於報刊廣告廣撒網式的宣傳,依靠算法進行個性化推薦的新聞閱讀應用可以通過分析用戶的閱讀習慣,來計算出更可能是用戶所需要產品的廣告,最大程度避免商業化運作與用戶體驗的衝突。


如果說所謂新聞業的變革只是把文字從紙張搬到網上,那麼這其實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如前文所說,內容創作者的收入並不是與其內容的傳播率、影響力直接掛鉤,讀者對內容的優劣沒有直接投票權,話語權掌握在編輯手中,同時他們決定著讀者的品味。不過形成這種機制的一點重要而不可否認的原因是,人們無法對報刊上的內容傳播進行即時監控,哪篇文章看的人最多、哪篇文章反響最好是難以知曉的。然而在互聯網則擁有諸多的客觀全面的評定標準,比如常說的 IP、PV、跳出率等。這就使得新聞的 ROI 變得可衡量,能夠以類似於廣告投放的 CPA 方式來計算作者(記者)的報酬。新聞的好壞和作者的收入是用戶說了算。

與此同時,「大眾」媒體的權力被新型渠道消解的同時,未來會有更多「小眾」媒體湧現出來。它們的目標受眾不再是社會大眾,而可能更是專注某個更加細分的領域的某一群人。目前來看最具有代表性興起的就是科技媒體:專注科技互聯網領域;內容的眾包模式;寫作方式的高度自由。而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為傳播載體,小眾媒體可以以較低的成本進行運營。相信今後在科技領域之外,必定還會有其他具有相同專業知識和興趣愛好的人聚集到一起組建新的媒介組織。當然,這其中已經有不少個人作者借助新渠道發出自己的聲音,不乏有人借此達成變現。對於作者來說,低成本高效率的渠道能夠讓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內容創作上面,人的價值和創造力因此而得以凸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10

報紙死了怎麼辦

http://read.bbwc.cn/zj1dwm.html

上海的《新聞晚報》,將於2014年1月1日正式停刊。這不是壓垮紙媒的最後一根稻草,但肯定是報業窮途末路的冰山一角,更大的坍塌消融在後頭。

報紙怎麼能不死呢?我是教新聞的老師,經常在課堂上問學生:你們看報紙、買報紙嗎?他們不好意思地笑一笑,然後低頭繼續看手機或電腦。他們可是未來的新聞從業者,最有慾望的消費群體。連他們都不買報紙,你還指望誰買呢?

經常參加一些媒體研討活動,每次見到紙媒的記者,不是已經開溜到網媒,就是正準備開溜。過去每到年底,各種紙媒都會開年會、辦慶典,場面豪華、待遇優厚、主賓云集,如今卻漸漸成了明日黃花。同樣的盛況,已換到門戶網站的豪庭。

老人們還在看報,戴著老花鏡尋找裡邊夾帶的超市促銷信息。曾經穿梭的送報小紅帽、黃馬甲,難覓蹤跡。取而代之的是各個公司的快遞員,而他們的主顧又有哪一個不是網上下的訂單呢?

街頭的報攤逐漸減少,好不容易碰著一個,還不怎麼賣報紙,賣得最多的是手機卡、充值卡、網絡遊戲的點卡。有幾家黨報倒是每天給我贈閱,可我能做的就是原封不動地積攢到一定量,然後讓人收去化漿。到了年底,報社朋友來電話確認我的地址,希望明年繼續贈閱。我說能不能不要印了,或者直接拉到紙廠化漿。他很認真地說,不印怎麼能看到黨的政策?他們直接拉到廢紙廠,那是浪費和犯罪。送給我們,他們完成了發行量,也拉動了回收業和造紙業。

是啊,黨報有補貼還能維持,市場報如果賺不到錢,又沒有補貼,就只有死掉。中國報紙由於數量總體管制,競爭不充分,日子還不是最慘。看看美國的報紙,每天都在關張,許多小報都消失了。曾經著名的《洛杉磯時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也只保留網絡版。兩年前邀請《紐約時報》全球副總裁安德森女士做講座,她預計該報5年後只會有網絡版。現在看來還要提前。

因為沒人買,報紙一印就賠錢,除了採編,還有排版、校對、紙張、印刷、發行、廠房、設備、交通、人員和管理等開銷,誰願意賠錢賺吆喝?甚至連吆喝都沒有,報紙的所有功能,iPad、電腦都能實現,除了讓人滿手油墨、擦玻璃、墊污物。

由於技術的進步,消失的豈止報紙?曾經風光的BP機、磚頭大哥大今安在?還有多少人在魚雁往返寫情書?有幾人知道電子郵件抄送的CC是什麼意思?過去用碳素(Carbon)做複寫紙、開發票墊拓印紙,所以叫Carbon copy,現在有了複印機、熱敏紙,誰還用複寫紙?甚至由於原子筆、一次性水筆的普及,連使用墨水的鋼筆都見不到了。儘管浪費,也不環保,但這是殘酷的現實。

報紙作為燒錢、污染的小眾媒體,也許會存在,最極端的是當年專給袁世凱一人印的《順天時報》,萬民勸進,早登大寶。可作為一種大眾媒體、一種產業現象,就像袁世凱稱帝,不能長久。

但新聞不會死,面對海量信息,專業的記者和信息傳播者猶在,只不過是換了個媒體平台。這一換,變化相應而來。

首先是新聞的敘事方式。人們已習慣了新聞的倒金字塔結構,這是多少年來通訊社發電報的方式:「某社某地電」。過去由於電報昂貴、通訊技術限制,先發回最重要的新聞時間、地點、事件等要素,不重要的放後面。發報費不夠、通訊中斷、版面限制,後邊的內容隨時可以刪減。新聞通常也很短。

但現在誰還發電報?憑什麼要把新聞寫成乾巴巴的5W1H,而不能像小說一樣起承轉合,引人入勝?如果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誰還會點擊後面的內容和廣告?短是必要的,在海量信息的時代,可能需要更短,甚至標題黨、配美圖,否則在那麼多的新聞裡,誰會注意你的新聞呢?但由於有鏈接,新聞也可以寫得很長,配上各種相關不相關的信息,讀者有興趣、有時間,可以一路點擊下去,網站巴不得你多停留呢。同樣,在寫稿時,恐怕要考慮哪些是熱詞、關鍵詞,既便於做鏈接,也便於搜索,要知道多數人的信息是靠搜索得來的。

其次,媒介融合即多媒體,從可能成為必需。記者不再像報紙時代的寫作、編輯、攝影、美編、排版、校對分工那麼明顯,每個人都得是多面手。同時行業的競爭加劇,要減少開支、擴大平台、一人多用,媒體也不願再養那麼多人。台灣的《聯合報》集團,90年代有6000多員工,基本上只做單一的報紙。現在只有1000多人,除了尚未停刊的報紙,還要搞網站、電視、會展、電商。原來全島就幾家報紙,開放報禁後,湧現出眾多媒體。信息無疆界,還有無數島外的媒體、網站,而讀者總量就是那麼多。要想生存,只有壓縮人員、一人多能。

最後,新聞的全球化。過去報業競爭和壟斷的結果,是一城一報或幾報,多數讀者只關心本地新聞,看一份或幾份報紙。哪怕對其他地方感興趣,也受制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互聯網完全改變了時空概念,使人們共生於地球村。而全球化帶來的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國際政治民主化,使人們相互依賴、聯繫到一起。網絡讓地方新聞變成全國新聞,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區分不再明顯。即使有語言障礙,但有圖有真相,視頻是普世的,傳播是無國界的。當年美軍的虐囚醜聞是國際新聞,現在偏遠的內蒙古老兵打新兵,難道只是國內新聞嗎?

網絡時代,一個人能做很多事;一個國家的事,全球都在看,牆內開花裡外香。

撰文/喬木(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副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90

社區首診死了

2014-03-31  TWM
 
 

 

大量病患直接湧進大醫院,證明多年來社區首診制度試點的失敗◎ 財新記者 李妍 實習記者 楊寶璐 文3月23日,北京東三環社區衛生站,門可羅雀 ;臨近的北京朝陽醫院,人潮湧動。

這樣的反差每一天都在持續。對於年輕的社區醫生小肖而言,維持內心的平衡感變得越發艱難。 「我們的工作很雜,主要是給老年人做常規檢查和慢性病治療,開些藥,跟居委會聯合辦活動,協助週末義診,幾乎沒什麼專業上的含金量,讓人很煎熬。 」他對財新記者說。

與在大醫院任職的同學相比,小肖覺得自己「快廢了」 。 「全科醫生在中國是沒前途的,還是要走專業化路線,社區首診和家庭醫生的概念還很遙遠。 」小肖所在的衛生站正在進行標準化改造。從2007年起,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開始陸續進行標準化建設和基本設施配置。按原計劃,小肖所在衛生站2013年底將配備醫護人員近百人,下設四個衛生服務站和十餘個常規科室。

但至今硬件設施和人員配備都沒有到位。 「我們目前只有預算,沒有財政撥款,全靠醫院自己投資,很多設備都買不了。 」小肖介紹,按北京市衛生局的「政府購買醫療服務」思路,只有達到考核標準,才能得到相應比例的撥款。

可現實是「病人很少,招不來醫生,也要不來錢,一切都是無源之水。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恆鵬認為,正常的就醫秩序應該是「正三角」結構。也就是說,約70% 的常見疾病在基層醫療機構診治,20% 的急症和重病症在二級、三級醫院診治,只有不到10% 的疑難病症才會到頂級醫院診治。

現狀卻是 「倒三角」 ,醫界人士都認為秩序很混亂。 「大多數病患都集中在大醫院,醫患需求和醫院資源安排嚴重錯位。 」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國務院醫改專家諮詢委委員劉國恩對財新記者說。他指出,二三級醫院和社區醫療機構應扮演好各自角色並緊密相連,實現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

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是社區首診制。2009年啟動的新醫改也將此設定為重要任務。自2006年起,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成都、武漢、深圳等地相繼啟動社區首診制試點,並出現了醫保預付費模式、醫聯體模式、基本藥物零差率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嘗試辦法,但至今收效甚微。

北京試點不成功

朱恆鵬認為,社區門診應該如同一張龐 大而密集的網,成為整個醫療體系的守門人。但按照北京市衛計委公佈的數據,2012年北京市醫院門診總診療人次是1.97億人次,其中基層醫療機構佔5905.8萬人次,佔總量的29.9%。

「比例應該倒過來。 」 原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國務院參事鄧小虹對財新記者表示,基層醫療服務機構的硬件、服務體系建設已基本完善,居民的常見病、多發病可在基層醫療機構治療,到大醫院看門診的應佔少數。

從1997年起,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文件中就明確提出「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 。2006年,國務院印發《關於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 ,提出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預防保健機構、醫院合理的分工協作關係,探索開展社區首診制試點工作。

作為全國優質醫療資源最集中的城市,同時也是全國「看病難」問題最突出的城市,北京成為最具有代表性的試點樣本。

2009年,北京社區首診模式在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中的「一老」和低保特困人群中推行。時任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的梁萬年曾表示,北京市衛生局規劃,在未來兩年內,北京參保的常住居民看病,全部實行社區首診。

方案一旦實施,意味著社區居民必須首先在本人選擇的定點社區醫療機構就診,因病情需轉診到大醫院或者專科醫院的,只能通過社區醫院預約轉診手續,未經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辦理轉診手續而發生的住院醫療費用不予報銷。

但隨後北京市衛生局局長方來英解釋稱,北京不會強制推行社區首診,這只是醫改方向,需循序漸進。

2010年6月,北京公立醫院改革確定平穀區為首個試點,依託平穀區醫院與北京協和醫院的對口協作關係,建立「社區首診,分層級預約轉診」模式。

2010年11月, 「朝陽醫院醫療聯盟」成為北京成立的首個醫療聯合體,市醫院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建立區域醫療共同體模式,發揮三級醫院的醫療技術和資源優勢,可以逐步實現患者首診在社區、轉診到大醫院的分級診療服務模式,未來還將適時擴大試點範圍。

為爭取醫保政策,推進社區首診,北京市衛生局與社會保障部門協調,將社區衛生門急診報銷比例由2006年的50%調整為2007年的60%,2008年提高到70%,2010年提高到90%。

但至今,社區首診制並未全市普及。

淪為 「報銷藥房」

對於很多患者而言,社區門診更像「報銷藥房」 。

「我日常用藥七八種,在報銷範圍裡的有280多元,自費藥還有200多元,到醫院拿藥可以報銷230多元,在社區門診拿藥可以報銷260多元,而且拿藥方便。 」馮淑娟老人表示,每月會到醫院做定期檢查,有任何不適也會直接去大醫院。 「在社區就量量血壓,拿拿藥。 」為提高社區門診對病患的吸引力,2010年5月1日,北京市在職職工和退休人員的社區門診醫療費用報銷比例統一提高到90%,而在醫院,在職職工的報銷比例為70%,70歲以下退休人員的報銷比例為85%。

「這項政策加上社區藥品零差率,意味著今後在社區定點醫療機構看病拿藥,將比大醫院有很明顯的優惠。 」 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醫保處處長蔣繼元曾表示,優惠政策將引導參保人員到社區就醫,緩解大醫院看病難的矛盾。

但社區門診量沒有明顯增加。 「這種做法對支付能力強,有錢或有權的患者沒有約束力,他們會自費去三甲醫院看門診。一些談判能力強的患者,比如離退休官員和行政事業單位職工要求去三甲醫院看門診並享受醫保補償,政府部門能強迫他們去社區嗎?」朱恆鵬說。

根據北京市衛計委公佈的信息,從2013年10月起,北京社區門診藥品基本藥物品種增加到699種,醫保社區藥品報銷範圍由原來1211種增加到1435種。

藥品報銷額度和品種的增加使社區門診次均費用顯著提高。小肖介紹說,「雖然很多社區門診的年容量指標都在逐年提高,但社區門診幾乎不承擔檢查和診療職能,很多慢性病患者直接拿大醫院的處方單過來拿藥,不容修改。 」「醫保總控對社區醫院有年容量指標限制,還有次均、人均費用比要求。

我們平均處方標準是300元以下,各科室平均200元左右。 」 一位相關人士介紹說,由於社區門診是全科門診,掛一個科,可以開所有藥,而且以老慢性病人為主。 「次均明顯提高,還不能超醫保總控,這就需要社區醫生自己平衡。 」

醫生去哪了

據財新記者瞭解,社區首診推行困難,主要在於患者不信任社區醫院的醫生。

常在呼家樓第二衛生服務中心就醫的馮淑娟老人患有白內障、結腸潰瘍和高血壓,日常檢查和用藥量都較大。 「剛認熟一個醫生,就又走了,老換人。 」老人看著一個個社區醫生稚嫩的面孔,心裡不太踏實。 「檢查還行,看病不太信得過,都是學生。 」社區醫護人員以醫學院應屆畢業生為主。 「主要來自於河北、河南,按衛計委要求,每年參加繼續教育培訓,如果有人要深造,專升本,外出學習等,我們都會考慮。 」上述相關人士說, 「大專能佔到70%,還有10%本科,還有些年齡比較長的,以前就是中專生。 」而在朱恆鵬看來,社區醫院要想吸引患者,必須擁有一支富有經驗的全科醫師隊伍。但中國全科醫生培養還處於起步階段。

「全科醫生數量嚴重不足,建立全科醫生制度,逐步形成以全科醫生為主體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對於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緩解看病難、看病貴有重要意義。 」劉國恩表示。

以北京為例,至2012年底,註冊執 業醫師人數為8.2192萬人,其中註冊全科醫生為4.422萬人,僅佔總數的5.3%。

鄧小虹介紹說,北京市衛計委曾採取多種措施提高社區醫生的診療水平,包括鼓勵大醫院和社區建立對口支援關係、建立全科醫師培訓制度、對已經在基層崗位工作的內外婦兒等專科醫師進 行全科醫師轉崗培訓、鼓勵醫生多點執業,到基層醫療機構兼職工作等。

但全科醫生隊伍仍然薄弱。 「全市各衛生服務站點的全科醫生中,有本科學歷的不到20%,有高級職稱的不到10%。 」 長期關注北京公立醫院改革問題的北大縱橫管理諮詢集團合夥人王宏志說。 「全科醫生的價值體現是很低的,在學術研究、論文發表、晉陞評級各個方面都沒有前景。 」「社區醫院是系統外無編制的,有些本科生想考研或考證,就來當個過渡,也有的騎驢找馬,等著機會進大醫院,換人很勤。 」小肖介紹說, 「普通社區門診醫生的基本工資在3000元到4000元,再加上補貼、保險、加班費等收入,能拿到5000多元,與公立醫院比是沒有獎金和灰色收入的,至少要差三四千元。 」醫務人員晉陞考核多參照學歷學術、工作年限、績效考核等標準。 「社區門診的醫生一般學歷比較低,也沒辦 法做學術研究,績效考核跟大醫院醫生更沒辦法比,所以沒什麼前途。 」小肖計劃,通過進修提高學歷,儘量爭取能擠進大醫院,即使他曾經的夢想是成為全科醫生,開一家屬於自己的診所。

待遇如何提升

但由於全科醫生待遇過低,導致社區醫院成為醫務人員晉陞的跳板。

「市裡為了給社區醫院撥人,就要求剛畢業的醫學生或低年資醫生到社區服務一定年限,並把社區工作經歷作為進入二三級醫院以及晉陞高等級職稱的前提。 」小肖說,但這一舉措更加劇了兩極分化。 「大醫院的醫生常常到社區醫院來『湊日子』 ,醫務人員永遠是新人,而且流動性太大,大家都是過渡,工作積極性不高。 」2013年,北京市曾做過兩次問卷調查,有意在2014年選取試點醫院,取消掛號費、診療費和藥品銷售加成的費用,實行醫事服務費,對試點醫院收入來源進行結構性調整,目標是提升醫生待遇。

基層反饋並不樂觀。 「按照我們聽說的方案,醫事服務費是按照醫師職級 確定患者在門診的診療費,這對我們社區醫院來說,壓力更大。 」上述相關人士介紹說,在現有「以藥養醫」的情況下,社區醫院將從藥品收入中獲得利潤,實行醫事服務費後,大額藥品利潤取消了。 「一級醫院、社區醫院的醫事服務費指標為20元,醫院就一點利潤都沒有了。 」他擔心此舉會進一步減少社區醫院的病人數量。

朱恆鵬認為,激活社區門診,首先要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 「公立醫院要肯放人。 」王宏志認為,允許醫生自由執業,鼓勵社會資本辦醫是關鍵。

「建議引入市場競爭,讓群眾用腳投票。 」鄧小虹表示,國家應建立健全社區醫生簽約服務的市場化運作機制,把服務提供交給市場,在公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鎮衛生院以外,經衛生行政部門考核認定,將符合條件的民營醫院、社區內大醫院的醫生,以及具備資質的個體診所、藥店駐店醫師等都納入社區醫療契約服務體系之中。這樣,老百姓可以自由選擇自己信任的醫生團隊,通過市場優化社區衛生資源配置。

目前,在北京公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總支出中,人員成本只佔22% 左右,藥品費用則佔到50% 以上,員工年人均收入7萬元左右。朱恆鵬估算,如果病人數量大幅增加,社區醫生收入會大為改觀: 「若社區門診機構能夠完成80% 門診量,獲得60% 的醫保門診支出,每位社區醫生的年純收入不會低於30萬元,完全能吸引到足夠讓社區居民放心簽約首診的優秀大夫進社區開辦診所。 」社區首診制的優勢顯而易見。 「北京市三甲醫院2013年均次門診費用超過500元,平均接診時間不足10分鐘。而北京一個中檔私人診所,均次門診費用不超過380元,平均接診時間在15-20分鐘。 」朱恆鵬認為,如果目前在三甲醫院就診的多數門診能在社區診所解決,「醫療費用可以降低一半到三分之二」 。

2012年,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有執業醫師8804位,獲得直接財政投入35.6億元,城職保和城居保門診支出327.8億元。 「按照每個社區醫生服務居民不超過1500人的發達國家標準,北京市戶籍人口1297萬人,目前8800位社區醫生已經滿足需要。 」 朱恆鵬表示。

2013年年底,北京市衛計委就傳出將進一步放開醫生多點執業制度,通過取消醫院審批、不限制執業地點和數量等方式,鼓勵公立醫院醫生「走出去」 。

2014年2月27日,北京市衛計委再次傳出利好消息,計劃在今年5月正式實施在職醫生薪酬和人事制度的調整,推出醫生自主創業機制,允許在職醫生開辦私人診所。

「但目前都沒落地。 」小肖希望,社區門診能成為一池活水,全科醫生的地位也隨之提升。 「就像國外家庭醫生一樣,成為值得病人尊重和信賴的人。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210

快播死了,「兇手」也有騰訊?!

http://www.iheima.com/thread-22137-1-1.html
昨日下午,因2.6億元的天價罰單而備受關注的「快播」案,在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舉行聽證會,7個工作日後將公佈最終處罰決定。深圳市市場監管局透露,2.6億元是以快播公司的非法經營額8671.6萬元處3倍罰款計算而來。

在此次侵權案中,騰訊公司是最主要的被侵權方,深圳市場監管部門在接到騰訊投訴後開始立案調查。

因涉商業秘密聽證會未公開

據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法規處處長曾堯東介紹,快播公司對違法事實及處罰金額存在異議,因而提出聽證申請。

聽證會由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政策法規處工作人員組成的聽證組主持,案件調查人員,案件當事人深圳市快播科技有限公司參加;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樂視網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合一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一九零五(北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及廣東安證計算機司法鑑定所作為其他聽證參加人參加。據悉,此案騰訊公司是最大的被侵權方。

聽證會昨日完全封閉式舉行,現場短暫向媒體開放了5分鐘左右進行拍攝和拍照。曾堯東表示,因本案涉及到涉案影視作品權利人深圳騰訊公司的採購和轉銷售協議,屬商業秘密,因此採取不公開聽證,拒絕媒體旁聽。快播公司代理律師也拒絕了記者的採訪。

7個工作日後公佈最終處罰決定

曾堯東表示,聽證組將在聽證會結束後,根據聽證會上各方的意見形成書面的聽證報告,並在聽證會結束後7個工作日內將聽證筆錄、聽證報告以及聽證建議提交市市場監管局,由深圳市市場監管局作出最終的處罰決定。最終的行政處罰決定依法作出後,快播公司應在行政處罰決定限定的期限內予以履行。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根據《行政處罰法》規定,該局可每日按罰款數額的百分之三加處罰款,並可申請法院強制執行。若對行政處罰不服,可以自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或者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深圳市律師協會知識產權與高新技術法律業務委員會主任李偉相認為,通過聽證改變罰款數額的可能性不大,國內的聽證一般很少會改變處罰決定和數額。聽證過後,正式處罰決定就會下來,如果企業仍不服可申請復議一次,復議仍不滿意,還可提起行政訴訟。

官方解釋

2 .6億元≒非法經營額8671.6萬×3

屬於屢犯,拒不改正,非法經營額巨大,選擇3倍進行處罰

5月20日,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向快播公司送達《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擬處罰2.6億元。這是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成立以來,作出的最大一宗關於侵犯知識產權的處罰。天價罰單引起各界強烈關注,有專家認為,這可能是中國因為盜版開出的最大罰單。

這2 .6億元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昨日,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回應,2 .6億元罰款,是以快播公司在本案中的非法經營額為基礎計算出來的。

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法規處處長曾堯東介紹,該局接到騰訊投訴後,經過詳細調查確定,快播公司未經許可,通過網絡向公眾傳播騰訊已擁有獨佔性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北京愛情故事》等影視劇、綜藝類作品,非法經營額為8671.6萬元。

「比如一集電視劇的授權價為10萬,我們就根據快播侵權的具體數量進行核算,如果存在多家同時授權,則取中間價來統計。」曾堯東說,「結合其多次實施侵權行為,持續時間長、社會影響大,在受到行政機關處罰後,拒不改正,繼續侵權,主觀故意明顯,違法情節嚴重,非法經營額巨大等實際情況」,深圳市市場監管局依法擬處以非法經營額三倍罰款,即罰款2.6億元。

曾堯東介紹,按照行政處罰法,對於侵犯版權獲取的非法收入可以按照其營業額的1到5倍處以罰款。深圳市市場監管局選擇3倍處以處罰的依據是,「快播公司屬於屢犯,並且一直沒有進行改正,從情節上考慮,選擇3倍中間數進行處罰」。

對此,深圳市律師協會知識產權與高新技術法律業務委員會主任李偉相稱,根據行政處罰法,對盜版侵權的處罰,一般是按照從盜版中獲取的非法收入的1到5倍來處罰。行政機關一般是按照總的非法營業額來計算,而不是利潤,因為利潤的計算非常困難。

案件背後

24部作品被侵權,三次要求停止無果

騰訊一怒投訴 拿下快播

值得注意的是,昨日聽證會上,騰訊作為「第三人」身份參加。南都記者從深圳市市場監管局5月20日對快播公司下達的《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中獲悉,此次「快播」案的第一投訴人是騰訊公司。

快播公司因涉嫌盜版問題被處罰,這不是第一次。2013年12月27日國家版權局就快播侵犯樂視網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網絡傳播權一事作出行政處罰,同時作出責令整改通知。整改通知稱,快播通過快播播放器軟件向公眾傳播大量他人擁有著作權的影視作品,嚴重損害了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擾亂了網絡視頻版權秩序,損害公眾利益,要求快播及時刪除涉嫌侵犯「樂視」、「優酷」、「騰訊」等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侵權作品和鏈接,並於2014年2月15日前完成整改。

然而,騰訊分別於今年的1月2日、1月26日、2月17日三次通過公函的形式向快播發出停止侵權的訴求,但快播一直沒有停止該行為。於是,3月17日騰訊向市市場監管局進行投訴,稱快播公司未經許可,通過快播移動端向公眾傳播《北京愛情故事》、《辣媽正傳》等24部作品。而騰訊擁有這24部作品的獨佔性信息網絡傳播權,其採購價格高達4.3億元,「快播公司的行為侵犯了騰訊的信息網絡傳播權,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深圳市市場監管局今年3月26日立案,隨後調查證實,騰訊擁有以上24部作品的獨佔性信息網絡傳播權。

疑問

國家版權局才罰25萬深圳又罰2.6億

是否一事兩罰?

去年12月27日,國家版權局對快播公司發出《著作權行政處罰決定書》,稱快播在應當知道第三方網站存在侵權樂視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高舉愛》等影視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情形下,仍通過快播播放器與其內設的搜索網站進行設鏈,已構成侵權,且侵權行為持續時間長,社會影響大,損害公共利益,依法應當予以處罰。處罰金額為25萬元。

而此次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同樣以快播公司侵權為由,處以2.6億元的罰款。深圳此次開出的罰單和上一次國家版權局的處罰是否屬於「一事多罰」?

昨日,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法規處處長曾堯東表示,雖然此案處罰依據與國家對快播的處罰依據都是侵犯知識產權,但兩個案件侵權內容、侵權對象和違法經營額都不一樣,因此屬於另一個案件,不屬於一事兩罰,作出兩次處罰符合法律規定。

業態分析

快播若早轉型會很有競爭力

據一名視頻行業資深人士介紹,此次全國掃黃打非對於整個視頻行業影響比較大,此前不少視頻網站都在打「擦邊球」,很多情色視頻、侵犯版權的內容都正常播放。不過整個行業唯一被查處的只有快播科技。

「如果快播早點轉型,會是一個很有競爭力的玩家」,這位業內人士分析,快播的競爭優勢在於其龐大的用戶群體。「快播客戶端對風行、PPS這些客戶端威脅比較大,但是對優酷土豆、搜狐視頻等影響有限」,業內人士分析稱,快播如果轉型成功,對各大視頻網站的自制劇影響很大,像微電影、小型綜藝節目等,都是打擦邊球,有情色內容。

一個快播倒下 更多「快播」起來了

快播倒下了,但是快播生態鏈上的眾多中小視頻網站並沒有死,它們迅速找到了替代品。南都記者調查發現,在快播倒下之後,西瓜影音、吉吉影音等迅速填補了快播留下的市場,在線觀看和下載盜版與色情視頻依然很容易。

業內人士分析,受快播影響最大的,就是直接受惠於快播搜索排名的視頻網站,這些網站以往的盈利能達到月入幾十萬甚至百萬。快播能為相應的視頻網站帶去非常可觀的流量。

不會考慮違法公司能否承受罰款

儘管2 .6億元的罰款聽上去有些多,但確是在法律框架內作出的處罰決定。市場監管局作為執法部門,不會考慮違法公司是否能夠承受罰款,也不是根據違法公司的承受力來確定罰款額度。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案子,告誡更多公司守法經營,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 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法規處處長曾堯東

1、快播移動端傳播騰訊擁有獨佔性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北京愛情故事》、《辣媽正傳》等24部作品,騰訊稱其採購價達4.3億元。
2、今年1月、2月騰訊三次向快播發函,要求停止侵權,但無果。
3、3月17日騰訊向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投訴。
4、3月26日深圳市市場監管局立案調查,確定快播公司通過網絡傳播《北京愛情故事》等作品,非法經營額為8671.6萬元。
5、5月20日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對快播公司擬處以罰款2.6億元。
6、6月17日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就此案舉行封閉式聽證會。



(來源:南方都市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699

羅永浩:手機行業唯一的聰明人死了 我勝算很大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01/145307.html

記者:你認為這場網絡對質的效果如何?

羅永浩:辯論結束之後,支持者還會繼續支持,反對者還會繼續反對,網上能看到的輿情都是這樣的。看起來沒有什麼變化,其實不是的。更多人看完之後是不會表態的,但他們會用腳投票。即使是當事人,過一段時間後,他的心態也會發生變化,只是會礙於面子不承認。長遠看,我對這件事的結果非常樂觀。

當然,我風度不好,沒什麼好氣。作為個人這沒什麼錯,但作為一個企業的負責人,這是我要反省的。

記者:你是一個教英語的老師,怎麼會認為自己有能力做手機呢?

羅永浩:我從開老羅英語培訓第一天就不開心,但得為投資人負責。扛了兩年,有天從財務那兒知道我們賺錢了,我當場就不想幹了。

後來,朋友們勸我可以嘗試點別的行業,就是要感興趣的,可以做下半輩子的。我想了半天,就想了兩個:我喜歡蘋果,如果能做一個蘋果這樣的企業,死而無憾;另外我也喜歡宜家,能做個宜家這樣的企業也挺過癮的。

做宜家這樣的企業我沒有任何優勢和把握。對數碼產品我是很狂熱的,這個行業唯一的聰明人(指喬布斯)又剛好死了,我覺得勝算還是很大的,所以我想做一個蘋果這樣的企業。

記者:你似乎認為喬布斯和蘋果是可學可複製的?

羅永浩:喬布斯其實就是個文藝青年。如果你把他作為企業領袖,你會覺得他很出格。但如果你把他理解為文藝青年,美國那一代文青幾乎都這樣。

他最大的特殊,就是他有興趣並且有能力去運作一個企業,而絕大部分文青是沒有這個能力和興趣的。再就是喬布斯本來做什麼都有可能,他就湊巧做了數碼產品。

別人看蘋果的成功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複製的,我覺得,如果你具備其中幾個重要元素,蘋果的模式是高度可複製的。

記者:你常說同行缺少創意,你的「創意」是什麼?

羅永浩:我們都在競爭,利潤都只有百分之一點幾,在產品上也沒有什麼想法。然後想轉行已經晚了,於是就是看看別人怎麼做。

在手機行業,從來都不缺有財力和能力的人,但非常缺有想法的人。這個行業的很多成功者,其實開始多是因為某種不確定的原因去做的。因此,在這個軌道上,你指望他們有太多想法和創意是很奢侈的。

我不一樣,我是蔑視這個行業所謂的規則和邏輯的。

記者:你喜歡什麼樣的人跟著你做產品?

羅永浩:做產品主要看天賦,這個要佔到百分之六七十。然後,他做什麼東西都應該有追求極致和完美的性格,我喜歡有強迫症的人。

另外,他必須能自如地切換專家模式和傻瓜模式。比如說,我們在設計人機交互的時候,不僅要他自己弄懂了、舒服了,還要考慮他二姨、三姑這種數碼白痴看到是什麼反應,在沒去測試之前就要知道。

記者:不少人都覺得你像個說相聲的,你怎麼看你的口才?

羅永浩:把道理說得好玩是很重要的。我認識的很多知識分子都諷刺我讀書少,應該加強基本功。我就諷刺他們表達太笨,所以好的思想得不到傳播。他們能寫一篇特別牛的文章,但是讀起來卻乾巴巴的,完全讀不下去,還指望這樣的東西有傳播力。

我也琢磨過,為什麼東北人口才都特別好,不管知識分子或者流氓都是如此。有個學術上的解釋是,滿足兩個條件時,這個地域的人容易口才好:一是冬季特別漫長,二是務農為主。世界上滿足這兩個條件的地區或民族,大部分都是嘴皮子比較利索、能扯的。

記者:高中退學的經歷對你有影響嗎?

羅永浩:我比較蔑視規則,尤其是不合理的規則。但是,我也會去承擔違背規則後的責任。

記者:退學之後,你是怎麼繼續學習的?

羅永浩:就是讀書。我年輕時候看書很厲害,兩天一本的速度,一年看個一兩百本沒有問題的。年輕時主要看文學作品,三十歲後主要看非虛構類讀物。創業後就主要看商業類書籍,營銷的、做產品的,只要工作需要我都會看的。但現在看得少了,一個月一本恐怕都看不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317

【專欄】QE死了,誰會陪葬?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048

inflation-balloon

本文作者為華爾街見聞專欄作家、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首席宏觀研究員管清友博士。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昨晚美聯儲正式宣布結束QE,FOMC聲明同時釋放鷹派信號。美國股債齊跌,美元指數走強,黃金下跌,油價受庫存影響略有反彈。

1、QE的退出進程符合預期,未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常態化仍將采取漸進方式,不會操之過急。從2013年5月開始,關於QE提前退出的聲音就不絕於耳,但美聯儲在政策退出上依然非常謹慎,未來加息也是如此。盡管本次會議聲明偏鷹派、就業市場也在穩步複蘇,但美聯儲不會過早加息,最可能的時間還是最初耶倫提到的明年二季度。

2、不會過早加息的原因:一是美元加速升值並不是美國人希望看到的,目前美國很依賴貿易再平衡式複蘇。二是目前通脹低位,預期穩定,美聯儲並沒有壓力。三是美國資本市場過去幾年的反彈和貨幣寬松有直接關系,貨幣收緊操之過急可能會造成金融風險。

3、QE退出以及貨幣政策常態化的影響:

①美元走強,不是短期,而是中長期。原因: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收縮,美國內部去杠桿、外部再平衡,新興市場危機加劇,地緣政治風險加劇。

②黃金進入熊市:去年的大跌可以視作黃金中長期熊市的起點,目前還未結束。美聯儲收縮,美元走強是最主要的原因。

③大宗商品價格將繼續低迷。雖然在地緣政治的沖擊之下,大宗商品會間歇性反彈,但在全球需求弱複蘇、美元走強的大背景下,價格難有趨勢性上行。

4、對中國的影響:

①加劇外匯占款的趨勢性下行,推動央行貨幣投放渠道轉變。美元走強的背後是美國經濟複蘇和美國利率水平(美債)的上升,而國內則面臨房地產市場趨勢性走弱、貨幣持續寬松的情況,這將縮小國際資本在中國的套利空間,導致外匯占款繼續走低,這將迫使央行通過其他方式補充基礎貨幣,預計明年再貸款、PSL、SLF等貨幣投放將繼續頻繁使用,如果外匯占款下行幅度較大,或有降準出現。

②加劇中國出口複蘇的壓力,促使國內采取更多的內生性微刺激措施,同時倒逼國內改革。美國此輪複蘇伴隨著貿易再平衡,並不會直接帶動中國的出口,相反,由於人民幣盯住美元,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將隨著美元指數一起加速攀升,這將對出口造成更大的壓力。外生性複蘇難,只能靠內生性力量。預計未來微刺激措施仍會不斷發力,內部自貿區的探索以及外部貿易規則的談判也將隨之加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134

科技大佬說 30年後我們這代人就不用死了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22/147894.html

i黑馬:世界互聯網大會是一個暢想的平臺,眾科技大佬都拋出一個美美的夢想,比如搜狐張朝陽的“我們這代人可能永生”,好喜歡。也有一些嚴厲的警告,比如特斯拉埃隆•馬斯克說,機器人五年內屠殺人類。好恐怖。這個世界到底會變成什麽樣子?
 
\我們正處於一個急速變動的時代,人們對未來充滿憧憬和想象

未來是什麽樣子?是《超體》里擁有超能力的人類?還是像《星際穿越》里人類踏上星際之旅?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就在本周舉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這些走向人生巔峰的科技大佬們,不再只談自身的業務,他們還把目光投向了未來,描繪出萬物互聯下人機共生的未來圖景。

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說,手機是人的緊密伴侶,或許有人會跟手機結婚;而京東集團董事長劉強東(微博)想得更遠,他說有一天手機和電視機會消失。日本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預見到30年後,萬物互聯時,一頭牛都會被連接起來;百度公司總裁張亞勤(微博)則預測,未來二三十年,機器的IQ可能會跟人達到同一水平。

毋庸置疑,我們正處於一個急速變動的時代,人們對未來充滿憧憬和想象,而這些科技行業的大佬們想得比一般人更遠。

雷軍:未來世界到處是屏幕

在雷軍看來,手機是人的一部分,是緊密伴侶。當峰會主持人劉芳菲調侃說“人可以不結婚只要有手機就行“時,雷軍回應道:”也許有人會跟手機結婚。“

在雷軍看來,也許未來這個世界到處都是屏幕,而手機是人隨身的電腦,“所有想看的東西會自動映射到離你最近的屏幕上“。

保羅·雅各布:未來手機實時翻譯談話

與雷軍一樣,高通CEO保羅·雅各布也對手機的應用前景看好。人們攜帶的設備使得人與周圍互聯互通,他把這種情形稱為“數字的第六感”。

“你有自己的感覺,你的手表、手機、眼鏡等等能夠讓你與周圍的人或者東西進行連接交互,互聯網世界一切都可以點擊。”

他舉例說,未來手機可以實時對談話進行翻譯,可以改進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和人與物之間的連接。

劉強東:未來手機會消失

“我每年會開車去沙漠,有時會看著天空想一整夜。”這是劉強東的自白。

很難想像,做電商的劉強東對未來也有超前的思考。他坦陳,今年想的最多的就是智能化的問題。在他看來,未來是美好的,手機是不必要的。當產品與產品相連接,人的大腦和每個物品相連接,甚至有一天互聯網將不複存在。
“想看視頻有3D立體電影,聲音畫面都有,為什麽拿手機看?”所以劉強東堅信,有一天手機和電視機會消失。

張朝陽:我們這一代人可能永生

與劉強東不同,在張朝陽對未來的設想里,手機還在。“未來每個人拿著手機,或者拿著各種各樣可穿戴的設備,隨時隨地的,人與物交流和人與人交流。”除了手機,設備里都會有芯片,有智能,智能在雲端進行計算。

雖然張朝陽說這個世界不可想象,不過他還是給出了自己的預言:“我們這一代人有可能永生,在未來30年所有疾病都會被治愈。”

孫正義:未來牛也將加入物聯網

想到未來30年的不只是張朝陽。在孫正義看來,30年以後,iPhone 32代屆時會出現,它會儲存5千億首歌曲,相當於三億份報紙的信息量。而依靠雲存儲技術和高速網絡,儲存和傳送這些信息將不成問題。

而這也將使得信息的總量空前膨脹。“在未來的十幾年之間,我們所創造的信息會超過過去三百年的信息總量。

孫正義描繪了一副萬物聯網的景象:“30年以後,所有的東西會通過物聯網被連接起來,無論是手提電腦,或者是手持設備,還是眼鏡、衣服、鞋子、墻等等,甚至是一頭牛都可以被物聯網連接起來。“

今天每個人都有兩個移動設備,在2020年時,每個人被連接的設備數量會達到一千個。而所有的人和物都通過移動設備連接起來的時間節點,孫正義說是2040年。

張亞勤:未來二三十年,機器IQ趕上人類

張亞勤提到了人工智能最近的進展。“通過大量的手機運算能力、存儲能力加上一些算法,使整個人工智能有了一個飛躍。”在這種情況下,未來二三十年,機器的IQ可能會跟人達到同一個水平。

張亞勤認為,智能機器人將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軟件的形式,成為人的伴侶和助手,“它可能比你太太、秘書還懂你”。

而另一種是真正物理的機器人。後臺通過雲計算大量的數據,它可以在家里陪伴老人、幫你做家務,或者在工廠替代許多工人,這將對整個產業結構有很大影響。

奇點臨近

如果說張亞勤等人對智能機器的預計還算保守,那麽國外研究者們的觀點可能更具前瞻性。

在人工智能、預見未來的領域里,奇點大學是無法避開的話題。這家於2009年,由谷歌(微博)和NASA聯合建立的大學,旨在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

“奇點”一詞來源於奇點大學創始人、著名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的“奇點理論”。比爾·蓋茨稱他為”預測人工智能未來最權威的人“。

庫茲威爾在其2005年所著的《奇點臨近》一書中指出,“隨著納米技術、生物技術等呈幾何級數加速發展,未來20年中人類的智能將會大幅提高,人類的未來也會發生根本性重塑。在‘奇點’到來之際,機器將能通過人工智能進行自我完善,超越人類,從而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奇點”就是機器超越人類的臨界點,在這以後,人類甚至將與機器融為一體,實現“永生”。

庫茲威爾的預言:2045年電腦全面超越人腦

如果你以為庫茲韋爾在天方夜譚,不妨看看他之前的預言。他在1990年預言,1998年電腦將戰勝世界象棋冠軍,這在當時是很難想象的。

不過,這一預言在1997年被證實:1997年5月,由IBM設計的深藍(Deep Blue)計算機與國際象棋世界冠軍——俄羅斯的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進行的一場比賽中, 深藍以二勝三平一負的成績,戰勝了當時稱霸世界棋壇的卡斯帕羅夫。

人工智能和計算機正以驚人的速度在發展,庫茲威爾預測,2045年會迎來一個奇點,那時電腦要比人腦聰明,電腦不僅能夠理解人類的語言,從經驗中學習,甚至能夠和我們開玩笑。

埃隆•馬斯克的警告:機器人五年內屠殺人類

如果奇點來臨,人類生活就會更加美好?與國內科技大佬在烏鎮表達出的樂觀情緒不同,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就非常反對發展人工智能。馬斯克曾在奇點大學上過課,對人工智能的了解有獨到之處。

在他看來,人類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是在召喚惡魔,未來五年,機器人將會給人類帶來不可想象的威脅,人工智能將導致機器人像刪除垃圾郵件一樣“刪除”人類。 馬斯克不止在一個場合表達過這種觀點,最近又在未來學網Edge.org上發表了這樣的言論:

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之快令人難以想象,除非你十分了解Deepmind(從事人工智能研究)這樣的公司,否則你根本想象不到其發展速度。這種十分嚴重的威脅(殺害人類)將在五年內發生,最多也就10年。我不是在對一些我不懂的事情胡言亂語。而且,也並不是我一個人意識到這種威脅。領先的人工智能公司也一直在采取措施來確保(人類的)安全。

馬斯克的警告並非杞人憂天,假如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機器比人腦更加聰明,根據墨菲定律(事情如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機器人殺人是遲早的事情。

“If you worry that the robots are coming, don't, because they are already here.”(如果你擔心機器時代要來了,那大可不必,因為它們已經來了。)這是奇點大學人工智能領域負責人Neil Jacobstein在接受BBC訪談時說的一句話。現在的問題是,當這個時代來臨後,人類將往何處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2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