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迎接法國五月】跟林嘉欣 環遊莫奈天地…

1 : GS(14)@2016-04-23 18:41:08

《四季睡蓮》為巴黎橘園美術館(Musée de l'Orangerie)的鎮館畫作。莫奈晚年視力衰退、以心靈的眼完成此巨作,他形容自己當時專注在絕對的孤寂中。林嘉欣重遇這作品,感嘆是莫奈留給世界最後的禮物。



去年11月巴黎恐襲,槍聲響徹夢幻之城,全球震怒。創傷是悲愴的,但巴黎人卻沒有失掉骨子裏那份優雅與勇氣,他們傲視法國深厚的文藝底蘊為療傷藥物,也樂於與眾分享種種精神資產。一年一度的「法國五月」(Le French May)藝術節整裝待發,今年主題是「如幻似真」,果籽記者兩度赴法國事先探路,更獨家與「法國五月」文化大使林嘉欣作藝術深度遊,走訪多家美術館,欣賞莫奈等藝術家的作品,並拜會即將來港獻藝的大師們。法國人在港的本土故事同樣如歌動聽。飲食籽找來駐港法國總領事分享廚藝、法國模特兒教扮靚籽栽種時尚品味、法式間條衫內藏哪些文化密碼、走進法國人在港蝸居、窺探港法戀事,情花開了能否結果。果籽透過一連兩個周六的專刊,與君一起迎接「法國五月」,呷着Rose吃口macaron,用法式節奏細味其中。



林嘉欣在法國遊學期間,最愛逛的就是這所收藏近代藝術、天然光拱照的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


今年第24屆「法國五月」的焦點除了揭幕音樂會「情牽莫札特」和在澳門舉行的德加(Edgar Degas)珍貴雕塑展外,重頭戲當然是將於沙田文化博物館舉行的「他鄉情韻——克勞德.莫奈作品展」。今年是法國印象派鼻祖莫奈(Claude Monet)逝世90周年,而展覽又是迄今香港最大型的莫奈展,17幅橫跨他剛出道至晚年的風景作品將破天荒在港聚首,從作品中看到大師對生命的感悟與畫風的蛻變。「莫奈的美學是光的信仰,也是生命的信仰。」台灣著名藝評人蔣勳曾一語精準道出莫奈一生的創作態度,捕光捉影就是莫奈的秘技。藝人林嘉欣曾於2007年人生低潮時遊學法國半年,風雨無間天天去逛美術館與畫廊,結果百多天還是未逛完巴黎逾千家藝術機構,曾經參觀巴黎橘園美術館(Musée de l'Orangerie)的鎮館超大型畫作《四季睡蓮》(Nymphéas)震撼非常,如今重遊故地仍刻骨銘心。





莫奈的強項是捕光捉影,但晚年被眼疾折騰,做白內障手術前曾擔心自己從此會盲,難再創作。

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盧秀麗說,觀眾可從來港展出的17張莫奈畫作,了解他的本性、創作技巧變化甚至法國文化。

展覽策展人Bruno Girveau與林嘉欣互相交流對莫奈的鍾情,感嘆他對捕捉大自然每一瞬幻變的那份至死不渝的執着。



眼疾折騰 成就巨作

「莫奈花了人生最後三十年重複畫睡蓮這單一題材,其間有四至六年時間他受白內障困擾,要靠助手替他調顏色,再憑自己印象中的風景描繪,我反而覺得他這個時期的作品具實驗性又帶強烈情感。」踏進塞納河畔這幢展示印象派畫家及後印象派畫作的藝術館內,嘉欣侃侃而談。平常橘園美術館遊人如鯽,這次在休館時候來訪得到館方特事特辦,我和嘉欣在無人地帶逐朵蓮花、逐筆落色觀賞。事實上,這橢圓形的偌大展館也是為莫奈這幅巨作度身訂做的,作品靈感來自他晚年定居法國北部吉維尼(Giverny)家中自家打造的蓮花池,自1883年起他住在當地達43年之久。莫奈80歲高齡在進行白內障手術前後花六年創作這作品,從盲人到受強光刺激長期視覺折騰下畫的,竟創作出長達600cm的睡蓮,含苞的、綻放的、凋零枯萎的,千姿百態的包圍着自己,靜靜的坐着觀看就像由黎明坐到黃昏、春來也秋去,彷彿也看到莫奈的一生和感受他追求的無限(L'idée de l'infini),震撼度非筆墨能形容。這次香港展覽雖不包括這幅莫奈最重要的傳世作品,但他於1907年創作的另一張《睡蓮》則會飄洋過海首次跟香港觀眾見面。「你見不到特定線條,但卻會看到光、影、水三者融和而呈現出多變的顏色,他並破格的以圓形構圖來敍事。」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盧秀麗,談到這次展出的《睡蓮》作品。《維特尼流域塞納河解凍(面向拉瓦古)》甚至在沉靜荒涼的畫面中,滲透出畫家的悲慟。「莫奈堅持在攝氏零下25度的環境創作,連顏色都變硬了,擠不出來,畫的是塞納河景色卻色彩暗淡,是因為當時他的第一任太太剛去世,一看畫面便知悉他當時的心情。」盧秀麗續介紹指,莫奈自小已不愛受束縛,人家念書他卻愛在海邊玩耍,對大自然無限嚮往,也獨愛住在河旁,觀看水的流動。除了油畫,展覽更包括粉彩畫及掛毯,作品以莫奈四處重要創作地來劃分,除了吉維尼,還有諾曼第及布列塔尼、巴黎及法蘭西島、倫敦及威尼斯,四個區域展區分別配以聲音、影像等多媒體裝置,重塑莫奈於吉維尼的故居場景,讓觀眾遊走莫奈起居室、飯廳、工作室同花園,置身莫奈世界,還能回味他的食譜。「觀眾除了解莫奈的口味,也可以複製他的菜餚,甚至伴碟。」盧秀麗說。



除了畫家,莫奈本身也是一位園藝設計師,睡蓮是他的創作標記,是次將在港展出的莫奈1907年所畫的《睡蓮》。

1920年,莫奈站在一道橋前,他的作品不時會出現這種日本拱橋。(@ Musée d'Orsay)

1921年,莫奈在親手建構的吉維尼花圃留影。(@ Musée d'Orsay)



一幅畫 一個畫派

甚麼原因使莫奈的作品和大眾有了這麼密切的關係?「莫奈的確啟發了無數現代畫家,香港展覽將呈現莫奈由創作傳統風景畫,逐步轉投現代技法甚至抽象畫的轉折。」是次展覽策展人Bruno Girveau解釋,莫奈善於捕捉靜物風景的第一印象,「而且繪畫獨特風景時不只花幾小時去畫單一作品,他會以周、月計逗留甚至與家人安頓在該地,周而復始去創作,務求捕捉大自然每一瞬間的幻變。」
Girveau與嘉欣談得興起,莫奈恍似二人的閨蜜,有數不盡的故事,包括他成為「印象派」始祖前、一段「被侮辱」的曾經。於巴黎出生的莫奈在1850年以前,也是以傳統寫實技法畫風景,後來聽命於恩師布丹(Eugéne Boudin),把畫架搬出戶外寫生,在諾曼第開始了戶外創作。1874年,他的作品《日出印象》參加了比賽但落選,他與其他藝術家舉行「落選展」,結果被一位保守派的藝評人Louis Leroy狠批其年少輕狂,不認真學好古典技法,只會胡亂塗抹「印象」,並成為報章上被人拿來嘲諷的報道。「莫奈應該意想不到,因自己的一幅畫,誕生了一個畫派,而且更是後世最大的畫派。」林嘉欣補充指,這幅重要作品現藏於巴黎瑪摩丹美術館(Musée Marmottan Monet),成為了一場藝術革命的佐證。



《日出印象》可能是莫奈一生最重要作品,雖曾被狠批,莫奈卻因此建立一個影響世界的畫派,惜今次展覽未能一睹其風采。

《維特尼流域塞納河解凍(面向拉瓦古)》是莫奈喪妻後不久創作的,攝氏零下25度之下的塞納河流露着交錯迷離的孤清。

莫奈喜歡將畫架搬到戶外寫生,晚年定居法國北部吉維尼,這《春天的吉維尼》很快就跟香港觀眾見面。



他鄉情韻—克勞德.莫奈作品展

展期:5月4日至7月11日地點: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票價:$5至$20延伸活動:香港大學藝術歷史科教授Greg Thomas將於5月29日在銅鑼灣誠品書店分享「莫奈與他的藝術」。「法國五月」在兩個月內舉行逾百項文化活動,詳情可瀏覽活動網址:http://2016.frenchmay.com



記者:鄭天儀攝影:潘志恆、楊錦文編輯:黃仲兒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423/195821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6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