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題·工業圈地】工業圈地魔法

http://www.infzm.com/content/63115

這是一場十年不變的遊戲,惟一的變化是賭注越來越大。在招商引資的壓力下,地方政府動用所能動用的一切資源來吸引大公司投資落戶,而各類公司也衝著免費派送的資源而來,急速擴張。工業地產的開發,變成了一場以社會資源作交易的圈地運動。

2011年8月中旬的一天,張恆專門從東莞來廣州。這位80後企業主此行的主要任務是:買保時捷。

為了盡快拿到車,當晚,他將賣保時捷的賣車妹約出來,請對方吃飯。飯桌上,南方週末記者問他為何那麼急買車。他說:某工業園有塊地,急著去圈。買車是為裝門面,縣太爺們信這個。

他屬於新創業者,做的是製造業。他邊吃飯邊不停抱怨,上一代製造業主們把廣東的地都分光了,這些人光靠出租廠房業,或者是賣地,就發達了。他們這些二代製造主,苦於找不到地,最近資金緊張,之所以急於圈地,就是想以土地去抵押融資。

在珠三角,像他一樣四處圈地的企業主越來越多。不過,他們大多倒並非僅僅為了抵押融資,而更多是意識到了工業地產的升值潛力。

2008年,廣東提出雙轉移,廣東的一些企業掀起一股內遷潮。在廣東時,他們大多是租的地,或者是租的廠房,而這波轉移潮中,大多數企業選擇的是買地。位於廣東南海的聯邦家具集團就在那一年決定建一個北方基地,在山東臨沂拿了600畝地。

當時正值金融危機,這600畝地,每畝地價不到5萬元,而到今年,當地的土地掛牌價已經翻了一倍。僅就這片土地,三年時間,聯邦家具資產就已增值一倍不止。

富士康、中興ZET開發區分佈圖。

資料來源:根據公開資料蒐集整理。 (明鏡/圖)

眼下,住宅地產被限購限貸搞得不上不下、商業地產籠罩限購傳聞、旅遊地產虛火一片之時,工業地產一時間成了眾人矚目的投資窪地,其平均價格約為住宅用地價格的十分之一。一輪新的工業圈地活動也應運而生。而這恰恰是地方政府樂見其成之事。

去年一年,國家級的經濟開發區就增加了44家,總數過百;而近年來開始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內陸省份,尤為雄心壯志。內蒙古,2011年計劃引進 的項目數是521個,投資總額是1000億元。2011年上半年,全國一共賣了3.6億平方米的工業用地,佔土地供應總量的52%。

因為建工業園區來招商引資可以實現GDP、財政、稅收、就業的全面增加,與政績直接掛鉤。近十年來,地方政府一直絞盡腦汁而又樂此不疲。吸引企業進駐園區的手段,也從最初的免稅收零地價,進一步發展為資源贈送——配套的住宅用地、煤礦等等。

與此同時,形形色色的公司也開始以創意園區、動漫園區等各類名號,圈到低價的工業用地,行開發住宅或商業地產之實。

大公司圈地潮

「醉翁之意不在酒。每一個產業園區,中興都會要求當地政府配備30%的住宅用地。」曾在中興發展工作過的一名中層員工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受益於近四五年來的產業轉移,全國最大的代工廠富士康搖身一變,成為擁有工業土地最多的工廠。加上早些年在深圳、崑山等地的工廠,如今富士康已在全國二十多個城市建立工業園區,粗略估計佔地2000萬平方米。

富士康在短時間內的大規模圈地,是大規模擴產的需要,是難以抗拒的低廉勞動力成本、低稅收,還是另有所圖?

武漢富士康工業園區5公里外的一個別墅項目「軒盛·灣郡」今年1月的開盤,就暴露了富士康的一點點「企圖」。軒盛是富士康旗下專門成立的一個房地產公司,香港註冊,註冊資本30億港元。

這個總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的樓盤,距離武漢最繁華的商圈之一隻有15分鐘。除去預留給員工的小高層和高層,每平方米售價在1萬元左右。

據武漢當地媒體報導,2006底富士康與武漢東湖高新區簽約。次年6月就幾乎以底價拍到了兩塊地,平均樓面成本不到700元/平米,只佔該項目售價 的8%,扣除2000元的建安成本,毛利率將達到8億—9億元。顯然,這種「投資換土地」,成為富士康的一筆額外收益,也是地方政府最豐厚的一筆「陪 嫁」。

不過,在二十幾個富士康產業園區裡,這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例。而這一套玩法,深圳另一家IT企業中興ZET則早已熟稔,並形成體系。中興ZET旗下 專門成立了中興發展,負責當地的住宅項目開發和產業園區收租。中興發展的住宅項目有一個統一的品牌名稱「中興和園」。哪裡有中興產業園區,哪裡就有中興和 園。

「醉翁之意不在酒。每一個產業園區,中興都會要求當地政府配備30%的住宅用地。」曾在中興發展工作過的一名中層員工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2009年中興發展的營業收入翻了3倍多,利潤翻了20倍,從1167萬變成2.4億元。這一年,佔地面積最大的南昌中興和園一期開始銷售,有高層有花園洋房有別墅。

重型製造業企業之中,也有同樣的案例。全國行業排名前三的三一重工集團旗下,也有一家地產公司——「上海竹勝園地產」,其運作的項目廣泛分佈於上海南匯新城、浙江湖州、江蘇常熟、湖南婁底、常德等地,與中興相同,這些項目幾乎都在三一集團各個工業園所在地。

2008年時,三一還只有長沙、蘇州、北京、上海、瀋陽、長沙六大工業產業園;2009年,三大風電項目為三一集團圈到超過1000畝地。今年三一又在新疆烏魯木齊和湖南懷化新上馬了兩個項目。

早在三一集團2004年度經營發展報告中,董事長梁穩根就明確提出,三一的三大協同產業為:租賃、金融和房地產。2008「三一節」慶典晚會上,梁穩根暢想道:「2012年,三一集團將突破千億收入,其中180億元來自投資與地產。」

正在加大的遊戲難度

即便沒有配套住宅,沒有政策擦邊球,土地紅利的誘惑仍在。

不過富士康在武漢的這個黃金項目,就在要大賺特賺之時,遭受了「意外」。

2010年7月,有媒體報導了富士康這一「暴利項目」,質疑其以投資之名,行地產開發之實。引發軒然大波。

據一位接近東湖高新區領導的人士介紹,管委會為此專門召開會議,尋求對策;而富士康也意識到,此事對其影響不好。最後的處理辦法是:由開發區接手,將這一項目收回。

9月8日,南方週末記者在這個項目地看到,所有的宣傳廣告都已更名,「軒盛·灣郡」中的「軒盛」兩字被去掉,取而代之的是「光谷地產」。光谷地產是東湖高新區下屬的一個房產開發國企。

售樓人員特別向記者強調,這個項目已經與富士康沒有關係。事實上,項目易主背後,具體是何協議,外界也無從知曉。南方週末記者致電武漢富士康對外宣傳負責人董永,其稱自己「未參與這個項目,不瞭解經過」。

而中興ZET的那一套成熟模式,也正在遭遇政策的收緊和政府的「幡然醒悟」。前中興發展中層員工當時參與的中興燕郊產業園區,在操作過程中趕上了政 府換屆,新任領導似乎不太認可這種交易,最終沒有提供配套住宅用地,中興和園也變成了員工內部集資房。「從那以後,就很難從地方政府手裡換來這麼高比例的 配套住宅了。」

除了製造業企業,一些專業產業地產公司同樣感受到了遊戲難度的加大。

高策地產顧問董事長李國平曾為京津多家產業地產公司、工業園區擔任過顧問。其中有公司是在工業用地上蓋一千平米以上的「企業獨棟」,出售給高科技企業、文化企業等。在他看來,這也是符合京津地區產業發展的一種做法,只是需要政府放寬政策限制——分割工業用地產權證。

不過從2009年開始,京津地區的政策收緊,一些項目已經無法再做分割,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就是要從一次性獲利改為長期持有。

李國平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壞事。「我們可以去做城市綜合體這種更先進的產業地產形態,而以往的少數偷樑換柱、背離了產業地產本質、又破壞了住宅地產市場規則的做法,將會越來越少。」

不過,即便沒有配套住宅,沒有政策擦邊球,土地紅利的誘惑仍在。今年7月,富士康出售旗下一家子公司富泰宏房產,報價8.79億。該公司的主要資產 是少量銀行存款和原本要作員工宿舍但一直沒開發的一塊土地,2006年富士康曾花4.3億元買下這塊地,時至今日,價格已經翻番。

住宅地產商仍在觀望

在中國,標準的工業地產商跟地方政府談判的籌碼,也顯然沒有一家大型工業企業多。

儘管房地產調控毫無放鬆跡象,住宅市場僵持不下,並沒有多少傳統的住宅地產商盯上工業地產這塊肉。中國排名前二十名的地產商中,公開的,唯有萬通選擇在2008年進入了這一領域。

2008年房地產低迷之時,萬通董事長馮侖和他的EMBA同學——TCL董事長李東生聯手成立了萬通新創工業地產公司。萬通新創買下TCL位於無錫27萬平方米的工業園區,然後回租給TCL。

馮侖用來說服李東生的,是TCL可以輕資產運行,專注主營業務。而馮侖用來說服自己的,是中國未來的實業地產的前景。

「在發達國家,由於專業化程度較高,分工較細,大部分企業不自建廠房和園區,而採取租賃經營的模式,這種模式應是一種趨勢。」萬通新創工業地產公司總經理劉昱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而在中國,標準的工業地產商跟地方政府談判的籌碼,也顯然沒有一家大型工業企業多。萬通和TCL的合作,似乎是進入這個領域最合適的方式,經過3年的培育,萬通新創剛剛實現了中國會計準則上的盈利。

至於下一步,「我們正在慢慢培育品牌,並讓地方政府意識到我們一樣可以帶來更多的企業投資。」按照劉昱的說法,將來萬通並不排除招拍掛的方式獲取工業用地,獨立操作。

但在高策顧問董事長李國平看來,這種模式可能成功,但並不好走,而且也不會有更多的傳統住宅開發商介入。「短平快的賺大筆的錢,絕大多數住宅開發商目前還只會這個模式。」

(文中張恆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