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taj.html
我今天想利用空間問你一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很久,身為一個價值投資信徒,且也是業內人士,所以今天還問這樣的問題,我想肯定會招來恥笑,但這是一個原則問題,如果這種核心的東西都模糊不清,那麼感覺總是不得其精髓,永遠只是門外漢。問題如下:
我一直都不知道公司內在價值和股票的市場價格有什麼關係,換句話說,就是公司真實值多少錢跟市場價格真的有關係嗎?很多著作都說,市場價格永遠都是圍繞著 公司真實的內在價值而波動,因為有了人為因素,因此,價格總是圍繞著價值中線上串下跳。而巴菲特,格雷厄姆等人只是用「市場先生」或是「無形的手」來形容 總是有人會去糾正市場價格的偏離程度,試圖讓市場價格圍繞著真實的價值。
為了瞭解市場的人為因素,我還特此用了1年多時間淺淺的讀了下關於人類行為學和心理學的東西,試圖解釋人們給出市場價格時的依據到底跟內在價值有什麼關係。也許我的問題比較主觀,而且抽象,下面我說個例子,以便梁老師更好的回答我的問題。
例如很多科技公司,例如做IT產品的,我們假設他主業單一,沒有其他任何營業外收入,全靠主營產品賺錢,他們的產品永遠都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求,生產了 第一代產品,很賺錢,但由於行業內競爭大,它被迫要開發第二代,而第一代產品的利潤全部得用在研發和生產線擴張上去了,管理成本也有所增加,第二代出來 了,為了怕同行趕超,因為他們的行業性質處在高競爭市場且更新換代極快的時代,他們又被迫去開發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滾雪球式的被動擴張。當然 為了回報股東,他們需要分紅,可是又迫於無奈無錢可分,利潤都被投入到下一代產品的更新研發上了,於是他們則在年底的時候按權責發生制編制一張漂亮的年報 財務報表,然後推向市場,讓市場投資者去追捧,從而產生資本收益,這就算是回報股東了。
這樣的企業看上去其實很好,每年年報時現金流穩定,收益豐厚,觀念一大堆,但是就走不出盈利模式的怪圈。那麼他的內在價值是什麼?盈利有什麼用?對投資者來說,如果不考慮市場人為因素,那麼企業的高利潤,高成長與投資價值有什麼關係?
yy
你的問題的核心,其實涉及到股市的制度本質,這個本質就是「資本主義信託關係」。也就是說,你的股票在制度上是否真正擁有標的公司的部分股權,或者說在多大程度上擁有在法律上你本該擁有的產權和其他權利。
只有資本主義信託關係成立,或大部分成立,股票才成其為部分股權的票證。說到這個問題,它好像扯遠了,但又是我們遊戲的法律基礎。
如果信託關係不成立,其實你就不應該來投資股票,或者不應該從事價值投資。這是其一。
其二,你舉的科技公司例子對於說明價值投資的含義,客觀上論述難度較大。但是道理是相通的。
內在價值是一個企業在某一時點以後直至清盤所產生自由現金流的綜合,相當於一顆搖錢樹樹上葉子的總和。在清盤之前,它的確切數值是不可知的,因此我們只能估值。
其三,你的問題的核心「價格是否圍繞內在價值波動」,個人初淺認識,這個問題一半靠信念,一半可以論證。
譬如,你從別人手中盤下一間旺鋪,旺鋪的內在價值絕非淨資產本身,而是未來能夠產生現金流的極限。因此,價格合不合算關鍵不看淨資產,而是在既有經營模式中可能產生的利潤總量。賣家不會按淨資產價格賣給你,也不可能把未來利潤全吃空,你們會在二者之間找一個平衡點。
股票交易的本質是一樣的。
在資本主義信託關係成立的前提下,理性的以及長期的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買入股票的主要依據就是估值高低。所謂高低,純粹是價格相較估值而言。估值是對內在價值的估計值,每個人的估計總會有錯誤,但是所有人的不同估計的平均值就相對比較接近內在價值。
理性的和長期的投資者買入股票的主要依據的是估值高低,過低就買入,過高就賣出,因此價格就會圍繞估值的平均值上下波動。又因為估值的平均值無限接近於內在價值,因此最終的結果就是價格圍繞內在價值上下波動。
中國股市是否具有資本主義信託關係,我不知道,這是不太確定的,反正大家都對中國股市不太信任。包括我自己,過去數十年不碰股票,就是因為整個股市都是騙子,誠如吳敬璉所說,「一個大賭場」。
但是,近幾年我覺得自己過度妖魔化中國股市了。假如中國股市是一個徹頭徹尾大賭場,那麼為什麼世界主流資金都爭先恐後進入這個妖魔化的大賭場?
中國股市肯定不夠誠信,但是資本主義信託關係究竟是不夠50%還是超過50%,我不確定。我相信這與具體公司有關。所以做價值投資,一定要選誠信領導層管理的公司,唯有如此,資本信託關係才接近成立,價值投資才有用武之地。
只要信託關係成立,那份股權就是你的,至於是分紅還是重組,哪怕清算,那些財富都是你的。你可以放心做價值投資。
就我的思維能力,我並不同意博主的很多理念,譬如所謂純粹的巴菲特投資,借此也向博主討教並切磋。
首先,為什麼股神巴菲特只存在於美國,為什麼歐洲沒有大量盛產股神或者價值投資大師?我以為運氣的成分很重要。生在美國這個發展中金融大帝國,歷史和制度 賦予了很多獨特條件。譬如,當年買入美國自個的名牌吉列和可口可樂等,等到他們成長為世界性名牌,你就成為一個典型的巴氏投資者。一個小品牌成為美國名 牌,初步形成了護城河,這是第一步;第二步,美國品牌成長為世界品牌,就造就了穩健的成長性投資。我們看看,老巴的投資品都是跨國壟斷公司,都至少經歷過 幾級跳。
而中國的消費品很少成為國際品牌,換句話說,等你發現一個好公司時,它的發展很可能接近邊際,除非你很專業,很早就發現中集這樣的世界第一公司。
就國情而言,模仿巴菲特的學院式投資從邏輯上來說未必是真正的價值投資。如果是的話,巴菲特都可以買入茅台、白藥。假如茅台和白藥賣不到全世界,它們的發展空間並不是很大。價值投資者也經常在講故事。
譬如白藥,在止血藥中並不具有不可替代性,談不上護城河很寬。
所以,我個人以為在中國適合做的價值投資可能不是巴菲特式的——穩健股、低價、長期持有。相對更為適合的價值投資模式應該是他的老師格雷厄姆式的,低估時 買入,高估甚至符合估值即可賣出,與是否長期持股無關。中國股市波動大,低估和高估的頻率很高,做格雷厄姆式投資的機會並不缺乏。
至於那些博主喜歡的巴氏投資標的茅台、白藥和蘇寧超長期持有的意義並不大,尤其是從產業資本角度看,假如沒有新的增長點,不能實現國際化發展,投資基本上只能略強於保值。
我是白酒愛好者,新品茅台的味道基本與老窖、四特在一個檔次,沒有特殊內涵,只是面子消費,講國粹故事。如果有新的顯示身份的飲料替代,茅台就沒有內在支撐。喝千元茅台,與股市博傻沒有區別。
蘇寧,連鄉鎮都有連鎖店了,高成長靠什麼?
首先感謝你的耐心回答,對於您的博學和深刻的研究態度深表敬意。好一個資本信託關係,頓時讓我想明白了很多事,正如郎咸平說過,中國資本市場是建立在一個 法制不健全的制度上,缺少信託責任,沒有法律約束。幾百年前的中國社會,道德大於法律,甚至法律都是依道德為準繩。但現如今的社會,道德已經是奢侈品了, 所以有得用法律來約束。
yy
你好。其實你描述的優勢,我完全贊同,我一點也不否認蘇寧茅台白藥的投資價值,只是對他們的長期投資價值不確定,甚至懷疑。這和可口可樂、吉列在幾十年前的美國不是一回事。
典型的巴氏風格應該是半格雷厄姆、半費雪式的混合物,即低估加穩定成長的廣義消費類投資。當茅台蘇寧白藥處於低估時,它們當然是理想的格雷厄姆式投資標 的。但是像茅台這種兩千億市值的投資標的,它的長期投資價值是相當不明朗。尤其它的估值是近乎透明的時候,大型機構及價值投資者人皆盡知,因此凡是兌現估 值的價格都應該出局。僥倖博取更高價位的想法是一種投機,因基本上持有者大知道茅台應該值多少錢。盼望別人出更高價格,只是在斗傻而已。
不是任何壟斷企業都值得在任何價位、在任何時間值得擁有,包括茅台白藥這種東西。決定價值投資者投資行為的主要依據應該是價格與內在價值估計值得關係,與 時間無關。巴菲特一直強調長期擁有,是因為他的費雪因素,即半成長股投資。既然是成長,當然需要時間。僅僅是價值投資,時間並不是主要考量因素。
如果茅台的內在價值是200元,這意味著在既有模式下一萬年後它產生的自由現金流總和扣除通脹和其他折現因素後,只值200元。君不見,茅台只要一上220,機構們就稀里嘩啦逃得精光?!那麼你守著這個市值千億、價格兌現一萬年收益的東西,邏輯又在哪裡?
其實囉嗦這麼多,只是想說,從深層經濟角度看,個人觀點是費雪在中國可能能夠複製,格雷厄姆也可以複製,但是巴菲特這種混合的模式是美國經濟的特殊產物,不容易複製,機會特少,難度特高。
我們不妨想一想,為什麼世界上在其他地區很少看到成功的巴菲特複製者。我們可能會低估他們的智慧,認為他們投機,理念不好,但是很容易忽略其實是歷史和制度環境沒給他們機會。
可口可樂的品牌價值值五百多億美元,可是可口可樂一年的淨利潤不過幾十億美元,市值過千億美元。這就是品牌的價值。
yy
不看內在價值,無限炒作稀缺性,本身就不是價值投資。
茅台肯定是值得買入的標的,只是不值得200元買入,而且從產業角度說,是否值得長期擁有值得商榷。更極端的例子是可口可樂,從產業成長角度說,長期擁有可口可樂股票根本不值得。價值投資的邏輯其實很清楚,不是不買入茅台,而是只能在低估的時候買入。
此外,假如持有的不是成長性企業而是成熟企業,則必須在兌現估值時賣出。繼續持有不是為了保值,就是為了投機。當然,如果是真正成長性企業,則應該長期擁 有。但是大部分優質成長性企業很難有低估的機遇,因而不給或少給你安全邊際。所以想價值投資和成長投資合二為一,想巴菲特一樣,在中國機會非常少,無異於 守株待兔。反之,在美國這個特殊國度機會就相對比較多,因為它有比較長的成長期,從一個美國品牌、北美品牌擴張為發達市場品牌,乃至全球品牌。在這裡面選 一個吉列、寶潔、可口可樂一類的標的,就有可能複製巴菲特式的價值-成長復合投資。
個人淺見,不當之處望指正。
好公司,偉大的企業!何為好?何為偉大?通用、IBM、沃爾瑪到底是不是好企業?到底偉大不偉大?
那他們是成長型企業還是成熟企業呢?成熟企業一樣有成長性。炒稀缺性、炒概念我認為並不是否定了價值投資本身。如果沒有預期可炒,那麼不就是承認市場是有效的嗎?
茅台並不是資源壟斷性企業,不是坐等收錢,因此,按我對成熟企業的理解,他只能說盈利模式成熟,但是依然在管理,成本,營銷模式上可以創新,而且本身的稀 缺性和品牌價值,讓公司在白酒價格上有自主定價權,這都是可以預期的東西,有這些因素在,那麼我認為就有成長性。它畢竟是個公司,事在人為,而不像電廠或 石油等資源性企業。
yy
成熟企業是夠具有繼續成長性,是個無法辯論的不確定性問題,撇開不說。我們不用拿美國企業說事,因為中國企業實行現代企業制度沒幾天,實在沒有可比性。
做價值投資的,一定要有實業投資的視野。從喝酒的質量上說,茅台沒有那麼大的優勢,我不知道你喝不喝酒,新茅台絕對是很不好喝的。如果茅台是私人購買,價 格絕對到不了一千三。茅台的所謂定價權是建立在價格不敏感、市場定價機制不全的公款腐敗和面子消費基礎之上,它與中國的民主法治、反腐敗進程相悖謬。靠腐 敗消費支撐的成長究竟能維持多久?它的成長性只能寄望於中國腐敗支出的增長基礎上,這有多大可能,我不知道。
即便說到茅台,囿於發酵菌群的地域限制,它的產能具有極限,唯一長期增長的推動因素是提價,包括新酒提價和年份酒漲價。所以茅台相對最容易建模,並獲得相 對一致性估值。就我所知,大部分價值投資者對其估值都在200多元,也就是未來存續時間內所可能產生的全部現金流折現,只有這個價。
2008年七月和去年11月兩次兌現這個價格。即便大家認為茅台還是一個成長股,即便還能維持20%增長十年,也無非這個價格。220元不賣出,究竟是要 繼續賺折現率以求保值,還是要僥倖等到400?茅台經常翻倍的奇蹟使大家產生錯覺,以為未來還會翻倍。投機慾望深入了投資者的心靈,包括自命的價值投資 者。
更基本的問題是,我不大理解價值投資何以堅持長期持股,幾乎所有的價值投資者都對此堅信不疑。我覺得正是長期持股的教條才導致220元的茅台繼續持有。凡是具有邏輯反思能力的人,都會對此質疑。
成長性本來就是以個隱性的東西,而且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對事物的看法都大為不同。例如有些人看到了其中蘊含的巨大商機,有些人卻認為企業已經過了高成長階段。因此對成長性的概念及背後的發生機制每個人的認知都是不同的。
我隨便瞭解了一下美國的上市公司,納斯達克和道瓊斯工業,基本上在納斯達克的企業都是大家認為有諸多概念,成長性極強但孕育極大風險的版塊,類似咱們的中 小板、創業板,如果中國的所謂價值投資者進去後,按現在的投資理念,基本上喜歡在這個板,這個板的分紅率基本不高,但企業有很好的概念,很高的預期成長 性。而主板內的股票,基本屬於業績平穩,有很強的現金分紅能力的公司,基本上公司已經屬於成熟期。這就給美國的價值投資者(追求穩定收入格雷厄姆式及追求 高成長性彼得林奇式)根據不同德風險偏好給予了多種投資選擇。而咱們國內的上市公司和版塊基本沒有這些特徵,所以要想獲利,肯定得靠資本利得,而盲目的追 求成長性是我們現在的基本矛盾。王亞偉根據我的看法,是華夏基金樹立起來的形象代言人,而不是什麼高手,華夏系這麼大,必須要有一定的標誌性人物,間接的 做了宣傳。例如,我竊以為,王亞偉每年都在大幅度的調倉,一個企業的成長或是經營成果真的就能在一年內顯現嗎?也許一年內已經漲到了他們認為的價值高度, 但是為什麼每次都踩這麼準?要麼忽悠散戶,要麼靠旗下其他系自己抬轎。樹立那麼一兩個明星基金經理,那麼華夏的基金業不愁賣不出了。都是我的一些觀察及猜 測。不足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