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之王2014——譚新強:目標每年賺三成
1 :
GS(14)@2014-02-26 12:47:31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225/18637175
每一名金錢之王,皆有其獨門武功,可能是擅於發掘潛力股,專門捕捉投資浪潮,甚至是擅長揀選人才。硬是要將譚新強歸類,有一定難度,為了追逐盈利,他操盤的基金可以全數投資債券,亦可轉為全數押注股票,投資組合在彈指之間,靈活走位。
相比專攻一瓣,要做到股債皆精的Renaissance Man,難度甚大。譚新強的往績說明一切,他主理的中環資產投資(CAI)環球基金,2013年的回報達51%,遠遠跑贏大市。
2005年創立以來,該基金平均每年回報約23%,據彭博1月份數字,在全球同類型Multi-Strategy基金當中,CAI排名第一。
蔡:蔡東豪
譚:譚新強
整理:林紹桐
蔡:我認識很多基金經理,他們投資多幾個不同國家、地區的股票,買埋期指,就會自稱是Multi-Strategy,很少像你這一種,股債之間,走動自如。
譚:書本常常說,股票high-risk、high-return,是明顯錯誤。美國標普指數近期屢創新高,即使經通脹調整後,指數也創出新高,但回顧2000年至今表現,美國股票仍然是跑輸國債,更加跑輸企業債券,你想想,這完全是顛覆書本的定律。如果由20年代開始看美股,這理論可能正確,但近十幾年,完全不是真的。
在中國、香港,股票high-risk、high-return也從來不是真的。過去十幾年,在中港買債券的回報同樣高過股票。但不等於個別時間買股票不會賺錢,今天債券市場開始收縮,就應該買返股票。
投資最能夠賺錢的方法,是Top-down asset allocation,幾時買債券,幾時轉去買股票的決定,是關鍵因素。有學術的研究甚至會認為,八至九成的投資回報,來自資產分配。我深信不疑,I am a living example。
資產分配是致勝之道
蔡:Asset allocation這個道理很多人知道。但基金經理投資債券、股票兩樣皆精,是相當少數。
譚:成功的基金經理,要靈活、肯學、有相當高的適應能力。我以前有科技行業的背景,自少在加拿大讀書,都算是bi-cultural。我一直覺得,自己又是insider,又是outsider,我不是土生土長,又不是完全是外國,這身份睇得清晰啲。加上以前金融界工作經驗,乜都會做。
不但是基金經理,有時連投資者都未必會接受Multi-strategy,他們會覺得,基金經理未必有能力準確捕捉市場走勢,『基金經理最好唔好變,講股就繼續講股』。但事實是分配資產的決定做得好,已可達到很高的回報。
我深信,太多框框、限制,唔會work,是反投資。你想買股票,我當然可以幫你買。但正如我所講,買股票風險太高,好偶然的情況下,先值得投資股票。
我們基金目標是要賺錢。我們現在比重差不多100%股票,純粹是過去一年多的事。因為聯儲局減少買債,市場有加息預期,中國信貸市場無論如何都會收縮,我們才決定由債券轉往股票。
蔡:CAI成立了八年,你們的基金、債券的投資比例,通常會怎樣去分佈?
譚:起初幾年,主要以債券為主。2009下半年一度持有比較多股票。至2011年,我們持有較多債券。當時市場恐慌中國房地產會爆煲,內房債券跌至一文不值,計來計去,當時內房公司債券的implied default rate(引伸違約比率)接近50%。
我們做好多研究,包括我自己在大陸做房地產的朋友,也不覺得危機有那樣嚴重。20年前,日本房地產爆煲,原來當時日本房地產公司違約比例只是個位數比率,日本是封建社會,政府睇住銀行,銀行睇住自己利益集團公司,於是違約比率這樣低。
同樣,在中國,政府睇住銀行,銀行睇住國企,大型的民企與地方政府關係密切,要死、要違約並不是這樣容易。房地產公司有地皮、有資產,內房債理應相當安全。在中國,房地產有storage of value的功用。當時,我們睇好房地產債券不會有事,結果的確全部無事,亦賺到唔少錢。後來,我們好多投資者說,太集中內房債券有風險。於是,我們去買廠股債券,反而有風險。例如尚德太陽能破產,我們也蒙受損失。
蔡:你經常提到asian perspective、bi-cultural,令你在投資上有甚麼優勢?
譚:地球是圓的,不一定要坐在紐約或者倫敦去看世界。坐在香港,也可以投資全世界。某程度上有一個亞洲角度,令我們有啲唔同。
我經常用兩個例子說明亞洲角度的特別之處。你一向知道,我有投資太陽能股。其中,有一間美國上市公司名叫Canadian Solar,中文名叫阿特斯光伏。創辦人是中國人,清華大學畢業,後來在多倫多大學讀博士,輾轉去江蘇做太陽能生產。公司總部掛名在渥太華。
過去一年,主力靠國內、美國、歐洲市場的太陽能公司好大鑊。Canadian Solar上半年也很難捱,但公司在加拿大的市佔率達六成,去年下半年,Canadian Solar有20多個項目完工,逐步賣出去,賺了好多錢。
美國上市公司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當中,有七間公司去年上升4倍,升幅排首位的正是Canadian Solar,升了接近八倍,我們是第二大股東,持股超過5%。
■譚新強指,自己擁有亞洲投資者的角度,有時投資睇法會比較通透。
亞洲投資者的優勢
蔡:這一點與asian-perspective有甚麼關係?
譚:中資公司在美加曾經有好多會計醜聞,估值勁跌。正因為Canadian Solar的「加拿大」名字,所以避過一劫。很多美國人、外國投資者不知道這公司是所謂的「中國人」公司,給予公司比較好的估值。
早排,在美國上市的中資股因為會計問題,可能要除牌,Canadian Solar一度下跌,但我們很清楚,公司本質上是在美國掛牌的加拿大公司,事實證明Canadian Solar反彈得最快。
我們研究了太陽能多年,好明白太陽能行業,無論是產能過剩的問題,會計上有冇出錯,也會很清楚。
對於這些表面是美加、內裏是亞洲人創辦的公司。我相信,我們了解比其他人多。
蔡:第二個例子是甚麼?
譚:那是一個更經典例子。
2007年,中石油(857)在A股上市,市場盛傳港股直通車快開通。那時,股神畢菲特是中石油的第二大股東。因為中石油在蘇丹投資,畢菲特的投資決定遭到抨擊,受到很大的輿論壓力。
蔡:我記得,我有好深的印象。
譚:以畢菲特的聰明程度,怎會不知道中石油在A股上市,H股會升至最高點?但畢菲特在壓力下減持中石油,外國投資者一片恐慌,跟住畢菲特不斷沽出H股。
那時的國企在香港上市之餘,在美國以ADR(預託證券)方式上市,這些ADR與港股fungible(可互換),反而A股與H股並非fungible。
我記得,有一晚,外國投資者再傳畢菲特要減持,港股在美國的ADR全部插水,比香港的收市價折讓7%至10%。美國收市後與香港開市前之間的時段是quiet period,風險相對細,於是便低價買入好多美國的港股ADR。原先的想法是,港股第二天跌幅會較ADR少,當作是arbitrage(套利)。
無想到第二天,市場再傳直通車,港股不跌反而大升,一晚賺了35%。
如是者,這個trade維持了幾個月,每晚在美國低價買中資股ADR,運返來香港兌換股票沽出,一個月賺了幾成回報,當時賺得太多,都唔夠膽同人講。
這個很明顯是一個cultural arbitrage,外國投資者跟住畢菲特非常恐慌,中港投資者憧憬直通車不斷掃入H股。我們從一個亞洲投資者的角度,明白背後發生的事,睇法會比較通透。
蔡:基金有無試過輸過大錢?
譚:2008年,基金mark to market(按市價計算)跌了差不多五成。我們並非蠢到唔知個市差,已經沒有股票,但犯了一個錯,債券價錢跌得低,例如新世界中國、中國海外債券有30厘,於是購入了不少企業債券。
我們團隊揀選亞洲債券的經驗,是最闊、最好,主要揀一些短期、10個月的債券,我們分析過企業balance sheet,當時揀公司都有充足現金,奈何金融海嘯人人自危,無人計算債券的價錢,一度停止計價。於是,2008年賬面上一度輸到好勁,但實質損失並不是那樣多。
做金融業要做到最好
蔡:有些基金經理,只是想營運一家100%自己話事的基金,有些人會慢慢一步一步做大型基金管理公司,例如是惠理(806),CAI的下一步會是甚麼?
譚:首要是賺錢。I am very pound of my track record。2005年創立以來,我們基金平均每年回報有23%,這是扣除收費後的表現。過去完全無減價,照樣收2 and20(2代表2%基金固定管理費,20代表20%表現花紅,根據基金表現而收取)。我的目標是,基金每年保持有30%的回報,繼續增長。
蔡:每年30%回報有甚麼重要性?
譚:我的偶像全部是做到過去30年,每年增長30%。
每一個來我公司見工的年輕人,我都會問他,在30年內,基金每年增長30%,最終回報有多少?有人答是3倍,有人答10倍,統統都錯,答案是2,619倍。
這個數字是我們的目標。我們基金比較遲開業,現時做了九年,每年平均增長暫時雖然未達30%,但已相當接近。
蔡:你們有冇找第三方為基金籌錢,有冇請顧問幫手?
譚:初時大部份都是自己錢,間中也會見外國投資者,但不多,未來可能會在國內、本地找新投資者。但這一點對我們不是最重要。
你計一計便明白,只要我們能達到每年30%增長,30%乘30%,一路滾落去是個甚麼的規模?
我的目標是要做一家世界級的基金,成為香港及中國的驕傲,特別是投資表現。我相信,只要基金表現叻,就有能力集資。
蔡:我相信,你今天已夠錢退休,繼續做落去,絕對不是為了買多架車。有甚麼驅使你要繼續賺錢?簡單說,你投資的熱誠,從何而來?
譚:既然我做得金融業,我就要做到最好,好像打高爾夫球一樣,要不斷同自己比賽。
金融這行業好abstract,做得好不好就是看回報,最後你有幾多錢身家。壞處是好狹隘,但好處是好純粹。
在這一行做到今時今日,絕對是靠實力,不是富二代,不是靠父蔭,不是地產霸權,不是靠財技,不是官商勾結,獨立過獨立。邊個可以考慮全盤因素,準確估計日後的走勢,就是贏家。你叻睇圖,就即管睇圖。你有甚麼本領,應該全部拿出來,最後用回報來量度成績。
今時今日,很多外國投資者一面倒認為亞洲人只懂做硬件、做代工。我認為,微信及其他亞洲軟件公司,有機會跑出,領導全世界,甚至他們的生意模式更勝世界的科網公司。若然應驗,我這個投資的想法就會賺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我的崗位是基金經理,是幫投資者賺錢,我們目標是All-round Superior Return,我們正在建立一個模式,立足香港,投資全世界。我希望未來同事入到我們公司,都能夠獨當一面。
要做Renaissance Man
性格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投資風格。譚新強的特點,是他有相當強的求知慾,「我自小有好強的intellectual curiosity,自覺要不停學習。我們這一個年代的人,與互聯網世代不同,自覺要做Renaissance Man,覺得甚麼都要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科學、文學樣樣知曉,才是well-educated。」
所謂Renaissance Man,是指文藝復興年代的學人,不滿足於在一項專業,矢志要在文學、藝術、數學的各種知識層面,各有所成。譚新強Multi-strategy集各家門派的大成,自創獨門武功的套路,確是流露出Renaissance Man的影子。
譚新強讀初中時,隨家人移居加拿大,在多倫多大學攻讀電子工程學,畢業之後曾任職貝爾實驗室(Bell Laboratories),負責系統開發。後來覺得工程學不適合自己,萌生了轉投金融業的念頭。
「我大哥自少立志行醫,我細個覺得自己有能力,性格堅持、好想贏。當時不知道自己想做甚麼。乜都識啲,叫我落手落腳,我未必叻,其實幾適合做投資。」譚新強後來在美國投資銀行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做back office,負責買賣程式,「當時投行back office及 front office分得好清楚,trader不會同我們傾偈,在back office識了一名曾在巴克萊大學教金融的教授,他專門做分析,介紹好多書給我看。」
唔輸得的性格
為了正式進入金融業,他在耶魯大學管理學院修讀公共與私營管理碩士,專攻金融。1993年7月,首隻H股青島啤酒(168)在香港上市,譚新強同年畢業,獲美林聘用,回港工作,「當時沒有特別打算回香港,都是偶然。」
工科出身的譚新強,順理成章負責股票衍生工具業務。90年代中,譚新強加入里昂信貸(Credit Lyonnais),擔任亞洲衍生工具銷售、結構化及市場推廣主管。當時,譚新強直接向里昂銀行負責,但在公司內部卻面對里昂亞洲分支CLSA內部競爭。
「沒有退路,我個性又不認輸,我就在逆境下,找個方法生存。以前的銀行,幾個月先出一隻輪,當作是一件大事。我們將窩輪推出步伐推快5至10倍,一年推出十多至二十隻窩輪,好快就賺錢,當時Credit Lyonnais做輪是數一數二。」
譚新強任職里昂期間,香港窩輪市場蓬勃發展。至2000年,市場競爭越來越大,證監會開始關注證券行發行衍生權證手法,着手改革監管。譚新強在2002年離開里昂,輾轉與舊日拍檔出來合組基金公司,至2005年,譚新強正式自立門戶,創立中環資產投資(CAI)。
資產規模23億
中環資產投資(CAI)不少資金,皆來自創辦人譚新強及公司團隊,開業時管理資產只有約數百萬美元。
深圳也設研究辦公室
時至今天,CAI的AUM(資產管理規模)達到約3億美元(約23.4億港元)。
自2005年起,CAI的主營基金CAI環球基金每年回報率超過23%。而根據彭博的數據,在全球同類型的基金當中,CAI環球基金回報率排名第一。
去年8月,CAI更創立CAI特別機會基金,至年底,該基金的回報率超過78%。
CAI聘請了十多人,分別負責投資組合管理、風險控制、運營和投資者關係等,公司在深圳亦設有研究辦公室。
蔡東豪
2005年,本版版主蔡東豪仿效John Train的《The Money Masters》,推出港版《金錢之王》,分析本地獨當一面金融界精英的成功之道,對上一個《金錢之王》系列要數到2009年。闊別五年,香港市場經歷海嘯後的New Normal,中資股由熱變淡,美國量化寬鬆步向減速,投資時勢丕變,從前王者如何自處,新的王者又有何成功竅門?2014年起,蔡東豪每月將於蘋果日報金融中心版,延續與金錢之王的對話。
蔡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