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理財: 樓市達人韓安迪 從8萬變700萬
1 :
GS(14)@2013-09-08 11:31:04http://hk.finance.yahoo.com/news ... 0%AC-220000492.html
樓市10年,起起跌跌,炒樓致富的故事大家聽得多,
只是僅以8萬元的成本起家,
用10年時間把身家增值至700萬元,卻是坊間少有,
而且主人翁只是一名學歷不高的雲石技工,
初時更只是一名「N無人士」,
且投資過程更完全沒有向銀行借款,
難怪其故事能在網上走紅。
故事主人翁韓安迪在網上討論區以市井俚語道出自己的實戰經歷及炒樓智慧,備受網民追捧。在剛過去的書展,他更把炒樓經驗結集成書,且第1版甫推出不久即告售罄。無他的,每人都有一個發達夢,尤其是身家不多人士,所以成功積少成多的故事往往最受歡迎。
回想那些年,韓安迪中學畢業便投身社會,任職裝修及雲石技工,後來賺多了,更想藉股市搵快錢,冀能「刀仔鋸大樹,一朝發達」。當時他每月將大部分收入用來炒股,記得最傷忘慘重者乃買入現已改名為文化中國傳播(01060)的圓方陶瓷,另一隻則是國中控股(00202),10年的炒股經歷,使他累計輸掉過百萬元。
2002年,韓安迪年過30,工作10年,積蓄只剩12萬元。某天讀報,看到深水一個唐樓單位以10萬元放售,當時想已「大個仔」獨自居住的心態,結果花了8萬元完成人生首次置業。不過,最終他也把單位以每月1,400元放租,且數月後更獲洽購,轉手獲利逾9萬元,簡簡單單已賺了1倍,從此他食髓知味,不再炒股,轉戰樓市。
「沙士」危機
最初1年賺錢容易,難免令韓安迪心雄。2003年初,韓安迪辭掉穩定工作自立門戶承接雲石生意,貪其時間方便,可專注炒樓,估不到之後遇上「沙士」來襲,樓市一片死寂,買賣兩閒,雲石生意自然也受累陷入低谷。疫情來臨前,韓安迪本慶幸自己已賣出一個單位,套現所得足夠支付另一新買單位的尾數,豈料單位買家違約,韓安迪的資金鏈即時斷裂,在四出撲水不果後,只要向新買入單位的業主借錢完成交易。
韓安迪記得當時向單位業主痛陳利害,解釋樓價已急跌,如他不能完成交易,該名業主也難以高價再出售單位,折衷方法是他向該名業主借尾數,完成交易後才分期攤還。而且這次經驗讓他認識到博奕論的重要性,如非當時遊說成功,也沒有今天坐擁數百萬元的他。
在過去10年間,他買賣物業約30個,由房、唐樓、私樓、村屋,甚至是廣州住宅單位到現時的美國獨立屋,也從沒有向銀行按揭,最多只是與親友合資,其資本則在一買一賣累積起來。他記得成功的一次便是2006年以90萬元購入深水鴨寮街一舊樓單位,面積約1,200呎,他把單位分間成8間房,每月收租26,000元,計及裝修費,回報率高達26%。最後他持貨3年,以148萬元沽出,賺逾6成。
市場觸覺
一個成功的炒家,對樓市的觸覺當然不可或缺。2006年,唐樓有市區重建的收購概念,亦多了內地炒家沾手,樓價升得太急太快,動輒近百萬元,韓安迪又預見政府發展新界的新發展區,遂開始轉戰尚未起飛的村屋。至2010年,韓安迪的財富已累積至超過300萬元。
韓安迪的成功秘訣在於「不下車、貴賣平買」,當然,如果每人也能像他那樣不借錢置業,自可穩守突擊,所以韓也補充說到在放售一個單位的同時,必須找到一個質素相若的物業,而且要比前一個物業便宜,才能賺取差價。他認為總能找到平價盤源,並說到:「覺得難找是你們沒去找,所以覺得難。」他每個星期放假的日子,也會跑到元朗平盤。
在韓安迪眼中,「屋不一定要住,屋可以是改善生活的工具。」現在,韓安迪已舉家移民至美國洛杉磯,家住千呎獨立屋,在香港只剩下一間村屋。回想2010年初到美國,剛遭受次按危機,美國遍地平貨,炒樓多年的韓安迪自然雙眼發光。在洛杉磯與親友合資購入4間獨立屋,單是收租已足夠在彼邦生活。他預期,美國經濟復甦,樓市還有上升空間。
達人金句「屋不一定要住,屋可以是改善生活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