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華:帶著偏見去遊歐豬
1 :
GS(14)@2012-08-01 11:40:22http://news.on.cc/cnt/finance/20 ... 0730_00842_001.html
意國人口逾六千萬,面積約30萬1,268平方米,除原意大利裔外,亦有德裔、法裔和瑞士裔,90%都是天主徒。意國其實是英國之前,第一個體驗由強世步入隕落的西方國家,我指的當然是由羅馬的盛世時代計起。羅馬帝國解體後,長時期分裂成很多細小的城邦,形成強烈的鄉土情和同鄉意識。期間先後受法國和西班牙擺布長達兩個世紀,於1815年落入奧地利手中。
於1850年代,薩丁尼亞王國成統一運動中心後,國王維托‧艾曼紐二世向奧地利宣戰,最後完成統一,並於1871年定都羅馬。二次大戰後喪失殖民地,經濟極度惡化,卻奇跡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復甦。九十年代中雖又略呈衰退,但仍在歐盟和歐元區舉足輕重,年國民生產總值亦在2萬億美元之上。除工業、農業,觀光也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葡萄為主要產物,其他貴重食材亦多樣化,如帕瑪火腿、陳年醋和白松露等等。2000年後,葡萄酒生產量常與法國互爭第一,人均汽車擁有量為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澳洲,約一千人擁有650台。現分為20個省,名城包括羅馬、時裝和經濟之都米蘭,水鄉威尼斯和藝術重鎮翡冷翠。
此次行程雖由羅馬入境,米蘭離開,但重點是兩者之間的小鎮暨漁米之鄉。出發前,自己確實有一點不懷好心,想看看歐洲這幫大懶蟲國家,到底折墮到甚麼程度。毫無疑問,在二線城市如博洛尼亞(Bologna)和都靈(Torino),市面確實有點蕭條。據同遊的「銀行家」酒友指出,大減價的幅度和時間,似乎亦比過往大和早。但去到米蘭時,街頭卻仍然是一片興旺,亞洲和美、英遊客人群不絕。雖然有點走馬看花,但在親眼見識過意大利的文化遺產和產物之豐盛後,我開始認為歐債危機,其實未必如坊間估計那麼毀滅性。
像意大利和法國,她們都擁有全球人人趨之若鶩的文化、食材和奢侈名品,慢慢殺價賣家檔,相信亦會安然渡過。只有陽光與海島、無甚名品出口的希臘,則另當別論。說到底,歐洲諸國的問題在於臃腫的政府和公營體系,透過為勢所逼的精簡合理化調整,最終解決機會仍大。
臨別意大利前,看著似懂非懂的電視新聞報道京、港的「雙雨記」,又或者美國多地的熱浪和風暴。我忽然覺得,這個世界未來日子最大的問題,並非歐債,而是人類忽視已久的污染和溫室效應,帶來的末世式天氣大突變。
天氣突變,影響農作物收成,間接推高食品價格,未來五年這或許會成投資大趨勢。離港前的7月18日,恆指收報19,239點,期間約有七個交易日,高見19,656點,低見18,700點水平,上周五收報19,274,基本上無變動。但留意到兩隻中資電訊股中國聯通(00762)和中國電信(00728),期間股價升近15%,上市不足半年台資半新食品股克莉絲汀(01210),卻發盈警後卻暴跌三成。只買國家隊股份,似乎仍是當前炒股第一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