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失敗管理者的七大惡習

1 : GS(14)@2012-01-07 12:54:56

http://www.forbeschina.com/business/review/201201/0014485.shtml
8年前,悉尼·芬克斯坦(Sydney Finkelstein)出版了《成功之母》(Why Smart Executives Fail)一書。芬克斯坦是達特茅斯學院塔克商學院的斯蒂芬·羅斯管理學教授(the Steven Roth Professor)。

芬克斯坦以50多家曾經非常鼎盛的企業為對象,如安然公司、美國泰科(Tyco)、世通公司(WorldCom)、樂柏美公司(Rubbermaid)和施文公司(Schwinn),研究它們如何徹底失敗。在《成功之母》一書中,他分享了自己的部分研究。原來,這些企業的高層管理者都有七種習慣。芬克斯坦稱之為極其失敗的管理者的七大惡習。

現在的一些失敗企業,如動態研究(Research In Motion),也存在這些特徵。不過,目前無可匹敵的企業,如蘋果、Google和亞馬遜,應該將它們視作預警信號(警示故事)。下文便列出了這些習慣,如芬克斯坦在2004年一篇文章中所述:

習慣1:他們認為自己及其公司掌控著環境

這種習慣或許最能在暗中造成損害,因為它看上去十分可取。難道一家企業不應努力去主導其商業環境,塑造市場未來,並設定市場內部的節奏嗎?確實應該,但是這存在一個問題。與成功的領導者不同,失敗的領導者從不質疑自己的霸主地位,無法意識到自己其實處於不斷變化的環境的支配下。他們大大高估了自己控制事件的程度,同時又大大低估了機會和環境在其成功中所起的作用。

秉持這種信念的首席執行官,會產生自己一統天下的錯覺:就像某些電影導演一樣,他們把自己視作企業的導演。在他們看來,公司裡所有其他人的存在就是為了執行他們的企業個人願景。三星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李健熙(Kun-Hee Lee)在電子產品方面非常成功,以至於他覺得自己也能在汽車產業再現這種輝煌。他在已經飽和的汽車市場投資了50億美元。為什麼?沒有這種商業前例。李健熙只是熱愛汽車,並且夢想進入汽車領域。

習慣1的警示信號:缺乏尊重

習慣2:他們與企業非常一致,以至於在其個人利益和公司利益之間,沒有明確界線。

與第一個習慣一樣,這個習慣也看似無害,甚至有益。我們希望企業領導者完全投入到自己的公司中,將自身的利益與公司的利益緊密結合,保持一致。但是,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下,你就會發現,失敗的管理者並非與公司太少一致,而是太過相同。失敗的管理者並沒有把公司當作需要培育的企業,而是將其看作自己的延伸。這樣,一種「私人王國」的心態就開始萌生。

擁有這種想法的首席執行官,常常利用自己的公司來實現個人野心。其中,對於管理者來說,最大的滑坡謬誤就是,他們為個人原因動用公司資金的傾向。一些首席執行官供職多年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從而覺得,自己已經為公司做了這麼多,在自己身上花的這些錢,就算再無度,與自己的貢獻相比也微不足道。這種扭曲的邏輯似乎便是丹尼斯·克茲洛夫斯基(Dennis Kozlowski)行為的成因之一,克茲洛夫斯基是美國泰科公司的前任首席執行官。他對公司的自豪感以及自身揮霍無度的自豪感,兩者之間似乎在互相加強。正因此,他能夠一邊利用公司資金做私人用途,一邊發表關於職業道德的真誠演說。現在,在一家規模龐大的企業擔任首席執行官,可能也就是離一國之王一步之遙,且這是一個危險的頭銜。

習慣2的警示信號:角色問題

習慣3:他們認為自己無所不知。

數十年來,我們都被教導著崇拜這種管理者:一個充滿活力的領導者,一分鐘之內做出一打決策,同時處理許多危機,並且只需幾秒就能看清把其他人難倒數天的情況。這種形象的問題在於,它是騙人的。總能乾脆並果斷地做出決策的領導者,往往太快地解決了問題而無暇考慮後果。更糟的是,由於這些領導者需要感覺自己無所不知,他們對於新知識和新建議的心態並不開放。

樂柏美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沃爾夫岡·施密特(Wolfgang Schmitt)喜歡展示自己快速理清難題的能力。他的一位前同事回憶在施密特手下做事,「大家開玩笑說,『沃爾夫什麼都知道』。有一次,我們正在談論公司在歐洲進行的一項特別複雜的收購,沃爾夫沒有傾聽不同觀點,就說,『嗯,這就是我們將要做的』。」那些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的領導者會排斥所有其他觀點。如果你的企業或組織由這樣的人管理,那麼,你最好祈禱他的答案是正確的。在樂柏美公司,施密特給出了錯誤的答案。1993年,該公司被《財富》雜誌評選為美國最受尊敬的公司,之後沒幾年,它就被紐威爾集團收購了。

習慣3的警示信號:沒有追隨者的領導者

習慣4:他們無情地剷除任何不完全支持自己的人。

一些首席執行官認為,他們的工作就是灌輸其願景的信念,並且要讓所有人都參與其中。那些不支持領導者事業的人,是在損害其願景。猶豫不決的管理者可以選擇:參與計劃或滾蛋。

這種習慣的問題在於,它既不必要,又具有破壞性。首席執行官們要成功達成自己的願景,並不一定需要所有人都一致贊同它。事實上,如果消除所有異見,那麼在問題萌生之時,破壞性的領導者便是自絕生路,失去了察覺和糾正這些問題的最佳機會。有時候,首席執行官只是壓制異見,不讓它們公開。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整個組織就玩完了。在美泰公司(Mattel),如果吉爾·巴拉德(Jill Barad)認為某個高級副手對於她的經營方式懷有嚴重保留,她就會將他們剷除。施密特在樂柏美公司創造出一種非常危險的氣氛,常常出現一些不必要的解僱。新的管理人員意識到自己得不到首席執行官的支持時,許多人幾乎是剛上任就離職了。最終,這些首席執行官的所有員工都完全支持自己。但是,他們將走向災難,而這時,也再無人能向他們發出警示。

習慣4的警示信號:管理者離職

習慣5:他們是企業完美的代言人,痴迷企業形象。

我們都知道,有這樣一些首席執行官:高調,經常出現在公眾視野。問題在於,在媒體炒作和榮譽面前,這些領導者的管理變得膚淺和無效。他們往往滿足於表面上的完成,而不去真正完成事務。

在這些媒體寵兒的背後,是管理者生活的一個簡單事實:如果不去奮力投身於公關,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就不會獲得媒體的高度關注。當首席執行官們沉迷於公司形象,他們就沒有多少時間來考慮經營細節。泰克公司的丹尼斯·克茲洛夫斯基有時會幹涉非常微小的問題,卻讓公司的大部分日常運作處於無人監管的狀態。

這種習慣的最後一個負面影響在於,當首席執行官將公司形象作為自己的第一要務時,他們就會冒險,利用財務報告的手段來提升自己的形象。他們將財務會計視為公關工具,而非控制工具。安然公司的傑弗裡·斯基林(Jeffrey Skilling)和泰科公司的克茲洛夫斯基所使用的這種創造性的會計方式,顯然是為了提升公司形象,欺騙公眾:在他們眼中,公司所做的一切都是公關。
習慣5的警示信號:高調尋求注意力

習慣6:他們低估障礙

首席執行官這一職位的魅力之一,便是讓人有機會支持某種願景。然而,他們過度迷戀自己的願景時,就常常會忽視或低估達成願景的困難。而當他們發現,這些自己隨隨便便置之不理的障礙其實比預想的更為麻煩時,這些首席執行官反而愈發按照原計劃一意孤行,陷入無盡的深淵。例如,Webvan公司的核心業務遭受巨額虧損時,首席執行官喬治·沙辛(George Shaheen)正忙於高速擴展這些業務。

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這些首席執行官不去重新評估自己的行動,或至少暫時按兵不動,直至他們更清楚這些政策是否有用?一些領導者極需表現出自己的重要決策中都是正確的,因為如果他們承認自己犯了錯誤,那麼首席執行官的職位就可能岌岌可危。一旦首席執行官承認自己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就會有人說他們不夠格擔任這個職位。這種不切實際的期望,使得首席執行官極難在任何已經選擇的行動中剎車,而且毫不奇怪,會導致他們更努力地去實行原計劃。正因此,即使陸基手機明顯更好,銥星公司(Iridium)和摩托羅拉也一直在往「銥星計劃」中投資,花費數十億美元去發射衛星。

習慣6的警示信號:過度誇大

習慣7:他們固執地依賴過去可行的經驗

許多首席執行官踏上了失敗的不歸路,並且用自認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加速了公司的衰落。他們想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司的核心優勢,卻仍然堅持固定的商業模式。他們堅持向市場提供已經消亡的產品,除了以往令公司成功的領域,他們看不到其他領域的創新。他們不去考慮各種能夠適應新形勢的選擇,而以自己的職業生涯為唯一的參考點,做曾令他們成功的事。例如,吉爾·巴拉德曾成功地促銷過芭比娃娃,後來,她在美泰公司試圖推銷教育軟件時,仍然採用這種技巧,儘管軟件和芭比娃娃的分銷及購買方式不同。

通常情況下,養成這種習慣的首席執行官,他們的職業成功應歸功於一些「決定性時刻」,某個關鍵的決策或政策選擇,讓他們獲得了最大的成功。這個「決定性時刻」通常是他們最為人所知的事蹟,他們後來的所有工作也是隨之而來。問題在於,擁有這種決定性時刻人,如果成為了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他們就會讓自己的決定性時刻來決定企業,無論它多麼不現實。
習慣7的警示信號:經常參考過去行之有效的方案

總結:如果你擁有上述部分習慣,那麼是時候戒除它們了。如果你的老闆或一些高級管理人員表現出這些特徵,那麼是時候開始尋找一份新的工作了。

撰稿期間,傑克遜做多蘋果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1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