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Q:我實在搞不懂現在的大學生,我親戚的小孩剛大學畢業,我幫他介紹了一個工作機會,他卻寧可選擇在家裡蹲,說想找更好的,現在的大學生是不是太好吃懶做了? A:如果一個女生想結婚,只要一有男生追她,她會立刻嫁給他嗎?如果某人想買房子,只要一見到空房,他會馬上把房子買下嗎? 如果你對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是「否」,那你為何認為,一個大學生正在找工作,只要有工作機會,不管這個工作機會是什麼,他都應該要立刻上工呢? 未來是不可預知的,我們永遠都面臨著取捨:我選擇了當下的機會,未來找到更好機會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因此,女性不會一碰到想追她的男生就以身相許,因為她總想著未來可能會碰上更適合她的男人,消費者買房、大學畢業生找工作,心裡想的也都是同一件事。 或許有人會說,這些人何不「騎驢找馬」?女生何不先交個男朋友,碰上更適合的男人再另結新歡就好。消費者可以先買間房子,等找到更適合房子時,再把舊房賣掉就好,大學畢業生也可先找家公司待著,等有更好的工作機會再跳槽就好。 但 是這種想法忽略了,每個人做出調整是要付代價的:女生換男友無法輕易想換就換,消費者也不能馬上把舊房子賣掉,大學畢業生也不能想跳槽就跳槽,因為轉換工 作同樣要付代價。而且,當大學生有了工作,他花在搜尋更適合工作的時間也就減少了,這也降低他未來找到更好工作的可能性。 此外,若大學生換工作太快、太頻繁,也會讓下任雇主懷疑其穩定性,這種行為釋放的「訊號」,也會降低大學生日後找到更理想工作的機會。 就是這些代價,讓大學生會考慮:如果這些轉換工作時要付的代價,比他立刻上工所獲得的好處還大,那他就不願意付這個代價。換句話說,大學生寧可現在「無業一身輕」,以便有更適合的工作時,能立刻上工。 這就是經濟學家阿爾欽(Armen Alchian)所說,「某些」失業或公司職缺的存在,並不是資源的浪費,這些現象都是在未來不可預知下,符合經濟效率的行為。 試想,如果一個人「失不起業」,只要一沒工作,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馬上找個新工作來做;或一家公司「缺不起人」,只要一缺人,不管應徵者條件,馬上就找個新人來補,這樣造成的浪費豈不更大? 因 此,重點不是「有沒有工作」,而是「有沒有讓人們做他最有價值的工作」,部隊裡的阿兵哥每天都有活兒可幹,但叫學會計的去除草、學物理的刷油漆,這豈是人 們想要的工作?為了不付出更大代價,以便未來更順利找到適合工作,或許你親戚的小孩在家裡蹲,反而是更有效率的做法。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 問:http://www.bwnet.com.tw/Dr.A/E-mail:[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