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ra3.html
1、本文作者基本上是在主觀斷章節取而下結論
2、安全邊際本身就包括兩方面:
至於格與巴之間安全邊際的不同理解,這正是A、B兩點的不同源點的不同路徑。
3、內在價值,也有兩部份:
以上兩部分,共同構成了巴菲特如今的內在價值
4、安全邊際打幾折是一個個人理解上度的差別,能說5折買入就安全邊際,8折買入就沒有安全邊際?最終要看你看的是什麼公司!
格與菲區別在於:
1、格假設企業即將結束經營,以靜態清算的態度來評估企企的有形價值與市價的缺口來決定買賣。
2、菲則假設優秀公司經營的持續性,以動態的內在價值不斷提升來決定買賣。
新浪網友
投資的精髓就是保守,而不是憧憬。投資包括股票投資、債券投資、優先股投資、商品、期貨、外匯、套利的投資,每種投資類型都要堅持一定的安全性,安全邊際是其中最核心的。
股票投資只是投資類型的一種,而且股票投資還可以分成很多類型,每種類型又取決於具體的條件。08年巴老重金介入高盛、通用電氣,但對這類行業他可不是投 資於普通股,而是直接從一級市場拿到的可轉換優先股,同樣,他08年3.6億美元投資哈雷摩托,也不是普通股而是優先股,既然看好,為什麼不搞普通股?因 為他更看重安全性,更看重確定性
安全邊際,是真正的投資區別於其他操作的唯一特徵,真正的投資是比較價格與價值,並相信所付出的價格比得到的價值少得多。
原始的「安全邊際」只是價格足夠低就好。隨著老巴等人不斷的實踐,又補充了:自己瞭解的商業模式(當然,最喜歡的是有護城河的),信得過的管理層等等。這 些補充的東西其核心仍然是「安全邊際」,還沒有發展到可以確認為新的支點。價值投資的核心就是在價格低於價值並有一定折扣時買入,等待它高於價值一定幅度 時賣出。核心技術就是如何判斷其價值,否則就不能知道是否低估或高估!成長或趨勢都不是一個價值投資者所要關注的!正因為本人沒法瞭解企業,也喜歡選時, 所以本人自認為當不了價值投資者。
其實只要系統的來看待這個問題就好了。
狹義的安全邊際可能是指價格低於內在價值。而廣義的安全邊際應該包括公司,產品,盈利模式,成長空間等等,當然也包括價格。應該是一個系統的,綜合的範疇,只有這樣才可能有芒格說的合奏效應,否則容易落入盲人摸象的怪圈。
正如同大家都在讚賞喬丹的得分能力,尤其是絕殺的本領,卻忽略了他在籃板,搶斷,助攻等方面的優異表現。似乎用「全能」這個詞更能表達對喬丹的描述。
建議大家讀讀司馬遷的《貨殖列傳》,這個是我認為迄今為止最好的生意經,當然也是所謂的價值投資的最好讀物。
書作者不必擔心國內「價值投資者」會將安全邊際看成是巴菲特的精髓,因為他們當前沒幾個會將安全邊際當回事,恐怕只把安全邊際放在第八層塔裡。反而應該擔心他們一個勁兒只強調「公司」。
另,強調安全邊際主要是指買入價格,並不包含價格大幅升高了就要賣掉。
另,股票背後是公司、市場先生、安全邊際,這三原則是個有機體,沒有重要性次序(頂多就是安全邊際有了新內涵)。找到好公司,在附合安全邊際時買入,忽略 市場先生的干擾;或者是,找到好公司,利用市場先生極端情緒下提供買入的安全邊際。我們不能後視鏡地看到目前升起來的牛股,都是因為公司穩定持續成長帶來 的,就判定好公司比安全邊際更重要。因為既然書作者認同買股票就是買生意,在開展一項生意前,就不能只將生意的前景和確定性放在第一位,而將生意的成本放 在第三位。
多數價值投資人只強調公司不強調安全邊際,可能是從後視鏡中,看到的只是「成長」,覺得安全邊際貢獻的利潤不大。但投資立足於當下(是眼前,而不是後視鏡),就離不開價值與價格的衡量,頂多就是將價值的內涵按芒格說的拓寬一些。
另,如果某投資者把安全邊際放在投資重中之重的位置,邏輯上不正正是早已將「股票當作細小的商業部分」作為基石了麼。他正正是認同了股票背後是公司,才會那麼看重購買公司時的安全邊際。所以我們不必懷疑注重安全邊際的人是不是忽略了第一層。
不能只取其一,優秀的企業和安全邊際是兩者缺一不可,都是必要不充分條件
單獨說哪一個是精髓就是把兩者隔開來看待
投資首先當然是選優秀企業,然後再去關注價格,等到有安全邊際時候介入,至於安全邊際的大小根據基本面的優秀程度給以不同標準,非週期有經濟護城河高速成長確定的企業可以用合理價格買入,有不確定性弱週期性的優秀企業要給以相對大一點的安全邊際買入
但是現在國內的風潮卻是只關注優秀非週期企業,但忽略安全邊際,如果把眼光放長遠,高估很多的價格買入優秀成長企業收益也不一定高,甚至虧損,蘇寧
只關注安全邊際而不把優秀企業基本面作為第一關的過濾器,會買到煙屁股,同樣不妥
優秀企業,不確定性,價格和安全邊際,這裡面需要做個性價比,芒格說過,如果投資就是買入最優秀的企業就完事,那麼投資就談簡單了。
芒格說道,巴菲特的優秀特質之一是使用決策樹來分析值不值得投資,也就是數學期望值,如賭馬一樣,不是那匹馬獲勝概率高就值得投資那批馬,而是尋找賠率出錯的那一場下注,如果一匹馬勝率是50:50,賠率1:3,那要比買一匹勝率80%,賠率1:0.5的好多了
會到A股,為了消費醫藥的確定性成長性支付太高價格不值得,如果是前期合理價格買入的另算,但如此高估的同時,出現有相對不確定性的優秀銀行地產企業非常低估值,此時賠率告訴應該選擇後者
其實優秀的招行萬科保利成長性同樣非常高,只是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但這不會影響到他們的繼續優秀成長,最多是速度可能會相對放慢,但也不會慢到哪裡,這裡就不展開細說了,但如果市場的擔心只是反應過度了呢?
過幾年回頭看,會很有意思
如果過分強調安全邊際並把安全邊際作為第一要素,那麼過往的一些優質公司,蘇寧、阿膠、白藥、恆瑞等,你都永遠沒有進駐!
還是那句話,在高估聲中他們幾年不知不覺上漲了十倍。哪怕就算他們有一時的低估或者合理估值,那麼當時的狀態相對於其他的週期性股票來說,吸引力顯然很小,當時顯而易見在那個價位買進銀行或者有色機械,會在未來一年有更大的收益!~
既然這樣,市場永遠都不給你安全邊際從容進入,是不是我們就永遠告別這些紅的發紫的企業從而喪失長期的機會呢?
顯然不是,真正的好企業可以相對忽略價格,方向只有一個:買進!~
哪怕在07年10月16號6124點買進阿膠白藥恆瑞,到今天已經解套並賺的讓人眼紅了。
對企業的真實發展狀況不瞭解而過分強調安全邊際,是對巴老價值投資的誤解,事實上巴老也在不斷修正其投資思想
安全邊際的本意是指資產買入價格與(主觀估計)資產內在價值應保持合理的價格空間。其本意是防守的、立足點是承認主觀估值與實際價值存在一定的誤差以及對 沖未來不確定性,是承認自己的不足的應對措施。當然客觀上也產生了判斷正確後利潤率增大的效果。但是,如同巴菲特強調的投資的原則是兩條:第一、不虧錢, 第二、參照第一條。當然了,你對企業研究深入和透徹,對估值比較接近內在價值,也許你的安全邊際要求未必那麼高,但不代表安全邊際是多餘的。畢竟,收益= 價值/價格-1
如果過分強調安全邊際並把安全邊際作為第一要素,那麼過往的一些優質公司,蘇寧、阿膠、白藥、恆瑞等,你都永遠沒有進駐!
請這位仁兄回去看一看前幾年的價格和當時的財務報表,除了白藥沒有給出比較好的入場機會,其他的都在近三年給了很好的介入時機,
張裕B,2008年四季度,對應PE在15倍左右,同時期的A股在20多一點,機會稍遜.
蘇寧電器,2008年四季度,對應PE15倍左右,2010年五月,市場再次提供機會,對應PE在17.18左右.
東阿阿膠,2008年四季度,對應PE20倍左右
山西汾酒,2008年四季度,對應PE在16.17左右
貴州茅台,2008年四季度,對應PE在20到25之間
五糧液,2008年四季度,對應PE20多一點.2010年十月,對應PE25左右,機會稍遜.
由於都是消費股,為了反駁你所說的優秀的企業沒有買入機會,只用最簡單的指標說明了一下,兩年中就有這麼多次入場機會,巴老為了等一個優秀企業的買入機會 可以等好幾輪牛熊,我們等幾年算什麼,只要你做好功課,耐心等待,多等少做,機會總會有的.不要為自己沒有耐心找藉口,機會只垂青於有準備的人.
是的,可以給你機會買進,可問題是那時候其他的行業股票,可能讓具有吸引力,你真的會買進嗎?
至於買價是不是最重要,這個是見仁見智的問題,07年10月買進拿到現在剛解套,可其他的週期性企業呢?可能還在半山腰絕望的望頂吧!~別拿個性反擊共性。
雖然我沒有恆瑞和白藥張裕等,但這些股票未來仍然會有出彩的表現,雖然現在早已不便宜,走著瞧。
我八月中旬全倉賣出恆瑞和白藥等,目前只持有中恆和科倫,但一點都不妨礙為恆瑞白藥張裕等做見證。
再說了,你如果僅僅考慮買進價格,那麼你怎麼就能知道市場一定會很快給你機會呢?等三年時間的成本早已掃蕩你的低估時買進優勢,記住:優質企業最強大的力量在於時間累積。
現在看,不妨說有兩個安全邊界!一個是概括格雷厄姆所的,因為那個時代基本上是固定資產投資(如鐵路,礦產等).靜態的
另一個是現在所概括的,注重成長股投資.動態的.
問題的關鍵是你所投資的標的如何,若是屬於強週期類,格雷厄姆所概括的安全邊界是根本!
你所投資的是弱週期的成長企業,那沒你所得到的絕大部分收益是靠成長換來的.例如你用5毛的價格買內在價值1元的股票,價格恢復合理.你所得到的不過是一倍的收入.那後邊絕大部分利潤與你無緣了!
弱週期的成長股的安全邊界關鍵是靠成長保證的,是靠企業的自身質地來保證的!標的是關鍵!
所以對於弱週期的成長股來說,相對買價的安全邊界可以適當放寬的,假如你持有白藥五年,安全邊界讓你所獲得的利潤與你五年企業成長所獲得的利潤不可比!
安全邊界可遇不可求,尤其是高成長的好企業!
我覺得安全邊際最重要,我們要小心把股票當成畢加索的畫--藝術化,當然偉大的企業(偉大的行業+傑出的管理)在估值時可以適當放寬些,安全邊際可以小些,但這不代表可以藝術化--憑想像。
還有一些具有傑出管理者的企業,如蘇寧的張近東,萬科的王石,福耀的曹德旺,新和成的胡柏蕃,可惜他們都處於一個收益不穩定的行業,他們必須每天都清醒,不能容許大的昏招,所以也難以成為偉大的企業。
優秀企業的安全邊際其實來自於市場對其成長性估計不足,比如市場認為其再成長5年就差不多了,市場也不敢為未來支付太多,寧可等其成長相對確定後在提升其估值,而優秀的企業或許可能成長10年、20年,特別是具有壟斷地位的日常消費品企業。
現在很多投資者把巴菲特老先生所謂得「安全邊際」認為成
巴菲特先生會是世界上最出色得會計
其次,人人都能成為巴菲特了。
可惜,現實中,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