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引領科技潮流的互聯網巨頭中,亞馬遜一直是相當特立獨行的存在。
從電商平臺Amazon、電子書Kindle、雲計算業務AWS、Prime Air無人機到智能語音助手Alexa等,亞馬遜被市場判定為成功的一系列創新產品已經超越了單一行業和地域限制,而且似乎沒有邊界。
相比之下,Google更聚焦在線服務領域,而蘋果的豐厚利潤更多源於硬件產品。
亞馬遜在2015年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一直不盈利,而亞馬遜的發展軌跡被普遍解讀為著眼於長期,敢於制定大膽的決策,通過投資創新來獲取市場領導地位。
那麽,如今成為超級巨無霸的亞馬遜到底怎麽花錢?
8月30日的亞馬遜中國2018創新日上,亞馬遜全球創新策略及溝通副總裁Paul Misener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揭示了亞馬遜獨特的全球創新策略。
Paul加盟亞馬遜將近19年,在他的記憶中,亞馬遜內部最早開始談創新的時候還是磁帶、錄像帶的時代。他認為亞馬遜這麽多創新產品背後的邏輯很簡單,就是基於客戶的需求和想法,只是不同的客戶有各種不同的需求。
在亞馬遜內部,其實更習慣用一種倒推的方式來進行創新,客戶想要什麽服務,以及怎麽滿足他們的需求。
2013年底,亞馬遜CEO貝佐斯在接受CBS“60分鐘”節目的采訪時首次公開宣布亞馬遜總部正在試驗“octocopter”項目,該項目的主要內容是實驗用無人駕駛直升機為消費者配送商品。
因為無人機在產品、配送、監管等多方面的難題,“octocopter”項目剛公布的時候曾被市場普遍批評是天方夜譚。但亞馬遜最終將“octocopter”項目落地,並且陸續推出了Prime Air系列無人機。
Paul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亞馬遜剛決定做無人機產品的時候,他親自參與給這個未來交付的無人機寫了一個虛擬的產品發布新聞稿。
“提前幾個月甚至是幾年起草一個虛擬產品的新聞稿,相當於是定下一個目標,讓團隊不能半途而廢。”據Paul介紹,那封寫給未來的產品新聞稿,放棄了各種無人機技術、參數的陳述,用的都是普通客戶就能看得懂的語言,目標就是保證客戶在半小時內能夠收到商品。
從2013年開始內部立項到2016年亞馬遜的Prime Air無人機技術進行測試,這封寫給未來的新聞稿提前了近3年。
即使到現在,Paul還不能判斷無人機送貨業務到底多久才能在市場全面鋪開,但他堅持只要嘗試就有可能失敗,但亞馬遜是一個願意接受失敗和挫折的企業。
這一次,亞馬遜還首度公開了公司在全球範圍創新專利數量。截至2018年1月,亞馬遜在全球範圍成功註冊約10400項專利技術,涵蓋新興科技多個領域,包括機器學習、雲計算、人工智能(AI)和機器人技術等。
此外,2017年AWS持續創新發布了1400多項新服務和功能,活躍用戶增加了250%。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