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成功的企業家為何癡迷哲學?突破格局和境界的天花板

多年前,北京大學副校長、哲學系宗教學系主任王博發現一個現象,一些中國企業家在取得階段性成功後,都會對哲學表現出興趣。

他同樣意外的是,今年世界哲學大會在誕生118年後第一次來到中國,引起社會廣泛關註。8月13日至20日,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在北京舉行,7000多人參會的規模成為史上之最,這還是主辦方提前一個月關閉註冊報名系統的結果。

北京大學副校長、哲學系宗教學系主任王博在“中國商業哲學論壇”上致辭。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哲學學術會議第一次來到中國,就引起中國政府、社會、哲學界同行,乃至企業家的關註,我認為這本身就是一個最成功的事情。這會重新喚起整個社會對哲學的熱情。”作為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執行主席,王博說,“學以成人”是本屆大會設定的主題,是以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為學術框架。

8月15日,作為大會的重要議題和特邀會議,“中國商業哲學論壇”第一次出現在世界哲學大會的舞臺上,其主題是“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中國哲學”。眾多管理學者和重量級企業家齊聚一堂,試圖探討中國哲學在商業領域的力量,探討哲學是否能為商業解決正確的方向與目標,是否能提供更高層次的意義和強大動力。

“中國商業哲學論壇”第一次出現在世界哲學大會的舞臺上,其主題是“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中國哲學”。

王博首先登臺致辭,“我想提出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為什麽商業需要哲學?”他坦言,過去歷屆世界哲學大會中,哲學家們更多是探討政治與哲學的議題,而這一次,“中國商業哲學論壇”卻把哲學與商業連接在一起思考。

“商業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股改變社會、改變世界的力量。它作為人類活動里最重要的一種領域,必須在整體的關於人類和社會的思考中間,來理解自身。”王博認為,商業不是孤立的,而是人類文化和實踐的一部分,同時關聯著世界的整體,“我看到一些非常成功的企業家講商業哲學,他們都認為,我們應該有一個確定的價值觀。這個確定的價值觀必須體現在商業領袖身上,並通過商業領袖傳遞給每一個人。”

在持續了一整天的圓桌論壇中,從北大教授、學者到成功企業家,每個人都試圖站在各自的立場解答一些疑問:什麽是商業的本質?商業為什麽需要哲學思考?500年前的陽明心學,2500年前的孔孟之道、老莊哲學,能為我們解決多少焦慮與困惑,能為世界帶來什麽?

“中國商業哲學論壇”部分發言嘉賓:金蝶集團董事局主席徐少春、新大陸集團總裁王晶、重慶金夫人實業有限公司的創始人、總裁周生俊(從左至右)。

致良知,學以成人

有人對今年設定的主題“學以成人”存有疑問,王博認為,人類的成長極為緩慢,它不像“學以成才”那麽具體,一個人需要用整個生命歷程來完成自己,甚至生命終結時也處於未完成狀態,“從自我、社群、自然、精神、傳統五個方向,我們就是要呈現人在整個完成過程中的豐富性和寬闊性。”

在金蝶集團董事局主席徐少春的理解中,“學以成人”很簡單,就是“學做人”。

創辦金蝶的25年里,徐少春始終銘記2012年那場危機。那一年,金蝶從軟件公司轉型為雲服務公司,人才大量流失,經營首次虧損,“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不斷問自己,我從哪里來?我是誰?我要到哪里去?”

最初十年,他向西方學習現代管理科學,但近十年,他卻轉向尋找中國管理模式和中國管理哲學,終於獲得答案。所謂“中國管理模式”,是中國管理哲學、最佳管理實踐和現代管理科學所構成的系統。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重視中國哲學和傳統文化對企業管理的推動作用。”徐少春說,包括他在內的許多企業家,通過在“致良知四合院”多年的學習踐行,已經建立起強大的自信。如今,金蝶在企業雲服務領域已經超越國外同行,成為中國第一,徐少春也將在明年出版他的首本中國管理哲學專著。

說起“致良知四合院”,最初是2012年由28位企業家成員聯合成立的學習小組,是一個以企業家為主體的公益性學習組織,至今已引領上萬名企業家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以王陽明的心學學說“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為核心,企業家們每年舉辦各種學習會與論壇,將中國哲學應用於企業實踐。今年10月底的企業家致良知(雁棲湖)論壇上,將有上百位企業家發表他們的企業3.0戰略創新案例。

“致良知四合院”創始人白立新遇到過很多陷入迷茫、充滿無力感的企業家,“企業家憑借與生俱來的或後天形成的格局和境界,能帶領企業取得與其格局和境界相應的發展。這是企業暗合道妙的自然成長階段。當企業的發展達到了企業家格局和境界的天花板,企業的發展就會遇到瓶頸。”

“致良知四合院”創始人白立新

白立新以一棵蘋果樹為例,蘋果的好壞、大小、多少等收成,都取決於田地、種子、水分、陽光、耕耘。如果遇到瓶頸時,只在花果上下功夫,收效甚微。他把人的心比喻為田地,只要在心上下功夫,建設心靈品質和優秀企業文化,仁愛、智慧、胸懷和能量也會隨之提升,事業必然會迎來一個嶄新廣闊的新空間。他總是告誡企業家們,企業是一個大寫的人,參透其中的奧秘,並踐行之,企業就能明合道妙地走在光明的大道上。

他說,中國哲學是揭示人生真相的哲學,是解決重大問題的哲學,“如何突破個人和事業的發展瓶頸?如何數倍提升產品性價比?如何成就偉大事業?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問題都可以在中國哲學中找到答案。”

日本大企業家稻盛和夫也曾說,“我從中國古典思想中學到最核心的一條就是‘致良知’,就是達致良知,按良知辦事。到達良知的境界,將良知付諸實行,就是至今我所有事業成功的最大原因。”

企業的至高境界

重慶金夫人實業有限公司的創始人、總裁周生俊滿頭白發,今年已經72歲了。“金夫人在全國以及亞洲有營業的網點530個,直屬單位的營業收入是20個億,從1989年的9月至今,大約29年了,現在有員工2萬人。”當他說起這些成就,難免讓人羨慕。常有人跟他說,婚紗攝影行業永遠有市場需求,“永遠是藍海”。

每年拍攝20萬對新人,29年服務數百萬對夫婦,周生俊依然如履薄冰。他常想,這就是事業的制高點嗎?

去年,周生俊第一次參加致良知(深圳)學習會,“領悟到從來沒有看到和聽到的東西。我們雖然拍攝了品質還不錯的照片,但這些產品對於顧客婚姻的美滿、長久並沒有多大意義。”他恍悟,這個行業的本質,應把著眼點放在顧客婚姻圓滿上。

今年6月起,每一對走進金夫人的新婚夫婦,都會收到一本講述婚姻之道的小冊子。拍照當天,穿好婚紗的新人會被領進一個氛圍莊嚴的房間,一起看完《夫妻幸福之道》的視頻,工作人員鼓勵他們把發自內心的感慨與誓言說出來。重慶市民政局甚至要把婚姻登記處搬到金夫人影樓,讓新人接受祝福。

“過去29年里,我們更多的是在營銷套路上下功夫。一個人一生大多只有一次消費機會,顧客把照片取走後,就不再有聯系。”但現在,金夫人試圖與每一對顧客建立長久的聯系,周生俊會鼓勵新婚夫婦每年都來拍紀念照,“我們的產業不局限於婚紗攝影,開始向上下遊全產業鏈延伸。初心圓滿,年年圓滿,直至金婚、鉆石婚。”

新大陸集團總裁王晶作為女性企業家,是從歷史的維度去理解商業的本質,“商業往往會被人理解成以盈利為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也往往被貼上‘唯利是圖’‘無商不奸’的標簽。但實際上,我們回望人類的歷史,真正的大商人,哪一位不是有吞吐宇宙之誌,經世濟民之才?商業的至高境界,是要以利他之心去建立起更廣泛的連接。”

王晶對莎士比亞的一句話感觸很深:“上天生下我們,是把我們當作火炬,不是照耀自己,而是為了照耀世界”。她認為,這也就是為什麽越成功的企業家,越要超越名利的枷鎖,追求精神財富。

王晶回想起十多年前,沒人知道何為二維碼,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完全空白,假冒偽劣橫行,社會上沒有真正的防偽技術,“所以我們選擇了二維碼入手。”她記得,當時碰上政府要為外來人口做暫住證,二維碼的核心技術來自美國,價格十分高昂,“在這個背景下,我們下定決心要做中國人自己核心技術的二維碼。”

六年研發,在幾乎沒有盈利的困難下,王晶堅守下來,總算拿出二維碼產品,並躍居中國第五位。當金融危機爆發,股票哀鴻遍野,企業陷入恐慌時,她又做出決策,走向國際市場,“金融危機過後,我們拿出了全球第一顆二維碼的解碼芯片。而且,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了我們中國自己的二維碼產品。”

每當回憶起創業時的坎坷,王晶認為,一切都在“暗合道妙”中。當今天的中國人通過二維碼享受到數字化時代的紅利,她則通過《道德經》和王陽明的致良知,對商業哲學有了深刻理解,“人的命運始終是與國家和人類命運聯系在一起的,企業家不僅要獨善其身,更要兼濟天下。”

生活不停,商業永續

經過多年對大型企業的研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陳春花發現一個邏輯,但凡是成功的大企業,其訴求都是在追求人類美好生活,追求生活品質,“什麽是商業哲學,從本源來看,就是保有生活的意義。”

“商業是什麽,它是我們對於未知的探索,對於過去時光的記憶,對於人類感性行為的呼應。如果商業不能跟人類感性行為呼應,離生活太遠,那它就沒有存在的理由了。”陳春花喜歡中國文化,熱愛中國的宋瓷、茶葉,但她很疑惑,為什麽中國的茶葉沒辦法成為全世界有影響力的品牌?

懂茶的中國人都認為,立頓紅茶不是茶,但它恰恰是全世界公認的紅茶。“我們任何的文化都是基於載體才被觸摸的,所以當我知道立頓紅茶說了一句話‘下午4點,因茶而停’,以傳播一種英國貴族的生活方式,那中國的茶以什麽去傳播中國的生活方式?”同樣,陳春花的母親被哈根達斯吸引,也是因為那句“如果你愛你的母親,請她住在水邊,請她吃哈根達斯”。

“我們從致良知、從心學、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得到的,不是傳統,而是價值。這個價值是你內心真正的觸動,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應該將心比心。所以對我來說,我認為產品是一個‘贈物’的過程,我們不是賣一個東西給別人,我們應該把愛、驚喜和可靠交給別人。”陳春花說。

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曾說,“忽略文化因素的生意人,只有失敗一途。”英國哲學家懷特海則說,“人類的生活是建立在技術、科學、藝術和宗教之上的。”

在這個意義上,陳春花認為,商業的本質應該是提供人的生活方案,而不是消費產品,最好的例子就是無印良品,“只要你提供的是生活解決方案,商業就是永續的,因為生活不會停。”無疑,商業存在的目的是讓人類生活更健康、更安全、更美好、更可持續。

王博一直感激當年父親讓他選擇了哲學,在北大完成了哲學博士學位,並終身研究哲學,“選擇哲學,就是選擇了整個世界。”他相信哲學是生命科學還未解決的問題,當AI變得熱門,當基因工程成為商業投資領域的熱門,哲學家勢必也會關註這些將會改變人類生活的重大領域。“我們最近成立了一個機構,叫‘哲學與人類未來研究所’,就是要提供一個對話的平臺,一起去思考商業與人類。”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李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4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