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香港為什麽沒有普惠金融?

今年市場這麽差,比賺錢更重要的,肯定是不虧錢、守住錢啊。比如我早就叨逼你們,熊市別大手大腳,廣屯糧,多存錢,緩稱王!但是香港的困難群眾們,存下來了錢就會面臨一個更加棘手的問題,錢放在香港的銀行怎麽理財呢?

 

我們先來說理財的路徑,比如金融民工們懂金融,那也應該比較會理財吧,我問了幾個,大家的理財情況如下:

 

我一級市場、二級市場都能投,錢基本都投資出去了;然後也能做一些空單對沖市場風險。

我三分之一的錢作為流動資金,三分之一買了債券基金,三分之一買買股票。當然,流動資金就是在銀行里躺著~~

怎麽理財,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我最近也在問自己,有啥可以買。你說利率這麽低,就算拿100萬出來存定期,也是然並卵啊。哦,我買過債券基金,給了銀行1-2%的認購費。

我是個窮逼,就那麽小幾十萬,這還理個屁啊,就放著,偶爾炒炒股票唄。。。

 

以上是金融民工們的一些理財方法,如果他們都覺得理財途徑不多,那就可想而知非專業的香港群眾平時理財時的煩惱了。

 

香港居民730萬,但四家銀行就占據了80%的市場份額(根據銀行2017年年報,匯豐49.57%,中銀14.56%,恒生9.04%,渣打6.61%),這導致零售投資者對銀行的議價能力非常有限。

 

除非你是個有錢人,上來就有個至少1000萬美元的流動資產,可以隨便挑私人銀行,家族信托、保險、結構化產品、Pre-IPO等各種產品都可以了解幫襯下。或者如果沒有1000萬美元,至少有個100萬港幣現金的,也能勉強去商業銀行成為高端客戶,看看有沒有人給你推薦產品。

 

但如果你沒有那麽多錢,就要感受香港困難群眾(曾經我也寫過一篇香港困難群眾的物價文章,不知道為啥被刪了,只能告訴你們密碼是:困難群眾)的生活壓力了。


錢放銀行存活期吧,看到幾乎為零的銀行利息,我的內心是崩潰的。

 

存定期吧,今年掏出50萬,明年匯豐還你501550。不要瞧不起區區1550的利息,畢竟已經給你加了0.01%。

 

你說要不趁早買點債券基金、股票基金跑贏通脹,畢竟香港的金融產品多呀。好的,在首次認購費優惠的情況下,在匯豐要是買債券基金或者貨幣市場基金,認購不到100萬,匯豐會收你2%的認購費!就算認購金額超過100萬,銀行賬戶也是100萬以上的客戶,匯豐也要收你1.5%。

 

恒生認購費更貴,通脹掛鉤債券認購費3%(看看管理費還不到1%)!貨幣基金、債券基金又不像股票,本身收益率就低,搞來搞去就為了那幾個點麽,這認購費,等於第一年基金經理和基民都是給銀行打工的。

 

再看買股票基金,要是碰到去年的大牛市,認購費多一點大家應該也還可以接受吧。很顯然銀行也是這麽想的,認購費沒有優惠的情況下是5%,基金經理一年的管理費才1.87%,銀行拉一次客戶賺的錢,基金經理需要好好盯上三年的盤才能賺回來,也是醉了。

 

當然今年市場不太好,銀行也知道不能收這麽貴的過橋過路費,所以恒生所有類別的基金都有特別優惠。債券基金認購費半價1.5%,其他類別基金也差不多半價砍,2.5%的認購費(反正還是比基金本身的管理費貴就對了)。

 

因此在香港,你會發現一個深受市民歡迎的投資類別——高風險高回報的衍生品,比如投資杠桿、渦輪產品。港交所數據,截止2018年6月,渦輪,牛熊證成交額占港股市場是15.3%;2018年6月的比例是17.5%。

 

這樣不難理解,利息幾乎為零,認購基金至少第一年的收益率都被銀行渠道吃掉,自己買股票又怕踩雷,那還不如玩個杠桿大的,萬一猜對了呢!

 

這也從一個方面解釋了為啥香港市民喜歡買樓了。畢竟錢放在那沒處去,房貸低過租金,付出去的首付還能因為杠桿,充分享受樓價上漲的好處。但殘酷的現實是,現在即使永居買第二套房都要交稅了,這錢放在銀行還是沒地方去啊。

 

我們看恒生銀行過去五年的營業收入,盡管香港仍然處在低利率環境,但恒生過去五年的凈利息收入還是在不斷增長。

 

而且整個香港銀行體系的活期存款也是非常充裕。香港金管局的數據,截止2018年5月,存放在香港持牌銀行中的活期存款就有1.23萬億港幣。

 

代表13億中國人民理財的天弘余額寶貨幣基金,截止2018年6月30日,其基金總額是1.45萬億人民幣;730萬香港群眾的總活期存款約抵得上四分之三的余額寶規模了,說明香港還是有非常廣大的普惠金融的空間啊。

 

然鵝,香港並沒有廣而周知的普惠金融產品(現在只有一些Fintech,比如之前給你們安利過的Aqumon)。內地已經很成熟的余額寶,在香港就幾乎處於銷聲匿跡的狀態。

 

截止2018年1月4日,香港規模最大的傳統公募型貨幣基金,柏瑞港元貨幣市場基金AUM為6.2億美元,三年年化收益僅為0.28%;第二大的匯豐港元A類單位-A,AUM為5.6億美元,三年年化收益還是-0.03%;第三大的施羅德金融市場基金,AUM是1.8億美元,三年年化收益0.08%。

 

這些貨幣基金是非場內可交易基金,需要通過銀行渠道銷售,這個就會造成投資者本來就不多的收益被銀行蠶食;並且由於現時利率低下,銀行從儲戶這邊拿到存款的成本幾乎為零,所以更加沒有動力去向儲戶推銷貨幣基金損害自己的存量存款。

 

對比下余額寶,這也是一款非場內可交易基金,但其認購費、申購費和贖回費率都是0%,管理費、銷售服務費和托管費率年化加起來為0.63%,還是能給普羅大眾留下主要的收益的。


這就是馬爸爸那句經典的:如果銀行不改變,那我們就改變銀行!

 

之前我們也討論過,在香港如果賣基金產品,走銀行渠道銷售的話,費用又高、效果還不一定好,所以做成ETF、去交易所上市突破銀行這個銷售渠道的限制也是一種辦法。比如貨幣基金領域,南方東英今年就出了港元貨幣市場ETF(3053.HK)。

 

本來我以為,像我這樣的困難群眾,終於被基金公司重視起來了,畢竟以三個月Hibor為基準,南方東英的余額寶在除去費用後預期收益率可以做到1.5%(是不高,但也比現有的貨幣基金好很多)。而且基金的費用比余額寶還更便宜。

 

準備買一點點賺一丟丟零花錢的時候,悲催的發現,投資港版余額寶是100萬起買!!(場內貨幣基金的市值剛過10億港幣,基本上跟香港傳統的非場內貨幣基金第三名的規模差不多了~~)

 

這麽高的投資門檻,不科學啊!

 

畢竟內地也有交易所上市的場內ETF,比如華寶添益,截止2018年6月30日,在A股的AUM有946億人民幣,近7日年化收益率為3%,但A股的貨幣基金最低買入門檻只有1萬人民幣。

 

貨幣基金都是低風險,高流動性,但為啥港股的貨幣基金,投資門檻為啥會跟A股差這麽多呢?

 

研究了半天,發現還是敗給了渠道。在A股,貨幣基金的認購和贖回費用都是0,所以基金的收益主要留給了投資者。

 

在港股,貨幣基金的交易傭金和股票是一樣的。雖然港交所豁免了股票印花稅,但是交易征費和交易費用都還是跟股票一樣,一分錢都不能少;而且這里還沒有算經紀費用。

 

這幾個點一加上去,3個月的Hibor基本上就沒剩多少渣渣了。所以,我猜為了達到貨幣基金應該有的貨幣基金的效果,港版余額寶只能做大每次認購的規模,令固定費用攤薄,使得產生收益的時間提前。

 

假設買賣港股貨幣基金,券商都不收傭金,那貨幣基金持有人仍然需要一定時間的持有,才能將港交所征收的二級市場交收費用給賺回來,達到收支平衡。入場門檻越低,收支平衡需要的時間就越長;如果跟內地一樣1萬起投,那就需要持有至少20天,才能產生收益;只有起投資金足夠大,比如100萬,才能盡快達到收支平衡。


如果直接找參與證券商直接在一級市場申購,那麽還可以把二級市場的交收費用省去。不過,這個現在還只是針對機構及高凈值人群,零售投資者們還要再等一等。只能說,在這一個專業服務富豪、機構的市場中,普羅大眾想追個通脹都不容易啊。


我又不是馬爸爸,匯豐恒生我沒那個能耐讓他們去改變了;只能眼巴巴的看著港交所,你說你們打通了上海又打通了深圳,現在還有新經濟、同股不同權、生物醫藥公司,生意好到鑼都不夠敲了,要不要考慮給場內貨幣基金們降低一點交易收費,回饋下廣大有理財需要的群眾嘛!


畢竟香港1.23萬億活期存款可是在賬上趴著呢,萬里長征,始於足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1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