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5月金融數據不及預期,機構專家點評這麽說

6月12日,央行公布了5月金融數據,5月M2貨幣供應同比 8.3%;5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7608億人民幣;新增人民幣貸款11500億人民幣。

具體數據來看,雖然信貸依舊保持了較高增長,新增人民幣貸款連續三個月突破了萬億元大關,但社會融資規模和M2增速不及市場預期,其中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更是直接腰斬。

中金固收:社融走低貸款占比上升 經濟總量不弱但結構分化

中金固收點評5月份金融數據表示,5月份金融數據中比較超預期的是社融數據明顯低於預期,而貸款增量和M2增速總體上與市場預期偏差不大。而社融的萎縮主要是今年嚴監管背景下,非標和票據持續萎縮,屬於政策調控的正常效應,另外,今年PPP和城投平臺融資收緊的情況下,基建投資放緩,對資金需求也有所減弱,也是社融減弱的原因之一。總體來看,同業收縮,理財放緩,融資更多回表是今年的主流趨勢,難以逆轉。

從宏觀數據來看,目前整體經濟不弱,但結構分化比較明顯,中上遊行業的景氣程度較高,而下遊偏弱。另外,國企央企的融資相對更有保障,而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有所提升,因此今年企業的分化也明顯加大。鑒於去杠桿是政策的主基調,我們預計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金融監管政策都不可能出現明顯的放松,但為了緩解局部的壓力,可能會有定向的微調政策。

海通:非標債券萎縮,社融增速續降

海通姜超、梁中華表示,從結構上來看,表外非標融資繼續萎縮,5月委托、信托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繼續減少了4200多億,同比少增4500億,依然是社融增長的主要拖累。只有對實體發放貸款增加1.14萬億,但同比也少增了384億,說明絕大部分融資需求難以從表外向表內轉移。社融增速大降、貨幣創造活動放緩,但財政存款回籠慢於去年同期,5月M2同比增速持平上月的8.3%。在控制宏觀杠桿率的政策背景下,整體融資環境收緊,預計M2仍將保持低增長狀態。

年初以來金融監管全面封堵非標融資、通道業務,同時通過上浮存款利率上限、降準、MLF擔保擴容等手段,堵“後門”的同時開“正門”,支持實體貸款和債券融資。但在嚴監管的背景下,原有的非標融資轉至表內貸款、債券的過程存在一定難度,整體社融增速仍將趨於下行。短期來看,4月、5月經濟生產回升,主因在於今年複、開工較晚,生產在短期內集中釋放,存在新的“季節性”。但融資回落勢必會對經濟構成壓力,而這種壓力在下半年體現的會更為明顯。

中泰宏觀固收:穩貨幣、寬信貸、緊信用的格局在延續

中泰宏觀固收點評5月金融數據表示,信貸投放依然平穩,非標與信用債全面收縮。在M2同比維持不變的情況下,社融存量增速進一步下降至10.3%,反映在金融監管深化下,壓力從銀行負債端向企業負債端的轉移仍在延續。同時,非金融企業存款拖累M2增速,未來或繼續保持低位波動。

穩貨幣、寬信貸、緊信用仍是金融監管下的主線。在整體經濟數據穩中趨緩的走勢下,金融監管的進程不會中斷,且金融監管的重心已經逐步從優化銀行同業業務鏈條向限制與規範融資渠道進行轉移,這一過程雖然會使得銀行間流動性出現內生性改善,基礎貨幣流動性趨於平穩,同時由於表外業務向表內業務回歸,信貸投放也會保持寬松,但這一過程也不可避免會引發實體融資難度出現分化,廣義貨幣在實體經濟的信用擴張出現結構性緊張,優質企業可以繼續通過貸款和發行高等級信用債的方式融資,使得經濟增速下降幅度可控,而低資質主體的信用違約事件或將由於融資渠道的收緊而繼續出現。今年整體經濟將維持穩中趨緩的走勢,債券投資需要把握金融監管的主線。

國信:緊信用格局拖累經濟或許遲到,但不會缺席

國信宏觀與固收研究點評5月金融數據表示,從近期央行擴大MLF擔保品範圍可以看出,央行對於信用債市場的呵護態度,後續的債券融資有望回暖。目前的表內融資雖然平穩,但整體的信用格局卻是偏緊的,作為經濟的前瞻指標,需關註表征緊信用格局的社融指標回落對於下半年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

華泰宏觀:未來繼續降準概率上升

華泰宏觀李超團隊稱,5月份社融新增較低主要是信用風險事件增多,拖累企業直接融資,也弱化了央行貨幣政策轉向的效果。信用問題將會成為央行未來貨幣政策進一步寬松的誘發因素之一,央行近期擴大MLF操作抵押品範圍傳遞了增信低評級信用債的意圖,堅定認為貨幣政策由穩健中性轉向靈活適度。央行近期較為關註社融增速的下行,而降準將會成為最為有效的貨幣政策操作方式。

鄧海清:金融緊縮是當前經濟最大的風險

鄧海清、陳曦、劉偉刊文稱,5月社會融資數據大幅下跌,主要原因包括:經濟內生動能疲軟、民企信用風險暴露加劇企業融資難度、“嚴監管+緊信用”政策下企業融資難度加大、“表外轉表內”政策下部分企業融資困境。2018年3月以來,社會融資存量增速開始“大幅下臺階”,5月再創歷史新低,反映出2018年經濟下行壓力巨大。

關於央行貨幣政策,在“嚴監管+緊信用+緊財政”的政策組合下,“信用緊縮”問題持續發酵,央行貨幣政策亟需采取“寬貨幣”進行合理對沖,且在2018年中國貿易順差逐漸收窄的情況下,“持續性降準”是對沖外匯占款流動性的占優策略。從貨幣政策“價格”調控上,央行需要適當降低長端的無風險利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8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