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31日發布的5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9%,高於上月和上年同期0.5和0.7個百分點,為2017年10月以來的高點。
5月份,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4.6%,高於上月0.5個百分點,繼續位於臨界點以上,表明我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總體擴張步伐有所加快。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5月PMI升至半年來的高點,隨著降稅降費、簡政放權等改革政策的落地,微觀市場活力進一步增強。綜合PMI產出指數繼續回升,企業生產經營積極性開始提升,預示未來制造業投資有望企穩回暖。
從主要分項指數來看,供需等主要指數均有所上升,顯著高於去年同期。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師陳中濤撰文分析,綜合來看,經濟內生動力增強,質量持續提升,抗短期波動的韌性增強,整體運行態勢穩健。
5月份,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雙雙回升,升幅均在1個百分點左右。生產指數為54.1%,較上月上升1個百分點,高於去年同期0.7個百分點。新訂單指數為53.8%,較上月上升0.9個百分點,高於去年同期1.5個百分點。
陳中濤認為,目前生產指數同新訂單指數差距為0.3個百分點,保持在較為合理的狀態,顯示供給側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質量持續改善。
劉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新訂單指數作為工業需求的領先指標,5月升至年內新高,表明市場需求穩中有升,企業采購意願增強,未來生產指數有望進一步回暖。
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動能支撐作用繼續增強。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PMI為53.0%和54.8%,分別比上月上升1.3和1.0個百分點,且均持續高於制造業總體水平。消費品制造業PMI為52.7%,與上月基本持平,走勢平穩。
PMI調查顯示,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制造業發展勢頭活躍,其PMI相對水平較高,上升較為明顯。
在新動能支撐作用增強的同時,傳統行業景氣回升,企業生產經營也有所改善。高耗能制造業PMI為50.5%,重回擴張區間,分別高於上月和上年同期0.6和2.4個百分點,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PMI升至近期高點。
進出口指數均有回升,外貿穩中向好。從出口來看,新出口訂單指數最近三個月均保持在50%以上,5月份較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達到51.2%,高於去年同期0.5個百分點。從進口來看,進口指數較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達到50.9%,高於去年同期0.9個百分點。
陳中濤表示,從進出口對比來看,自2016年以來,新出口訂單指數同進口指數差距一直在縮小,多在1個百分點以內,有多個月份進口指數反超新出口訂單指數,顯示國內需求穩定增長,進口持續攀升,國際進出口貿易發展態勢均衡。
中資國信資產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鄭後成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受中美貿易爭端的影響,但進出口並未受到太大的幹擾,疊加下遊需求不弱,對上遊大宗商品價格形成較強支撐。
分企業類型來看,5月份,大型企業PMI上升明顯,升幅1.1個百分點,達到53.1%,該指數自2016年9月份以來基本穩定在52%以上,顯著高於制造業整體水平。中型企業PMI為51.0%,較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小型企業PMI雖然有所波動,較上月回落0.7個百分點,但仍然處在相對較好水平。
鄭後成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大型企業PMI出現重返上升通道跡象,5月PMI指數上行主要受大型與中型企業拉動。值得關註的是,小型企業與大型企業PMI走勢重新出現背離,二者差值擴大至3.5個百分點,小型企業生產指數面臨一定壓力。
調查結果顯示,本月反映資金緊張的企業比重為40.1%,連續三個月上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仍需進一步增強。同時,反映原材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高的企業比重均持續超過四成,成本壓力較大依然是企業生產經營中的主要問題之一。
PMI顯示企業整體生產經營形勢良好,陳中濤認為,一方面得益於宏觀經濟環境持續穩定向好,市場改善;另一方面得益於政策利好。近年來,圍繞實體經濟降本增效,政府對企業減稅降費力度不斷加大,推出了一系列舉措,並給出了具體時間表。
陳中濤表示,政策效果陸續顯現,經濟運行積極因素厚值,不穩定因素和風險因素得到有效控制,今年以來經濟運行呈現勢頭穩、動力強、結構優、質量好發展態勢,為下半年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鄭後成預測,在宏觀經濟不悲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進、環保升級的大背景下,預計6月PMI仍大概率上行,6月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尤其是上遊企業還將面臨一定支撐。